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的智慧:自然、人生、宇宙,用变化发展之眼光开拓世界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易经》的智慧:自然、人生、宇宙,用变化发展之眼光开拓世界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经典转帖]《易经》的智慧:自然、人生、宇宙,用变化发展之眼光开拓世界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5-03 0



《易经》是中华文化中一部具有传奇色彩的著作,为中华文化“三玄”之一。所谓“玄”,既有深刻奥妙之意,也有难以驾驭之意。实际上,这部著作是中华文化中的哲学之作,涵盖了中华民族的先人对天地、自然、万物、生命等运行规律的认识。
“易”字本意是指日月变化,《易经》也就是一门研究变化的学问。《易经》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在变化,正所谓变则通,通则久,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应该说,几千年前,中华民族能够以这种运动的思维来认识世界,在人类文明中极具超前性。

那么如何把握这种变化呢?《易经》中暗含着三条重要的法则:即“变易”“不易”和“简易”。
1,变易
所谓“变易”,就是要打破僵硬的思维模式,用发展的眼光看待世界。没有永恒之法,没有不变之制,没有常兴之朝。无论是个人、团队还是一个民族,必须时刻关注变化,做到居安思危、治而思乱、存而思亡。纵观中华民族历史的王朝兴衰,其核心问题就是没能把握住这种精神实质,要么居功自傲,要么不顾及百姓的好恶,要么不了解世界的变化,最终导致政权丧失。
比如,中国历史上清王朝的覆灭使中华民族几乎陷入灭顶之灾,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它面对全球化浪潮,特别近代科学技术和民主制度的日益兴起视而不见,以“天朝老大”自居,丧失了融入世界的发展机遇。而中华民族近几十年取得令世界瞩目的伟大成就的原因,则正是立足自身实际,放眼世界和未来,不断改革与创新的结果。
2,不易
所谓“不易”,是指万物都有其规律,反映了事物运动的本质特征,只有抓住规律,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以此来顺应历史和自然。历史上有一个“大禹治水”的故事。大禹的父亲叫鲲,奉君王之命治理天下水患,但是,由于他没有认识到水的运行规律,盲目采取堵的策略,结果无功而返,被君王治罪处死。大禹继承父志,认真观察中国西高东低的地形特点,充分认识到“水因地而制流”的特质,确定以“疏导”为主体的治水方略,水患最终得到有效的治理,而大禹也被推为天下之主。

纵观《易经》的六十四卦,它结合自然和社会变迁,总结了很多有效的规律,成为指导后人做人做事的重要法則。比如“物极必返,物壮则老”,《易经》认为凡事不能走极端,无论做什么事都要把握一个度,一旦走了极端,就会背离初衷。举例来说,《易经》中的“蒙卦”就强调“蒙亨”,意思是孩子从小接受良好的教育是一件好事,但《易经》同时强调“童蒙吉”,言外之意,孩子在少年的时候,其本性是洁白的、善良的、童贞的,充满幻想与好奇心,教育不应该过早地打破孩子的天性。
教育应该与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进,与人的自然成长规律并进,只有这样才符合科学规律。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家长望子成龙,一方面给孩子灌输了太多超出孩子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的知识,影响了孩子对求知的兴趣;另一方面让他们充满功利心和虚荣心,影响了孩子良好性格的塑造,令人惋惜。
3,简易
所谓“简易”,实质是一种大道至简的情怀。试想,如果太阳每天出落方位不同,季节变化也不循规律,世界彻底失去秩序,我们又何以生存?大自然启示先人,治理天下、管理社会、经营人生,也应该保持一种“不折腾”“不妄为”的心智模式。
老子讲“治大国,若烹小鲜。”“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世界之所以乱,乃乱于我们忘却初心,朝令夕改,使人心和世界不知所归。
除了三易,《易经》中的哲学观还包含有:自然观、道德观、仁爱观、谦虚观、诚信观、补过观等思想观点,对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具有重要的意义。
1,自然观
《易经》不是迷信,而是崇尚自然。
“易”由“日”、“月”两字组成。日为阳,月为阴,象征宇宙的阴阳二元论。《易经》系辞说:“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气候、四季变化是因为“鼓之以雷霆,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
易是什么?易是“设卦观象”,是圣人仰观于天文,俯察于大地,感悟人生、明断吉凶的结果,是对天、地、人观察后的感悟。《系辞》说:“与天地相似,故不违。”
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继承了《易经》这个思想而主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倡导自然、无为。

就筮法说,《易经》以取象和取义解说卦象和卦辞。就义理说,《易经》重视生活中的经验教训和道德修养以及事物变易的法则。《易经》是中国最早的主张无神论的哲学著作。
2,道德观
道德是《易经》非常重要的基点,也是最终出发点和落脚点。
《易经》乾卦第二爻辞有“见龙在田,德施普也。”孔子在《文言》中说乾有四德,“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坤卦》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易经》倡导人应该效法大地,要像大地一样“厚德载物”。大地之德为“厚”。世界上没有比大地之德厚的了。天上落下的任何东西它都能够敞开博大、宽广的胸怀,容纳所有。人类在大地上吃、喝、拉、撒,而她没有怨言。所以孔子赞叹道:“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易经·坤卦》)
德修,实际上是要求做人做事必须把德放在首位。可以说,德是做人做事的根本。这也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继承和坚守的根本,所以才有儒家把道德的修养作为其重要的价值取向。
3,仁爱观
《易经》的仁爱观实际上是其“德”的继承与发挥。
《易经》系辞说:“知周乎万物,而道济天下,故不过。……安士敦乎仁,故能爱。”其中“道济天下”、“敦乎仁,故能爱”就是主张仁爱。《乾卦》象征天:元始,亨通,和諧,贞正。
《乾》卦的卦辞元、亨,是讲天具有生成之功,和谐之美。乾为天,只有天才能把美满的利益施予天下,而且从不提起它的恩德。六个阳爻,意为驾御着六条飞龙在空中飞行,分布着云彩,降洒着雨露,普天之下同享和平。世间万物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哪一样不是“天”所赐的?所以才有“天恩浩荡”之说。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继承了《易经》的仁的宗旨,而且把他作为其核心价值观。并且提出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4,谦虚观
乾卦九三爻说:“是故居上位而不骄,在下位而不忧,故乾乾因其时而惕,虽危无咎矣。”
上位而不骄就是谦。《易经》第二卦《坤卦》六四爻“括囊,无咎无誉。”认为,扎紧袋口,不说也不动,这样虽得不到称赞,但也免遭祸患。《象》曰:“括囊无咎,慎不害也。”说明小心谨慎从事,不锋芒毕露是不会有害的。
《易经》第十五卦是地山谦卦,更形象地道出了《易经》的真谛。谦卦主卦是艮卦,卦象是山;客卦是坤卦,卦象是地,山处地下,谦。《易经》告诉人们,要像山一样谦虚、谦逊。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最大的不同就在这里。
中华传统文化强调,做人要低调,不要太张狂。古人穿衣服,好的一定是在里面,外面要有次一点的遮住。如穿貂皮大衣,皮毛一定是在里面,而不是露在外面。
5,诚信观
《易经》没有诚信二字,经常出现的是“孚”,约60余处。“孚”者,也是信用,为人所信服的意思。如深孚众望。
第五卦:《需卦》“需:有孚,光亨,贞吉,利涉大川。”这里的“有孚”是指具有诚实守信的品德。
《易经》倡导人们做诚实守信的人。儒家继承了《易经》的观点,主张仁义礼智信,其中信所以成为社会共同的价值追求。
6,补过观
《易经》是预测未来的。
《易经·系辞》说:“吉凶者,言乎其失得也。悔吝者,言乎其小疵也。无咎者,善补过也。”《易经》预测的目的是预测可能出现元、亨、利、贞;或者惕、厉、悔、吝、咎、凶等。
元者,始也;亨者,通也;利者,和也;贞者,正也;惕,警惕;厉,危险;悔,悔恨;吝者,吝啬;咎,灾难;凶,凶险。

《易经》占卜的目的不是消极对待结果,而是为了积极、主动地应对结果。如果出现元、亨、利、贞,就要坚持发扬光大。如果出现惕、厉、悔、吝、咎、凶就要补过,把可能出现的过错补回来,最大化地减少损失。
如《乾·九三》:“君子终日幹幹,夕惕若,厉无咎。”《象》曰:“终日乾乾,反复道也。”《象辞》的意思是,君子白天可以进取不息,但到了夜晚,就要警惕,这样才可以转危为安。这就是补过观。
可以说,《易经》是积极的应世态度,对我们认识世界,参悟人生,起着很好的引领和启迪意义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20-05-04

   ˆˆ韶华包包﹤﹤﹤﹤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5-04 0
   ˆˆ韶华包包﹤﹤﹤﹤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