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媛妈育儿日记原创,欢迎个人转发和分享这两日看了电影大师伯格曼的作品——《秋日鸣奏曲》,给我的感触很深。
大概是职业病吧,我关注着其中母女之间那些相处的细节,慢慢发现一些细微的褶皱中,有大部分人的影子。
伊娃是名细腻敏感的作家,她的丈夫是位睿智沉稳的牧师,两人住在一栋幽静的大别墅里,生活表面看上去完满和谐,实际上却透着一股尴尬的微妙气息。
他们之间彼此尊重、扶持,但总感觉缺了些什么,两人就像朋友一样,真正诠释了何为相敬如宾。
丈夫曾经向伊娃求婚被拒,
理由是她已经丧失了爱与被爱的能力,甚至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之后,伊娃受邀来到丈夫家做客,房间的布置和感觉完全符合她的心意。于是又改变主意,接受了这个男人的求婚,但并不是因为爱是个男人,而是爱这栋房子,爱他能给自己提供的平静生活。
丈夫不知道用什么方式能让伊娃相信自己的爱,事实是伊娃也不具备这种能力。丈夫屡试屡败之后,只好接受现实,即便他知道伊娃根本不爱自己,也不相信自己爱她。
01“爱无能”的根源——原生家庭
一切的起源要从伊娃的母亲夏洛特身上说起。
作为一名知名的钢琴家,她热情洋溢、自信飞扬,和伊娃的性格简直大相径庭。
让人觉得奇怪的是,伊娃对于母亲的喜爱和细节全都十分清晰。但作为母亲的夏洛特,反倒对女儿知之甚少,只是不断表达着自己的生活,
却从未安静倾听过女儿说什么,也没有给出过回应,而双方貌似都已经对这种交流方式习以为常。
紧接着影片又迎来一个高潮,伊娃告诉母亲,要把患有肌肉萎缩症、丧失行动能力和表达的妹妹海伦娜接过来住。
之前,海伦娜一直被母亲夏洛特丢在疗养院里,此后便再也没有过问。而这样的冷漠,对伊娃也是同样的。
夏洛特在事业上大放光辉,但作为母亲是绝对的失败者,她的生活仿佛只有钢琴,
并未给家庭留下一席之地。幼小的伊娃每次都趁母亲在琴房练琴,停下喝咖啡的功夫,满怀期待地跑进去,想让母亲给自己安抚和陪伴。
无疑,母亲的冷漠让他一次又一次陷入自我怀疑,并确认自己不被爱的事实。
其实,邀请母亲以及把妹妹海伦娜接过来住,都是伊娃的一种报复性行为。她要控诉母亲多年来的逃避责任,对她和妹妹到底意味着什么。
伊娃的童年无疑是不幸的,婚姻也缺乏温度。直到她生下孩子,才开始懂得如何倾注爱,并且与丈夫的关系也有改善,
可一切就在孩子4岁时因意外夭折戛然而止。当她写信向母亲请求安慰和帮助时,夏洛特甚至都没来看她一眼。
更悲惨的是,夏洛特自己也不明白她为什么对伊娃只有愤怒之情,并认为海伦娜则是个累赘,巴不得她早日死去,这样就再也没有人指责她作为母亲不尽职了。
尽管她生气时会微笑看着伊娃,厌烦伊娃时会叫她“亲爱的宝贝”,但敏感的伊娃仍能察觉到母亲背后所有的不耐烦和抱怨。
而从夏洛特的话中,才得知事情的另一个真相。
原来她的童年就从来没有得到过来自父母的爱抚,
原生家庭的伤是会一代代传承下去的。夏洛特在情感上是个残废,而在她阴影下长大的伊娃同样也是。
02有“毒”的母爱
这样的母女关系,在心理学上有一个专门的定义。
一位有着接近30年临床家庭治疗经验的美国心理治疗师卡瑞尔·麦克布莱德博士,在作品《母爱的羁绊》中,将夏洛特这样的母亲定义为自恋型母亲。
她具备极高的自尊水平,不仅来源于事业,还需要通过外部对女儿的打压。只有这样,她才能感觉自己拥有令人仰视的权利和美貌。
对于这样的母亲而言,
女儿不像是自己的骨血,更像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她不懂如何去爱女儿,更缺乏作为一个母亲所需要的同理心和共情能力。
不得不说,这样的母亲是极度自私的,无论女儿有多渴望她的爱,付出得再多,依然得不到她的一句肯定和一份关注。
她仿佛永远不会满意,需要通过不断消耗孩子自信心和爱的能力来活着。
更可怕的是,这样的性格缺陷会在母女之间一代又一代地传承。曾经被剥削打压的女儿在成为母亲后,由于缺乏爱的能力,
也很有可能将这种方式转嫁到自己的女儿身上。因而,如何让这样的负面人格在自己身上终止,是每一个遇到自恋型母亲的女儿都需要了解的事。
但很遗憾,除了寻求治愈、自我原谅、自我接纳之外,没有更好的办法。
03该拿一代又一代的“爱无能”怎么办——自愈
1)说服自己从心理层面上尝试摆脱这种自恋型控制,是尤为重要的前提。
女儿要充分了解和明白,即便得不到母爱,也要尽量让人生和身心获得完整,自寻出路来获得丰足的内心和对过去的宽容以待。
这很难做到,但却是最重要的药引。
2)远离母亲当女儿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心理强度和经济能力时,
就要试着远离这个自恋型控制的漩涡,从母亲的身边完全独立出来,首先是身心而后是经济。
只有这样,才能不再次被卷入到伤害之中,萌生出自己的看法和思想。所谓眼不见心不烦,就是这个道理了。
3)发自内心与母亲达成和解我知道,没有真正经历过这件事的人,没有资格要求任何一个受到伤害的人原谅伤害他的人。
但我所说的
和解并不是原谅,而是包容和自我宽慰。女儿可以不原谅母亲,但也不需再因为母亲的行为举止而波及到内心,能真正发自内心与母亲乃至这个世界达成和解,包容并理解这是自己成长的一部分。
唯有如此才能救赎双方,让这样的病态关系中断,不再传给自己的女儿。
4)完善自我爱的体系尽管缺乏母爱,但这样长大的女儿,也一定要学会建立自我完整的爱的体系。而无需再通过打压自己的女儿,完善自恋情结,这无比重要。
只有当你觉得自己不缺爱、会爱,才能将爱传递给他人,并获得他人的爱。
有了孩子后,一定要记得
关注孩子的成长和品格,感受他们的情绪,发自内心地接纳,才能将这样的爱的体系健康地传承给孩子。
04写在最后
这并非是忽略父爱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的作用,而将罪责都加注在母亲身上。
但心理学家在研究亲子关系的伤害时的确发现,母亲给子女缔造的伤害,要远远大于父亲。
这从胎儿在子宫中着床就已经开始了,他们会对母亲的气味和声音优先做出反应,到8个月大时,分离焦虑还会发展到顶峰。
可以说,孩子的依恋类型几乎都是母亲在他们幼儿期起到的作用决定的。如果这个爱的过程中断了,就会给孩子造成创伤。
尤其是自恋型母亲,对女儿几乎终其一生的打击,造成的伤害几乎是毁灭性的。
现实的确如此,生活和家庭永远不像想象中那么浪漫,
可能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向内看不过一地鸡毛而已。但我们也要相信,原生家庭可以解释过去、影响将来,却不能百分百决定将来。
唯有直面自己的伤疤,与原生家庭达成和解,才会从痛苦中剥离,避免自己也成为一个逃避责任的母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