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逝世一周年,追寻他的足迹,从江湖到庙堂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金庸逝世一周年,追寻他的足迹,从江湖到庙堂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经典转帖]金庸逝世一周年,追寻他的足迹,从江湖到庙堂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0-30 0




2018年10月30日,名满天下的文学泰斗金庸逝世。到现在已整整一年,可他的离去仿若昨日,大家的感伤之情尤在。我记得当时最让我感动的一个悼念活动是一个城市的市民自发在城墙上点蜡烛悼念,几千只蜡烛的烛光在黑暗中平静地闪烁。我当时感慨,当代估计没有其他任何一位作家能够得此殊荣了。此时的金庸,已不是当年大家眼中写打打杀杀的消遣读物的人,而是一位进入经典文学殿堂,受数亿人爱戴的文学家,他已由“江湖”走向了“庙堂”。
金庸小说能够进入经典文学殿堂,离不开一些学术界大拿的努力。在这一群人中,首先开路的是严家炎先生,他有一句话可谓惊雷:“金庸发动了一场静悄悄的文学革命。”
而他的学生,北大中文系的孔庆东教授在北大金庸研究课堂上曾深入剖析过这句话:
这是引来暴风骤雨的一句话。这句话对金庸的评价是非常非常高的,因为文学史上、学术史上之前从来没有对一个作家用过这样的词——我们都不能说鲁迅一个人发动了一场文学革命,当年新文学运动中那场文学革命是很多人一块儿发动的,是陈独秀、胡适、刘半农、钱玄同、鲁迅、周作人一大帮人,合起来才发动的文学革命——而严家炎先生是说金庸一个人就发动了静悄悄的文学革命,这是非常高的赞誉。

孔庆东教授,虽是严家炎先生的学生,但是他和严家炎先生刚开始不知道对方喜欢金庸,是因为一个偶然的机会,双方才知道的,孔庆东教授在课堂上也讲了这件趣事:
有人说我研究金庸是受严家炎先生的影响,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跟严老师读博士的时候,彼此不知道对方喜欢金庸,完全不知道。有一次严老师问我“最近写什么文章了”——严老师对学生要求特别严,我们见他都很害怕,没有成就不敢见他——我说:“最近没写什么文章,就写了一篇小文章,谈金庸的。”严老师说:“你喜欢金庸吗?”我说:“我比较喜欢。”我心里没底,我敢跟钱理群老师这么说,但在严老师这不敢。原来严老师也比较喜欢:“金庸小说你读了多少?”我说:“我全都读过了,而且读了不止一遍。”严老师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好几年前就在美国讲过金庸了。”噢,这个时候又一个时刻诞生了〔众笑〕。

北大严家炎教授是学界最早推崇金庸的学者之一
这一件事情很小,但是又很有意义,它表明文学研究者们,都不约而同地注意到了金庸、喜欢金庸,并有研究金庸的意向。据孔老师说,上一个伟大的时刻,正是自己最开始接触金庸小说的时刻:
三十年前我上了北大中文系,我在一篇文章里写得很清楚,叫《遭遇金庸》,就写了我怎么遭遇金庸的。你想,我们从小都是根正苗红的,都是读着古今中外文学名著长大的,特别是我们上了北大中文系后都觉得自己很牛。我们得读什么?每天得读托尔斯泰啊、狄更斯啊、莎士比亚啊……每天都读这些。在我刻苦攻读这些名著的时候,我发现一部分同学不务正业,每天读一些破破烂烂的东西。我是一个学生干部,又是我们班最早入党的学生之一,我得关心同学的思想动态啊,不能看着同学堕落啊〔众笑〕。我说你们成天读些什么破书啊,晚上也不睡觉。他说:“老孔你不知道啊?这是世界上最好的书啊!”我说,吹什么吹啊,给我看看〔众笑〕,我检查检查你的思想动态。我本来抱着检查同学思想动态的这个动机,去看看他看的什么毒草,就这一看,不得了——所以说这个毒品不能随便沾〔众笑〕,咱们同学不要随便沾毒品啊。我在《遭遇金庸》里写,当我把这个同学看的破破烂烂的刊物拿过来之后,中国文学史上一个伟大的时刻诞生了〔众笑〕,那个时刻决定了今天这个时刻,有了那个时刻,才有今天我在这里——北京大学——开“金庸研究”课。所以说关心同学是必要的〔众笑〕。
孔老师用诙谐的闲谈式的语言,将他研究金庸的起始说得很是生动。也就是这样一些小小的“偶然”,造就了金庸小说被学术界认可的必然。

孔庆东老师,人称“北大醉侠”,为人豪迈,不拘小节。他可算是将金庸引入经典文学殿堂,并将其在大众视野中进行深度剖析的第一人。为何如此说?早在2004年,他便在《百家讲坛》讲武侠小说,着重讲的就是金庸的武侠小说。
距离孔老师在《百家讲坛》讲金庸,到2014年孔老师在北大开设金庸研究课,已过去整整十年,孔庆东老师也从具体分析金庸小说的文本,扩展到了分析金庸这个人。
现在不论是在学术圈,还是网络上大众的讨论,都已将金庸小说研究得很透,金庸小说的那些情节、人物,甚至是反面人物,都有人研究得巨细无遗。但是关于金庸本人的研究,却还有很大的扩展空间。孔老师便单独把“金庸”作为一个六十年来重要的文化现象进行研究,他从金庸的与查氏家族的关系、金庸从少年到晚年的传奇经历等跟金庸直接相关的方面中,剖析金庸的价值观、民族观等,继而分析金庸小说中其价值观的体现。这使得金庸小说的研究,更深了一步。
比如,他讲金庸的的一个小姑母对金庸的影响很大:
对金庸影响很大的人中还有一个他的小姑母,这是以前的人不知道的。金庸的父亲有个同父异母的小妹妹,叫查玉芳,是1907 年7 月15 日这一天出生的,为什么要强调这么具体的日子?因为这一天正好秋瑾就义。很巧,查玉芳从小就不像个女孩子,喜欢打架、舞刀弄棒,经常拿着一把剑在家里耍,然后跟同学打架,把男同学打得鼻青脸肿〔众笑〕。她母亲对她父亲说,你看看我们养了一个侠女。“侠女”是她的一个形象,这个形象反过来又促进了她自我塑造。到底是不是个侠女,不知道,反正一说她是侠女,她就往这条路走了,就开始模仿秋瑾,她自称“寒梅女侠”。有一天,她看见南社女诗人徐自华的作品,就跑去跟徐自华结拜,徐自华比她大几十岁,两个人拜为姐妹〔众笑〕。不是说她像秋瑾吗,哎,她找到秋瑾墓,为秋瑾守墓半个月,这就是侠女的行为。1931年她曾带着查良镛去盐官看海,这个小金庸一不小心被大海潮卷走了——我们知道,海宁潮是非常厉害的,现在每年都有人看钱塘潮被卷走,卷进去就没命了—当时金庸以为自己要死了,查玉芳跳下去把他救上来。金庸十二岁左右的时候,他父亲觉得他身体虚弱,就让小姑母带着他、教导他。查玉芳经常给他讲侠义故事,这些对他以后的写作都有深刻的影响。那个时候的女孩二十来岁甚至十八九岁就出嫁了,查玉芳一直不嫁,父母也管不了了,一直到二十八岁,她嫁给了查懋忠的同学—赵正龙,赵正龙后来参军阵亡了,她就过着单身的生活。在成长过程中,金庸多次得到她的照顾,比如后来上大学等。所以有人说她是黄蓉的原型之一。一般不都认为黄蓉等人的原型是夏梦吗?我们发现了查玉芳的材料之后,发现不是那么简单,很多事可能跟金庸从小心里面就有的这么个侠女的形象,跟他的小姑母还有关系。但可惜的是,她的晚年生平不详,抗战之后,我们找不着这么一个人,反正她离开浙江后就没消息了。金庸曾经求人打听这人下落,海内外亲戚也到处打听,没有打听到。有人说在加拿大见过她,再以后就没消息了。所以这种结局也很像一个侠女漂泊天涯,最后就没有消息了。你看金庸小说的人物也是最后走了就不知去哪儿了。你说杨过和小龙女最后到底去哪儿了?不知道。

从这段可以看出,金庸的小姑母确实对他的影响甚巨,让金庸从小就对侠有所崇拜。而且我们从中可以体会到,研究金庸与周围人的关系,确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金庸小说。
正如有人所说:“只看金庸的作品而不真正去了解这个人,如是如此,则不能说自己真的是他的书迷了。” 如果只是熟悉金庸小说,而不熟悉金庸,则可说是只知其然,而不是所以然。
孔庆东老师的北大金庸研究课,用十五次近两个小时一节的课,“大动干戈”地跟学生们剖析“金庸者谁”,用他所说的“以多少有些矫枉过正的姿态来向当今枯燥无味、晦涩死寂的瘪三文风示一示威”的嬉笑怒骂方式,将自己对金庸研究几十年的成果对学生们倾囊相授。他希望年轻的人们能够把将金庸推向“庙堂”之研究接续下去。
现在,完整收录孔庆东老师金庸研究课的《金庸者谁:北大金庸研究课堂实录》一书已出版,如果你是金庸小说迷,则不妨跟着《金庸者谁:北大金庸研究课堂实录》这本书,一起来探讨“金庸者谁”吧。
《金庸者谁:
北大金庸研究课堂实录》
作 者:孔庆东 著
金庸先生赞许过的金庸研究课,
一本让你狂笑之后,
深思百遍的武功秘籍!
点击图片一键购书
- 版权信息 -
编辑:何畅 黄泓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19-10-31

   ˆˆ韶华包包﹤﹤﹤﹤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10-31 0
   ˆˆ韶华包包﹤﹤﹤﹤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