在“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这四位皇帝中,秦始皇和宋太祖都是开国皇帝,而剩下的两位则是盛世明君,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位皇帝,在他的努力下,唐朝得以出现了贞观之治的盛世景象,为之后的强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汉武帝则更加幸运一些,在他继承皇位的时候,他的爷爷和父亲就已经为他铺好了路,江山稳固没有内忧外患,国库充足没有财政危机。
看起来前路是一片顺遂,汉武帝只需要安守本分,就可以成为一个合格的皇帝,无功无过但应该不足以名留青史。而汉武帝很明显不止是想当一个皇帝,他更想名留青史,成为一代明君,被后人歌颂赞扬。那时候北方的匈奴蠢蠢欲动,十分眼红境内富饶的土地和物资,屡屡骚扰进犯边境,搞得边境的人民苦不堪言。而汉武帝面对匈奴的挑衅没有选择忍让,他直接派出大批的军队,出其不意地发起了一场延续了四十多年的大规模反击战。
这场战争最终以匈奴大败作为结束,匈奴一直以来都在北方称霸,是北方最为彪悍善战的游牧民族,这次惨败直接导致匈奴只能远离内陆,向西方迁徙,之后他们又在西方不断骚扰欧洲国家,这就是后话了。按理说没有了这些难缠的游牧民族的骚扰,汉朝应该越发强盛,但可惜战争需要大量的物资支持,汉武帝又是一个一心想要开创盛世的皇帝,花起钱来毫不手软,先祖们留下的巨额财富也难以支撑。
甚至到后来,汉朝内部已经出现了人口减半的惨烈情况,这成为了汉武帝最受人诟病的地方,后人对他的评价也因此极具两面性,在评价他的时候有人曾说过一句话,说他是有亡秦之失,而免亡秦之祸,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汉武帝的某些政策与崇尚暴政的秦国十分相像,比如说极尽剥削之事,导致国家内部经济漏洞巨大,老百姓民不聊生。但是汉朝为什么没有和秦朝一样灭亡呢?这就要归功于汉武帝在思考继承人方面确实是思虑周全。
他在临死的时候下了两道诏令,第一道是立刘弗陵为太子,而第二道则是杀掉钩弋夫人。按理来说,当时刘弗陵年纪还小,汉武帝死后他唯一的亲人就是钩弋夫人,汉武帝应该要好好把他托付个钩弋夫人才对。当时没有人能理解汉武帝在想什么,也没有人敢对天子的决断发出任何质疑,于是钩弋夫人就被汉武帝用一个极其敷衍的理由赐死了。
汉武帝一向是一个杀伐果断的人,赐死别人是常有的事情,根本不足为奇,在他晚年的时候,他甚至受人挑唆对自己的儿子产生疑心,于是一道圣旨要了自己亲儿子的命,并且这个儿子十分得他欢心,是大家眼里最佳太子人选。但就算这样,基于当时刘弗陵孤立无援的立场,还是有很多人对于汉武帝的这道诏令表示不解,觉得他当时是不是已经神志不清。
汉武帝对于这道诏令的解释是,如果孩子太过弱小而他母亲的势力很强大的话,朝纲一定会因此混乱,因此为了避免悲剧的发生,直接杀掉母亲,这就是历史上残酷的留子杀母政策的前身。汉武帝凭借自己超前的思想,一眼看到了未来可能发生的事情,但不是所有人都有这样的大局观,很多人受限于眼前的情况,认为汉武帝所说的一切只是凭空揣测,根本不足为信。而且孩子尚且年幼,让这么小的孩子没有母亲的陪伴未免过于残忍,而且在他长大以后,知道自己的皇位是伴随着自己母亲的鲜血,有多少人能淡然接受这一切?
但是到了清朝,汉武帝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清朝的咸丰皇帝在临终前指定自己唯一的儿子载淳为继承人,儿子少的好处就是不会出现什么兄弟相残的戏码。但他有一个不甘被限制在后宫的母亲——懿贵妃,她很早就已经表现出想要伸手到前朝的意图。咸丰很明白这一点,因此也想要和汉武帝一样,果断地赐死懿贵妃。但他终究不是汉武帝,他在最后一刻心软了,也为自己的儿子酿下苦果。这位懿贵妃成了后来的慈禧太后,成为了清政府腐朽的最大帮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