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站上线四大名著,可惜少了他的弹幕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b站上线四大名著,可惜少了他的弹幕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经典转帖]b站上线四大名著,可惜少了他的弹幕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6-17 0




“小破站”近日又放大招。6月12日,b站正式上线四大名著的经典影视剧版本,目前播放量已经超过1500万。在四大名著影视版本中,《三国演义》一骑绝尘,播放量已超过558万,这大概是因为三国在鬼畜区的霸主地位。此番,“桃园三结义”张飞按捺不住激动亢奋的数次“俺也一样”以及诸葛亮骂王朗时“我从未见过如此厚颜无耻之人”等名场面得以重出江湖。
著名文学评论家夏志清教授在其著作《中国古典小说》中对四大名著进行了别具一格、独辟蹊径的解读,其观点的犀利和独特, 颇得“弹幕体”之神韵,经常令活字君忍俊不禁。譬如他在点评《红楼梦》时说 “”;在点评《西游记》时曾言;而在评价《水浒传》时则称。
今天,活字君与书友们分享夏志清对《三国演义》的评述与赏析,看看他如何以“弹幕体”重述这一经典之作。
本文摘自夏志清所著《中国古典小说》
第2章《三国演义》,小标题为编者所拟

夏志清(1921—2013)生于上海浦东,原籍江苏吴县。上海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抗战胜利后任教北京大学英文系。1948年考取北大文科留美奖学金赴美深造,1951年获耶鲁大学英文系博士学位。先后执教美国密歇根大学、纽约州立大学、匹兹堡大学等校。1961年任教哥伦比亚大学东方语言文化系,1969年为该校中文教授,1991年荣休后为该校中文名誉教授。
诸葛亮一开始就没有把关、张二人
看成传奇性的英雄
小说里的人物很少有看透关羽的,他们往往为其不可一世的英名与壮举所震慑。曹操一开始就爱慕他的孔武有力,后来也不曾改变。在关羽被俘后服务于他帐下的短时期内,曹操竭尽所能地想争取他,离间他和刘备的友情,结果只是枉费心机,白白给关羽提供了很多表明自己对兄长的忠贞不渝的机会。
在所有敬服关羽的人里面,只有诸葛亮具备一种旁观者清的眼光,而我们对关羽的认识也因此大大改变。尽管颇能体察部属人品才干的曹操,对刘备的主将如关羽、张飞、赵云等不时怀有过分的爱慕之心,但他们的统帅诸葛亮却不能不客观地、踏踏实实地判断每个人的能力——单靠他们光彩的英雄作风可打不了胜仗。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关羽剧照
关、张最初显然把诸葛亮看成闯进他们结义兄弟圈内的不速之客,诸葛亮因此只得容忍他们的一些任性作为,以取得他们的合作和信任。所以,他在一开始就没有把关、张二人看成传奇性的英雄,他只看出他们像被宠坏了的孩子一样嫉妒自己的平步青云。他偏爱的无疑是赵云,认为其勇敢、冷静、稳重,是一个有真本事的战术家。他视赵云为麾下第一大将,每次出征时总把他带在身边,并且把最棘手的差事交给他。在立下多年的卓著功业之后,赵云得享天年,寿终正寝。诸葛亮听闻他的死讯,“跌足而哭曰 :‘子龙身故,国家损一栋梁,去吾一臂也!’”(赵云在小说中极受喜爱,读者假如发现他在《三国志》里位于关、张、马、黄之后,身居“五虎将”之末,一定会感到惊异。在《三国志平话》中他也位列第五,但毛宗岗本把他提升到第三。)
与此形成对照的是,关羽死后,诸葛亮只是这样劝诫哀恸不已的刘备 :“主上少忧。自古道 :‘死生有命。’关公平日刚而自矜,故今日有此祸。主上且宜保养身体,徐图报仇。”显然,他竟没有流露出半点个人感受。
不过,“刚而自矜”这个评语却非罗贯中原创的,而是沿袭自陈寿对关羽生平事业的盖棺论定。作者戏剧性地将此断语改从诸葛亮口中道出,则因其所强调的观点也正是作者在小说中始终秉持的,尽管他也重视民间对这位英雄的崇敬。

b站鬼畜名作《三国演义》诸葛亮骂王朗时的弹幕
在第六十三回一个极为巧妙的场景里,诸葛亮审察关羽是否适合荆州守将这一举足轻重的职位。在关羽的义子关平带来噩耗以前,诸葛亮已从一颗星的陨落预见了军师庞统的早逝,而他本身受此形势所迫,必须离开荆州,回西川去 :
数日之后,孔明与云长等正坐间,人报关平到。众官皆惊。关平入,呈上玄德书信。孔明视之,内言“本年七月初七日,庞军师被张任在落凤坡前箭射身故”。孔明大哭,众官无不垂泪。孔明曰 :“既主公在涪关,进退两难之际,亮不得不去。”云长曰 :“军师去,谁人保守荆州?荆州乃重地,干系非轻。”孔明曰 :“主公书中虽不明写其人,吾已知其意了。”乃将玄德书与众官看曰 :“主公书中,把荆州托在吾身上,教我自量才委用。虽然如此,今交关平赍书前来,其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云长想桃园结义之情,可竭力保守此地。责任非轻,公宜勉之。”云长更不推辞,慨然领诺。孔明设宴,交割印绶。云长双手来接。孔明擎着印曰 :“这干系都在将军身上。”云长曰 :“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孔明见云长说个“死”字,心中不悦 ;欲待不与,其言已出。孔明曰 :“倘曹操引兵来到,当如之何?”云长曰 :“以力拒之。”孔明又曰 :“倘曹操、孙权齐起兵来,如之奈何?”云长曰 :“分兵拒之。”孔明曰 :“若如此,荆州危矣。吾有八个字,将军牢记,可保守荆州。”云长问那八个字。孔明曰 :“北拒曹操,东和孙权。”云长曰 :“军师之言,当铭肺腑。”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诸葛亮对把印绶交给关羽一事极不放心。刘备深爱他的二弟,当然觉察不到关羽不称职的地方,而身为军师又无私人野心的诸葛亮,也只能同意刘备内定的人选。关羽口头上答应把那句八字箴言铭记在心,实则到任不久就峻拒了孙权的结纳,与之结下了怨仇。在孙、曹两面夹攻之下,他终落得了个失地丧命的下场。他那悲剧性的愚蠢,可谓是蜀汉衰亡的远因。
关羽赴任荆州不久,便因新近归蜀的马超被封为平西将军而忿忿不平。他叫关平报知刘备,称自己很想与马超比试武艺,决一高低。这个情节在《三国志·关张马黄赵列传》里是有的,罗贯中只是稍加扩充。刘备听到关平转达的话时,自然大吃一惊 :孔明曰 :“无妨。亮自作书回之。”玄德只恐云长性急,便教孔明写了书,发付关平星夜回荆州。
平回至荆州,云长问曰 :“我欲与马孟起比试,汝曾说否?”平答曰 :“军师有书在此。”云长拆开视之。其书曰 :亮闻将军欲与孟起分别高下。以亮度之,孟起虽雄烈过人,亦乃黥布、彭越之徒耳 ;当与翼德并驱争先,犹未及美髯公之绝伦超群也。今公受任守荆州,不为不重 ;倘一入川,若荆州有失,罪莫大焉。惟冀明照。云长看毕,自绰其髯笑曰 :“孔明知我心也。”将书遍示宾客,遂无入川之意。
与前文引述的情形一样,这个情节也使关羽的形象更加生动逼真。如果他不那么狂妄,他应该会觉察出诸葛亮的信文内容是故意奉承他的。然而他真的以为在军师的眼里,连三弟张飞都不如自己了。

b站《三国演义》截图
第七十四至七十七回讲述了关羽的败亡,是全书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这个已渐老迈的战将声望正隆,而他的狂傲愚蠢也越来越让人不敢恭维。他擒获魏营猛将庞德(庞德一心想要挫伤他的身价,嘲讽说他的威望事实上根本只是虚名)及其怯弱的统帅于禁之事,是又一次侥幸的结果。而他毕竟不是富有谋略的东吴统帅吕蒙的对手。在魏、吴联攻之下,关羽的人马溃不成军 ;不过,当关羽最后一次突破敌军的重重包围而直面被俘和死亡的命运时,他最终保住了悲壮的英雄形象。
以上对于关羽这个人物的分析,是为了说明罗贯中在运用原始资料编纂小说时的苦心经营。胡适以为罗贯中起初想写出关羽的“神武”,后来糊里糊涂地把他改写成一个“骄傲无谋的武夫”—这样的说法根本不能成立。关羽的“骄傲无谋”,在罗贯中对一个因狂妄得咎的悲剧英雄的观念中,毋宁说是极其重要的。如果没有这个缺陷,他就会成为一个小说里常见的神明一般的英雄,叫人难以忍受。罗贯中逐步利用细节的讲述,融合了这位英雄在历史和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将他塑造成一个真正令人难忘的人物。
诸葛亮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答应出山,是处心积虑地自抬身价
乍看起来,诸葛亮好像和于吉、祢衡之流不大相同。实际上,诸葛亮及其朋辈当初在南阳,无形中对群雄争霸的局面形成了一种更为严肃的批判。他们都是道家的隐士,参与简单的农事,吟唱自己作的诗歌,闲时互相过访或遨游于山林之中。在传统上,他们所处的天地和官场恰恰相反,是每一个为官文士为政务所羁缠时无限憧憬的一种乐境。作者在写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的时候,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刻意去描绘田园牧歌般的大自然。当听到徐庶劝自己辅事刘备时,诸葛亮毫不客气地说 :“君以我为享祭之牺牲乎!”—他用这句令人联想到庄子的道家式问话打发了自己的老友。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一般来说,有才能的志士一心总想辅佐君主、建功立业,但诸葛亮与小说中的文士清客和未卜先知的术士一样,对官场抱着嘲弄、淡漠的态度。他离开隐居的草庐时,流露出万分的不情愿。然而真是如此吗?在那个英雄迭出、富有挑战的时局下,诸葛亮这个旷世奇才也不可避免地要被感召出来做一番事业。他很早就以管仲、乐毅这两位先秦大政治家自比,他的友人也公认他拥有当世无匹的潜能。过于细心的读者可能会觉得他之所以在刘备三顾茅庐之后才答应出山,是处心积虑地自抬身价,以便使未来的主公对自己推心置腹。
不过,即使隐居南阳的岁月可以看作他趋赴重任的准备时期,诸葛亮也确实并无意愿出山入世 ;他自知生不逢时,无论做出多么伟大的成就,也无法改变历史的进程。刘备第一次亲访南阳时遇见了诸葛亮的挚友崔州平。崔氏熟知诸葛亮的平生抱负,他告诉刘备 :“公以定乱为主,虽是仁心,但自古以来,治乱无常。自高祖斩蛇起义,诛无道秦,是由乱而入治也 ;至哀、平之世,二百年太平日久,王莽篡逆,又由治而入乱 ;光武中兴,重整基业,复由乱而入治 ;至今二百年,民安已久,故干戈又复四起。此正由治入乱之时,未可猝定也。将军欲使孔明斡旋天地,补缀乾坤,恐不易为,徒费心力耳。岂不闻‘顺天者逸,逆天者劳’、‘数之所在,理不得而夺之 ;命之所在,人不得而强之’乎?”

b站《三国演义》截图
诸葛亮最终答应匡扶刘备,多半还是因为被他的诚意所打动。诸葛亮是一个很务实的人,当然清楚曹操和孙权的帐下早已人才济济,自己不可能完全赢得二人的信任 ;而他又忠于汉室,不愿意襄助他们。在刘备手下,他可以自由地施展抱负,从头建立一番事业。虽然小说把他塑造成一个预知事件结局的先知,但他既已毅然接受通过刘备的合法登基来复兴汉室的艰巨任务,这就证明了他信奉的对象实际上是儒家。在正史里他被视为一个法家意义上的行政人才,民间把他设想成一个具有道家装束的法师,可在小说中,他首先是一个为了报答知遇之恩、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儒家政治家。小说出于迎合大众趣味的目的,肆意渲染他年轻时隐居山林的道家作风和他所精通的道术,但最终只能强化他那儒家尽忠思想与奉献行为的强烈悲剧性。
刘备政治上的失败却正是他做人成功的地方
但是,再亲密深厚的友谊,都不能决定一个人情感上的义务。在强大蜀汉以统一中国这一理想上刘备和诸葛亮是高度一致的,但在其他关系重大的当务之急上,他们的意见则未必尽同。诸葛亮虽然视刘备为挚友,但他更重视的是刘备所代表的未来在汉室后裔治理之下的统一的中国。而对刘备来说,他对诸葛亮这个重臣固然完全依信,却也不得不时时留心自己个人的声望,以及其他情感上的——尤其是对其两个义弟的—应尽的义务。

电视剧《三国演义》中刘、关、张桃园结义
在当年尚未发迹的时候,他一直维持着宽宏大量的形象,以此弥补政治上的劣势 ;现在虽有诸葛亮颇有成效的辅佐,他却仍不免对可能不利于自己宽仁名誉的扩张政策表示异议。他衷心同意丞相的看法,认为有必要占领荆州和西川,同时又不忍赶走两地的合法统治者,他的同宗刘表和刘璋。诸葛亮只好遵从他的顾虑,结果拖延许久才取得了这两处城池(特别是荆州,直到孙权将之据为己有以后,才算是“借”到了)。前文分析关羽时已略带提及,后来正是由于荆州引发的纠纷,大大削弱了蜀汉的势力。
对于关羽的死亡,刘备和诸葛亮持完全相反的意见。在罗贯中笔下,刘备优柔寡断和患得患失的性格一直是诸葛亮智计迭出时需要应对的一种“障碍”,眼下这种饱含激烈戏剧冲突的紧张关系达到了顶点。我们已经看到诸葛亮对关羽之死的反应。为了挫败曹魏的图谋并促其覆亡,他始终主张与东吴联手。鉴于关羽的做法使两国关系趋于恶化,诸葛亮力主尽快恢复邦交,尤其在东吴有意极力退让以弥补其过失的情况下。如果被杀的是别的将军,刘备或许会接受这个冷静而理智的决定,然而惨遭东吴毒手的正是他的结义兄弟,他便不顾诸葛亮和所有以蜀汉最高利益为重的臣属们的苦劝,一心要报私仇。在他慢慢发迹的过程中,刘备早已变得既谨慎又虚伪,可是最后竟一下子感情用事起来,像阿基利斯(Achilles)在普特洛克勒斯(Patroclus)死后一样,因其挚爱的义弟被杀,欲对整个国家施以惩罚。
关、张(关死后,张为部下所害)还在的时候,他们对义兄的彻底效忠始终有利于刘备的王业,因此对刘备来说,结义兄弟的交情和政治大业一直是并行不悖的。他们一死,兄弟私谊就开始凌驾于军国大事之上。刘备决意报仇正显示了他悲剧性的尊严,他像希腊悲剧里命数已尽的英雄,因自己的极度狂傲而洋洋得意。诸葛亮做了总军师以后,刘备考虑到他自己带兵大半非输即败,将重要战事都交诸葛亮全权筹划指挥。但如今为了要惩罚东吴,他却坚持御驾亲征,结果他在长江沿岸的七百里连营被东吴放火烧得几乎全军覆没。
他蔑视东吴不见经传的年轻都督陆逊,也不屑向留守蜀都的诸葛亮问计。干练的谋士马良竭力劝他征求诸葛亮的意见,他却昂然回答说 :“朕亦颇知兵法,何必又问丞相?”但马良终于获准回四川去见诸葛亮 :且说马良至川,入见孔明,呈上〔连营〕图本……孔明看讫,拍案叫苦曰 :“是何人教主上如此下寨?可斩此人!”马良曰 :“皆主上自为,非他人之谋。”孔明叹曰 :“汉朝气数休矣!”

b站《三国演义》截图
诸葛亮不像刘备那样急于报仇。在他看来,即将发生的大祸对汉室的复兴是个致命的打击。他尽管对主公忠心耿耿,惊怒之下,却禁不住说可以“斩”他,因为他发觉刘备作为常人的一面现在成了他作为一个政治理想家的羁绊了。刘备的愚蠢虽然为他的丞相造成了无法克服的困难,在他最后这次轻举妄动里,却表示出他不再小心翼翼计较功利,而是遵从了一种更高的责任。当年他和关、张桃园结义的时候,曾立誓“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现在他寻死的愿望固然使他惹下了滔天大祸,他政治上的失败却正是他做人成功的地方。
大败之后,刘备无颜再回蜀都。他在临终前把诸葛亮召到白帝城的临时行宫来,付托后事。这是全书最为动人的段落之一。

刘备白帝城托孤
刘备临死时,痛定思痛,深深觉得他最后的鲁莽行动使他的丞相极为失望。他知道他的嗣子会比自己更糟。为了蜀汉的前途着想,也为了让诸葛亮完全自由地施展抱负,由诸葛亮来继承王位岂不是上策吗?但如果说他留给丞相的这道可选择的旨意“嗣子如不可辅,则取而代之”显示了一时理想化的慷慨无私,诸葛亮把它解释成对他忠贞程度的一种折磨人的考验,却也绝对有其道理。诸葛亮惶恐失措地保证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之后,刘备并没有再提让位的事。他是个深怀帝王野心的人,心里念念不忘的自然首先是自己的子嗣。再说,尽管他对诸葛亮的智谋十分推崇,刘备也没有在丞相面前表示事事不如他 :他对马谡的判断证明至少这一次他对人的判断比丞相更胜一筹。
作者把这个小插曲放在这里作为伏线,以便照应后来诸葛亮误信马谡,酿成丧师失地的平生大错。那时三国演义 诸葛亮记起先主的话,后悔莫及,不禁失声痛哭。中国历史上再也没有一对君臣像他们诀别时那样令人感动。罗贯中恰到好处地把他们的关系写成一种因志同道合而生的永恒友谊。他也并没有忽略这感人一幕的政治含义,所以终能把刘备雕塑成一个有历史真实感的令人难忘的人物。

在任何对于中国文学的研究中,中国古典小说都是一个突出的方面。它们是对中国文化传统的主要表现;其中有些作品同世界文学中的经典作品一样值得重视。《中国古典小说史论》共分八章,全面系统地对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西游记》《水浒传》《金瓶梅》《儒林外史》《红楼梦》等作了评述,重在阐释,为作品本身的基本理解和欣赏服务。夏志清的评论,侧重阐明小说所反映的“义理”与文化传统,检视其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性格;同时他按照自己一以贯之的对文学艺术的严格标准,将其放在世界文学的视阈中,对六部小说进行了小说艺术、结构、文字等方面的深入批评。夏志清对中国古典小说的鉴赏,在形式与内容、方法与观念上,达到了一个可贵的平衡。本书所开创的研究视野与问题意识,为后来西方汉学界的古典小说研究,奠定了根基,本书实为中国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
名家荐语

本书出版之前,关于中国古典小说的讨论远未实现他们想要达到的目标。而夏在这本极优秀的作品中,用扎实的学识和独到的见解,树立了有关领域学术讨论的高标准,令同行以及后来的学者受惠良多。

——白芝(Cyril Birch)教授 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

英语世界对于中国小说的好的评论作品并不多见,而夏教授的这本书极大地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这本书既可以作为研读中国小说的入门书,同时也是有关这几部中国小说的第一流的评论文章的系列结集。

——韩南(Patrick Hanan)教授 哈佛大学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20-06-17

   ˆˆ韶华包包﹤﹤﹤﹤

倾觞不记韶华

ZxID:20720787

等级: 元老
配偶: 冷秋。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6-17 0
   ˆˆ韶华包包﹤﹤﹤﹤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