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候,平淡幸福的生活,往往会让人深陷自我满足的假象。只有当灾祸降临时,才会发现此前栖身之所的脆弱。
这个春天,突如其来的病毒,中断了人们习惯性的生活方式,也正是这种终中断,让人们有机会思考原有生活的不足和缺失。
在面临庞大的系统性问题时,人有可能会陷入一种思想和行动的无力中。我们该如何思考以及如何行动,去避免下一次危机的发生?
当人们被社会现状激发,产生这样的思维种子的时候,一种“公共生活”就开始了。即便我们现在看到的在公共舆论中依然充斥着水平低下的讨论、无理的谩骂和大多数人的逃避,但似乎在危机的刺激下,沉睡已久的公共生活开始复苏。
所有的公共生活,无论是讨论还是行动,都是围绕着一个核心问题,通过努力,探索和实践一个更好的社会。
就在这个春天,断断续续的读完了徐贲先生的四部作品:《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统治与教育》、《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对照着如今社会状况以及遇到的问题和寻找出路的心态,徐贲先生的这四本书,恰如其分的做了一个“公共生活”的前景描绘和“公民社会”的启蒙。
什么是自由,什么又是自由主义,自由和民主的关系是什么,民主之下的公共生活又是什么样的?这些看似简单的词汇,实际上背后是一长串的思想家所做出的接力思考,最终达成了或尚未达成共识。
徐贲先生在她的作品里,围绕着探索一个更好的社会这一目标,从概念、制度以及作为社会公民的每个人所肩负的责任和可以实施的行动的角度,试图进行一次全面的“公民教育”。
这几部作品,大多很像是一章章的读书笔记,比如在《人以什么理由来记忆》中,围绕着社会灾难之下的集体记忆,从哲学思考和社会现状两个方面去探讨记忆的伦理。从阿伦特到雅斯贝尔斯,从纳粹极权到二战后的审判,徐贲先生通过对不同哲学家、社会学家的思想的呈现和对比,来去思考当下人所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
而《通往尊严的公共生活》、《统治与教育》、《知识分子和公共政治》,仿佛是一个进阶的三部曲,在探索更好的社会的进程中,提出过一种有尊严的公共生活,以及在这种生活中,教育能起到的作用以及知识分子所能起到的作用以及肩负的责任。
不过这样的书籍有个很大的问题,就是在不同的观点之间探索前进的时候,太多的抽象概念,太多的逻辑推理,像一种令人抓狂的思维游戏,稍有走神就会抓不住进程。另外,即便有一种更好的社会模型,现实往往也会让人觉得有种无力感,甚至会想知道这么多道理有什么用?第二天醒来还不是照样要面对一个操蛋的世界。
想必徐贲先生也曾有过这种无力感,但他坚持着写下来这些大部头内容,一定还是觉得哪怕是现实再无力,哪怕对现状没有太大的影响,只要有人看过,有人理解,这些思想的火花,也会划过夜空,这些对更好生活的向往的种子,也会埋在那些有信念有追求人的心中,迟早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曾经沧海难为水,心中有火的人无法长久的忍受黑暗,在头脑中设想过更好的世界,即便暂时无法实现,也会酝酿出行动的勇气和创造的力量。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沟壑也许纠结,但并不可怜,真正可怜的,是无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