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书画家、文学家李日华是万历年的进士,官至太仆寺少卿,能书善画,尤工山水、墨竹,并善鉴赏。他认为“学画必在能书,方知用笔”,赞同“人品不高,用笔无法”的观点。他所强调的人品主要表现在“胸中廓然无一物”,这些理念与他的阅历和人生感悟有密切关系,这也符合“字如其人”的传统理念。
编辑
他在美学思想上肯定绘画的社会教育功能;同时认为,绘画有抒情写意的作用:“写胸中奇”,“聊以自娱嬉”,这也从另一个角度道出了“书画养生,金石延年”的一个关键所在。他主张画作“要不失天成之致”,“得造化真迹”。这美学观点,表达了艺术创作应既反映出主体内在的状况,也表现了客体的外在现实。
他主要的审美鉴赏标准是:形、势、韵、性。“凡状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势;得其势,不若得其韵;得其韵,不若得其性。”“形”指造形要素,如方平圆等;“势”指总的态势、意向、意象、意旨,表现在艺术品中的“转折趋向之态”等;“韵”指“生动之趣,可以神游意会,陡然得之,不可驻思而得也”,(我理解为,也是常说的有“韵味”、“品味”等);
“性”指“物自然之天”的境界,是艺术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准。他提出艺术家修养须四个层次:一、“身之所容”;二、“目之所瞩”;三、“意之所游”;四、“情脉不断”(达到审美理想)。
如果将李日华的艺术美学思想,转换为人生美学思想,我认为总的意思大概是两句话:会做人;能成事。现在很多人的失败,或波折不断,原因首先是不会做人,不会做人的人,谁敢跟你成为真心的朋友呢?没有朋友的人,机会能多吗?这是德的问题。
能成事,是指才的问题,也包含着会做人的“成因”问题,有“成因”,又有能力做成事情,这样的人到处受欢迎。目前,不少生活在底层的艺术家的生存状况不佳,可否从人生美学的角度来思考一下自己的状况呢?这也许会有利于今后的艺术探索和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