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ble=100%,#fdeada,#ff0000,3][tr][td][align=center]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9/6cc7760edfdb452681a30d89b37d4b21.jpeg[/img]
[b]周汝昌的红楼养生观[/b]
撰文 玲 珑
编辑 保健君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2/300eacce46bf497e8eb94ef68f7ce31d.jpeg[/img]
针对《红楼梦》这本文学巨著的各种研究,引申出一门学问—“红学”,被称为“新中国红学第一人”的周汝昌先生也是一位长寿老人。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2/ce4585666a0c4d38b3e9a5e7cdc76c6a.jpeg[/img]
周汝昌1918 年生于天津,出身于书香门第。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2/7cea45a999bf431ba12dee4fb8c2c838.jpeg[/img]
他一生研究红学,以至于生活上也很受《红楼梦》的影响,在饮食养生方面,他就深受荣宁二府老祖宗贾母的影响。让我们回忆一下《红楼梦》中的两个有关贾母“好吃”、“会吃”的片段。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2/b50f0fe84bd04a4db62a6179ff0c09fc.jpeg[/img]
《红楼梦》第四十九回,贾宝玉和姐妹们去老祖宗贾母处吃早饭。早上起来饿得发慌的宝玉,不停地催促。好不容易上了一道正菜——牛乳蒸羊羔,贾母却说:“这是我们有年纪的人的药,没见天日的东西,你们小孩子们吃不得。”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2/84a19d9444a94f2095965159ae6fcd14.jpeg[/img]
《红楼梦》中还有一回写道,贾母见到刘姥姥,十分开心:“我才听见凤哥儿说,你带了好些瓜菜来,我叫他快收拾去了,我正想地里现摘的瓜儿菜儿吃,外头买的不像你们地里的好吃。”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2/b05177b8c1e94864a60a75ea92642d3f.jpeg[/img]
原来那时候贾母就喜欢现在最流行的有机绿色蔬菜。周汝昌认为,饮食不在于贵、奢,而在于少、精,每餐一定要有蔬菜,瓜果蔬菜要尽量吃新鲜、当季的。周汝昌很注意饮食的多样性,注意荤素搭配。他喜欢吃红烧肉,但每次并不多吃。而且红烧肉一定要炖得烂烂的、香糯可口,这样才有利于消化。周汝昌认为,多吃软烂食物,细嚼慢咽,更有助于消化吸收。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2/922fefa0e6cc4215b9602c4b0adbc9a2.jpeg[/img]
周汝昌还很推崇书中另一位长寿人物——刘姥姥。刘姥姥二进贾府时已经 75 岁,还对贾母说:“眼睛、牙齿都还好,就是左边的槽牙活动了。”这种健康状况对今天的老年人来说也是挺难得的。周汝昌评价说:“刘姥姥虽是个农村老妇人,但很会活。”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2/1f2d42a6b37f4cf3b985b723432034eb.jpeg[/img]
刘姥姥生活可称清苦,但她的长寿恰恰来自这种生活。刘姥姥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很有规律。每天活动量很大,不是下田劳作,就是在家操持。有资料显示,很多长寿老人喜爱劳动,终日劳作,使得筋骨得到锻炼,身心也没那么多疾病和烦恼。在这一点上周汝昌虽没有那么多体力劳动,但他坚持每天散步。天气好的时候,饭后就下楼在小区内漫步,身体得到锻炼也放松身心。天气不好也要在家里围着书桌转上几圈,常年不辍。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2/3710bebc958944b781d717b36925331a.jpeg[/img]
刘姥姥长寿的更重要原因就在于她生性开朗,心胸开阔。进得大观园,她知道大家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都看不起她,但硬是凭着朴实、洒脱、不自卑赢得了阖府上下的喜欢。就算王熙凤等人拿她取笑开涮,她仍然豁达地说:“咱们哄着老太太开个心,有什么可恼的!……不过大家取个笑。”日子过得好些了,她还懂得带上瓜果蔬菜去报恩,真可算得上“人情练达皆学问”了。如此通透乐观怎能不长寿?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2/f2612233dc7744fdb04889df00a8bebe.jpeg[/img]
周汝昌的一生也颇多苦难,身体、心理都经受了不少考验。20 多岁,周汝昌就双耳失聪,只剩微弱的听力。快六十岁时,因为用眼过度,左眼视网膜脱落失明,右眼也只剩 0.1 的视力。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2/9cb2d045f89b4f89b133a933c1ecc939.jpeg[/img]
从照片中我们可以看到,周老写字时都要趴得很低,字写得很大,有时候字都摞在一起了还没有发现,全靠家人帮忙整理。而阅读时他需要两个放大镜叠着才能勉强看清。可这些丝毫没有影响他对学术研究的追求,一生学习、写作从未放弃。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2/585bfb31365e4749835971d626281923.jpeg[/img]
1952 年,34 岁的周汝昌到成都华西大学 ( 今四川大学 ) 外文系教书。周汝昌回忆:“学校当时分配给我的‘梅园’,并无梅树,在北方人看来,那不是土木工程的建筑,而是用竹竿、薄木板等搭起来的一种棚屋。用木板做的墙壁不但薄得很,四处还都是缝隙,所以室内外的温度没有多大区别,冬天还是很冷的。”但就是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周汝昌甘之若饴,心无旁骛,写就了他一生最重要的著作《红楼梦新证》,人称“红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著作”。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2/bf1dda0ad01741a99b2b2e0a26858d8b.jpeg[/img]
“文革”期间,周汝昌也遭受了冲击,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向阳湖干校”,负责看管湖边的一块菜地。他没有怨天尤人,反而自得其乐:“每天凌晨 4 点钟起来,出屋,看看满天的星斗。拿一根长竹竿,将破裤子卷到大腿根儿,趟过没膝的水,走很远才能到堤上。然后,独坐,轰蚊子,吃带来的点心,哼唱反二簧。”1970 年 8 月下旬,在周总理的直接干预下,周汝昌“调回北京”工作。回到北京,他就像一切没有发生一样,全身心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面对生活中的种种困难,周汝昌真的做到恬淡虚无、泰然处之,把自己的心都扑在了红学研究上,没有时间考虑那些闲事。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2/306be32456324382986b40b4e75eb523.jpeg[/img]
2012 年94 岁的周汝昌老人在家中安然离世。他的一生,给了“红学”,“红学”也成就了他。“风流文采一心痴”是他写曹雪芹的诗句,这又何尝不是周汝昌自己的写照呢。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191002/80b0f69be04c4cf7a6cc9983332214b1.jpeg[/img]
[/align]
[/td][/tr][/tab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