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大会五季看下来,很多人都会发现一个问题:越是简单,耳熟能详的诗词,越能难倒百人团选手。
例如第一季中曾考到王安石的《元日》,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百人团就有75人答错;第二季考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近一半人选择了错误答案;还有李白的《送友人》,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曾经多次考到,每次都有不少人答错,最多的一次是第四季,有82人答错……
印象很深的是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难倒91人,是历届诗词大会中错误率最高的一题,这题真有这么难吗?这句出自《水调歌头》,是苏轼在中秋节写给弟弟苏辙的一首词,淋漓尽致地表达了他对亲人无限的思念和美好的祝愿,字里行间流淌着浓浓的兄弟情,千年来感动无数人。
这首词写于公元1076年,当时苏轼在密州任上,与弟弟苏辙多年未见,十分想念,又逢中秋佳节,便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这首词有多经典呢?每逢中秋,说到诗词,很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这首词。
语文教材一直在改革,很多诗词都被删减,但苏轼这首词一直保留。
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在他的《渔隐丛话后集》中就曾言
“中秋词,自东坡《水调歌头》一出,余词俱废”,这一评价说出了绝大多数人的心声。
在2012年出版发行的《宋词排行榜》中,这首词高居第四名。
无论是从艺术成就还是后世影响来看,苏轼的这首词是相当成功的,尤其是最后两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引起了千古共鸣,很多人也许不能完整地背下这首词,但是都记住了这最后两句。
那么如此耳熟能详的词句为何会难倒诗词大会91人呢?当时的题目是:
苏轼名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中的“长久”所指是?A.亲情长久;B.友情长久;C.寿命长久选手一开始选了A选项,犹豫了一会儿又选择了C,虽然有波折,但他最后还是回答正确,然而百人团却有91人回答错误,其中家庭团仅有一个孩子回答正确,令人震惊。
虽然百人团经常犯迷糊,但还是第一次有这么多人回答错误,这题真有这么难吗?
苏轼当时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自请外放,辗转各地为官,而他的弟弟苏辙的遭遇也是差不多的,甚至更惨。
1076年,苏轼已将近40岁,而苏辙也有37岁了,我们如今看来是正当青壮年,然而在平均寿命不长的古代,两人也算上了年纪,何况当时他们的境况并不好。
在这样的背景下,苏轼更多的是希望两人能够活得久一点,这样才有相见之日。
很多人之所以会回答错误,我觉得有两个原因。第一是苏轼和苏辙的兄弟情深入人心,所以大家第一反应就是亲情。
第二是因为节目组经常挖坑,导致很多人把原本很简单的词意复杂化了。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道题你们回答正确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