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昌故城位于吐鲁番市东南30千米三堡乡境内,始为汉代高昌壁,先后为北凉、麹氏高昌和回鹘王朝都城,唐灭高昌后,设西州治所于此。现故城遗址分外城、内城和宫城三部分,其中可汗堡位于内城偏北位置。
高昌故城北眺火焰山
佛说十二因缘经石塔 北凉(397—460) 高66.0厘米
隶书。八角形,红色砂岩。1905年德国探险队高昌故城可汗堡收集品,现藏德国柏林印度艺术博物馆。
经文12行,末刻供养人“宋庆、妻张”题名。刻镂精巧,文字与河西走廊出土的北凉刻经风格相同。
曹全碑 东汉中平二年(185)十月 纵25.0厘米 横14.0厘米
隶书。明万历初年出土于陕西郃阳县莘里村,现藏西安碑林博物馆。此为局部。
曹全,字景完,敦煌效穀人。曾任西域戊部司马,剿平叛乱。(参见马雍《东汉曹全碑中有关西域的重要史料》,《西域史地文物丛考》,文物出版社1990年6月版)。
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 北凉承平三年(445)九月 纵135.2厘米 横85.5厘米
隶楷书。夏侯粲撰。碑文引经据典,具有较高的文学水平。末行“典作御史索宁”,索氏为敦煌世家大族,西晋索靖曾任西域戊己校尉长史,是魏晋时期书法名家。故此碑有可能为索宁所书,传承了索靖书法的面貌。二战期间,碑石下落不明。此为端方手拓整幅孤本,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现有资料表明,此碑于1902年至1903年由德国学者格伦威德尔(Albert Grunwedel)率领的探险队发现于新疆高昌故城可汗堡,并运往柏林。1906年,清政府赴欧考察宪政大臣、金石家端方在柏林见到此碑,手拓一纸半。归国后,端方遍征中外学者,题跋累累。端方拓本后归武昌李介如,李氏名其斋曰“北凉碑馆”,诧为人间至宝。中国国家图书馆又藏李拙东颖拓(一种双钩填墨复制碑帖的方法)一纸,有端方手书题跋,述碑石流传过程。
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局部
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局部
佛说菩萨藏经第一 北凉承平十五年(457) 纵25.6厘米 横116.4厘米
佛说菩萨藏经第一 北凉承平十五年(457) 纵25.6厘米 横116.4厘米
隶楷书。樊海书。高昌故地鄯善县吐峪沟发掘品,归清新疆布政使王树枏。现藏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
此为沮渠安周供养经,末署“书吏臣樊海写”,樊海是当时的写经高手无疑。此为《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重要的参考物,书法风格也有类似之处,世称“北凉体”。
优婆塞戒经卷第七 北凉玄始十六年(427)四月 纵26.5厘米 横19.5厘米
隶楷书。沮渠兴国书,北凉早期写经。传出土于吐峪沟,今藏日本京都博物馆。
卷末题记中的昙摩谶即号称“敦煌菩萨”的译经大师昙无谶,都城指姑臧(今甘肃武威)。本卷书法保留了较多汉魏简牍的遗意,线条瘦硬,字形扁平夸张。
1963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从琉璃厂庆云堂碑帖门市部购进一批无年款写经残片,其中王树枏旧藏的《优婆塞戒经》存《五戒品》《尸婆罗蜜品》片断,与京都博物馆所藏应为同卷,亦为一人所书。
大方等无想大云经 北凉缘禾三年(434)九月 纵25.0厘米 横63.0厘米
隶楷书。《大方等无想大云经》凡六卷三十七品,北凉天竺三藏法师昙无谶译。前部残失,残存内容为卷第六《大云初分增长健度第三十七之余》末段经文。卷末缘禾为北凉河西王沮渠牧犍年号,应为高昌地区的写经残纸,具体出土地点不详。现藏俄罗斯圣彼得堡东方手稿研究所。
此经书法与沮渠安周写经和《沮渠安周造寺功德碑》相近,而略带草书笔意,捺画隶书波磔夸张,通篇空灵潇洒。经文有漏字、错写、倒写之处。卷末题记三行,谓于“田地城北刘居祠写”,为比丘法融供养经,可能即法融所书。末行小字注云:“书拙,字具而已。”与高昌城内所出《金光明经》写本(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卷末的提法大同小异,可能是当时的自谦之语。
释文(经文略)
[大]方等无想大云经第
缘禾三年岁次甲戌九月五日,于田地城北刘居祠写此尊颜。特此功德,施与一切众生,皆得嬨持,超入法城,获无生忍,成无上道。比丘法融所供养经。书拙,字具而已。
大方等无想大云经局部
金光明经卷第二 北凉承玄三年(430)八月 全卷纵26.0厘米 横145.0厘米
隶楷书。1965年1月新疆吐鲁番东郊安伽勒克高昌安乐故城南佛塔遗址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据梁僧祐《出三藏记集》卷第十四《昙无谶传》,昙无谶译出《金光明经》,时为北凉玄始六年(417)五月,距此经书写的庚午岁仅相隔十三年,则此卷当为存世《金光明经》的最早写本。此为卷末部分。
这卷《金光明经》之所以蜚声学林,还因为卷末题记提到了高昌城中的“胡天祠”。《魏书·高昌传》称高昌“俗事天神,兼信佛法”,从而印证了汉文史籍中的祆教活动。十六国时,祆、佛并立的现象不仅存在于西域,后赵“羯胡”石氏也崇信祆、佛,当时国都邺城禁中设立了可容“三千”甲士藏身的“胡天祠”。
此经字作长方形,墨色如新,沈黝悦目,锋颖浓淡可见,收笔处直起直落,轻灵秀美。卷末题记云:“断手讫竟,笔墨大好。书者手拙,具字而已。”也许是书手的自谦之语。但此卷书手具有明显的书法意识,则是无疑的。
释文(经文略)
金光明经卷第二。凡五千四百卅三言。
庚午岁八月十三日,于高昌城东胡天南太后祠下,为索将军佛子妻息合家写此《金光明》一部,断手讫竟,笔墨大好。书者手拙,具字而已。后有聪叡揽采之者,贯其懊义,疾成佛道!
金光明经卷第二局部
金光明经卷第二局部
高昌故城南城垣遗址
麹斌造寺功德碑 高昌延昌十五年(575)十二月 纵110.0厘米 横82.0厘米
楷书。1911年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地区发现碑石,1928年黄文弼先生考察时曾亲手传拓,刊载于《吐鲁番考古记》。原石已佚于1928—1944年间,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拓。
碑文记述高昌与突厥之间的战事,追述了高昌王族、宁朔将军麹斌施舍田宅造立寺庙的功德,并附契约文书于碑阴。字形方整,捺画存魏碑遗意,与同时期高昌砖铭、写经书法风格相类。(参见马雍《麹斌造寺碑所反映的高昌土地问题》,《文物》1976年第十二期)
姜行本纪功碑 唐贞观十四年(640)六月 纵193.0厘米 横上宽56.0厘米 下宽70.0厘米
楷书。原立于新疆巴里坤县,清雍正十一年(1733)岳钟琪将碑运至天山之巅,现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此为清拓,破禅室藏。
碑文叙述了唐军平定麹氏高昌的史实。唐贞观十四年(640)六月二十五日,瓜州司马参军、河内司马太真立碑,额题“大唐左屯卫将军姜行本刊石口口文”。姜行本,《旧唐书》卷五九有传,贞观时任将作大匠,工于营造机械之事。“及高昌之役,以行本为行军副总管,率众先出伊州,未至柳谷百余里,依山造攻具。其处有班超纪功碑,行本磨去其文,更刻颂陈国威德而去。”
碑云:“高昌国者,乃是西汉屯田之壁,遗兵之所居。麹文泰者,即其苗裔也。……圣上愍彼苍生,申兹吊伐,乃诏使持节光禄大夫吏部尚书上柱国陈国公侯君集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副总管左屯卫大将军上柱国永安郡开国公薛万钧,副总管左屯卫大将军上柱国通川县开国男姜行本等,爰整三军,龚行天讨。……以贞观十四年五月十日,师次伊吾时罗漫山,北登黑绀岭。未盈旬月,克成奇功。伐木则山林殚尽,叱咤则山谷荡薄。冲梯暂整,百橹冰碎,机槽一发,千石云飞。……大总管运筹帷握,继以中军。铁骑亘原野,金鼓动天地,高旗蔽日月,长戟拨风云。自秦汉出师,未有如斯之盛也。班定远之通西域,故迹罕传;郑都护之灭车师,空闻前史。雄图世著,彼独何人?乃勒石纪功,传诸不朽。”
高昌故城遗址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残石 唐(618—907) 纵60.0厘米 横70.0厘米
楷书。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新疆吐鲁番地区出土。
图版著录于黄文弼《吐鲁番考古记》二“遗物说明一”(中国科学院1954年4月印行)。
画承及夫人张氏墓表 高昌章和十六年(546)十二月 纵39.0厘米 横30.0厘米
楷书。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在新疆吐鲁番雅尔崖发现,黄文弼《高昌砖集》(1931)著录。拓片为沙孟海先生捐赠,现藏中国国家图书馆。
沙氏谓此砖初出土时,右侧画承志文已刻就,左侧尚有墨书夫人张氏志文朱书三行,并以此为例探讨两晋南北朝书迹的写体与刻体,以及《兰亭集序》真伪论辩的关键问题。
《高昌砖集》墓砖旧影
郭恩子妻解氏墓表 高昌延昌二十年(580)九月 纵38.0厘米 横38.0厘米
楷书。砖质,蓝地朱书。1910年日本大谷探险队发掘于新疆吐鲁番地区,现藏旅顺博物馆。同时发现的《郭恩子墓表》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此表书风与同时期的砖刻墓表区别不大。
令狐天恩墓表 高昌延昌十一年(571)四月 纵38.5厘米 横37.5厘米
楷书。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于新疆吐鲁番交河故城雅尔湖发现,黄文弼《高昌砖集》(1931)著录。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表书法方圆兼备,笔势遒美,捺笔如魏碑镌勒效果,堪称高昌墓表书法代表作。
令狐天恩墓表局部
任谦墓表 高昌延和十一年(612)五月 纵36.2厘米 横36.0厘米
楷书。砖质,线格,朱书。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于新疆吐鲁番地区交河故城雅尔湖沟西,黄文弼《高昌砖集》(1931)著录。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高昌地处沙漠,缺乏优良石材,多烧砖为志,名曰“墓表”而不称墓志,犹存魏晋古风。仅记录卒时、春秋、官号,简明扼要,不作铺陈。又多以朱、墨直接书写不经镌刻,为后世习书者提供了宝贵的“真迹”。
张阿质儿墓表 高昌重光元年(620)二月 纵36.6厘米 横55.2厘米
楷书。陶质,刻后涂朱。1972年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199号墓出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藏。
志主原籍敦煌,仕于高昌,历任高昌国侍郎、殿中将军、洿林县令。卒后追赠平莫(漠)将军等。
康波蜜提墓志 唐麟德元年(664)四月 纵32.7厘米 横33.8厘米
行书。砖质,墨书。自左行文。1930年中瑞西北科学考察团发现于新疆吐鲁番地区阿斯塔那,黄文弼《高昌砖集》(1931)著录。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志文提到的翟那曼昏及其母康波蜜提,应为当地土著少数民族。“(土+慕)至既”可能是墓志铭的误书。唐初在高昌故地实施郡县屯田之后,当地的“墓表”多改称墓志。
金石契主编张振国(棠村)简介:张振国:字定庵,号棠村、圆振居士,祖籍河北正定,斋号观云精舍。雅好金石书画,近年来主要从事金石学的传播与研究。原为人民日报社《人民文摘》杂志艺术部主任,《非常艺术》杂志主编,现为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高研班书法金石工作室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金石契》杂志主编,金石契微信公众平台联合创始人。2016年元月主办《净土石华——秋碧堂藏古代佛教石刻拓片展》;2017年3月举办《净心守志——张振国丁酉青州书法展》。2017年8月举办《净心守志——张振国书法金石题跋展》。现居北京。
金石契执行主编马龙简介:马龙:河南洛阳人,2004年结业于长春师范大学书法系,当代书画篆刻家,评论家、撰稿人。马龙现为《非常艺术》杂志、《金石契》杂志执行主编,金石契微信公众平台联合创始人。马龙有20万字美术理论及美术评论散见于各专业类刊物。现居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