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学派倡导积极入世,他们遵守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伟大理想。
在儒家看来,学以致用是一个人创造社会价值观的最佳目标,也是体现一个人为社会作出贡献的价值评估。
但他们并不是一味的入世,或者一味的埋头苦读,而是倡导中庸之道。
孔子曾经说,君子遵守中庸的思想,小人却违背中庸的理论。
中庸对儒家学派来说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基础。那为什么儒家如此重用中庸之道呢?
儒家强调君子和小人的不同,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君子之所以可以遵守中庸的理论,是因为君子随时都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这就是君子之道。君子知道自己的行为会对他人,社会产生什么样的行为结果,他们不会做得太过,也不会做得不够,“过犹不及”。而小人就不一样了,小人做事,肆无忌惮,他们容易走向极端。
这里的小人,并不是指多么阴险狡诈的邪恶之人,而是指那些只顾谋取自己的利益,不管他人和社会的自私自利之人。
回顾当今,由于社会生存压力逐渐加大,人们的生活成本也越来越高,于是有些人寻求廉价与极端的道路,想要过早地实现自己的目标,达到美好生活的愿望。
在数学上,
直线的距离最短,但在人生道路上,要想走捷径廉价的道路,却往往最艰苦。一步一个脚印地走,往往会将人生之路走得更宽,更深。
这就是他们不懂适中的原因。中庸之道说的是一种做事情恰到其分的理论。
水满则溢,半瓶醋叮当响,这都是没有达到中庸之道的结果。
孔子认为中庸之道是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他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够达到这个标准,中庸理论也只是一种成为理想的道德规范。
欲望是无穷的,美好生活的诱惑太过浓烈,而要达到彼岸世界,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
眼泪和汗水的化学成分基本上相同,但前者能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呢?只不过是怜悯与同情,而后者努力拼搏的汗水,有可能给我们带来不一样的收获与精彩。
坚持中庸之道,是我们生存的完美状态。
有适度的欲望,等同于有适度的动力。如果欲望太过膨胀,动力被欲望所掩盖,那么我们只能沉迷于幻想中,对我们的发展会有极大的挑战性。
坚持中庸之道,成就自己,实现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