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不更名,坐不改姓”,“坐”字何解?并非“坐卧”之坐!“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啥意思,老师教你的忘了没?
姓氏源自祖先,是一族血脉延续的见证,除非迫不得已,是没人愿意改名换姓的。所以,在传统的侠义小说中,英雄好汉们有句口头禅,叫“真英雄顶天立地,行不更名,坐不改姓”,指的是在任何情况下都不隐瞒自己的真实姓名,后来,用以形容为人处事光明磊落。
有据可查的是,“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一语,最早出自元代无名剧作家的杂剧《盆儿鬼》,在《盆儿鬼》第一折中,就有“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自家盆罐赵的便是”之语。
另外,施耐庵在《水浒传》第二十七回“武松威震平安寨 施恩义夺快活林”中描写武松的豪气时,就是让武松这样自报家门的:“我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都头武松的便是。”既报了姓名,又报了身份、官职,一点也不藏私。
《盆儿鬼》讲述的是件神怪之事——小商人杨国用出外经商,回家时寄宿“盆罐赵”家里;赵夫妻图财害命,杀死杨国用后,把他的尸首烧成灰,制成瓦盆。后“盆罐赵”把这个瓦盆给了退休差吏张千。
瓦盆到了张千的手中后,开始“玎玎珰珰”地说话了,将自己的冤情一一道出,并恳求张千带他到开封府包拯处告状申冤。包拯提来“盆罐赵”夫妇,审问具实,将二人斩首,并重赏了急公好义的张千。
后来,这个故事多次被人改造、引用,其中影响最大的,当属清代石玉昆所著的《三侠五义》,著名京剧剧目《乌盆记》,就是取材于这个故事。现代流行的包公剧中,也多有包公夜审乌盆案的情节。
那么,“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本义是什么呢?这就要重点说说“行”与“坐”了。“行”字好理解,就是行走天下。“坐”字呢?可以理解为“坐下”“坐着”吗?估计大部读者也都是这样理解的。其实,这样来理解“行不更名,坐不改姓”的“坐”字是错误的。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中的“坐”,应为“连坐”。所谓“连坐”,是指中国古代或现代因他人犯罪而使与犯罪者有一定关系的人连带受刑的制度。
“连坐”的发明者,是历史上著名的卫鞅(又称商鞅)。卫鞅本是卫国国君的后代,后来跑到秦国去辅佐秦孝公,积极实行变法,使秦国成为富裕强大的国家,史称“商鞅变法”。商鞅变法时,立相坐之法:十家为伍,有问题要互相纠举揭发,否则连坐。如不告奸,腰斩;匿奸与降敌同罪。实行连坐法的目的,就是要使得人民互相保证,互相监视,互相揭发,一人有罪,五人连坐,即使是跖也没有办法为非作恶。
“连坐”又称相坐、随坐、从坐、缘坐,说白了,就是“株连”,比如古代的“灭三族”“灭九族”,就是连坐之罚。身为大丈夫,即使是遭遇灭族之祸,也不可因为害怕被连坐而用改姓来逃避处罚。这是一种以身赴死的悲壮。如果将此句中的“坐”字曲解为“坐卧”之坐,是不能表达这种英雄豪气的。
古人造字,多有一字多义者,相互之间有时会“毫不相干”,所以,才给后世读者带来巨大困惑。比如这个“坐”字,除了“坐卧”与“连坐”之意外,还有他用。唐代诗人杜牧有首名叫《山行》的诗,曾多次入选过中小学教材,其诗大家都能出口成诵: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山行》中,也有个“坐”字,诗中的“坐”也非“坐卧”之坐,而是别有他意,相信老师在讲课时已经给你们介绍得很清楚了——诗中的“坐”字,是个介词,当“因为”讲。因为一个“坐”字,才让前后诗意贯通:
弯弯曲曲的石径一直伸至秋山之巅,白云掩映下的山野人家若隐若现。
因为喜爱枫林的晚景这才停车流连,霜染的枫叶比二月春花还要鲜艳。
其实,除此之外,“坐”字的意义还有:一为坚守,后引申为常驻,不动,如坐商、坐庄等等;二为表示建筑物的位置或背对着某一方向,如坐落、坐北朝南等等;其三,还可表示瓜果等植物结实,如坐瓜、坐果等等。所以,阅读古典书籍或引用成语时,最忌“望文生义”式的自作聪明,如此,将会贻笑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