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 · 一年之计在于春立春,春之伊始,万物复苏,
大地如一个巨人般苏醒过来。
朱自清在《春》里说:
“一切都象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一年之计在于春,万物之美始于此。
经过漫长凛冽寒冬的摧残,
立春就如大写的零字,
一切从新开始。
它让沉睡的人苏醒,
让受过伤的人走出阴霾,
而跌倒的人,大可从头再来。
立春,是一年最美好的开始。这一日,风从东方来,古人云:“东方为春,春者,万物之所出也”,在那生生不息的春风中,一年四季的序幕由此开启。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古籍《群芳谱》释立春:“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 “立”是“开始”的意思,自秦代以来,中国就一直以立春作为春季的开始。立春时节,寒气渐消,东风解冻,百草回芽,万物复苏,周围一片生机勃勃。
立春,一个让万物柔软的时节。冰封已久的大地,“嘶啦”一声,冰雪消融,春江水暖。踩在松软的土地上,周围一片生机,瞧那红的花,绿的叶,它们使出全身气力生长。
古老的过去有这样一个传说:每逢立春,人们会去土地里挖一个坑,然后把羽毛、鸡毛等放在坑里,等到了某个时辰,坑里的羽毛和鸡毛会飘上来,此时最宜放鞭炮庆祝,预祝即将到来的美好。
一年之计在于春,今日立春,春将归来,暖日黄金柳,光风白玉梅,万物复苏之时,也是我们迎新立业之际。
东风解冻 · 万物复苏春,有异体字,上面是草字头,中间是一个屯字,下面是一个日字。
草字头意思是春天草木生长,“屯”的意思是,草木扎根向下,上面开始破土而出。“日”的意思是随着太阳直射点回归北半球,北半球接收的阳光增加,草木扎根发芽。
立春是春天的开始,阳气开始抬升,地上的物候已经先于人做出反应。
立春有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
东风解冻,是说立春之后,北方由偏北风转偏南风,风吹在脸上,已经不再是刺骨的寒冷,伴着明亮的太阳,已经有了温暖的感觉。
蜇虫始振,是说立春之后,因为温度开始上升,蛰伏在洞穴里的昆虫有了苏醒的迹象,虽然惊蛰未到,但是蛰居的虫类已经有了反应。
鱼陟负冰,在冬天的时候,鱼儿选择停留在水底,而春天一到,随着河里的冰开始解冻,鱼儿也开始跑到水面上游动,因为冰还没有完全化掉,所以就像是被鱼背在背上的感觉。
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此时虽然天气尚冷,但是春天的气息已经随处可见。谚语里说,“立春寒,一春暖”,如果今年立春格外寒冷,那么春天就一定格外温暖。
迎春踏春生机满 · 人间有味试春盘迎春:祈求吉来到,今古同一心中国什么地方最先迎来春天呢?清代人吕荣在《迎春》一诗里说:“浙东东海海东壖,春到中华此最先。彩燕金花箫鼓里,愿同九土作丰年。”诗中所说的是今天浙江台州的玉环县。吕荣想必没上过东极岛,但他的心情可以理解,因为迎春在民间地位很高,立春大如年。曹雪芹就是这么想的,所以贾迎春是老二,仅次于贾元春。
最初的迎春活动,主要是国家祀典,后来发展为民间的活动,后者要简单并有趣得多,如贴宜春帖、挂春幡等。
春天到了,给门壁上张贴宜春字画,这种风俗在唐代长安就有。据记载:立春日,唐代长安人常在门上张贴迎春祝吉的字画,字称“宜春字”,画称“宜春画”,上有“迎春”“春色宜人”“春光明媚”“春暖花开”等内容。还有人给门楣上张贴一段祝愿之词。如果会绘画的人,常给门楣上画一幅《腊梅图》。
在江南地区,立春日要在门上贴上“迎春春来,接福福到”的字样。立春正时一到,旧时江浙一带的人家还要“焜春”:将樟树根片或风干的樟树枝点燃,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焜”过去,每个房间都弥漫着樟树的芳香烟气。“焜春”的烟气是引领春天到来的信号。顷刻之间,堂前屋后,衣柜橱下,庭树房栊,都是春的气息。
各地民众的迎春方式很不一样,比如戴春鸡,这是陕西铜川一带的古老风俗。立春日,母亲用布制作一个约3厘米长的公鸡,缝在小孩帽子的顶端,以“鸡”喻“吉”,表示祝愿“春吉(鸡)”。
其实,无论习俗如何,人们都是希望立春之后,能够万事大吉。今天,许多风俗虽已不在,但人们迎春祈吉的动机未变,只是从外在的形式转为内在的心愿。
咬春:古时养生术,今日健康经“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佐酒暗香生匕梜,加餐清响动牙唇。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白发新。”这是清人写的咬春诗。
中国人的传统节日以吃为主,节气之时也是如此。立春吃萝卜、春饼、春卷等,总称“咬春”。
关于“咬春”,起码能追到1500多年前,那时人要吃五辛盘:小蒜、大蒜、韭、芸薹、胡荽。今天,扬州人吃的五辛是:新葱、韭黄、蒜苗、萝卜、芫荽,无论五辛具体为何,但都是补齐之物。
唐初拿饼与生菜以盘装之,称春盘,也叫辛盘,宋时改叫春饼,现也叫薄饼、荷叶饼、片儿饽饽等。明清时在饼与生菜外兼食水萝卜,谓能去春困。卷春饼的菜称为“和菜”,其中有绿豆芽、粉丝、菠菜心、韭黄、鸡蛋等。
春卷是从食用春盘的习俗演变而成。宋代有一种“卷煎饼”,是春饼与春卷的过渡类型。元代书籍《居家必用事类全集》已经出现将春饼卷裹馅料油炸后食用的记载。到了清代,春卷之名始出。春卷做法是用烙熟的圆形薄面皮卷裹馅心,成长条形,然后下油锅炸至金黄色浮起而成,馅心可荤可素,可咸可甜。
立春还有吃萝卜一说。脆生生的白萝卜,最能唤起心底的元气。《城北集诗注》中说,“立春后竞食生萝,名曰‘咬春’,半夜中街市犹有卖者,高呼曰‘赛过脆梨’”。萝卜味辣,古人故曰:“咬得草根断,则百事可做。”咬春,咬的是心情,更埋下一年吃得了苦的韧劲儿。
古人养生,热衷食疗。咬春咬的是健康,上文提到的那些咬春的食材,萝卜、韭黄、韭菜等皆为辛味食物,有辛甘发散的功效,按照传统养生观念,有利于升发和保护阳气。
立春之后,天气由寒转暖,温热毒邪开始活动,现代医学所说的流感、麻疹、肺炎等于时多有发生和流行。对此,古人除了在吃的方面注意,也提倡运动养生,启动身体引擎,活络筋骨,增强抵抗力,这也是春游的初衷。
打春:为的是生计,图的是丰年古时,立春之日民间有“鞭春”“打春”的习俗,就是鞭打用土做的春牛,人们用这种方式表达希望五谷丰登的美好愿景。
打春,盛行于唐、宋两代,最早来自皇宫,尤其是宋仁宗颁布《土牛经》后,使鞭土牛风俗传播更广,为民俗文化的重要内容。
清人让廉撰写的《京都风俗志》中说:“立春之仪前一日……迎春牛芒神入府署中,搭芦棚二,东西各南向,东设芒神,西设春牛,形象彩色,皆按千支,准令男女纵观,至立春时……众役打焚,故谓之打春。”然后,人们将春牛的碎片抢回家,视为吉祥。可见,鞭春牛的意义更多体现在信仰上。古时农业靠天吃饭,一家老小全指着老天爷,因此赋予立春民俗以祈祷之义。
比如,山东民间要把土牛打碎,人们争抢春牛土,谓之抢春,以抢得牛头为吉利。浙江地区迎春牛时,依次向春牛叩头。拜毕,百姓一拥而上,将春牛弄碎,抢春牛泥土回家,撒在牛栏内。今天,绝大部分地区已经没有这项习俗了,农业生产已科学化,与打春习俗相关的舞春牛、闹春牛等民俗活动也渐渐失去了古时的巫术意义,成为一种艺术形式,供人欣赏。
立春之日,除了以上习俗,人们还喜欢在春临大地、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外出游春,俗称探春、踏春。踏春以散步为主,置身于大自然之中,或登山远足,或漫步林荫,不计速度,只求消遣,其乐无穷。
立德立命立行 · 立下一年好光景立春时节立德《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立春,正月节;立,建始也;五行之气往者过来者续于此;而春木之气始至,故谓之立也。”立,是开始的意思。它是二十四节气之首,从这天开始,东风送暖,坚冰开裂,万物复苏。
天地立春,阳气回升,人也要效法天地,回升自身的阳气。除了基本的保暖、食补,还要行善养德。《礼记·大学》中说:“德润身。”汉代董仲舒解释说:“故仁人之多寿者,外无贪而内清静,心平和而不失中正,取天地之美以养其身。”
善养阳,恶养阴。善良的心地会使人身心放松,行善的行为容易激发他人的友爱感激之情,反过来自身会从中获得一种满足感和喜悦感。从免疫系统角度来看,常常行善的人,有益于自身免疫系统,身体自然健康。而内心阴暗,时常行恶,人心会紧张、痛苦,布满阴霾,久而久之,身体自然变差。
养身不如养心。立德行善能焕发内心的光明,更能立起一年的精气神。“天道无亲,恒与善人”,行善到一定程度,内心自然就清净了,精、气、神三者互相影响,元气自然就会充沛。
立春时节立命这里的立命,不是讲命运,而是使命,就是《周易》中所讲的正位凝命。
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四季中最重要的时节,一年的计划要开始考虑安排。
正位,是说心态要端正,底线要守住,不要走了邪路。各守其位,各安其心。心中不作非分之想,守好自己的事情,不对别人的事情指手画脚。
凝命,是说集中精神,摒除杂念。我们的心智、我们的情智每天都是在耗散之中,所以要把这些念头收敛起来,不作无所谓的损耗。把控得住自己的心性、把控得住自己的念头,这就叫“凝”,有凝定之气的人才能守住自己的心,集中精神应对挑战。
春天是短暂的,立春亦如立人生,时光易逝,务必加倍珍惜。
立春时节立行一年之计在于春,一生之计在于勤。勤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春若不耕,秋则无望;少若不勤,老无所依。计划再美好,不去实践就只能是空想。考虑一千次,不如去做一次,犹豫一万次,不如去实践一次。
这个世界上绝大部分人失败,不是因为没有思考,而是因为没有行动。不必瞻前顾后,不必畏首畏尾。想,都是问题,做,才是答案。
王阳明说:知行合一。只有先行动起来,才能发现有哪些问题,边行动边思考,只有这样,人才能不断前进。
立春,要有所“立”,立在当下,才会有一个美好的开始。立春到,一年的规划要在这时着手考虑安排,凡事要早作打算,开头就要抓紧落实,这样才能为日后打好基础。
立春已来,立德,立命,立行,立下一年好光景。又是一年春好日,不负春光,不负时光,让我们立定目标,大步向前。
立春已来,寒日已远,万物破土而出,
这都预兆着新的开始。
在一年最美好的开始,
我们向大家道一声:春安!
祝福大家四季都能平安康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