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说的是“五十岁”,古代称五十岁为知非之年:“伯玉年五十,而有四十九年非。”意思就是说人到了50岁的时候知道了自己前49年中犯过的错误,并且不断的反省自己。另外五十岁也称知命之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意思是说到了50岁就知道哪些是人力不能支配的事情,所以乐知天命。
“习惯”说起来比较复杂,它既可以指风俗、习俗、道德传统,也可以指生活方式和习惯。
那么这两个词之间有什么必然的联系吗?这还要从古人留下的一句忠告说起:人到50才知道,走霉运的人,多是源于这两个习惯,戒掉一个也好!
第一个习惯:纸上谈兵,不思变通
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孟母三迁就可以看出,自古中国就是十分注重读书这件事的。而且不同时期的人们都有劝学的文章,“书中只有黄金屋”就是说好好读书就会有所作为。
但是古人所说的读书,并不是一味的死读书,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书本上的内容毕竟是抽象的,还是多思考,结合实践,才能成为自己的知识体系。
古人就是在不断的经验中总结出来了这样的道理,并深谙此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虽然读书可以明智,但是只依赖书本不结合实践也会倒大霉的。战国的赵括把兵书背的滚瓜烂熟,但是没有实际经验,盲目自信结果惨败,就是死读书的表现,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嘛
古代的人比我们成熟的早,20岁就已经可以独当一面了,所以到了50岁就已经阅历人生百态了。当然人各有异,如果50岁时还有这个坏习惯,不懂得变通的话,可能就会走霉运了。
这句话在现在同样适用,不光是年过五十的人,对于当下读书的年轻人同样有警醒作用。
第二个习惯:无原则交友,无界限做事
俗话说“千金易得,知己难求”,可见能交到懂自己的朋友多么难得。然而现实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形形色色的人,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知己,多数为泛泛之交。古人常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在交友时也要有原则,有界限。
所谓友谊,“谊”为“言”+“宜”,也就是说我们在交朋友时要言语相宜,说话做事要讲究分寸。真正的朋友往往是有相同志向、追求和目标的人,也就是三观一致的人,这就是人际交往中的界限。
倘若人到了50岁,还傻傻分不清什么样的才是真正的朋友,交朋友依然没有原则,很容易就走了霉运了。被一些别有用心之人以甜言蜜语哄骗,看似关系好到亲密无间,这样的朋友最是不堪一击,一旦牵扯到利益就会闹得不欢而散。
所以古人的这句话就是要我们在交朋友时掌握好分寸,保持清醒的头脑。
老人经常对年轻人说,“我走过的路比你吃的盐多”,意思就是说老人多年的人生经历。人过50后,如果还有上述两种习惯的话,无疑是没有好处的,所以哪怕戒掉一个也是好的。
人过50以后,应该常思己过,不断的反省自己,毕竟50岁能成功的人依然不在少数。这是一个头脑为王的时代,只要保持清醒的认知,走在时代前沿,好运就一定也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