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大名著各藏着一块石头,“灵石”也投射《红楼梦》“满汉合一”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四大名著各藏着一块石头,“灵石”也投射《红楼梦》“满汉合一”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0个回复

[经典转帖]四大名著各藏着一块石头,“灵石”也投射《红楼梦》“满汉合一”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0-12-14 0



上一篇文章里,我跟大家一起探究了满族神话《天宫大战》。中国版“荷马史诗”早于西方一个历史时代,《红楼梦》里也藏着它。

这个神话的发现,填补了中国没有创世史诗的那一段空白,堪称是“中国版”的《荷马史诗》。同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天宫大战》清一色“全女神”的阵容,应该也给《红楼梦》的“仙境女神系统结构”提供了神话的创作借鉴。
今天在这个篇幅里,我还想继续满族神话的讨论。不过,这次的讨论涉及方面可能会更加广泛一些。1 还得从那块石头说起
相信读者朋友们已经非常熟悉了,《红楼梦》本名是《石头记》。曹雪芹在创作时,开篇点题——先以一首《顽石偈》来告知读者:这个故事,跟一块石头有关。我们先来品读一下这首诗:
无才可去补苍天,
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是身前身后事,
倩谁记去作奇传?
这样的开篇,也告诉了读者们另外一个信息:顽石是一个偌大形象体系当中的一个环节——它的作用,应该放进整个体系里仔细研究才能体现出来。为什么这样讲呢?
青埂峰下这块顽石,本身就有一段很神奇的来历。上古时期,女娲在大荒山无稽崖炼成了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补天石。然而,在补天完成过后,唯独只有一块石头没用上,女娲将它丢弃在了青埂峰下。没有能够成为“补天之才”的顽石,因为已然经过了大母神女娲的炼造过程,灵性已通。它不仅有了感情、有了独立的思想,还能说话、能记事。正因如此,它看到一同被炼造的补天石最后都成了有用之才,只剩下自己没法得偿所愿,于是就非常哀伤,心里感到万分愧疚。

一僧一道偶然路过这青埂峰,坐在石边高谈阔论,聊了许多红尘里荣华富贵的故事。顽石听了之后便动了凡心,请求一僧一道将它带入红尘,去那“富贵场温柔乡里”享受一番。一僧一道连忙劝阻,告诉顽石:红尘虽好,但乐极生悲,物是人非,最后只能落得个“万境皆空”的结局。但顽石执迷不悟,坚持一定要去体验一回。于是,僧人念了一通符咒,将这块硕大的顽石变成了一块如扇坠大小“鲜明莹洁”的美玉。从此顽石幻形入世,拉开了“怀金悼玉”的《红楼梦》序幕。
曹雪芹由一块“顽石”将全书的故事带入了近一个极高的艺术境界——而从脂砚斋的批注当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全书最后的结尾可能就是“青埂峰下重证前缘”,这块顽石最终又回到了它幻形入世的原点。
明义阅读过《红楼梦》的初稿,并且写过一首《题红楼梦诗》,也印证了顽石“从哪里来,又回到了哪里去”的结局:
“莫问金姻与玉缘,聚如春梦散如烟。石归山下无灵气,纵使能言亦枉然。”(节选)

我们为什么要这样仔细地分析这块石头呢?不就是一块补天石吗?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依靠这样一个“顽石”的形象和它在人间的经历,作者完成了一次由“幻想照进现实”、“实现理想”、最后“现实回归幻想”的三部曲。同时,也因为“顽石”这个独特的形象,给了读者一种奇妙的观感,并营造出一个神秘的艺术氛围。
不过,在中国古典文学里,“石头”的形象并不仅仅出现在《红楼梦》里。
2 四大名著的另外三部里也藏着“石头”
在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当中,还有“石头”形象的,应当首推《西游记》了。
熟读西游记的读者肯定记得,《西游记》在全书第一回就写到了石猴孙悟空的出世的精彩场景:
“那座山正当顶上,有一块仙石。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四面更无树木遮阴,左右倒有芝兰相衬。盖自开辟以来,每受天真地秀,日精月华,感之既久,遂有灵通之意,内育仙胎。一日迸裂,产一石卵,似圆球样大,因见风,化作一个石猴,五官俱备,四肢皆全。便就学爬学走,拜了四方,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惊动高天上圣大慈仁者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驾座金阙云宫灵霄宝殿,聚集仙卿,见有金光焰焰,即命千里眼、顺风耳开南天门观看。”

这里面我要强调一个问题:我们普遍意义上理解的孙悟空出世,就是简单几个字的概括:“孙猴子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的”。然而我们仔细研读原文,就会发现——这原本又是一块“灵石”,灵石吸收了天地之灵秀与日月之精华后,体内出现了一个“仙胎”。而后,仙胎由石卵见风以后变成了一个四肢皆全的石猴。
而孙悟空的秉性当中就继承了石头的特点:生来不受拘束、刚正不阿、甘愿忍受痛苦、嫉恶如仇、忠诚如一、不畏险阻。

我们再看《水浒传》。这部名著里,有两回提到了“石头”。先是在开篇第一回里,钦差内外提点殿前太尉洪信奉旨前去江西信州龙虎山,特意宣请嗣汉天师张真人前来祈禳瘟疫。而洪太尉和他的随从到达目的地后,在黑暗“伏魔之殿”内发现了一个石碑:
“约高五六尺,下面石龟趺坐,大半陷在泥里。照那碑碣上时,前面都是龙章凤篆,天书符箓,人皆不识。照那碑后时,却有四个真字大书,凿着‘遇洪而开’。”

后来的事情大家都知道了:洪信集结众人放倒石碑,掘开了石龟下面的土地,又发现了一个石板。石板下面是万丈地穴,瞬间传来一声巨响,升起一道黑气,直冲云霄,天空里立刻出现了百十道金光。随后,这金光往四面八方散去了。

那么,这座殿内到底藏着什么秘密呢?原来,“此殿内镇锁着三十六员天罡星,七十二座地煞星,共是一百单八个魔君在里面。上立石碑,凿着龙章凤篆天符,镇住在此。”自此,《水浒传》的一百单八将横空出世,一步步展开了所有故事情节。
在《水浒传》第七十回里,一百零八位梁山好汉正打算排座次,却在半夜三更的时候听到了天上传来一声巨响。随后天门上“天眼开”,从里面冒出一团火,钻到正南方向的地底下去了。宋江吩咐众人用铁锹和锄头挖来了这块地,挖到三尺深的时候,看到里面又出现了一个石碑,正反面都写着“天书”。
当时在场的有一名姓何的道士,能够辨认天书。结果发现,这石碑上写的就是梁山一百零八名好汉的排名顺序。
先是“神石”下面镇着“魔君”,再是“天火”坠落,又在一块“灵石”上明示了一百单八将的座次顺序。而且,“神石”的乍然出现,分别放在不同的两个章节里,可见作者的“石头情结”也很深厚。

还有一部《三国演义》。读者们可能要纳闷了:这里面没见过石头啊?至少没明着写啊,对吧?
大家一定记得“董卓火烧洛阳”的情节。当时董卓面临的境况是:洛阳东边只有一道虎牢关,万一被关东联盟军攻破以后,位于北边的黄河无法成为天险。加上董卓在洛阳城里的兵力不足,一旦开战,在实力悬殊巨大的情况下,肯定没有好下场。因此,董卓的策略是“火烧洛阳”,并且迁都长安。然而,一把火烧了洛阳,虽然解了眼前的困境,但是董卓把传国玉玺给弄丢了。后来,孙坚率先进入洛阳境内,找到了遗失在洛阳废宫的玉玺。然而袁绍得知此事之后,让孙坚交出玉玺,孙坚假装称病不肯让出。此后,孙坚跟袁绍之间的反董卓联盟也就瓦解了。
玉石本来就是石头的一种。《三国演义》里这块玉玺的重要性在于它代表了皇权的正统地位,相传是秦始皇命人专门雕刻的,上面还刻上了“受命于天,既寿永昌”这八个字,来宣布登基者的无上权威。
孙坚死的时候,他的儿子孙策才十七岁。因为兵力不足,孙策用这块玉玺跟袁绍的弟弟袁术做了个交易:玉玺交给袁术,而袁术借兵辅助孙策渡江。因为这笔交易,孙策一路攻陷了江东六郡,奠定了吴国大业的基础。

除了这块玉玺之外,刘备也跟一块石头有着渊源。当年,孙权看到刘备的军事力量逐渐壮大,心生畏惧。为了能跟刘备交好以防将来之患,孙权愿意把自己的妹妹孙尚香嫁给刘备。后来刘备过江入东吴进赘,吕范曾提出建议:让孙权趁此机会软禁刘备,但最终这个建议并没有被采纳。
就在刘备准备去吴国的时候,看到路上有一块巨石。于是他就对天祈祷说:假如自己还能再回到荆州成就霸业,那么挥剑斩石必定能剑落石断;如果他此行会命丧东吴,那么巨石就会毫发无损。结果,刘备一剑挥去,石头立刻碎成两段。果然,在他返回荆州以后,接连攻陷了汉中和益州两地,建立了蜀国。
藏在四大名著里的“石头”我们都找到了,接下来就要分析一下——“石头情结”到底是怎么回事。3 汉族文化里的“石崇拜”
从原始时代开始,石头就是中国人非常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人类用于制造各种工具和容器的原料,实际上是文明程度的主要标志。考古发现显示,元谋人已经学会打磨出粗糙的石器;而到了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已经学会制造箭头一类的精致工具。而石头被打磨成石珠并钻孔用作装饰物,则标志着人类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而进入了新石器时代。

到了新石器时代晚期,农业生产工具出现了更多种类,比如石磨、石铲、石锛等等;陕西半坡遗址还出土了石刀、石锄、石斧等。这些都标志着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同时,新石器时代出现了农耕业和畜牧业,这就标志着人类从依靠采集和渔猎生存的时代过渡到了能够改造自然的时代。
正因为石头对人类的发展有着如此重要的意义,汉民族就逐渐形成了一种“石崇拜”的心理。跟石头有关的最早的神话,就是女娲炼石补天,我们在此就不再赘述了。
大家所熟悉的“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大禹,在神话里也是由灵石所生。《淮南子·修勿训》中有记载:
“大禹之母女狄得石入珠,爱有吞之,生禹。”
而大禹的妻子涂山氏在去世以后,由人形化成了石头。大禹一路追赶,到了山下看到化为石头的妻子,大喊“归我子”。于是石头开裂,启出生了。这一连串跟石头有关的神话人物,也反映了汉民族对石头的崇尚和敬仰之情。
《礼记》中有一段记载:
“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
古代人深信所有的山里都有山神,而山神可以掌控人类的命运。因此,人们开始有了对山岳的崇拜和敬畏。这其中恐怕以对泰山的崇尚最为突出,也因为这种民族心理,人们就认为山脚下的石头可以镇宅,更可以辟邪。民间流传至今的,就是有名的“泰山石敢当”。

中国历来就有向帝王进贡玩赏美石的习惯。古代编年体史书《竹书纪年》中有一段这样写到:“帝舜有虞氏九年,西王母来朝献白环,玉玦”。而从秦汉南北朝开始,就有记载显示:秦始皇有赏石的爱好。比如他在建造阿房宫时,就用了很多景观石进行园林的点缀;而到了西汉时,未央宫内采用了大量形态各异的景观石;东汉以及三国时期,官宦望族之家的庭院里也有石头景观,甚至形成了一种“赏石文化”。
我们再讲讲著名的隋炀帝。在开凿大运河以后,隋炀帝曾经三下江南,命人在各处搜寻奇花异石并建立了皇家园林,园林中造型各异的景观石数不胜数。而赏石文化就是在隋唐时期开始盛行,王公贵族以及文人墨客还喜欢将小型的观赏石置于案头,以便随时赏玩。

南唐后主李煜也特别喜欢收藏石头。北京文博学院内收藏的灵璧石“宝晋斋研山”就是李煜的钟爱之物。此石颇有山峰的俊秀与奇丽之感,三十六峰可谓各有千秋。南唐亡国以后,“研山”被大书法家米芾所收藏。
到了宋朝,我国迎来了赏石文化的鼎盛时期,各界名流对奇石的热爱和追求甚至形成了“痴迷”之风。比如宋徽宗,他就曾不择手段地从大书法家米芾那里夺走了李后主的“研山”,将其视为珍宝。在修建华阳宫时,宋徽宗不惜民力,四处遍搜奇石,导致地方官吏横征暴敛,百姓怨声载道,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

乾隆皇帝对园林和奇石也非常崇尚,他以苏州狮子林的设计为蓝本,在北京的故宫、圆明园以及承德避暑山庄之内,建筑了以景观石和花草树木为主的园林。故宫御花园里的天然石十二属相,就是利用钟乳石、太湖石、鹅卵石、生物化石等创制而来,观感非常令人愉悦。4 《红楼梦》的“石头情结”是“满汉合一”的产物
我在研究《红楼梦》的时候,也仔细研读过曹雪芹的家世。他的祖父曹寅文学造诣非常高,同时也是一名赏石的大家,一生对石头可谓是非常酷爱。
曹寅《楝亭集‧诗钞》里分别有两段这样写到:
“我有千里游,爱此一片石。徘徊不能去,川原俄向夕。浮光自容马,天风鼓空碧。露坐闻遥钟,冥心寄飞翮。“
“巫峡石,黝且斓,……娲皇采炼古所遗,廉角磨砻用不得。或疑白帝前、黄帝后,漓堆倒绝玉垒倾。风煦日暴几千载,旋涡聚沫之所成。胡乃不生口窍纳灵气,崚嶒骨相摇光晶。嗟哉石,顽而矿,砺刃不发硎,系舂不举踵。砑光何堪日一番,抱山泣亦徒湩湩。”

每每读到这两段,我都仿佛看到了青埂峰下那块顽石的样子。在曹寅的诗词集里,尤其是列举的第二段,活脱脱就是贾宝玉的前身。而曹雪芹在创作《红楼梦》时,应该也受到了祖父一生爱石的影响。
曹家几代都是满族正白旗包衣,生活起居与文化社交都受到了满族文化的浸染和熏陶。石头在原始时代也是满族人民重要的生产工具之一,因此,对石头的崇拜也处处渗透进了这个民族的文化当中。
比如满族神话《女真定水》里的故事情节,就是年轻夫妇完达和女真为了除掉水患,付出了巨大的努力;而在完达去世后,女真最后用石头的力量完成了“定水”的伟大任务。

大家可能也留意到了,满族人民长期生活的地方盛产岫岩玉,这个地理环境也给满族人的生活带来了非常深刻的影响。
有一个神话叫做《玉石阿玛》,讲的就是一个小男孩的父亲,常年沉迷于赌博不能自拔,最后只能靠自杀来解脱。小男孩于是只能流浪街头,靠乞讨为生。在小男孩父亲自杀的地方,恰巧有个修炼成精的玉石。它也是开天辟地的时候被留下来的, 经过了不知多少年的日月精华滋养,终于有了灵气。玉石精很同情这个孩子,就变化成了男孩父亲的模样,开了一间玉器店,并把孩子带回来学习雕刻手艺,以此为生。后来一位道人发现了玉石精的身份,怕它为害一方,就放火将它烧死了。小男孩赶到时,夺下了玉石精留下的一块玉石,供奉在自家西墙,并从此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了富足的生活。看,这又是一块有灵气的“石头”,大家是不是有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
我国著名红学家周汝昌先生曾经说过:“没有汉人的“满化”,没有满汉两大民族文化的融合,是没有产生《红楼梦》作者与作品的可能的。”

曹雪芹在血统上是汉族人,但是因为“旗制”的影响,使得汉满两个民族的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完成了互相渗透的过程。这样一种非常深厚的积淀,使得两个民族之间的特点融为一体,互相包容,并且形成了新的特色。这样的家族,成为了长久“满化”的汉人,不但汉族祖传家学犹在,家族成员的气质当中也有了满族文化的特征。而这种现象不但明清的时候有, 在宋代北方女真时期也出现过。
因为这个原因,我个人非常赞成从汉族和满族两种民族文化的角度去看待《红楼梦》的创作背景,并从这两个角度对《红楼梦》进行解析。感谢各位的关注和支持!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20-12-14

奇闻&笑话板块欢迎您(・ิϖ・ิ)っ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