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这样一次重大的公共危机与灾难,从排斥、否定、将信将疑、恐惧、恐慌、非理性行为、平静、反思,我们相信每一个人都在经历这样的心理历程。在这次公共灾难中,我们既感受到了焦虑、恐慌、愤怒、悲剧、责备、不安,我们也感受了亲情、友爱、互助、温暖、利他这些人类最珍贵的品质。
当一次重大的公共灾难来临时,一些更为深层的根本问题被抛到了我们面前,我们的生命开始与其直接遭遇,比如死亡、生命意义、理性、个体与共同体、英雄、职业道德,等等,我们能从中获得怎样的有价值的反思?我们还能获得怎样的精神成长?我们如何做一个更好的人?我们该如何度过我们的一生?这些问题在敲打着我们每一个灵魂。
Nicolas Poussin,The plague of Ashdod, 1630
见地沙龙自2016年以来,走到了第五个年头,我们一直在线下展开艺术、科学与人文领域之间跨学科的思想交流与讨论,这种在个人绝对精神领域的开掘、纯粹性和无用之用的思考,会让个体摆脱现实的功利欲望,走向精神卓越的可能。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带着一种问题意识,现代教育把每个个体塑造成专业性人才,但是过渡知识化、专业化,每个个体感知生命、感知他人、感知社会、感知世界的能力却在下降,世界往往是复杂的,知识与知识、学科与学科、问题与问题之间往往是关联在一起的,这次的社会公共危机正呈现了社会的复杂性和关联性。
我们就想,是否可以在大学的围墙外,创造一种新的跨学科交流的可能性,让每一个个体立足自己专业的基础上,看看其他的学科是如何思考问题?他们在思考什么问题?这样,也许我们就为大家打开了一扇扇的思维之窗和认知之窗。当不同的思维在一起交互与碰撞时,我们看待自我、看待世界的视角、理解世界的维度会更为丰富,精神会走向卓越、理性会不断成熟。
我们一直在思考,在中国这篇土地上,我们一面自豪于我们如此深厚的思想文化传统,另一面我们却被笼罩在传统之下。我们如何让我们的民族能走出传统的阴影,实现创造性转化,走出古代,走向现代文明?在今天这样一个被全球化、商业、科技等因素深刻影响的现代社会,人的处境与古代社会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人类文明的智识、古人所积累下来的生命智慧,所探索的人之为人的根本,到底在今天还有多大的效用?我们如何在今天安身立命?我们如何塑造一个更有创造性、更有弹性、更为丰富的个体生命?我们如何面对跌宕起伏的现代社会,冷静反思现代性在带来信息、人口流动加速的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危机丛生的可能?2400多年前的苏格拉底说,我们只有知道自己的无知,才会去求知。以无知自居的苏格拉底把教育比喻成“爱的阶梯”的哲学思想,在今天仍然让我们怦然心动。
这次的“见地十日谈”策划,缘起于在疫情期间我们组织了三场见地沙龙学习成员之间的线上讨论,大家从不同角度分享了自己对疫情的感受、看法与反思。这些思想的碎片激发我们发起了这个10日谈公益线上系列分享讲座。
这次的“见地十日谈”分别围绕科学、艺术与人文三个方面来探讨,这10位讲者都曾经来过见地沙龙,曾经开启了我们的智识,点亮了我们的灵魂。
分享嘉宾
祁海
清华大学教授,使用可视化动态成像等前沿手段研究免疫系统功能及调控机制。他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美国霍华德休斯医学研究所“国际学者”,曾获得2015年谈家桢生命科学创新奖。2016年国际华人生物学家协会青年奖,2016年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2017年树兰医学奖,以及2018年美国免疫学会研究者奖。祁海业余爱好旅游、摄影,尝试自然科学与艺术的沟通。
主讲题目:武汉疫情的免疫学问答
主讲时间:2/22 20:00
张双南
天体物理学家,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研究员和粒子天体物理中心主任,中国科学院粒子天体物理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伽马暴偏振实验、“慧眼”天文卫星、未来若干大型国际合作空间天文项目、以及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空间天文与天体物理领域专家组首席科学家。发表学术论文三百多篇,引用近九千次。入选国家基金委杰青、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国家“千人计划”特聘专家。
主讲题目:从疫情来看国民科学素养问题
主讲时间:2/23 20:00
张新刚
法学博士,北京大学西方古典学中心、历史学系助理教授。研究领域为古希腊史、西方政治思想史,特别是古希腊和现代早期政治思想。
主讲题目:2400年前的雅典瘟疫
主讲时间:2/24 20:00
熊亮
绘本作家和画家,水墨画家,艺术教育者,叶准咏春传人。2002年开始创作,中国绘本的先锋,主要作品《游侠小木客》,《梅雨怪》《和风一起散步》《寻暗集》等等,熊亮自幼学习中国画,但风格不囿于此,每一本都在尝试突破原有界限,探索视觉和语言的讲述方式。2018年入围国际安徒生奖五人短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