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南与合川接壤处,为古时巴蜀两国分界之地,此处有一座名山,唤作紫徵山。唐朝时,武则天称帝,钦敕山上僧众建“放生池”,将此山更名为龙多山。远望之,其势挺拔峻秀,峰峦起伏;其状又逶迤蜿蜒,宛若龙腾。加之风光秀丽,离奇的传说甚多,真正是一个名不虚传的所在。
此山本是道家名山,至佛教传入中土,与道家相融成为道佛一体的名山。相传西晋时广汉人冯盖罗在山上隐居修炼,并于永嘉三年举家十七人飞升成仙,自此龙多山声名远播,天下闻名。
想那得道飞升,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更非等闲之辈所能及也。古时有人为求仙道,穷尽毕生心血,寻得仙山苦行修炼,无奈资质愚钝,缘份不至,终其一生也未得其门而入。冯盖罗得道成仙,除却苦修之外,更是机缘凑巧,方能飞升。这其中的故事已随历史长河逝去,消失于人间,也无任何古籍可供参考,冯盖罗其事,便如淹灭的烟尘,被风吹散。
身为潼南人,未曾登上仙山,一闻远古气息,聆听千年靡靡古韵,很是可惜。偶尔只在夜间于网络浏览,悟道家之意,感仙家之境,闻上古之音。前日夜里忽有一梦,梦里与冯盖罗把酒言谈,说起飞升成仙之事,醒来不觉汗如雨下,惶惶不安,遂将此梦记下,与列位共鉴。
是值半夜时分,忽闻屋外仙乐声声,隐隐然有道家悠远之气。心间生出些敬意,惶然间起身,循声而去,至屋外空旷之地。一道人自半空徐徐而下,示意我不可说话,将我引至一方巨石之上。但见道人微微闭目,端坐于地,轻展双臂,双手各捻三指操琴,声声仙乐自指间飘出,醉人心脾。观此道人仙风道骨,闻此古韵欲醉欲仙,一时令人如临云端,飘飘然似入云霄之中;一时又令人置身深林,听溪水声幽,闻四野虫鸣。
半晌曲终,余音仍在脑海回响不止,心甚向往,向道人请教。道人自言乃是西晋飞升仙人冯盖罗,已位列三十三天重天之上,见我苦思其事,特来指点。
说起飞升之事,原是一场缘份。冯盖罗本是广汉人氏,为求仙道,携一家十七口上得紫徵山来,结庐而居,起炉炼丹,修身寻道,指望能修成正果,谁知历经三十余年苦修,仍不得道。
西晋永嘉三年一个傍晚,冯道人在紫徵山上炼丹。这日正值丹药练成,启开丹炉,细看之下,十数粒丹药隐隐透出些朦胧的光晕,雾气升腾中显出祥瑞之气。
冯道人大喜,知道离仙丹炼成的日子不远,只需再寻得两味至关紧要的药材,便能炼出书上所说的仙丹,助其全家得道成仙。这其中一味药叫“百年首乌”,首乌生长百年之上,在山中饮朝露,吞晚霞,早已幻化了人形遁去,见了生人,远远避去,怎么能够寻到?另一味叫作“花甲伏苓”,一甲子上的伏苓已有灵性,甚是惧怕人类,但闻人语,避之远去,又如何能够得到?这两种药材,世间罕有,得到全凭缘分,据古籍记载觅得此药者不过寥寥数人。
冯道人用葫芦将仙丹装了,挎了药篮子,手里捏着药镰,收拾一番,外出寻药。寻了一个多时辰,并不见任何奇异的药材,他有些气馁,坐在路旁石头上休息,却在这时,听到一种奇怪的声音。
一个白胖的小孩从山下跑来,年约五六岁,生的如玉石玲珑般,玉手藕足,很是惹人怜爱。那小孩快步跑到道人面前,娇怯怯地说:“有人追我,我借你的药篮子避一会儿,你拿些药材将我盖住,待会儿有人来问,你只说往前逃去了。”
冯道人心下称奇,山上方圆数里,并无人家,这小孩从何而来?很是可疑。那小孩不待他答话,化作一阵白烟,钻进了篮子里。道人依言用药草将篮子盖住,正欲前行,却见山下一群人往山上而来,初时相距甚远,看不清楚。过些时候,待几人走得近些,定睛细看,不禁吓了一跳。只见一行三人,全身黑衣裹住,头上戴着大斗笠,让人看不清面目。为首那人拄着龙头拐杖,上得山来,见了冯道人,开口问道:“那道人,可曾见得一个小孩子从此经过?”
冯道人心知眼前几个并非人类,只是苦于道行太浅,看不透这般怪物的本来面目,心下暗暗叫苦:“在此山三十余年,不曾如今夜这般,遇着的竟没有一个是人的。”
但冯道人好歹也是有些道行的,心虽慌乱,面上神色不变,只听他说道:“见着的,往前面山头跑过去了,不知是谁家小孩顽皮跑出来了,天黑了还不回家。”
拄着龙头拐杖那人走近身来,望了冯道人几眼,回头说:“原来是个采药炼丹的道人。可惜呀,可惜……”可惜什么,他并不说明,带着其余二人匆匆往前赶路。
待三人远去,冯道人才拍拍篮子说道:“出来吧,都走了。”不见任何回应,心说这孩子莫不是如方才一般,化作白烟早已走得远了,自己未曾看见。也罢也罢,他既是山中野物,自然不懂人的礼节,更不能说道谢的话了。
他叹息着,眼见天色已晚,收了篮子镰刀,回草庐去了。
回到草庐,远远望见一个小孩,口里叫着“爷爷”,快步直奔过来。原来是道人的小孙儿见了爷爷归来,很是高兴,欢叫着奔了过来。道人将小孙儿抱起,进了茅屋,一家人围坐成两桌,男人们一桌,妇人小孩一桌,正准备开饭。罗道人将主位坐了,左右环视了一下,点点头,其余人等将筷子摆放在碗旁,虔诚地望着他。
道人正襟危坐,将双手交于前,启唇作歌唱道:“老君曰:大道无形,生育天地;大道无情,运行日月;大道无名,长养万物;吾不知其名,强名曰道……”待他唱过,余下诸人,亦跟着启唇轻唱。
原来在金元之前,道士都是不出家的,亦可成家立业。金代时全真教创立,道家自此分作全真教与正一派,全真教道士是必须出家的,而正一派的道士大都不必出家,外出以“居士”自称。罗道人虽在这紫徵山修道,却有十几名家眷,在那时本是平常之事。罗道人一家极是虔诚,每顿饭前,都需颂唱,或唱《道德真经》,或唱《清静经》,以示对祖师爷的尊敬之意。
众人唱过,罗道人拿起筷子凌空轻轻一点,全家人会意,便可以开始吃饭了。在罗道人的草庐里,吃饭不可说话,喝水不可太响,也是不成文的规定。是以罗道人一家虽有一十七人,吃饭时却没有太大的声响,偶尔听到筷子碰到碗的声音,也是极细微的。
清静之中,忽听有个声音大声说:“闷死了!闷死了!”一阵白烟自下而上飘起,继而化作一个白胖的小孩,正是罗道人在山上救下的那个孩子。诸人哪里见过这等异事,妇人与小孩都惊叫出声。罗道人见他如此无礼,心下不悦,说道:“我已救了你,你为何盘桓在此,不肯离去?”
那小孩说道:“那怪物几日来追我得紧,未曾休息好,方才躲在你的篮子里,竟然睡着了。谁知在你这里闻到了酒香,所以醒来讨碗酒喝。”罗道人暗暗皱眉,说道:“你这小孩好没道理,道人将你救下来,已是尽了仁义。你不言感激也就罢了,却找我要酒喝,我这酒可是遍寻名山珍稀药材酿造的,十余年来只不过酿成一坛,我自家都舍不得喝的。”
听道人啰嗦,那小孩甚是不耐烦,不待道人说完,作化一阵白烟去了里屋。道人大惊,放下碗筷去到里屋,顿时脸色大变,酒坛早已启了封了,不过瞬息之间,那小孩已将一坛酒尽数吸入口中。那小孩意犹未尽,连呼痛快。
道人气得脸色煞白,指着小孩怒道:“这小孩好生无礼,拿家伙,将他轰走。”家人应声,纷纷拿棍使棒,要来轰他。小孩说道:“道人也是小气了些,不过一坛酒罢了,便这般大惊小怪。枉我今日前来点化于你,你却这般待我。”
道人闻得此言,心下疑惑,见他一团白烟便能倏忽来去,料想是有些本事的,于是问道:“你要如何点化道人?”小孩哈哈大笑:“你那些药材虽说珍贵,在我眼里,却是一文不值。”道人脸上一红,连忙请教:“依你之见,何物才算得上珍贵?”小孩望着他神秘地一笑:“百年首乌如何?花甲伏苓又如何?”
道人听了,脸色大变,自己所需之物,被对方一言点破,真乃神人,当下心服口服,拜倒在地:“大仙若能取来此物,便是小老儿全家的恩人,小老儿全家将永感大仙恩德。”
道人当下施礼将小孩迎入上座,请教百年首乌与花甲伏苓。小孩说他在这紫徵山中已有千年,罗道人上山修道之事尽在他的眼里,道人丹药将要练成,只缺两味药材之事他也知晓。还说百年首乌与甲子伏苓藏在何处只得两人知晓,他是其中一个。
说起首乌与伏苓,小孩说这山中有一枝千年首乌,一个六百年伏苓,如若取得这两味药材,定能助道人飞升,取得更高的仙阶。
道人甚为心动,讨要获取之方,那小孩说要取得此两味仙药极为不易,须趁着夜黑风高,前去山腹取来。于是吩咐道人作好准备,道人沐浴上香,在其草庐里放置一张八仙桌,桌面中央燃一盏油灯,油灯左右各置一个陶碗。小孩吩咐万不可让油灯熄了,否则将前功弃。
小孩带着道人前去取药,冯家其余人们围坐于八仙桌四周,护着油灯。两人趁着夜黑行路,不带药篮,也不带镰刀,空手前往。道人奇怪,小孩却说多带无益。
行了一程,至一山崖下,道人停下,望着崖上参拜,原来崖上端坐着一尊石像,乃是紫徵山神。小孩冷冷地望着道人拜完,说道:“拜也无用,何必多此一举。”道人说道:“贫道在此山中修炼数十年,全凭山神护佑,怎会无用?”小孩哼了一声,不再答话。
两人再行一程,至分界石处,小孩回头说道:“你若得了仙药,须寻得一处大石,登上高处,将两味仙药与你的丹药一同服用,切记之,不可忘了。”道人连声称是。
小孩不再说话,站在分界石旁,口里念念有辞,未几,地上动摇起来,道人害怕,双手抱着一棵松树。听得“隆隆”的一阵响之后,地上现出一个山洞入口来。小孩说道:“你且藏身在大石后,我先进去,一会儿我引着日间那人往山上去,你悄悄进去,见着一个矮胖的花白胡子老头被困在山洞之中,将他放了,他感你相救之恩,必然要报答于你,你只管要千年首乌、十甲子伏苓便是。”
道人记下,藏身于巨石之后。小孩进了洞去,不多时嘻笑着跑出,身后不远有三人追出来,头戴斗笠,全身黑衣,为首那人拄着龙头拐杖,和日间一般看不清面目。三人见了小孩,聚在一处商议了一阵,分散开包抄过去。小孩笑道:“这样便能抓住我么?妄想罢了。”那三人也不恼怒,各自追赶上去。小孩说声“不好。”拔腿往山上跑去,三人紧追不舍。
待几人走远,道人从巨石背后出来,进了山洞。洞内漆黑,伸手不见五指。道人只得摸索着前行,行了一阵,洞内透了些光来,心下大喜,紧走几步,走进一个硕大的山洞之中。这山洞想是那三人所居之处,洞壁上挂着几盏油灯,洞内有几个石室,洞中央有一个石台,道人将几处石室搜索了一遍,并不见矮胖的花白胡子老头。正在失望,忽见洞壁上有几级硕大的石阶,往上看见一个洞穴入口,心说这里竟然别有洞天。
但那石阶过大,非是常人能上,所幸道人常年在山间寻药,身手甚是敏捷,加上数十年的修炼,已有些浅薄的道行,这几级石阶倒也难不住他。
道人如灵猴般攀援而上,从那洞穴进去,走了一阵,见到第二个石室。这个石室却比方才那石室小了很多,壁上亦挂着两盏油灯。微光照射之下,石室中间一个巨大的石像斜躺着,面容甚是狰狞,头上顶着两只角,几根长须在脑袋周围飞舞,怒目圆睁,望着洞顶刻着的太阳,张着大嘴,似在怒吼,双足张开,又似要腾空而起。在那怪物两侧,各有四个小的石像,头顶长着刺,满身带甲,手捏刀叉,像极了戏台上的虾兵蟹将。
道人细看之下,却不知此为何物,嘴里啧啧稀奇。这时听到一个声音说道:“这是山神老爷。”道人说道:“山崖上可是有一个山神老爷的,却不是这般模样。”那个声音笑道:“外边山崖上那个慈眉善目的山神像,是蒙骗世人的,无非是想教人多烧些香火,令万世敬仰,将这个真实的山神老爷像搬去外面山崖上,人都吓跑了,谁还来上香还愿?”
道人这才想起此处竟然有人,四处张望,那个声音说道:“在这里了,石柱的后面。”道人转到石柱后面,只见一个矮胖的花白胡子老头被绑在石柱上,心下大喜,这不正是那个小孩要救的人么?遂伸手解绑,矮胖老头说道:“解不开的,必须将符咒解了才行。”道人细看,矮胖的老头的头上果然贴着一张符咒,伸手欲摘。矮胖老头又说道:“还须念咒才行,你过来,我将咒语说与你听。”
道人奇道:“你既然知道咒语,为何不自己解开?”矮胖老头说道:“你在这山间数十年,却不得道,真正笨到家了。这咒语要一个道士来念才管用,你看我的模样像道士么?”
道人摇摇头,却不知道这个老头是个什么怪物。矮胖老头将咒语说了一遍,道人一边念咒语,一边伸手去摘那符咒,果然揭了下来,矮胖老头身上绑着的绳子也轻易解开了。
绳子解开,矮胖老头跳将起来,哈哈大笑几声,在石屋里转了几圈,望着道人说道:“是一个小孩叫你来的吧?那么他也一定告诉过你,小老头知恩必报。你要什么?快说。”
道人赶紧说道:“千年首乌,十甲子伏苓。”矮胖老头笑道:“每次都是这样,那好吧,你可以回去了。”说完化作一道青烟消失无踪,只留下道人独自一人站在原地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半晌听到外面有了人声,才回过神来,心说必须得回去了。出了洞口,只见三个黑衣人正望着他,为首那个拄着龙头拐杖的人气得一跺脚,大叫一声“又让他跑了。”飞身而起,一把抓住道人,摔倒在下面的石洞中。
他摘下头上的斗笠,现出了本来面目,但见得头上生角,嘴角长须,不是上面小石室中的山神老爷么?道人失声说道:“山神老爷。”山神老爷气极败坏的说道:“知道我是山神老爷,还敢坏了我的大事?”道人不解,山神老爷问道:“上面那个矮胖的老头,可是你将他放走了?”道人点点头,山神老爷问道:“你可知道他是谁么?”道人摇摇头。
山神老爷怒道:“日间我便看出你这道人需得寻百年首乌,花甲伏苓,也没放在心上,只说了两声可惜。没想到你竟然坏了我的大事,日间那小孩是千年首乌,这山洞中的矮胖老头是十甲子伏苓。我在这山中做山神已有千载,只等捉到他们两个,便能卸去山神一职,位列仙班,如今却叫你破坏了。我在这山上做山神尽职尽责,老天却总是和我开玩笑,我到底做错什么了?”
山神埋怨一阵,指着道人说道:“你在这山上数十载,我也未曾为难过你,如今坏了我的大事,说不得了,限你明日离开此山,若有逗留,休怪我无情。”
道人狼狈出了山洞,恍惚间如在梦里一般,惶惶然回了草庐。心说千年首乌已成人形,竟将自己骗了,此番更是得罪了山神,数十载的修炼,只怕是毁于一旦、前功尽弃了。心里沮丧,自怨自艾着,进了草庐,家人正守着油灯,见他如此模样,忙问原因。道人将山洞中遭遇细述了一回,人人皆为惶恐,大孙儿拿起两个陶碗,气极欲扔。
道人见那碗内有物,问道:“碗内是何物?”孙儿回道:“是那两个妖物的头发呢,就在方才,那小孩领着一个矮胖的花白胡子老头又来过一回,两个在头上扯了十数根头发放在这碗里,既这般,自是无用,只能扔了。”道人会意,喜道:“莫扔,莫扔,这可是宝贝,扔了可惜。”他将两个陶碗端起细细观看,虽不百年首乌与花甲伏苓,却是千年首乌须与十甲子伏苓根,看过一会儿,狂笑道:“大造化,大造化,道人今日成矣。”吩咐家人即刻出发,往山腰一处石头高台上去。
道人领着家人攀上山腰一处石台,将丹药分与家人,又将首乌须与伏苓根分与家人,大家一齐服了。道人带头盘膝而坐,家人齐颂《道德真经》。未几,上空现出一片大的光彩来,将天空映了个透亮,这个石台也现出了大的光辉,通体泛着绿光。
再过些时,道人的身体有了变化,变得轻而柔,竟欲飘然而起。道人招呼家人将手挽在一起,口内仍唱《道德真经》。再过些时候,全家十七人身体浮动起来,在空气中轻轻飘动,忽一阵风来,耳畔唯听呼呼风声,风疾了,将全家人身体托了起来,徐徐往天上飞去。又忽尔一阵云来,托于脚底。
那光愈近,愈发明亮,几近于白色,至于再无一丝黑色,道人全家进入一个明亮的境地。
道人讲完,将琴收了,我问此为何处,道人说道:“飞仙石上。”我又问那千年首乌,十甲子伏苓是否仍在,山神老爷是否已列仙班。道人摇头道:“不可问,不可说。”忽地化作一阵轻风,随着月色散去。
道人全家羽化飞升成仙,只余得世间传说供人们流传,真是可叹。如今那石,仍在龙多山上,后人纪念冯盖罗成仙得道,取名为“飞仙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