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散文到小说文/乔 叶
我刚开始其实是写散文的。当时生活在一个小县城里,面对日常生活的各种委屈、困惑和挫折,觉得自己有话想说,而且必须要说出来,但这些话又不能对着家人和朋友说,于是只好付诸笔墨和稿纸了。写着写着,从爱好变成了职业。先是在《中国青年报》等报纸发表,后来在各类文学期刊发表,并开了不少专栏,八年中出了七部散文集,获得了一些奖项,也因此得以调入河南省文学院当专业作家。然后就开始了小说写作。到现在为止,写小说大概快十年了吧,长、中、短篇都有写,但目前主要精力放在中短篇小说写作,因为我觉得长篇小说写作还是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和沉淀。至于说为何会选择文学,我想最大的原因是,文学能带给我幸福,能表达我内心深处更柔软、更慢、更弱的东西吧,从而让我的心灵得到安慰和温暖,并获得更大的自由。
当上专业作家后,时间比较充裕,可以更好地处理小说这一相对复杂的文学类别,多年的散文写作,已为我打下了语言表达的基础。另一方面,我的散文写作之路一直走得比较顺利,让我有了题材重复和枯竭的隐忧,写到后来,散文多成了生活哲理式的说教。因此,我转向了小说创作。现在看来,这一转向让我获得了新的写作灵感和自由。不过,尽管也已经发表了不少小说作品并获奖,但我写作小说的时间并不长,需要努力的东西还很多。
我时常问自己,文学对我们当下的生活到底有什么意义呢?其实,我觉得这是一种比较功利的看法。文学对于生活,若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则是无用的,它并不会直接给我们带来物质财富。但,文学的无用就是它的最大用处。在这个物质化的时代,它能够改变我们的生命质量,让我们的心走得更远。如果一定要探究文学对于我们当下生活的意义,那就在于它可以穿透物质表层,深入我们内心世界,探测人心的秘密。生活就像一条波澜壮阔的大河,河水总是奔涌向前的,而文学则好比是河床,无论河水流向何方,河床总是长久地卧在那里。变化的是生活,不变的,则是文学给我们带来的永恒的温暖,文学写作即是挖掘人性河床中存在的宝藏——这或许就是我的写作目的。
如果说文学是一棵参天大树,我的创作就像是源源不断地从这棵树上获取资源,先是树叶,再是树枝,然后是树干,最后还剩下一个老树墩。而文学就是这个老树墩,让我甚至是每一个身心疲累的路人都能坐下来休息一下,且想休息多久就可以多久。对我来说,文学是安放心灵的一种方式,也是打开心灵的另一个窗口。
▼
作者简介
乔叶,河南省修武县人,河南省作协副主席兼秘书长。出版小说《最慢的是活着》《认罪书》《藏珠记》、散文集《深夜醒来》《走神》等作品多部。曾获鲁迅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北京文学奖、人民文学奖以及中国原创小说年度大奖,首届锦绣文学奖等多个文学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