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庄子·山木》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
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
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
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
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你会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
有时候,我们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竟然有这样的人”,而非那个人对你造成的伤害。可这世界上偏有各种各样的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果碰到一个奇葩,就要生一顿气,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
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空船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把别人看成一个“空船”。
你被同事绊了一跤,就要想,他一定是无意的,当你被一些垃圾人伤害的时候,不要想着去报复,更不能沉溺于痛苦之中。
要把这一次的伤害当作一次空船事件,你是被一直空船撞伤了,而非是一个人有意开着船撞你。

只有这样,你才能尽快地从愤怒和痛苦中走出来,尽快完成创伤后的自疗自愈,也才能不断放大自己的格局。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
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横在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这与空船的故事如出一辙。
空船,虚己以游世。庄子说,对面一条船过来了,船上的人没控制好船,撞上你的船,这时你很可能会生气。
但是如果那条船上没有人,是个空船从上游飘过来,你还会生气吗?
庄子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意思就是不要太自我、太自私、太把自己当回事。
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太把自己当回事,那么就很容易与别人起冲突。
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当回事,不以自我为中心,放下自己为是、放下偏见和无用的面子,谁又能伤害他呢?
例如,在一个门口,你和一个人撞上了。你开口第一句就是,“你眼瞎?干嘛撞我”
对方也会勃然大怒,因为他感到你的自私自利和不可理喻。
就像你被一艘有人的船撞伤。
如果你开口第一句话是,“对不起,您没事吧”。
结果就会完全相反。

因为这时候,对方感觉到的是一个空船,船上没有一个自私自利、不明事理的人。
这样就不会有争执,更不会有伤害。
从世俗角度讲,太看重自己,就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如果有“空船心态”,则人生会少些纷争,人就少生闲气。从修行的角度讲,庄子说,虚己以游世,就是要虚己、外己、忘己。忘掉自己的私欲、忘掉偏见,这样才能不被伤害,不害物亦不害于物,不伤人亦不伤于人。最终走向大道。
庄子·山木》篇里讲了一个小故事。
一个人在乘船渡河的时候,前面一只船正要撞过来。
这个人喊了好几声没有人回应,于是破口大骂前面开船的人不长眼。
结果撞上来的竟是一只空船。
于是刚才怒气冲冲的人,一下子怒火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其实你会发现,生气与不生气,取决撞来的船上有没有人!
有时候,我们生气仅仅是因为对方“竟然这样”、“竟然有这样的人”,而非那个人对你造成的伤害。可这世界上偏有各种各样的人,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如果碰到一个奇葩,就要生一顿气,那就是自己跟自己过不去了。
庄子说:“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一个人看不惯的东西、人和事越多,这个人的境界也就越低,格局也就越小。空船的故事告诉我们,很多时候,我们都要把别人看成一个“空船”。
你被同事绊了一跤,就要想,他一定是无意的,当你被一些垃圾人伤害的时候,不要想着去报复,更不能沉溺于痛苦之中。
要把这一次的伤害当作一次空船事件,你是被一直空船撞伤了,而非是一个人有意开着船撞你。

只有这样,你才能尽快地从愤怒和痛苦中走出来,尽快完成创伤后的自疗自愈,也才能不断放大自己的格局。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说,
针对别人的行为动怒,就跟向一块横在我们前进路上的石头大发脾气同等的愚蠢。这与空船的故事如出一辙。
空船,虚己以游世。庄子说,对面一条船过来了,船上的人没控制好船,撞上你的船,这时你很可能会生气。
但是如果那条船上没有人,是个空船从上游飘过来,你还会生气吗?
庄子因此得出一个结论:“人能虚己以游世,其孰能害之?”意思就是不要太自我、太自私、太把自己当回事。
一个人如果总是以自我为中心,太把自己当回事,那么就很容易与别人起冲突。
一个人如果不把自己当回事,不以自我为中心,放下自己为是、放下偏见和无用的面子,谁又能伤害他呢?
例如,在一个门口,你和一个人撞上了。你开口第一句就是,“你眼瞎?干嘛撞我”
对方也会勃然大怒,因为他感到你的自私自利和不可理喻。
就像你被一艘有人的船撞伤。
如果你开口第一句话是,“对不起,您没事吧”。
结果就会完全相反。

因为这时候,对方感觉到的是一个空船,船上没有一个自私自利、不明事理的人。
这样就不会有争执,更不会有伤害。
从世俗角度讲,太看重自己,就容易与别人发生争执,如果有“空船心态”,则人生会少些纷争,人就少生闲气。从修行的角度讲,庄子说,虚己以游世,就是要虚己、外己、忘己。忘掉自己的私欲、忘掉偏见,这样才能不被伤害,不害物亦不害于物,不伤人亦不伤于人。最终走向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