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在世,有着诸多的不自由。
比如,我们既不能决定自己的生命的长度,也不能决定自己何时何地出生,更不能决定自己生命中千头万绪的因缘果报。
对于这个现实,我们更难深刻觉知、保持清醒,大都被眼前的境界所迷惑而不能自拔。
大家对于“贪嗔痴”的过失,通常也会生起惭愧心,但是能够观照到自己的傲慢的人却不多。
有位居士很虔诚,来到寺庙对师父都很恭敬,但是对自己的工人却经常进行呵斥,语气里面也常常带着傲慢和居高临下的气息,这就是典型的“我慢”。
其实,这位居士虽然虔诚,烦恼却一点没有减少,虽然他也要求自己少一点贪念,多一些觉悟,却常常做不到,这不仅仅是根深蒂固的习气在影响自己,更深层的因素是因为自己的“我慢”在作怪。
因为不能深刻认知自己的“我慢”,总以为自己的善心善行功德很大,所以不知不觉的就自以为很了不起,这样就算有是贪嗔痴的念头生起,也常常因为自我的骄慢而不能正确认识自我。
“我慢”在佛教看来,是因为执着于自我及我所,所以“令心高举”,说白了就是我执及分别心所起,造成高高在上的心理状态,在这种心态下,总以为自己比别人高大,对他人态度傲慢偏激蔑视。
我慢不仅仅障碍学佛人修行成就,在现实生活中同样障碍我们人际关系、阻碍我们事业成功的重大障碍。
“面前即失人,刘巴不与张飞语”,刘巴由于自我清高和傲慢,缺乏包容之心,能与其交往的人不多,所以几乎在历史上没留下太多影响,反而是被他视之为一介莽夫的张飞由于优秀的军事才能而名留青史。
一个人要摆正自己的心态太不容易,我们就会发现,存在我慢心的情况很多。
我慢心重的人容易自以为是,常常以自我为中心。
试想一下,当我们与谦逊的人交谈时,常常因为能感受到谈话者的真诚与和谐,让人会感觉如沐春风;
当与以自我为中心的人交谈时,常常会因为谈话者的自我吹嘘和气势上的挤压,让人产生压迫感而觉得不愉快。
进一步分析,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往往能够谦虚的人,都是高情商的智者,而一个恭高我慢的人往往是粗鄙的人。
那些在权势地位和财富方面拥有优势的人,和在才能才干方面等等比较强势的人,往往很难保证不生起我慢心来,尽管有我慢的人不一定就是坏人,但是,从本质上来说,我慢是一种障碍,是一种染污心。
我慢是因为分别心而起作用,因对自我的计较执着而不清净。
我慢形成自我高大,自我强势的心理作用,扰乱自我的觉性,障碍善道,所以是不善的种子。
比如,在工作中,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总有人喜欢夸耀自己所做的事情功劳如何大,见解如何深,人脉如何广,但很不幸,这样的慢心是一种过失。
因为与自性的觉悟相反,由贪念和无明所生起,执着人我是非,起染污意识分别,自然而然就造下恶业苦果。
也有人说,除了自己什么也不信,初听之下,似乎这是蛮理性的声音,但仔细思量,这样的心态里面何尝不是充满愚痴的“我见”与“我慢”呢?
我们从读书识字开始,家长就教导我们要尊敬师长,我们正是在恭敬信顺中获取先贤师长们的教诲和经验教训,试想一个慢心高举的人怎么可能真正取得进步呢?
《佛说四十二章经》中说“不轻末学难”,就是说修行人即使有些小小成就,也不能因此产生名利心,不能生起恭高我慢来,轻视刚入道修学的人。
在学习和修行过程中,我们常常会为心有所得而欢喜。
比起世间的物质利益来,似乎这方面的执着会来的更细微,并且更坚固,有人就会因此执着功德而生起恭高我慢来。
有一位在寺院常年发心的老居士对一位出家师父说,你现在的因缘和困境都是因为你自己所造成的。
这样论断式的语气听起来虽然很有道理,但说话者的身份环境没有放对,俨然以老修行的姿态自居,语气里满满的都是轻慢;
实质上说这个话的时候就已经表露她自己的无知和傲慢,可见其就不具备相应的德行,还沾沾自喜的以为在寺院里发心就有功德;
实质上在这种没有端正心态的情况下,所造的恶业怕是要远远超过所做的功德了。
其实,现实中我慢的危害不仅仅是如此,我慢往往是广泛存在的,只不过是细微程度不同罢了。
佛经中说,居士轻慢法师是成就的大障碍,是败坏德行的罪业。
在家居士的我慢心会造成自己愚痴无明的进一步加深,不仅仅会在生活中因为我慢导致人际关系彼此的隔阂加深,也会在修行路上增加了更多的困难,影响自己的福报和功德。
我慢能造下这么多的恶业,进而会招致苦果,所以不得不让我们警惕。
有些慢心是因为不能端正自己的心态造成的,有些人多少在别人的面前得到尊崇和荣誉,以骄慢的模式维系着自己的尊严。
其实,我们大可不必如此,一个内在具足德行的人,从不会觉得自己有多了不起,也不需要通过和别人的比较来体现自己的优越性。
我们不应该在和别人的比较中,因为别人的优秀而自卑,也不应为别人不如我们就看不起别人。
慢心以自我为中心,以执着为内在的意识根源,以分别心为念,实在不是什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现实生活中有些人取得一些成就就会觉得自己非常了不起,其实这对于一个自信的人来说又算的了什么呢?
对于修行来说,我慢就代表还差的很远。
真正的修行,在于人的内在德行的提升,我慢的人,还有那么多的虚荣等世间烦恼,何谈其出世德行呢?
印光法师说,“佛法从恭敬中求,一份恭敬,一份利益;十分恭敬,十分利益”,这就是告诉要我们生起恭敬心,只有恭敬心起来了学佛才会有真实利益。
而恭敬心则是在降伏我慢后得来。
《地藏菩萨本愿经》中说,“南阎浮提,有诸国王、宰辅大臣、大长者、大刹利、大婆罗门等,若遇最下贫穷,乃至癃残喑哑,聋痴无目,如是种种不完具者。
是大国王等欲布施时,若能具大慈悲下心含笑,亲手遍布施,或使人施,软言慰喻,是国王等所获福利,如布施百恒河沙佛功德之利。
何以故。缘是国王等,与是最贫贱辈及不完具者,发大慈心,是故福利有如此报。百千生中,常得七宝具足,何况衣食受用。”
为什么国王也要亲手遍布施?还要软言慰喻?
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是降伏我慢心,更容易生起大慈悲心,功德利益更大,所获福报利益更加不可思议。
慢心妨碍慈悲心相反,可以看到越是修为好的人越会谦恭。
慢心点缀了我们的虚荣,却多少掩藏了自我内在虚弱的真相,所以为何不认真思考一下呢。
“壁立万仞,无欲则刚。”学修是一个舍弃小我的妄想执着,净化自我的过程。
哪怕是一个普通人,也应该学会在滚滚红尘中,学会舍弃执着妄想,断除贪恋,以一种清净怡然的姿态完善自己的人生,这怕才是活出精彩的境界。
一个强者是不需要过多的言语和争辩,也不需要以一种恭高我慢的姿态吓唬别人掩饰自己的虚弱的。
君子的淡雅从容,正是具足菩萨的慈悲精神,深刻体悟众生平等的真相,在利益众生度化众生的时候,放低自我,以大无畏的精神奉献自己。
佛教教人礼拜,并不是佛菩萨需要人礼拜,而是因为我们需要通过这种方式培养我们自己的恭敬心,降伏我们的慢心。
一个会礼拜的人,在礼拜的同时,会用心体会自己用心放下的过程,放下一切所有的价值观和旧有的观念,感受在诸佛菩萨面前的坦荡和虔诚的归敬。
人生在世,要善于观察自己的慢心,不要用染污的心去阻碍自己,也不要用染污的心理解佛法。
在真诚恳切中感悟人生真理,你会发现观察我慢,降伏我慢,就是智慧,也是修行本身,渐渐你就会内心充实快乐,充满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