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从寥寥一两只,改成了飞鸟遍布大江两岸的话,原诗的意境就变得恶俗啦。
![两个黄鹂鸣翠柳,“两个”何不改为“两岸”呢?我们不是常说多多益善吗?](https://px.lanyin.net/image/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225/88ba71db1766476cb0da46c903a4ecbc.jpeg?imgsec=Ktmh0FM_vA1hzPdgRGFqOA&imgexp=1739325600)
两个黄鹂鸣翠柳,是唐代诗圣杜甫所作的《绝句》中的头一句。这首小诗的创作背景是,杜甫听闻平定安史之乱的好消息,如释重负。他信手推开草堂的窗户,江风拂面,精神不禁为之一振。然后,触景生情,即兴而作。原诗如下: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杜甫一生简朴,他住茅屋、着布衣,貌似一位邻家老翁。不过,他的诗句却十分工整、干净,经得起千百年来的后人们的推敲和琢磨。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你看,两只黄鹂鸟,在岸边翠绿的柳荫下嬉戏,一行白鹭刺破了青天。先收住视线,两只黄鹂近在眼前;再放眼望去,一行白鹭远在天边。两横一纵,两下一上,两黄一白,两闹一静,两栖一飞,相互呼应,相映成趣。
再配上天空与柳树的青绿色的底色,这样的宜人景致,怎不令人心旷神怡呢?这哪里是简单地写景,其实,是在抒发杜甫自己的愉悦心情。
咱们接着看。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含的“含”是内敛的,扑面而来的;门泊的“泊”是外在的,夺门而出的。往西眺望,是岭上的皑皑白雪;浏览江上,是东来的航船点点。在这一迎一送间,整首诗的内涵,登时丰富了起来。
诗人这是在大发感慨了。因为,虽然千年历史沧桑不变,不过,万里航船却滚滚向前。平定了安史之乱,长江上的航运就可以恢复了。同样的,时代的航船也不容阻挡。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风风雨雨,我们伟大的民族,都能够战胜困难,砥砺前行。
至此,诗人的情绪达到了高潮。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体现出这位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杜甫的心胸。对了,你觉得把“两个”改为“两岸”,合适吗?要我说,这样的改法,纯属瞎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