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姐与宝钗不交谈,《儒林外史》杜少卿与杜慎卿不会面,为何?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奇闻&笑话凤姐与宝钗不交谈,《儒林外史》杜少卿与杜慎卿不会面,为何?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1个回复

[经典转帖]凤姐与宝钗不交谈,《儒林外史》杜少卿与杜慎卿不会面,为何?

楼层直达
花开那年丶

ZxID:20774595

等级: 版主
๓ 校园青春欢迎你๓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21-01-22 0



凤姐与宝钗不交谈,《儒林外史》杜少卿与杜慎卿不会面,为何?
熟读《红楼梦》的都知道一个著名说法:前80回的文字中,王熙凤与薛宝钗没有一句直接的言语交流。
当然,这说的只是作者没有写到二人你一言我一语的对话,而非她们从无沟通,因为作为共同生活在贾府大家庭的两个重要人物,她俩不可能不交谈。

以《红楼梦》作者之才,这是疏漏或巧合?
不!我觉得,这是作者有意为之,借此表现她们的互相“不对付”。以王熙凤、薛宝钗的聪明和心机,二人互相看破但不说破是极可能的。
我们看看身边,或许也会发现,同样聪明有才、身份地位相仿的两人反而很难真正交心,日常交流也往往是应酬走过场,不失礼貌而已。
回到《红楼梦》。
第四十回中,贾母带刘姥姥逛大观园,来到蘅芜苑。贾母见宝钗屋子“雪洞一般,一色玩器全无”,便命鸳鸯去取些古董来,又嗔着凤姐儿:“不送些玩器来与你妹妹,这样小器!”
王夫人、凤姐儿等都笑回说:“她自己不要的。我们原送了来,都退回去了。”
从这里看,作为府内管家的王熙凤,之前肯定和薛宝钗就蘅芜苑的陈设做过交流,这才有了一送和一退,但作者并不明写二人当时对话,只这样间接带过。
想来,在贾府,王熙凤、薛宝钗的交流,应该就如上面例子,就事论事,公事公办,二人并不亲密。

与此类似,《儒林外史》中,也有明明关系极近却并无见面交流描写的二人:杜慎卿与杜少卿。
这二位都是天长杜家的公子,是堂兄弟,按大排行,杜慎卿十七,杜少卿二十五。
二人曾在天长大家族里共同生活,互相是了解的,日常关系也没见不好。但有个细节是,在全书中,二人不管是在天长老家,还是在南京,都不曾出现在同一场合,用现在话说就是不曾“同框”。
从情节发展看,先是杜慎卿离开天长到了南京,在那里,他又取妾又搞莫愁湖梨园榜,待了时间不短;可等杜少卿离开天长搬家到南京时,听说堂兄刚刚离开三四日,进京参加会试去了。

我并不是说杜慎卿是有意避开杜少卿而离开南京,这应该只是个巧合,因为他可能并不知堂弟要来。
但我想说的是,作者很可能是故意如此安排,让二人闻声而不见面。
为何这样安排?我个人认为,作者是要表现二人的巨大差异——同为天长杜家的少爷,二人均才华横溢、名声很响,但他们又并非同类,在三观上甚至是互斥的两类人。
下面,分名和利两个方面,简单说说二人的差异。
杜慎卿的名是有意或无意间炒作出来的,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在南京花银子搞梨园榜——把秦淮旦角集中到一起搞了场秀,评出一二三等奖……一时间,他名声大噪。
杜少卿在南京也搞过大活动,不过不是梨园榜那样的娱乐选秀,而是一项思想文化活动——泰伯祠大祭。
而且,在这事上,他和迟衡山虽出银出力最多,推出来为头的却是虞搏士、庄征君等更有威望的君子。换句话说,搞这个,杜少卿不为名,只为做事。

在利上,更不用说了,杜少卿的仗义疏财已经到了不分好歹的地步,几万家财逐渐散尽,最终自己过起贫困日子。
而杜慎卿就很有数,鲍廷玺来借钱,他言明自己的钱得留着,因为“不日就要中了”。不借就罢了,他还撺掇鲍廷玺去找杜少卿,甚至把堂弟的习惯和软肋全盘托出,连如何收买杜府管家的具体手段都教给鲍廷玺——每次读书至此,我都觉得慎卿是故意加速少卿的破产。
另外,在科举功名一事上,慎卿孜孜以求,终于成功;少卿却能躲就躲,甚至装病不参加朝廷征辟。
总之,二人虽同为被外人并称的天长杜家公子,但在三观和作风上差异明显。甚至,二人的仪容外表也不同,杜慎卿有女儿态(有同性恋倾向,这也是他搞梨园榜的动机吧),杜少卿则是个拿得起放得下的豪杰汉子形象。

让笔下人物不交一语或不会一面,也许这是文学大家的一种隐晦的褒贬手法。
《儒林外史》和《红楼梦》的成书时间很近,出现这种类似写法想来只是一种巧合。甚至,也许两位作者根本不是有意这样去写,出现这样的“效果”只是天意之成。
天才的世界,无人能懂。



本帖de评分: 1 条评分 DB +19
DB+19 2021-01-22

奇闻&笑话板块欢迎您(・ิϖ・ิ)っ

鹤皆

ZxID:570000

等级: 记者主编
配偶: 散照
爱生活 爱猴岛论坛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21-01-22 0
奇闻&笑话板块欢迎您(・ิϖ・ิ)っ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