坤鹏论: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校园青春坤鹏论: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转载美文]坤鹏论: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09-10 0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比让自己变得智慧更重要的事,因为,它才是所有财富的财富之源。
——坤鹏论



通过一系列的文章,尼采的学习和分享告一段落。
意犹未尽呀!
在学习下一位存在主义哲学家之前,坤鹏论先做一下学习总结,它将分为两部分。
不少人说,坤鹏论,你一直写投资的文章,怎么不务正业,现在居然一竿子跑到哲学了?
我的答案是,写文章是为了学习。
如果把学习划分得泾渭分明,结果往往会让自己越来越狭隘和偏见。
这也是芒格推崇多元思维模型的主要原因,它是让芒格“受用一生的思维方式”。
做事,为的是结果,不管是我写文章,还是你看文章,唯一的标准就是——有没有收获!
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比让自己变得智慧更重要的事,因为,它才是所有财富的财富之源。
投资更是!
其他皆是浮云。
真正的学习,从来都是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一、一个小故事
有这样一个故事,说的是尼采逝世一百多年后,有一天在天堂散步,迎面走来一位年轻人。
(话说:反基督教、说上帝已死的尼采怎么会去天堂呢?)
年轻人向尼采行礼,谦卑地说:“我尊敬的灵魂导师啊!谢谢您的那句‘成为自己’,我才找到了我自己。”
尼采听了很高兴,饶有兴趣地问道:“所以你才来到了这里?恭喜你啊,年轻人!”
年轻人摇摇头说:“不,我是先去了地狱。”
尼采收敛起笑容问:“为什么呢?”
年轻人回答道:“因为我误解了‘成为自己’,错把自己的欲望当成了自己,于是把自己完全放纵在欲堂里,成了一个恶人。”
尼采又问:“那又是什么让你来到了天堂?”
年轻人说:“因为我在地狱里忽然理解了荣格的‘积极想象’,才领悟到‘成为自己’的真谛。”
尼采“哦”了一声,慢声说道:“那你把这事儿发个朋友圈吧,记得要@一下荣格哦。”

瑞士心理学家、精神病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是20世纪初三位心理学巨匠之一。
他曾师从弗洛伊德,后来因为理念不同,分道扬镳,独立发展。
和弗洛伊德一样,他也曾深受尼采的影响,而且对尼采的哲学思想进行过相当深入的学习和研究。
不过,弗洛伊德并不太愿意承认自己从尼采那里获得了很多。
比如:阅读广泛、学识渊博的他,居然声称自己从来没有读过尼采的著作。
这让荣格对他挺失望,也算是离开他的潜在原因之一。
什么叫积极想象?
用荣格的话就是,“一种睁着眼睛做梦的过程。”
其目的是让心灵安静下来,让意识的心猿意马停下来。
这种时候,潜意识就会为意识提供养料,意识则会照亮潜意识。
“积极想象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人们早就不知不觉地使用它,这一心灵的展开过程,也从多个领域在不同层面描述和使用,如炼金术、艺术创作等。”
当然,具体讲起来,话就多了,坤鹏论认为,其实可以将其理解为之前讲过的道家的《心斋坐忘 唯道集虚》。
在让意识这只心猿意马停下来的方法上,荣格经常会采取游戏,因为他发现这样做的时候,离内心的孩子越来越近,潜意识能够越来越自由地表达它自己。
由此看来,不管是道家的方法,还是荣格的方法,目的都是释放我们强大的潜意识,因为它蕴涵着生命本身的大智慧。
在积极想象的过程中,意识和潜意识融合,从而实现超越意识自我的“小我”,深入人类共同的精神家园——集体潜意识中去,并不断地整合二者成为一个新的“大我”。
而集体潜意识(又译为集体无意识)是荣格的大成思想。
他将人格分为内倾和外倾两种,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层。
弗洛伊德专注于个人潜意识的问题,而荣格则专注集体潜意识的概念,这是二人学术分手的原因之一。
荣格偶然发现自己信手涂鸦的图案居然和曼荼罗(佛教吉祥花)有几分相似。
在查阅曼荼罗的相关资料时,他又发现,除了西洋炼金术的图案和东方曼荼罗的图案几乎一模一样外,其实世界各国都有相似模样的图案,而且各国神话中也有许多共同点。
全人类心灵深处是不是有着共同的印象(原型)呢?
于是,他经过思考认为,在个人经验铸就的潜意识的更深层,是否存在着一种全人类共同的集体潜意识呢?
这就是集体潜意识的诞生过程。
有些人认为,看了尼采的书,很容易光想着“成为自己”,结果误入歧途。
这个看法,坤鹏论认为可笑至极。
第一,任何哲学思想,包括尼采的哲学思想,其实都是工具。
比如:菜刀,你可以用它来切菜,也可以用来杀人,你用它干什么,是你的选择,关菜刀何事!
大家都是成年人,不就是想为自己的错找个锅来甩吗?
典型的拉不出屎赖茅坑的人之劣根性。
第二,有这种想法就是典型的奴隶道德作怪。
何谓歧途?
歧途的定义就是社会的统一道德标准给出的判断和定义。
第三,做出这样评论的人往往都是口贩子,他们不敢用实践来体现自己的价值,只能靠怼天怼地来维护自己可怜的自尊。
第四,尼采在“成为自己”和超人概念中,自律是不可或缺的品质,而且是超乎寻常的自律。

二、思想是否伟大在于影响
人生在世,终有一死。
如果想在这个世界上留下自己曾经来过的痕迹,最好的遗产就是思想。
思想是否伟大,关键在于它的影响,不仅是当下的影响,更是后世的影响。
就像《反脆弱》中提到的林迪效应——“对于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其预期寿命就会缩短一些。而对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生命每增加一天,则可能意味着更长的预期剩余寿命。”
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可能永生,它们在本质上富含有信息。
就像记载着尼采思想的那些个著作,特别是《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100多年过去了,根据林迪效应,我们可以预计它们可以再发行100多年。
这不就是越活越年轻吗?
时间是最公正的裁判,垃圾可能一时靠着美貌蒙混过关收获万千宠爱,但是,在时间的审判下,它最终会露出红粉骷髅的真颜。
所以,但凡超过50年历史的任何思想,都值得我们虔诚地学习,而不是上来就批判。
否则,只能说明,你是多么无知,已经无知到成了一个笑话。
尼采的哲学思想绝对是伟大的,因为其影响远远超出了哲学领域,就像达尔文的进化论影响也不仅仅在生物学一样。
不论是弗洛伊德、荣格、萨特、雅斯贝尔斯、海德格尔、福柯、德里达、胡塞尔……没有人能够绕开尼采。
存在主义哲学奉其为祖师之一;
精神分析学在他的作品中找到了很多启发;
受他影响的文学家同样数不胜数:茨威格、杰克·伦敦、叶芝、劳伦斯、加缪、马勒、托马斯·曼、肖伯纳、黑塞、里尔克、纪德、鲁迅……
后现代主义和结构主义干脆把尼采作为他们的思想与源泉。
20世纪初,整整一代的思想家和艺术家,都在尼采的著作中找到了那些激发了他们富于创造性的作品的观念和意象。
尼采是一位超级智者,他站在那里,一句话,就能为人们打开一扇智慧的大门。
尽管尼采生前,或者说在他疯了以前,没什么人关注他,甚至《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最后一章还得自掏腰包印刷出版。
但是,就在尼采疯了以后,他突然火了。
清醒时渴望拥有的名声和财富都来了。
但是,受益人却是他的妹妹伊丽莎白。
1893年她从巴拉圭返回接替去世的母亲来照顾尼采。
她在瑙姆堡买了房子,建成博物馆,主要的展品就是这个疯掉了的哲学家哥哥。
尼采身穿白色袍子,看上去就像雅利安教士,胡子更加浓密,漠然地盯着前来的各色参观者,一声不吭。
参观者对先知者的沉默反而更加崇敬。

三、人生的意义——成为自己!
尼采之前,无数思想家讨论过人生的意义问题。
人生的意义是西方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对此,大多数哲学家要求我们向本能宣战。
这是苏格拉底给开的头,定的调。
他给出的答案是,人生应该以道德为指向。
他还提出了“美德即知识”,将知识的多寡与否与道德的高尚与否挂钩,而获取知识又需要依靠逻辑。
那么,人生的意义就深深地根植在了逻辑之中。
尼采对此的评价很犀利,也很逻辑:
”在一切创造者那里,直觉都是创造和肯定的力量,而知觉则起着批判和劝阻的作用;在苏格拉底,却是直觉从事批判,知觉从事创造——真是一件赤裸裸的大怪事!…………然而,另一方面,苏格拉底身上出现的逻辑冲动对自己却完全不讲逻辑,它奔腾无羁,表现为一种自然力,如同我们所见到的的那种最强大的本能力量一样,令我们战栗惊诧。“
苏格拉底为了摆脱肉体和肉欲的枷锁,似乎迫不及待地想要死去。
而对康德来说,道德价值就是推翻本能。
叔本华认为活着的目的应该是抛弃活着的意愿。

尼采却恰恰相反,他试图让我们凭借本能凝聚在一起,不论本能被指责得多么卑鄙不堪。
尼采对自我有着非常敏锐的了解,这可能是他一生孤独,才有更多时间能够与自我对话。
他在这个方面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其深刻的自我认知在一系列著作中展现,它们作为文学著作和哲学著作都经受了时代的考验,而且历久弥新。
对于如何实现人生的意义,尼采所选择的方法鼓励个人的自我实现。
自我实现的核心就是——行动,去干,去实现,去创造!
“每一个不曾起舞的日子,都是对生命的辜负。”
这被存在主义者继承了下来,他们赞同尼采的——价值不是事先由上帝或社会赋予,相反,人类创造并重新创造价值。
一个人认为有价值的东西要通过他的具体的道德选择变得清晰。
而萨特,则继承了尼采主张,提出了人们通过行动确立价值,通过一个人的选择,他创造并认同一种生活方式。
因此,萨特也成为了存在主义最著名的代言。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8
DB+18 2020-09-12

校园青春ღ欢迎您

言卿 

ZxID:288889

等级: 督察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0-09-12 0
校园青春ღ欢迎您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