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之梁山军师吴用,一生鲜有失手,其颇有才智,同时为人阴险,计谋毒辣,从第15回策划“智取生辰纲”,到第60回的“智赚玉麒麟”,吴用挖坑埋陷阱,几乎从未失手,包括梁山上相当一部分好汉,都是被吴用给“赚”上山的。
而智多星吴用最典型的一次失手,就是第39回的“蔡太师信件”,他的这次失误,险些让宋江的小命交代在江州,而细细品味这次失手,其实颇为有趣。
故事背景是宋江浔阳楼题反诗,被正思升迁的通判黄文炳拿了个正着,于是宋江被逮捕下狱,神行太保戴宗奉命前去太师府捎信,路上被梁山截住,于是大家商量起如何救宋江。最终吴用提出假冒蔡太师信件,让知府蔡九将宋江押回京都,然后于半路上劫下宋江即可。
为此,吴用专门让戴宗将“圣手书生”萧让、“玉臂匠”金大坚诓骗上梁山,萧让模仿蔡太师笔迹,金大坚伪刻印章,写出了一封天衣无缝的假信件。
信件仿造完毕,戴宗立刻取四个甲马拴在腿上,并施展神行术,风也似地返回江州。可戴宗出发没多久,梁山众好汉正喝酒庆祝时,吴用一拍大腿,猛然发现了问题所在,且看原文记载:
吴学究道:“你众位不知,如今江州蔡九知府是蔡太师儿子,如何父写书与儿子,却使个讳字图书?因此差了。是我见不到处!此人到江州必被盘诘,问出实情,却是利害!”——第39回
有很多读者误以为吴用是故意的,怎么戴宗刚走,你就发现问题了?咋不早说呢?
这便是《水浒传》的写实之处,在伪造信件的过程中,吴用必然心中隐隐觉得有什么地方不对劲儿,但这种感觉止步于“隐隐”的程度,如果能多给他一些时间思考,他必然是能点出这个问题的,可关键是时间紧迫,一分一秒都耽搁不得!
纵然戴宗有神行之术,可伪造信件实在耽搁了太多时间,从戴宗被迷晕带上梁山,到去请萧让、金大坚,按照书中时间细节,一共用了将近三天的时间,这已经大大超期了!
施耐庵笔法精准,岂不见第38回,知府蔡九安排戴宗出发之前,反复叮嘱:
我已经料着你神行的日期,专等你回报,切不可沿途耽搁,有误事情!也正是时间原因,没有给吴用足够的时间思考心中那“隐隐的不对劲儿”到底是什么,直到戴宗出发,走了几百里路了,吴用才突然猛省过来——完了,信上有漏洞!
果不其然,戴宗的信件送到知府蔡九处后,被黄文炳察觉出了问题,而且黄文炳的思维更加严谨,他不仅看出了吴用担忧的“父亲给儿子写信,怎么会用讳字图书”,还察觉出了另一个问题:
翰林图书是蔡太师当年做翰林学士时用的,现在升转太师丞相,如何肯把翰林图书使出来?为啥黄文炳能看出这一层破绽呢?因为人家黄文炳自己本人就身处官场,每天削尖了脑袋想往上爬,所以对官场制度、人情世故领会地非常通透,蔡太师升官了怎么可能还用以前的图书印章呢?
反观吴用,他就是一个书生出身,虽然社会阅历丰富,见过鱼龙混杂各色人等,但终究是社会底层人民,他如何知道官场中的道道儿?真真是隔行如隔山!
黄文炳的怀疑引起了知府蔡九的注意,但蔡九也是半信半疑,甚至蔡九还怀疑是不是多心了
:今番(父亲)一定是图书匣在手边,就便印了这个图书在封皮上。最后蔡九和黄文炳商议,决定将戴宗叫上来,详细问问其中的细节,看戴宗是否回答得上来,这下彻底露馅了:
知府道:“我正连日事忙,未曾问你个仔细。你前日与我去京师,哪座门入去?”戴宗道:“小人到东京时,那日天色晚了,不知唤做什么门。”【东京帝都,人山人海,如何日晚门都不知?写得好笑。】知府又问:“我家府里门前,谁接着你?留你在哪里歇?”戴宗道:“小人到府前,寻见一个门子,【寻见二字好笑】,接了书入去。少刻,【少刻又好笑,写得潭潭之府跬步即尽】,门子出来,交收了信笼,着小人自去寻客店里歇了。【写的相府中门房亦无一间,好笑】”......——第39回
金圣叹此处评语颇为经典,将戴宗谎言之漏洞一一点出。
此处亦是写实笔法,试想戴宗阅历有限,一直在州县当个小小的公务员,他如何知道东京一线城市是何等样貌?又如何得知赫赫太师府是何形状?于是蔡九问他什么,他就根据自己以往的送信经验,“认真”地编了这段文字,最终只能是画虎不成反类犬。
给太师府送信是有规矩的,哪里像戴宗素日给小县城送信那般简单寒酸,连个住处都不给安排?其后蔡九也喝破了戴宗的谎言:
知府喝道:“况兼门子小王,不能够入府堂里去,但有各处来的书信笺帖,必须经由府堂里张干办,方才去见李都管,然后递知里面,便要回书,也须得伺候三日。我这两笼东西,如何没个心腹的人出来问你个常便备细,就胡乱收了?”——第39回
蔡九口中诸事,才是去太师府送信的正常流程,哪有上去就递信,过几分钟就回信,你当太师府只有巴掌大?传信之人走路都不止这么点时间。戴宗完全是用自己的思维,来想象给太师府送信的流程。
综上所述,“蔡太师信件”的败露有很好的启发意义,有道是: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分析人,分析事如果局限于自身角色,必然会导致信息不对称,进而出现差错,就像吴用、戴宗,这一失手,差点要了宋江的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