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421/73c9299c682b46bab3ef9d7ae3ffc015.jpeg[/img]
了解刘禹锡,是从“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的《陋室铭》;
又或是“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但小觅今日分享的却是他另一首较为著名的诗词——《竹枝词》其一,诗中那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更是千古名句!
今日小觅分享:
竹枝词二首(其一)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421/00afcdb6461444049130e8b082bb5f8a.jpeg[/img]
[b]—【译文】[/b]
岸上杨柳青,江中风浪平,忽然江上舟中传来男子的唱歌声。
就像东方出太阳,西边落雨。你说它不是晴天吧,它又是晴天。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421/d920055fd81949b6a0a295dba8d4d5fa.jpeg[/img]
首句中,诗人描写了一幅在杨柳青青,江水平平的春日里,伴着歌声乘船而来的情郎与岸边等待的姑娘的鲜活生动的场景。
特别是后两句,更是精彩,一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仿佛犹在眼前。因为这是我们生活中容易看到的事物。
而刘禹锡将提炼地如此精干的诗句放在这首诗里,就更显得韵味十足。
就是不知,这到底是乘船而来的情郎在唱的歌曲;还是岸边等待的姑娘在听到情郎的歌声后,心绪难平,而发出的感慨呢?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421/c112ad88b66340bb986dd4e98a911566.jpeg[/img]
《竹枝词》原是由四川东部一带的民歌,后经刘禹锡创作而来的。也是在他的影响下,兴起了创作《竹枝词》的诗潮。
比如刘禹锡的好友白居易,曾先后作过四首《竹枝词》。特别是入宋以后,《竹枝词》的创作更是兴盛起来。
但从诗史来看,最早创作《竹枝词》的人其实并不是刘禹锡,但为什么诗史将《竹枝词》的开创之功归于刘禹锡呢?
大概是因为刘禹锡写的是真实纯粹的民间生活,是真实地为民间、为生活而写的诗,这大概就是刘禹锡作为诗豪备受后世推崇的地方吧!
[img]http://5b0988e595225.cdn.sohucs.com/images/20200421/a98a5d9ce0714432937bc98d65ff2928.jpeg[/i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