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孤单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
越来越多的人,喜欢独处,宁愿一个人孤独着,也不要加入任何的圈子。
前天下午,朋友阿明发了朋友圈:我喜欢一个人安安静静看书,看书累了,就泡一壶茶,一个人慢慢品,也许这是我一天之中,最惬意的时光。
阿明在朋友圈里,还配上了自拍照。照片里的阿明,一手拿着书,一手端着茶杯,很风雅。
阿明真的是喜欢独处吗?不是的,他只是喜欢附庸作雅罢了。我去过阿明家,他家的书房很大,连客厅的墙壁上,都装了书柜。可是,很多书,只是一个空壳子,里面并没有书。书桌上,有一台电脑,明显很久都没有开过机,倒是上面的插座使用率很高,上面插了好几个手机充电器。我能够想象到,阿明一边看手机,一边给手机充电的样子。
不知道有多少人,和阿明一样,一边假装独处,一边活得庸俗。如果把独处的时光,当成一种炫耀的资本,那就毫无意义了,还令人反感。
02
独处不需要伪装,也不能远离柴米油盐。
老祖宗告诉我们:“小隐隐于野,大隐隐于市。”独处是有层次的,高层次的独处,是在喧闹的城市里,依旧可以找到心灵的安宁,内心的世界,从不闹腾。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六口之家隐居深山,生活完全与世隔绝,被外界发现时还没有户口》,文章描述了一家人隐居深山的情况,讲到了社会对他们家的关爱之情。同时,这家人的孩子,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走进了校园,开始和社会深入接触。
无独有偶,几年前,有人写过一篇《北大学霸男神,携妻隐居深山二十七年,拥有整座大山却要为儿子重入世》的文章。文章称这对夫妻,虽然看起来是神仙眷侣,但是他们生活很穷,孩子的未来,也是一个大问题。
隐居山林,真的是“与世隔绝”吗?不是的,想要与世隔绝的人,其实是在逃避现实,或者说把自己的世界和外面的世界,用一堵无形的高墙挡起来,把自己的软弱和无能,遮挡在高墙之内。
真正的隐者,是与社会有交流的,就是身在身上,和周围的邻居,也能打成一片,也会常常去集市买生活用品,把自己的东西卖出去。
三国时期,有个名人叫“诸葛亮”,他在辅佐刘备之前,也可以称之为隐者。他住在卧龙岗的茅庐里,每天苦读诗书,还常常去云游,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世界,用眼睛观察世界,用耳朵听别人说话,也会与人交流,拜师学艺。
刘备第一次去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书童告诉刘备:“先生刚好出游去了,不知什么时候回来。”
刘备第二次去请诸葛亮出山的时候,诸葛亮的弟弟说:“哥哥被朋友邀请走了。”
事实证明,喜欢独处的人,过着安逸的日子,但他是有理想的,不是格格不入的,更不是逃避现实的。
03
独处是反思自己,从另一种角度看人生。
有一句话,叫“知耻而后勇”。一个人知道自己犯错误了,然后积极改正错误,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那么他的精神难能可贵,并不是可耻,他曾经犯过的错误,也会得到别人的谅解。
一个人如果犯错了,还不知悔改,只是一味地保持沉默,或者躲避起来,那么他就会别人唾弃。
比方说,一个借钱不还的老赖,借了很多钱之后,他就失踪了,债主们挖地三尺,也找不到他。这样的 人,哪怕一辈子躲起来,也不是真正的独处,只是在逃离现实。
真正的独处,是在心灵很闹腾的时候,一个人静下来,或闭目养神,或随手翻书,或极目远眺。当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了,就会再一次走进社会,调整好心态,积极面对工作和困难。
诗人苏轼写道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很多时候,我们会迷失自己,不知道何去何从,不管做什么,都感觉不对劲,甚至和自己的理想背道而驰。
独处,可以找回自我,看到人生的积极的一面。独处的时候,可以慢慢放下曾经的烂人烂事,用心去审视自己,最后找到人生的出口,似乎眼前会出现一道亮光,就像黎明前的曙光一样亮堂,让人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04
真正有大智慧的人,是比较合群的,只是他不喜欢喧哗,揣着明白装糊涂。
身处闹市,我们常常会看到独来独往的人,他也会参加一些群体活动,但是他在群体之中,显得很安静,一直都在听别人说话。不管别人说对了,还是说错了,他都不会打岔,等别人说完。
俗话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喜欢独处的人,其实是当好了“旁观者”的角色,看清了别人,也看清了自己,但是不会轻易说出来。
小说《天龙八部》里,写了一个扫地僧。他一辈子都在藏经阁扫地,从来都没有与别人正面冲突,也没有暴露自己的武功。但是到了最后,扫地僧却显示了自己绝世的武功,还化解了江湖的恩怨,成为了了不起的人。
扫地僧,不就是一直在藏经阁独处么?他一直身处江湖,但他一直都没有过问江湖事,这样的人,深藏不露,令人敬佩。
真正的独处,不是远离生活,而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心灵的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