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不短,是我们浪费太多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人生不短,是我们浪费太多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人生不短,是我们浪费太多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9-11-16 0


01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会对哲学家感兴趣。哲学家是一群非正常人,他们那些古怪的观念和想法,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就像那位色雷斯的姑娘嘲讽泰勒斯的话一样,我们常常认为哲学家们只顾着仰望星空,却总是忘了脚下的水沟。
泰勒斯——传统上被认为是西方第一位哲学家,他相信水是万物本源。有一次跟一位色雷斯姑娘在一起时,因为抬头看星空而掉进了沟里。色雷斯的姑娘说道:“泰勒斯,你连脚下的路都看不清,谈何知晓天上的事情呢?”
这句话里还透露出这样的讯息:哲学家们总是好高骛远,以至于无法妥善处理现实生活。而且,很有可能,他们的生活乏善可陈,他们都过着呆板而无聊的日子。
但是,事实当然不是这样。我最近读的这本《哲学家死亡录》里,记录了190多个哲学家的生平和死亡故事。哲学家也是凡人,凡人皆有一死;哲学家是一群极富创造力的人,因此他们之中很多人的死法也很有创意,令人耳目一新。
有些哲学家的死法相当搞笑(原谅我用这个词):
赫拉克利特将自己闷死在牛粪里;
第欧根尼活了95岁,一种说法说他死于生吃章鱼,另一种说法是他憋了一口气把自己憋死了;
埃斯库罗斯,古希腊最伟大的悲剧作家之一,人们相信他的死是由于一只老鹰将一只龟扔到了他的秃头上,显然是误将其脑壳当成了石头。这是一个悲剧。
卢克莱修服用一剂春药后精神失常,然后把自己弄死了;
恩培多克勒认为火山口的热量可以让他成神,于是他就跳进了埃特纳火山,一只青铜制拖鞋被火焰喷了出来;
培根(知识就是力量!)为了测试雪的冷藏效果,在伦敦大街上往一只鸡体内塞满雪,几天后死于寒冷导致的疾病;
尼采在都灵街头亲吻了一匹马,之后陷入长期痴呆,慢慢滑向死亡的深渊……
02
所以,为什么要记录这些哲学家的死亡故事呢?
这个点子来源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作家蒙田。蒙田认为,探讨哲学就是学习死亡。他说:“如果让我写一本书,我将会做一个记录各式死亡的登记簿,再加上我的评论。教会人们死亡的人也将教会他们活着。”
本书作者西蒙·克里切利根据类似的想法写了这本书。这本书记录了190多个哲学家的死亡,囊括了从古典时期到现代,还包括一些古波斯和古代中国思想家。哲学家们的生平和死亡故事,以及他们对死亡的看法,会加深我们对生命的理解,从而让我们学会更好地活着。
哲学家们对死亡的看法各持己见。比较典型的可以分为两类:
它或者是一种湮灭,死去的人不再有任何意识;或者它是一种真正的转变,灵魂从此地迁移到彼岸,肉体从人转化为其他物质。
也许大哲学家罗素是“湮灭”派的最坚定拥护者。他曾说过这样一段话:
我相信,我死后将腐烂掉,不会残存任何自我。我已不再年轻,我热爱生活。但我鄙视那种想到湮灭就吓得直哆嗦的人。幸福并不因为有尽头就不是真的幸福,思想与爱也不会因为不能永存而失去价值。
非常有力量,无法辩驳,不是吗?
不过,庄子和泰戈尔大概会对抱有这种观念的人表示怜悯。我们都知道庄子和他妻子的故事。庄子的妻子死后,惠子来看望他,表达慰问之情。没想到庄子不但不悲痛,却敲着一只盆唱歌。当惠子暗示他这样做对不起逝去的妻子时,庄子说:
我想到她出生之前没有形体,还想到她拥有灵魂之前的状态。就在种种奇幻、迷乱之间,转变发生了,她拥有了灵魂。又一次转变之后,她拥有了形体。再一次,她出生了。现在,发生了另外一次转变,她死了。这就像春夏秋冬四季的运转一般。如今她平静地仰睡在天地之间,我反而在旁边哭哭啼啼,这样实在是太不懂生命自然的道理了!
印度诗人泰戈尔则把这种生命转化的思想用美妙的诗句表达出来:“死亡不是油尽灯枯;它只是熄灭灯光,因为黎明已经到来。”
03
最后,哲学式的死亡理想到底是什么?
让我们先回到苏格拉底。
有一种说法认为,西方哲学肇始于苏格拉底的审判和死亡。他受到两项指控:腐蚀雅典青年,不敬神。雅典公民大会判处苏格拉底死刑之后,他有机会逃亡;但他拒绝逃亡,喝下毒酒之后死了。
在我看来,这就是所谓的“哲学式的死亡理想”,即为了自己内心的信念——那种真正的、可以克服肉体湮灭的恐惧的信念而献身。
但这不是说哲学家们想的都是如何去死。恰恰相反,拥有清醒面对死亡的勇气,才能学会“如何活着”。
对于一个拥有哲学理想的人来说,重要的不是活得够长,或者赢得荣誉和名声,而是能否按照自己的哲学信念去生活。正如塞内卡写的那样:“并不是我们的生命太短,而是我们挥霍太多。”关于生命,问题不在于它的短暂,而在于我们总是肆无忌惮地挥霍它。
然而我们挥霍生命的原因,就在于不知道该如何生活。怎样度过此生才会让自己有获得安宁和平静的可能?坦白讲,我不知道。而这正是哲学式的死亡理想所要追寻的东西。
我想,这本书里至少还有一个人实现了这种理想。
维特根斯坦在年轻的时候,曾英勇地参与过战争,还做过小学老师和大学教授。后来一直写作哲学论著直至离世,他借此体验到何为不朽。去世的前几天,他对朋友说:
虽然我知道我活不久了,但我从未考虑“未来的生活”。我所有的兴趣仍在此生,以及我所能完成的作品中。
他被诊断为癌症晚期之后,仍然继续手头的工作。在生命的最后两个月里,他写下了手稿的第二部分,之后以《论确定性》为名出版。它最后的段落写于去世前一天。
贝文夫人陪伴维特根斯坦度过了最后的一个夜晚。她告诉他,朋友们明天会来看他。维特格斯坦说:“告诉他们,我度过了美好的一生。”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5
DB+15 2019-11-17

๓活动奖励 ๓ 咖啡聊天、纪念馆、校园青春、微信 •  欢迎您!

亖 

ZxID:4279694

等级: 元老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9-11-17 0
๓活动奖励 ๓ 咖啡聊天、纪念馆、校园青春、微信 •  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