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人眼里出西施”,前面还有一句,说的才现实,直指人心!
爱美之心,人皆有之。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古代人形容美女,常会用“沉鱼落雁之容,闭月羞花之貌”来表述,而“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分别代表了古代的四大美女:“沉鱼”讲的是西施浣纱的故事,“落雁”指的是昭君出塞的故事,“闭月”是述说貂蝉拜月的故事,“羞花”说的是杨玉环贵妃醉酒观花时的故事。
绝世美女,不仅令男人不能自拔,就是作为同性的女子,也也陷入深深的迷恋。比如身为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西施,她的粉丝就遍及男女两界。其中,有个名叫东施的女子,就是西施的铁杆粉丝,处处都要模仿心中的偶像。就西施因胸口痛而紧皱眉的样子,东施也觉得很漂亮,于是,也学着西施捂着自己的心口在村中走来走去。没想到,东施的这场模仿秀,却吓跑了观众——村中的富人见了她,都牢牢地关着大门不出去;穷人见了东施,带着妻儿躲开她。这就是东施效颦的故事,原载于《庄子·天运》:
西施病心而矉其里,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其里。其里之富人见之,坚闭门而不出;贫人见之,挈妻子而去之走。
东施只知道皱着眉头会很美,却不知道皱眉头为什么会美。其实,西施的美,是无法言表的,只可想象,不可模仿。后来,东施效颦成为一个成语,比喻模仿别人,不但模仿不好,反而出丑。有时也作自谦之词,表示自己根底差,学别人的长处没有学到家。
再后来,西施就成了美女的代名词,并由此衍生出许多与之相关的俗语。比如“情人眼里出西施”。这句俗语的意思很好理解,比喻由于有感情,不论对方如何都觉得对方无处不美。“情人眼里出西施”一语源自何时,并无确证,最早见诸古籍记载的,为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山谷上》中的记载:“谚云:情人眼里有西施。”意思是在有情人眼里,不论是什么样的女子,都像西施一样美丽。
到了明代,这句俗话得到广泛流传, 明代传奇小说作家西湖渔隐主人,在其小说《欢喜冤家》的第五回中就有引用:“他眼也不转看着元娘,越看越有趣,正是情人眼里出西施。”
西湖渔隐主人,其人其名其事不详,杭州人,著有小说《欢喜冤家》《春染绣塌》。《欢喜冤家》又名《艳镜》、《贪欢报》、《欢喜奇观》等,全书共二十四回,书署“西湖渔隐主人撰”。《欢喜冤家》每回写一个故事,集中描写了各种曲折奇异的婚姻悲喜剧,生动展示了明代社会形形色色的人情世态。
曹雪芹曾在《红楼梦》第七十九回中引用过此俗语,是曰:“情人眼里出西施的下一句,应为西施眼里出英雄。”曹雪芹使用递进与对仗的手法,以红楼式情趣续写了一句颇为恰当的下文:男子眼里,看女子如西施一般美丽;反过来讲,女子眼里,男子必然是高猛帅气的英雄了。不过,上下两句结构、形式完全相同,不存在优劣之分。
清代诗人黄增,写了一首《集杭州俗语诗》,其诗曰:
色不迷人人自迷,情人眼里出西施。
有缘千里来相会,三笑徒然当一痴。
前两句的意思是说因爱慕之情所迷,觉得对方女子无处不美,完全呈现一种自我陶醉的境界。后两句是说如果彼此有缘分,即使相隔千里也能在某时某刻相遇,因为偶然一笑而为之痴迷。
“色不迷人人自迷”意思是:美色并不会迷惑男人,是由于男人对女人有了爱慕之情而自己陷入了迷醉的状态,这就是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
在现实生活中,“色不迷人人自迷”的事情并非鲜见,自欺欺人也好,自我陶醉也罢,反正都是人心的真实再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