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一,我们依旧读“诗”。
今天,想要和大家一同欣赏的是《诗经·郑风》中的一篇“子衿”。在品读文字之前。小编希望大家花几分钟时间,欣赏一段由哈辉演唱的《子衿》。
《子衿》的结构很简单,总共只有三段,即使在《国风》中,也算小篇幅。
故事也并不复杂:也许是一个初春的夜晚,氤氲的花香与远处淡淡月光下浮动的春草撩动了少女的芳心。她,想起了情郎。
碧草的色泽让她想起了恋人青色的衣领、翠色的衣带,或许,淡淡的草香,也如同恋人的气息般令人陶醉。她在高高的城墙上瞭望,却望不穿迷蒙的月色、迷离的夜。
空气中到处弥漫着恋人的气息,却唯独看不到恋人的身影。
他们分别有多久了?也许并不长吧,却像过了整整一个秋天一般。( 这里所说的“三月”,指的是农历七八九三月,也就是传统意义上的“三秋”:“孟秋、仲秋、季秋”。我们常说的“一日不见,如隔三秋。”并非指三年,而是这里所说的“三月”。)
她,终于忍不住叹道:即使我无法去看你,你难道就不能来看看我吗?
我不知道少女的这一声感慨是怎样的。或许,带着浓浓的忧伤?深深的缠绵?或许,又有一些愤愤不平?
《郑风》,顾名思义,就是春秋时代郑国周边的民歌。春秋时代的郑国,统治区域大致包括今河南的郑州、荥阳、登封、新密、新郑一带地方,属于当时的中原地带。
《诗经》中保存了《郑风》21首,是十五国风中最多的一国。殷商时代留下的深厚文化积淀,中原相对富足而安稳的生活导致《郑风》的内容比较多的是男女之间的爱情,轻松愉悦,因此许多诗篇流传至今,犹被传唱。
但是在春秋时代,以孔子为首的“雅乐派”却是瞧不起《郑风》的,认为这是淫荡之声、靡靡之音。《论语》中记录了“ 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认为郑卫之音有毁家灭国的危险。
然而,尽管老夫子对充满生命活力的音乐口诛笔伐。大部分人们还是喜欢这些从心底唱出的歌声。甚至道貌岸然的国君也不能例外。 《史记·乐书》记载魏文侯就曾经对孔子的学生子夏坦白:“ 吾端冕而听古乐则唯恐卧,听郑卫之音则不知倦。”就是说听雅乐听得光想打瞌睡,而听郑卫之音却不知疲倦。
岁月荏苒,在《子衿》之后的一千多年,离郑地并不太遥远的长安,另一个少女站在巍峨的宫墙角上,满腹忧伤地吟出了如下诗句——
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
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或许是个清冷的早晨,少女的忧伤如同晨雾一样浓。看着花儿谢了,叶儿愈发浓密了。一年里最美丽的春天又要过去了。就这样年复一年地等待、等待岁月老去,韶华不再。她,甚至不知道,心中的那个“君”到底在哪里?她,究竟又有谁可“忆”?
也许,你不会猜到,
这样一个临风而立,纤弱敏感的女子,竟是后来不可一世的女皇帝——武则天。也许,正是无数这个“看朱成碧” 清晨,少女柔弱的心渐渐变得刚硬。石榴裙已然褪色,留下的,只是一段从不曾开始过的旖旎心事,在岁月中残破不堪。
青色的衣领,红色的罗裙。中国人的想象与眷恋,时常寄托在具体的物上。所以才有了“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有了“移舟木兰棹,行酒石榴裙“”……
不过,事或物,终究只是人们感情的外在投射。同样的青色衣领,在有些人看来,却并非缠绵的爱情,而有了澎湃的气势。
那个人,就是一代枭雄——曹操。赤壁燃起熊熊大火前的那个夜晚。踌躇满志的大汉丞相凭江远眺,横槊赋诗,留下了那首脍炙人口的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在曹操的口中,“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再不是一曲恋歌。他想象着,不日南北混同,天下贤士将才齐聚麾下。
然而,很快,一场火让这一切变得如同一场梦。
王图霸业终究折戟沉沙,留下的却是纤弱而曼妙的文字……
又是一千多年过去了,一个星星很少的夜晚,一个现代的女子,望着天空,唱出了她的思念——
想念你的笑
想念你的外套
想念你白色袜子
和你身上的味道
我想念你的吻
和手指淡淡烟草味道
青色的子衿、白色的外套,似曾相识的想念。这个女子叫辛晓琪,这首歌叫做——《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