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科拉和杨毅的对话近些日子里引发了不小的争论,关于如何提升中国男篮实力这一问题上,两人的观点出现了较大的分歧,球迷们也是纷纷站队,现如今已经形成了两条泾渭分明的辩论战线。
作为拥有NBA经历,并且在CBA效力过两年的中国老熟人,斯科拉认为中国球员太过安于现状,CBA应该效仿西班牙联赛开放外援进入,施以压力逼迫国内球员进步。而深耕中国篮球二十年之久,现任《体坛周报》副总编辑的杨毅则持相反观点,他认为取消外援政策除了解恨之外别无他用,最终只会毁了整个中国篮球。
斯科拉的观点本质上是“精英论”,因为他更着重于比赛成绩,或者说是国家队实力,所以他认为“中国男篮并不需要200个打得不错的篮球运动员,12个就足够了”。开放外援政策,无异于在家里养狼,这种做法就是一把高风险高收益的双刃剑。要么清除混子,逼迫国内球员走出舒适区,在压力中成长。要么就是外援鸠占鹊巢,压缩国内球员的生存空间,最后导致CBA沦为NBA发展联盟第二分部。
杨毅更多考虑的是中国篮球的全局,NBA是篮球圣殿,西班牙联赛则是欧洲水平最高的联赛,他们的球员既有实力也有身体,所以他们不怕养狼。但CBA的实力达不到这样的标准,甚至连他们的后脚跟都摸不到,把狼群放入羊圈唯一的结果只可能是团灭。外援过多进入会极大限制国内球员的发挥,甚至影响到青训体系的建立:反正外援可以随便买了,我还花钱训练国内小孩干嘛?
两人的观点各有依据,咱们暂且不论对错,至少在我看来,CBA开放外援政策应该是势在必行。
从国内俱乐部选拔外援的惯性来看,超强的个人能力通常是首要条件。要么你得分很强,场均能拿个三十来分,要么你得分一般强,但是得附加一个很强的组织能力(如马布里)或者很强的护筐能力(如哈达迪)。按照这种条件来看,能够在CBA站稳脚跟的外援都是狠人,国内球员除了屈指可数的几位大佬之外,其余的根本无法与其竞争。
这么一看,开放外援政策其实影响不算太大,有实力的国内球员你动摇不了,而且人家的票房号召力在那。没实力的被挤下去了也没什么可说的,说不准这还能促进球员转型。CBA外援大多都是得分型的,得分干不过你,我大不了转蓝领,转3D,或者转无球射手都行。
08年的中国男篮为什么厉害,就是因为各司其职,全队围绕姚明去打。朱芳雨在CBA不强吗?到了国家队就是无球射手。王治郅在CBA不强吗?到了国家队也需要改变打法。找准自己的定位,对于球员来说同样至关重要。
NCAA有三级联盟,而CBA大概与NCAA的一级联盟实力相当,可能广东男篮这样的CBA强队比NCAA的强队还要更加厉害一些。但是两边的末流队伍实力却未必相当,诸如八一、北控这样的球队恐怕很难赢下NCAA的弱队。究其根源,后备力量不足是主要原因。
NCAA招揽球员向来是“不拘一格降人才”,很多国内的高中生球员选择赴美打球也是出于这个考虑,而CBA的青训体系,甚至是整个国内篮球的球员选拔体系,都是建立在身高的基础之上。阿根廷男篮的主力控卫坎帕佐,在不久前结束的男篮世界杯上大放光彩,而其真实身高仅有1.79米,放在中国别说进入世界杯打球,能不能够到CBA的门槛都另说。
这一点在综艺节目《我要打篮球》里也有所体现,广东男篮主帅杜峰在挑选球员时首先考虑的就是身高,当面临三选一的抉择是,他的淘汰对象竟然是整个节目的最强后卫刘鸿博,而淘汰理由正是他身高不足。很显然,身高第一性的选拔条件已经成为了中国篮球的毒药思维。
除了青训体系之外,校园篮球同样是后备力量建设的关键。NCAA是NBA最大的篮球摇篮,而CUBA进入CBA打球的球员却是少之又少,到如今也仅有韩德君一人真正打出了名堂。这几年来,CUBA的重视程度有所提升,各大赛区都有一定程度的扩张。要知道在此之前,体育类专业院校是不允许参加CUBA的,诸如武体,上体,成体几家体院只能抱团取暖,弄了一个体院杯篮球联赛,可参赛队伍只有寥寥十来支,实力还参差不齐。
竞争是变强的催化剂,只有更多人参与进来,可选择的范围更广,球队之间的交流与碰撞更多,才会促进校园篮球的整体进步。体育学院未必强过CUBA的传统强队,可正是有了新生力量的刺激,老牌霸主才会有压力,才会想要继续变强。除此之外,校园篮球的强度也需要继续提升,一天两三个小时的训练根本达不到职业门槛,CBA球员的篮球技巧不见得远高于CUBA球员,但他们的对抗性和体能却有着天壤之别。
犹记得慈世平效力于四川男篮期间,向来以身体对抗能力闻名的他竟然成为了队内的控球导师,甚至给四川队的控卫教学控球技巧。而王治郅在执教八一青年队时,也曾无奈地告诉记者,队内有些球员连最简单的左手上篮都无法完成,让他感到非常头痛。
基本功差已经成为了中国篮球的通病,从王仕鹏到翟晓川,球迷们骂了这么多年,苦口婆心地劝了这么多年,情况似乎仍旧没有什么改善。中国篮球想要变强不能只靠联赛的培养,青训体系以及训练和选拔理念都需要变革,开放外援政策或许是一个转机,但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中国篮球想要跟上世界水准,还需要下更重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