拟出这个题目,很可能,要成为众矢之的了,爱情,一向是要被赞美的,你想干什么呀,吸引眼球吗?
编辑
我从不否认爱情的美好,问题在于,今天的我们,太过于重视和高估爱情了。在我们漫长而又短暂的生命历程中,爱情充其量,不过是一件小事,就像是零食,没有,不影响健康,也不影响成长;有,至多是某种程度上解决一些口腹之欲。有些人,一辈子也不懂零食为何物,主食一吃就是一辈子,同样快乐一生。之所以如此比较,是因为今天的我们和祖先相比,零食过多了。
很早就注意到一个问题,就是翻遍中国典籍,我们的祖先从来不歌颂爱情。这个被今天的人们格外重视的东西,为啥哲人先贤们集体失语了呢?难道他们从来没有过对异性的悸动?当然有的,《诗经》写: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赤裸裸地在说一个男性陷入了对一个姑娘的相思。当然,这个状态不过是爱情萌芽的状态,离婚姻的距离还远得很。
编辑
爱情故事并不缺,举几个著名的吧:
美女貂蝉,令董卓和吕布父子反目,在欲望的面前失去了基本的理智,两人的下场各成一段笑柄。
还有西施,自从她到了吴王宫中,那个雄图大志的夫差就不见了,陷入温柔乡拔不出来了,气得伍子胥一夜白了头发,没办法,爱情的力量是真的大。
再说唐明皇,原本他对武惠妃也是用情至深的,但基本没怎么影响国家治理,可是一见杨玉环彻底完蛋了,迷魂汤一喝就是半辈子,尽管白居易大大地歌颂这个爱情,但谁也不能否认,陷入了爱情的李隆基“从此君王不早朝”,安史之乱难道不是这样怠政的结果吗?唐王朝的命运从此衰落,全社会为此买了单,真的要追究责任,李隆基是逃不掉的。
什么“烽火戏诸侯”“赵氏姐妹祸乱后宫”之类的事之所以发生,其根本原因就是那个掌权者陷入了爱情。我们千万别攻击那个女人,犯了罪的是那个叫“爱情”的东西。
历史一次又一次地告诫我们,爱情这个蝴蝶的翅膀一扇,后果可能灰常灰常地严重……
编辑
爱情咋就这么能嚯嚯人呢?
因为爱情会令一个正常的人陷入病态般的不正常状态。
让我们运用今天的科学知识来看看,爱情是怎么一回事:
无论男女,进入青春期,体内分泌性激素:雌激素和睾丸激素。它们发挥作用令人对异性产生渴望,如果在诱因的作用下,会产生性冲动,很容易就喜欢上一个异性,而且渴望和他发生亲密关系。
恰时条件的异性出现了,我们便会陷入相思,若求之不得,便会寤寐思服。如果对方配合了,完了,我们的大脑中将急速地分泌多巴胺和血清胺,这两种物质可以让人陷入疯狂状态。比如我们常会看到一对男女在公共场所也会控制不住自己的举止,做出让人尴尬的举动,就是因为他们正处于理智压不住的疯狂状态。有很多的犯罪,也是这个原因。激素支配下的人精神是病态的,很多人殉情,因情产生伤害,就是如此,他不受控制。科学也证明了,陷入爱情的人,和吸毒者的精神状态是差不多的,那个分泌的物质都差不多。
一个人被激素支配时,他看对方是完美的,缺点也变成了优点。魔力引导他和对方保持高度一致。这就很容易导致一个结果,对方会利用这个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个目的的达成过程中,很容易会伤害到其他人。这事发生在当权者比如帝王的身上,就不是简单的伤害了,很可能会要命了。所以,一个帝王要是陷入爱情,真的是太危险了。
激情状态下的爱情,短命无可避免,因为人的生命机制无法对同一个对象持续分泌爱情的荷尔蒙,随着得到、熟悉和习惯,刺激越来越小,爱情也就逐渐降温了。直到左手摸右手,甚至达到在对方面前坦然地裸露,肆意地发出各种不雅的声响而不自知。
可是,当初那让人快要晕厥的激动和幸福还历历在目啊,那个感觉是多么的美好啊。每每回味,妙不可言,恨不能时间倒流再体味一次。
编辑
当下社会,想重复这种感觉不难,对于男人来说,只要他获取到了足够的社会资源,比如金钱亦或权力,他便拥有了更加广泛地性资源。女性也是一样。 甚至,就因为这个男性或者女性颜值高,他就能比普通人多出许多的性选择。想要体会这种由激素支配的感觉相对容易。很多人痴迷于这种感觉,多年如一日地需要维持住这样的感觉,于是私生活简直太过“多姿多彩”了。这样的人,不是魅力大,而是他陷入了爱情毒品中了。
恋爱而没有进入婚姻,经过这么一段疯狂无可厚非,积极地说,也算是为将来进入婚姻打下良好的感情基础。可是也有弊端,感情越炙热,那么将来面对平淡时,心理上的落差也有可能会更大。
讲回我们的传统和中国哲学不提爱情的问题。
中国哲学从老子《道德经》开始,经过孔孟的《诗》《书》《礼》《乐》,《论语》《孟子》,再到后来的《庄子》《墨子》《荀子》《韩非子》等等,千百年来,这些浓缩着中国智慧和哲学的典籍指导着我们的社会意识形态和规范着每一个中国人。对于一个人来说,什么是幸福,什么是成功?《孟子》给出了详尽的答案,说一个人他经营好了五伦关系,他就是成功了圆满了。五伦即:
父子有亲、长幼有序、夫妇有别、君臣有义、朋友有信。
封建社会的第一关系不应该是君臣吗?但孟子将父子放在第一位。这个父子其实是一个笼统的概念,是说一个家庭(家族)里的长辈和晚辈的关系问题,这个关系的核心,是血缘,中国人用“孝”来规范和约束了人们血缘和个人的个性关系问题。皇帝牛吧?他在皇太后面前也不敢造次,否则就是与全天下为敌,统治也就失去了最根本的基础。“孝”这个基本伦理就把所有人约束了,设计简直不要太巧妙。
编辑
《大学》的核心是讲修齐治平,有一段是这么说的:
……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告诉我们,一个人首先是修为自己,格物、知至、意诚、心正,具备了这些素质,才有可能管理好一个家,能管理好家,才能谈承担更广的社会责任,进而才有可能具备管理一个国家的能力。它是一步步来,上一层以下一层为基础,这就是我们中国人实践了两千多年的修齐治平思想。
长幼有序,更多是在说一个家族里的同辈关系问题,古人不像我们今天父母的遗产由所有的子女均分,嫡长子才是家族财产的第一继承人,这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家族实力避免分散的考虑,凝聚实力,无论是对国家和家族的长远发展是有利的,在这个大的利益面前,所有人必须恪守,次子和庶子们没有资格争,给出很清楚的规范:长幼有序,不可乱。古人生产力低下,抵抗各种灾难的能力远远低于今天,这样的设计是在特定的生产力条件下做出的,不能用今天的标准来衡量。
君臣有义,朋友有信,其根本是定位和道德规范,一个是社会的等级和个人坐标的准则,一个是个人品德操守的约束,信就是诚信,朋友是和自己毫无血缘甚至也没有核心利益的关系者,对这样的人都要坚守诚信,更何况对君父和对自己的亲人呢!
然后是夫妇有别。夫妇是一个家族成员里唯一没有血缘关系者,却是最近密之人,然而他不讲感情,而是讲区别,一是分工的区别,男主外女主内,二是伦理定位的差别,所谓男乾女坤。给出了各自明确的定位,也厘定了责任担当的不同。各司其职,夫妇本质上是共建家庭(家族)建设的合作关系,而构成这个基石的首先是责任,这关乎家族的生死存亡和发展的问题。上承嗣,体现在“孝”上,下传承,体现在“育”上,中要“悌”,为的是形成合力。如果一对儿夫妇天天卿卿我我,被激素所控制,把对方或二人关系凌驾于所有之上,这个家不乱套才怪了。
编辑
爱情,真的不能摆上最重要的位置。但夫妻没感情也不行,怎么办呢?我们的祖先有智慧:举案齐眉。看,解决的多好。其实,夫妻和睦的根本,就是各自完成自己的责任,如此,就产生了互相尊重,加上社会规范和个人修养建设,夫妻关系和家庭健康是固若金汤的。我们的祖先们都是早婚,却不让他们自己寻找爱情,就是怕年轻人还未心智成熟,更容易受主观意识的影响罢了。
今天的很多家庭,对老没有个对老的样子,对小没有个对小的样子,无论男女,激素分泌过剩,鸡飞狗跳,家业怎能兴盛!问题出在哪儿了呢?老祖宗的智慧一点儿也不学,一点儿也不懂。跟着西方学什么没有爱情的婚姻不道德,然后心安理得的采野花去。过分的重视爱情,天天强化这是正确的,就是过分地注重自己的欲望和索取,将自己单一的肤浅的需求摆在第一位,那么家庭责任等其它一定会退后了,如此就容易形成极度自私的家庭成员关系,进而形成自私的社会关系。
西方爱情至上,夫妻关系是家庭第一关系,有他们自己的文化体系,对于中国社会,并不一定适合,可以学,但不能照搬照抄,而应该有选择性的学,百年来我们学西方,无脑地崇拜西方,这样的结果就是,首先把“孝”丢了个一干二净了,君不见,有多少家庭的父母沦为免费的保姆还得看子女的脸色,啃老变成了理所应当,爷孙颠倒。一个人连父母都不重视了,一个社会普遍不把老人当回事了,道德约束失效,伦理必然沦丧。
编辑
爱情,这个今天代表了甜蜜、美好的词语。不能把它过度崇高化了,否则失去了激情婚姻的解体好像理由就充分了,也给不正当的爱情找到了合理的理由,给一些打着爱情的名义实际道德败坏者理直气壮的借口。爱情,原本就是激素的产物,就是不理智的精神状态,就是有周期和局限性的。把这么个东西摆上神坛,就意味着风险和各种不确定。
爱情能给人极致的美妙的感受,和让人不易摆脱的毒品酒精一样,这玩意是容易让人上瘾的。所以,凡事均有两面性,我们享受爱情的同时,道德建设不可松甚至更重要,建设好有利于全社会所有人最大公约数的社会意识形态。才更加值得我们思考和努力。
爱情处理的不当,不但不利于家庭建设,甚至容易令家庭不幸,也容易令社会失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