屡试不第的
陈人杰写了31首《沁园春》,不到26岁便与世长辞,是南宋词坛最短寿的词人之一。
随着宋蒙战争局势每况愈下,这位年轻词人的作品充满时局的紧迫感,痛斥南宋统治者腐朽无能,说出黎民百姓想说而未说出的话:
谁使神州,百年陆沉,青毡未还?怅晨星残月,北州豪杰;西风斜日,东帝江山。刘表坐谈,深源轻进,机会失之弹指间。伤心事,是年年冰合,在在风寒。
说和说战都难,算未必江沱堪宴安。叹封侯心在,鳣鲸失水;平戎策就,虎豹当关。渠自无谋,事犹可做,更剔残灯抽剑看。麒麟阁,岂中兴人物,不画儒冠。
这首
《沁园春·丁酉岁感事》,写于宋理宗嘉熙元年(1237年),陈人杰当时年方弱冠。
这一年,蒙古帝国
窝阔台汗分兵两路南下,抄掠宋境,宋军节节败退。
一个属于词的时代,在战火与苦难中逐渐走向落幕。
▲蒙古兵南下 图源/影视剧照01. 钓鱼城一声炮响
有学者将历时近半个世纪的宋蒙战争分为六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端平元年(1234年)六月至八月,宋军联蒙灭金后,乘势收复河南三京。
第二阶段是,端平二年(1235年)至淳祐八年(1248年),宋蒙战争全面爆发,面对如狼似虎的蒙古军,宋军在四川、京湖、两淮战场展开保卫战。作为抗蒙防线的设计者之一,南宋名将
孟珙曾统御南宋边境三分之二的战线,他尤其重视巴蜀与襄樊的防线,指出
“襄、樊为朝廷根本”,针对川蜀防线提出了
“上流备御宜为三层藩篱”的理论。
第三阶段是,宝祐五年(1257年)十二月至景定元年(1260年),这一时期,在四川发生了王坚指挥的钓鱼城保卫战,在荆襄有贾似道指挥的鄂州保卫战。
▲蒙哥攻宋路线 图源/纪录片截图
第四阶段是,宋度宗咸淳四年(1268年)九月至九年(1273年)二月,最著名的是襄阳之战,宋蒙围绕着襄阳、樊城展开生死攸关的攻防战。
第五阶段是,咸淳十年(1274年)九月至德祐二年(1276年)三月,元军攻破襄阳后开始沿长江拉开战线,最终占领临安,瓦解了南宋政权。
第六阶段是,景炎元年(1276年)九月至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闽、赣、粤战争,包括最后的崖山海战。
蒙古军摧枯拉朽席卷大半个世界,从来没有遭遇这样顽强抵抗的硬骨头。
宋开庆元年(1259年),蒙军兵分三路,大举侵宋,蒙古大汗
蒙哥还在攻打钓鱼城(在今重庆合川区)时死于军中。
蒙哥汗死得蹊跷,或是气死,或是病死,或是战死,众说纷纭。一种说法是,两军交战时,蒙哥为鼓舞蒙军士气亲自登上高楼,擂鼓助威。宋军守将王坚见状,调来炮石,集中火力向擂鼓之人射击,蒙哥伤重而死。
可以肯定的是,钓鱼城的一声惊天炮响,在长江中游的京湖战场引发了一系列连锁反应:一是,正在攻打荆襄的蒙哥之弟
忽必烈放弃围攻鄂州,北归后赢得了汗位;二是,宋理宗的小舅子
贾似道在与忽必烈的对峙中解鄂州之围,凭借功劳入朝执掌大权,成为南宋最后的权相。
▲钓鱼城遗址 图源/图虫创意
当时,坊间流传八卦,贾似道之所以能让蒙古军退兵,是他私自以 “割江为界,且岁奉银二十万两,绢二十万匹”为条件,与忽必烈订立了城下之盟。南宋的主战派大臣大都对贾似道不服气。
大臣
王埜[yě]在枢密院主管过军事,还曾负责长江防务,正闲居在家,一听说贾似道凭借如此手段上台,将满腔怒气化作了一首
《西河》:
天下事,问天怎忍如此!陵图谁把献君王,结愁未已。少豪气概总成尘,空馀白骨黄苇。
千古恨,吾老矣。东游曾吊淮水。绣春台上一回登,一回揾泪。醉归抚剑倚西风,江涛犹壮人意。
只今袖手野色里,望长准、犹二千里。纵有英心谁寄!近新来又报胡尘起。绝域张骞归来未?
王埜长叹道,老天啊!你怎么忍心让我大宋走到今日的地步!想当年我镇守江宁时,到秦淮河边凭吊,每次登临江宁府的绣春台北望中原,就擦一次眼泪。我现在老了,身在田野,远离前线千里之遥,恢复中原的心思,又该托付给谁?听说近来蒙古军不断南下,我们有像张骞那样的英雄从远方归来吗?
贾似道果然让王埜失望了,他掌权后,首先做的不是起用忠臣良将,而是排除异己。
在钓鱼城抗蒙有功的王坚,因受贾似道排挤,被免去兵权,忧愤而死。20岁就高中状元的
文天祥,因为性格忠直得罪贾似道,以致被贬出朝外。就连另一个宰相
吴潜也被贾似道陷害,贬到循州(今广东龙川),最后被贾似道的党羽下毒害死。
吴潜也是南宋后期的著名词人之一。这位状元宰相一生存词颇多,年轻时与姜夔、吴文英均有来往,却继承了苏、辛的豪放派词风。他的词大多感慨时事,吐露忧国之音。
在镇江为官时,吴潜就因此城地势险要、风景壮丽,联想到蒙军威逼南宋的形势,写有
《沁园春·多景楼》一词:
第一江山,无边境界,压四百州。正天低云冻,山寒木落,萧条楚塞,寂寞吴舟。白鸟孤飞,暮鸦群注,烟霭微茫锁戍楼。凭阑久,问匈奴未灭,底事菟裘。
回头,祖敬何刘。曾解把功名谈笑收。算当时多少,英雄气概,到今惟有,废垅荒丘。梦里光阴,眼前风景,一片今愁共古愁。人间事,尽悠悠且且,莫莫休休。
这样一位爱国词人,却报国无门,被贬至死,只能感慨“岁月无多人易老,乾坤虽大愁难著。向黄昏、断送客魂消,城头角”。(《满江红·豫章滕王阁》)
景定五年(1264年),宋理宗病逝,贾似道拥立理宗养子、太子赵禥为帝,即
宋度宗。史书记载,赵禥天生体弱,可能智力也有缺陷,7岁才会开口说话,宰相吴潜多次请宋理宗另选宗室子弟为继承人,但宋理宗不听劝告。
山雨欲来风满楼,宋度宗昏聩无能,只能把朝政全部交给贾似道。
▲宋度宗画像02.贾似道的失败改革
贾似道喜欢斗蛐蛐,写了一本研究蟋蟀的《促织经》,被后世讽刺为“蟋蟀宰相”。但这位权臣并非毫无作为,贾似道执政十五年,为对付蒙古实行了种种改革,可惜大都以失败告终。
南宋后期,战事频繁,需要付出沉重的军费,财政压力巨大。时人曾指出,军费在国家财政支出中占比惊人,
“东南民力,耗于军费者十八”。
为此,贾似道一党提出了“公田法”,规定“买官户逾限之田”,也就是将官僚、地主占有土地超过规定的部分,抽三分之一买充公田,租赁给农民耕作,政府按原有租额收取田租,以此解决军粮、物价、土地兼并等问题。
这是在南宋土地兼并严重的背景下,实施的一项战时经济政策。为查清隐藏田产,厘正赋税隐漏,贾似道又推出了与公田法相辅相成的“推排法”。
此后十四年间,公田法共为南宋回买田地350余万亩,却始终难以抑制经济危机。官僚、地主都觉得政府买回公田,自己成了受害者,也都想方设法反对公田法。
在针对军事的改革“打算法”中,贾似道下令对战时军费进行会计监察,对于其中不合法的支出,要求武将予以偿还,并将获罪的将领投狱治罪。
此举可以整治军队中的贪污腐败现象,也可以肃清对贾似道不满的驻边诸将。贾似道可能也没想到,打算法在不经意间改变了南宋的命运。抗蒙有功的将领
刘整,看到贾似道迫害了一大批武将,愈发感到难以自保,于是叛宋降蒙,点燃了
襄阳之战的导火索。
另一边,鄂州之战后,忽必烈回到北方,在汗位之争中胜出,将都城迁到原来的金中都,营建新城,称为大都(即今北京),并于1271年改国号为
元。
忽必烈此前与贾似道交战吃过亏,不知对南宋该从何处“下口”。
刘整一来,就向忽必烈进言
:“宋主弱臣悖,立国一隅,今天启混一之机。臣愿效犬马劳,先攻襄阳,撤其扞蔽。”他认为,蒙古要灭宋,先打襄阳,然后顺江而下,取鄂州,陷江淮,攻下临安。
宋蒙再度在京湖战场展开大战。
▲贾似道曾与忽必烈在鄂州交战 图源/影视剧照03.襄樊陷落
元军为攻打汉水两岸的襄阳、樊城投入了过半的国库收入(“以国家每岁经费计之,襄樊殆居其半”),筑起堑垒围困襄阳,用回回炮攻城,孱弱无力的南宋军队屡战屡败。
元军将领
张弘范志在必得,在此时作词
《鹧鸪天》:
铁甲珊珊渡汉江。南蛮犹自不归降。东西势列千层厚,南北军屯百万长。
弓扣月,剑磨霜。征鞍遥日下襄阳。鬼门今日功劳了,好去临江醉一场。
在元军铁甲的撞击声中,襄樊城池危在旦夕。
宋咸淳九年(1273年),拱卫南宋多年的襄阳兵尽粮绝,守城的
吕文焕率军投降元朝。襄阳失利后不久,贾似道曾经拼死保卫的鄂州也随之陷落,长江沿岸主要防卫据点12府州相继投降。
襄樊失守后,朝野震动,京湖制置使
汪立信赶紧给贾似道写信,告诉他,如今只有两条计策,上策是将各州府的七十余万军队全调出来守卫长江,中策是与元军议和,作为缓兵之计,二三年后边防稍固,可攻可守。
汪立信有一只眼睛是瞎的。贾似道得到他的信后,大骂道:“瞎贼怎敢如此胡说!”
国难当头之际,贾似道不听汪立信劝告,率军再战蒙古兵,在1275年的
丁家洲之战,南宋军队上下离心,还未与元军交战就全部瓦解,兵败如山倒。南宋13万主力大败而归,贾似道败走鲁港,在部下的掩护下逃走,彻底输光了一生的名声。
反对贾似道擅权的文天祥不禁感慨:“己未鄂州之战何勇也,鲁港之遁何哀也。”当年镇守鄂州的功臣贾似道,成了人人喊打的罪人。
贾似道自知大势已去,在兵败前见到之前被他痛骂的汪立信,还向他求助,说:“端明,端明(汪时任端明殿学士),悔不听你的话,以至于此!”汪立信只好说:“平章,平章(宰执之称),瞎贼我已经没什么可说的了。”
听闻贾似道兵败后,汪立信不忍见亡国之祸,自杀而死,临终前叹息道:
“吾今日犹得死于宋土!”丁家洲兵败后,贾似道成了万人唾骂的落水狗,其备受争议的改革彻底破产,朝中大臣纷纷上书要求杀他以谢天下。
这一年,天生残疾的宋度宗已经病死,朝政由宋理宗皇后
谢道清主持,她立4岁的度宗之子
赵㬎[xiǎn]为帝(即宋恭帝)。赵宋皇室不忍杀三朝老臣,贾似道只是被罢官,贬到循州,这正是当年吴潜贬谪、服毒而死的地方。
于是,有人在人去楼空的贾府墙上题了一首讽刺词
《长相思》:
去年秋,今年秋,湖上人家乐复忧。西湖依旧流。
吴循州,贾循州,十五年前一转头。人生放下休。
昔日权倾朝野的贾似道,最终在贬谪路上被杀,此时,南宋早已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权相死了,但南宋最后的主战派,无论是曾经反对他,还是支持他的人,仍然在绝境中奋战。
这其中,就有文天祥。
▲蒙古(元)统一战争路线图,从中可见襄阳的重要性04.临安末日
蒙古兵南下时,文天祥“尽以家资为军费”,带兵勤王,这支义军却被久经战阵的元兵屠戮殆尽,他不得不率领残兵退保余杭。
之前,有友人劝告文天祥,如今元兵三路直逼临安,而你却带着一万多人的乌合之众去以卵击石,这跟羊入虎口有什么区别?
文天祥回答说,我又何尝不知,但国家危难,眼下征召天下勤王,却
“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
在大宋最后一段跌宕岁月中,文天祥是英勇的逆行者,也是南宋士大夫真正的风骨,尽管在宰相
陈宜中等人看来,文天祥的勤王之举不过是“猖狂”、“儿戏”。
德祐二年(1276年),贾似道死后不到半年,南宋都城临安陷入元军重重包围,朝廷无人可用,任命文天祥为临安知府,协助保卫京师。
临安危急,宰相陈宜中、
留梦炎都主张向元军投降,早想脚底抹油开溜。忠心报国的文天祥、
张世杰、
陆秀夫(三人并称为“宋末三杰”)等人坚持抵抗元军,他们认为,应该依托临安城中的几万残兵和数十万百姓支持决一死战。
文天祥等人请太后与小皇帝先乘船到海上暂避,陈宜中不同意,劝谢太后向元军奉上宋恭帝的降表,而他自己与留梦炎却跑路了。
谢太后只好将文天祥任命为右丞相兼枢密使,让他与城外元军主帅
伯颜谈判投降事宜。
无奈之下,文天祥代表宋廷去见伯颜,可他依旧不愿低头,当面与伯颜据理力争,完全不畏惧气焰嚣张的元军,就不谈投降。伯颜或许没想到南宋即将灭亡,竟然还有人敢这样顶撞他,气得将文天祥拘押起来。
这一年春天,二月初五,临安陷落,宋廷投降,恭帝被俘。南宋濒临末日,几乎名存实亡。
春天,从此成为南宋遗民最悲痛的回忆。宋词中的临安,从此只剩下血泪的回忆。
出身贵族的
张炎,六世祖是南宋中兴四将之一的张俊,其祖父张濡在宋元战争中镇守临安西北重镇独松关,城破后被杀,张炎之父也在战乱中下落不明。
临安陷落之前,张炎过的完全是“承平故家贵游少年”的生活,词中较少顾及南宋即将覆亡的现实,多是临安的繁华世界。可在张炎29岁这年,他的家产被攻破临安的元军抄没,从此妻离子散,由一个富家公子沦为无家可归的“可怜人”,他的词也不可避免地走向哀伤。
因张炎代表作为《南浦·春水》、《解连环·孤雁》两首,他被人称为“张春水” 或“张孤雁”。
《解连环·孤雁》即宋亡后所作,是一首著名的咏物词:
楚江空晚。怅离群万里,恍然惊散。自顾影、欲下寒塘,正沙净草枯,水平天远。写不成书,只寄得、相思一点。料因循误了,残毡拥雪,故人心眼。
谁怜旅愁荏苒。谩长门夜悄,锦筝弹怨。想伴侣、犹宿芦花,也曾念春前,去程应转。暮雨相呼,怕蓦地、玉关重见。未羞他、双燕归来,画帘半卷。
另一位词人
王沂孙,也亲眼目睹了临安被攻陷的历史,深感山河破碎。月有再圆时,但故国河山的桂花却已老尽,江山易主,无复当年之景。
这一年秋天,王沂孙写下其托物喻志的代表作
《眉妩·新月》:
渐新痕悬柳,淡彩穿花,依约破初暝。便有团圆意,深深拜,相逢谁在香径。画眉未稳。料素娥、犹带离恨。最堪爱、一曲银钩小,宝帘挂秋冷。
千古盈亏休问。叹慢磨玉斧,难补金镜。太液池犹在,凄凉处、何人重赋清景。故山夜永。试待他、窥户端正。看云外山河,还老桂花旧影。
与张炎、王沂孙交情不错的
周密,字公谨,是南宋的另类记录者,一生著述颇丰,其所著《齐东野语》是一部可补史传阙文的野史,《武林旧事》是研究南宋生活史的重要史料。
他与吴文英还是忘年交,两人相差30多岁,组成一个叫“二窗”的CP,因为吴文英号梦窗,周密自号草窗。
宋末元初,周密对江南的歌咏蜚声词坛,他的代表作
《一萼红·登蓬莱阁有感》,是其词集《草窗词》的压卷之作,也是作者在乱世中四处漂泊的忧思:
步深幽。正云黄天淡,雪意未全休。鉴曲寒沙,茂林烟草,俯仰千古悠悠。岁华晚、飘零渐远,谁念我、同载五湖舟?磴古松斜,崖阴苔老,一片清愁。
回首天涯归梦,几魂飞西浦,泪洒东州。故国山川,故园心眼,还似王粲登楼。最负他、秦鬟妆镜,好江山、何事此时游!为唤狂吟老监,共赋消忧。
一幕阴沉凄凉的冬景,述说周密流亡岁月中对故国、故乡的刻骨思念。
与张炎同样不幸的,还有
蒋捷。
蒋捷大约30岁时考中进士,这一年是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距离临安失陷只剩下两年。因此,在蒋捷一心想要施展抱负的青年时期,南宋就灭亡了,他的后半生是在元朝度过,却不肯依附蒙古人,常怀故国河山之痛。
伯颜率军攻陷临安后,蒋捷为躲避战火,被迫流亡到苏州一带。这首
《贺新郎·兵后寓吴》形象地描绘了这一段生活经历:
深阁帘垂绣。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影厮伴东奔西走。望断乡关知何处,羡寒鸦、到著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趁未发、且尝村酒。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翁不应,但摇手。
张炎、王沂孙、周密和蒋捷,这四位词人,被后世称为
“宋末四大家”。他们在国破家亡之后,书写最后的宋词。
但此时,南宋还没有亡,还有人在守护着这个王朝,坚守华夏的气节。
▲文天祥像 图源/图虫创意05.崖山海战
临安失陷前,谢太后命令陆秀夫等人,秘密护送着赵宋皇族最后的血脉、宋恭帝的两个弟弟——7岁的
赵昰和5岁的
赵昺,出走福州。
德佑二年(1276年)五月,陆秀夫与张世杰在福州拥立赵昰为帝,从元军手中逃脱的文天祥也在历经九死一生后与他们会合,重新树起大宋的旗帜,进行最后的抗争。
江西庐陵人
刘辰翁,与同乡文天祥师出同门,颇有交情,也曾反对贾似道专权,在受到排挤后自请退休,到赣州任濂溪书院山长。他听说老同学文天祥起兵勤王后,也曾参与其江西幕府,后来元军入临安,刘辰翁再度隐居山中,从此不仕。
当文天祥等人在福建一带继续作战,刘辰翁时常独坐于孤灯下,遥想抗击元军的义士们,写下一首
《柳梢青·春感》:
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
那堪独坐青灯。想故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文天祥、陆秀夫与张世杰,以及千千万万抵抗元军的民族英雄,在临安陷落后,坚持不懈地战斗着。
三年间,年仅9岁的宋端宗赵昰在流亡途中病逝,陆秀夫又与张世杰一起拥立当时年仅7岁的赵昺为帝,继续抗争。
宋祥兴二年(1279年)二月,在广东崖山,陆秀夫和张世杰率领着残余的十多万南宋军民,与元兵展开了最后的战斗。最终一战,宋军惨败,陆秀夫毅然背着8岁的宋帝昺投海自尽,张世杰也在奋战之后坠海溺亡,十多万南宋军民宁死不降。
史载,此战,
“浮尸出于海十余万人”。
临安沦陷的三年后,南宋在崖山的风浪之中彻底覆灭。
▲陆秀夫背着8岁的宋帝昺投海自尽
崖山之战后,元军将领张弘范志得意满,下令在崖山北面的石壁上,刻下了“镇国大将军张弘范灭宋于此”十二个字。元朝灭亡后,当地人将张弘范的字全部铲掉,改刻上了“宋丞相陆秀夫死于此”九个大字。
刘辰翁深知,再也不可能跟随老同学文天祥抗元了。在这一年,他仿照北宋末年女词人李清照的口吻,写下一首
《永遇乐》。同样是在春天,一个代表痛苦的春天:
璧月初晴,黛云远淡,春事谁主。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谁知道,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
宣和旧日,临安南渡,芳景犹自如故。缃帙流离,风鬓三五,能赋词最苦。江南无路,鄜州今夜,此苦又谁知否。空相对,残红无寐,满村社鼓。
刘辰翁就像安史之乱后的杜甫,流落民间,一轮鄜州月寄托着他的国仇与家恨,他却只有空自悲戚。
远在刘辰翁的千里之外,此前,文天祥率军在广东五坡岭与元军激战,兵败后已被元军俘虏。崖山之战时,他被关押在海船上,亲眼目睹了这场南宋的亡国之战。
渡海时,张弘范命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自然不肯答应,他回顾平生,以诗明志,写下这首
《过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元军将领不断劝降文天祥,跟他说:“你的国家已经灭亡了,你对宋朝的忠孝已经倾尽全力了。如果你能用对待宋朝的忠心,来对待当今圣上(忽必烈),一定还可以当上宰相。”
文天祥却说:“国亡我不能救,死也赎不了我的罪,又怎么能够背叛国家,不与之同生共死呢?”
张弘范不禁动了恻隐之心,只好向忽必烈报告,命人将文天祥护送到元大都。被俘之后,文天祥已多次尝试自杀,他吞食有毒的冰片二两,昏眩许久,竟不能死,也在途中绝食八日,仍然不死。如今前往大都,面对蒙古人的屠刀,反而可求一速死,为宋殉葬。
这年六月初,文天祥被押解北上途中,路过南康军(治所在今江西星子县)。这是他在过去三十年间,第三次经过此地,但这一次,国已破,家已亡,文天祥回首往事,和苏东坡之韵,将所思所想写入
《酹江月·南康军和苏韵》中:
庐山依旧,凄凉处、无限江南风物。空翠睛岚浮汗漫,还障天东半壁。雁过孤峰,猿归危嶂,风急波翻雪。乾坤未老,地灵尚有人杰。
堪嗟漂泊孤舟,河倾斗落,客梦催明发。南浦闲云过草树,回首旌旗明灭。三十年来,十年一过,空有星星发。夜深悉听,胡笳吹彻寒月。
到了元大都的监狱,忽必烈让当时已经9岁的宋恭帝赵㬎出面劝降文天祥。当见过一身蒙古人打扮的宋恭帝时,文天祥立马跪下,连声说:“圣驾请回!”
一些前朝旧臣请求释放文天祥为道士,但早已投降元朝的留梦炎不同意,说:“文天祥放出来后,又在江南号召抗元,置我等于何地呢?”
元至元十九年(1283年),又是一个春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召见文天祥,最后一次劝降他。在被关押四年后,文天祥再一次义正言辞地拒绝。
忽必烈问他,还有什么心愿?
文天祥心无挂碍,淡然地说道:“我文天祥深受大宋的恩德,身为宰相,哪能侍奉二主!愿赐之一死足矣!”
次日,文天祥从容就义。临刑前,他向着南方郑重跪拜,那是南宋故都所在,也是他与陆秀夫、张世杰共同战斗过的地方。
文天祥死后几天,妻子欧阳氏为他收尸,在他的衣带中发现了他的遗言:
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
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文天祥画像06.最后的宋词
元军在丙子年(1276年)春天攻破临安,之后的每年春天,词人刘辰翁都倍感精神煎熬,常有亡国之痛发作,他在词中不用元朝皇帝年号,只用干支纪年。
1297年,就在刘辰翁临死前的这一年初春,他知道元宵节又要来临,而南宋临安的繁华却已荡然无存。刘辰翁没有丝毫过节的喜悦,只有满腹悲伤惆怅。他写了一首
《宝鼎现》:
红妆春骑。踏月影、竿旗穿市。望不尽、楼台歌舞,习习香尘莲步底。箫声断、约彩鸾归去,未怕金吾呵醉。甚辇路、喧阗且止。听得念奴歌起。
父老犹记宣和事。抱铜仙、清泪如水。还转盼、沙河多丽。滉漾明光连邸第。帘影冻、散红光成绮。月浸葡萄十里。看往来、神仙才子,肯把菱花扑碎。
肠断竹马儿童,空见说、三千乐指。等多时春不归来,到春时欲睡。又说向、灯前拥髻。暗滴鲛珠坠。便当日、亲见霓裳,天上人间梦里。
刘辰翁在词中回忆道,当年临安的元宵,处处张灯结彩,美貌的歌女唱起了歌,游春姑娘的轻盈脚步卷起芳尘。月夜下的西湖边,才子佳人在悠扬的音乐声中相会,喝醉了迟迟归去,如果不是亡国灾祸,他们怎么四处流浪呢?
亡国后出生的孩子,不能亲眼看见故国,只能听别人讲述。故国的歌舞升平,与我们已是天上人间永隔。老夫等了多少时日啊,灭亡的故国怎能恢复?这是刘辰翁在词中隐含的悲叹。
这一年元宵节当天,刘辰翁在临安故梦中病逝,享年66岁,亲朋好友将他葬在故乡庐陵(今江西吉安)。那也是,文天祥的故乡。
▲《临安年市图》(局部) 图源/图虫创意
南宋灭亡后,张炎告别了富贵生活,在改朝换代后的江南,他再也写不出富贵闲雅的词章。1290年秋,元朝征召江南书画人才赴大都书写金字藏经,张炎作为当地才子应召北行。
本来与新王朝合作,张炎完全能够过上好日子。可是,短暂的北上不仅没有抚慰张炎亡国的伤痛,还让他看清元统治者对“南人”的鄙视与不公。
张炎不愿屈膝待人,他重新回到江南,为求生四处投亲靠友,最后穷苦潦倒,以卖卜为生。
元成宗大德三年(1299年)除夕,漂流无依的张炎在苏州写下了悲今悼昔的
《探春慢》:
列屋烘炉,深门响竹,催残客里时序。投老情怀,薄游滋味,消得几多凄楚。听雁听风雨,更听过、数声柔橹。暗将一点心,试托醉乡分付。
借问西楼在否。休忘了盈盈,端正窥户。铁马春冰,柳蛾晴雪,次第满城箫鼓。闲见谁家月,浑不记、旧游何处。伴我微吟,恰有梅花一树。
张炎在身世飘零之中一直活到了1322年(一说1320年),晚年自号乐笑翁,颇有苦中作乐之意。
这位落魄的富家公子,不但是宋元之际的著名词人,更是宋词的总结者,他的词学专著
《词源》,上卷论词乐,下卷论词的作法与鉴赏,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重要的词学专著
宋元之际的词坛,一大特点是通过咏物与咏节序来抒发亡国之恨。
在最后的宋朝词人中,蒋捷被称为“樱桃进士”,他在宋亡之初写的这首
《一剪梅·舟过吴江》,诞生于其颠沛流离的隐居生活:
一片春愁待酒浇。江上舟摇。楼上帘招。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银字笙调。心字香烧。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而另一首词
《虞美人·听雨》成为蒋捷一生的总结,少年不识愁滋味,中年明白了很多道理,却已过不好人生,只因这时候,他的大宋,已亡了二十多年: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后半生以隐士自居,过着流浪生活,但他不学种瓜,也未学蚕桑,只忙着种竹子。竹,宁折不弯,彰显正直的气节,如同高风亮节的君子。
▲竹子,是蒋捷最后的精神寄托 图源/摄图网
晚年,蒋捷身处湖边山野,被称为“竹山先生”,元朝多次有人举荐他出来做官,蒋捷每次都拒绝了,他不想要元朝的官爵。最后,他抱着心爱的竹子,被埋葬在了竹山,即现在太湖之滨的竺山。
有人说他活了60多岁,有人说他活了80多岁。但我们只知他乘烟载雨,一生三听雨,在国破的悲凉中,守着宋词最后的微光。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在319年的流光逝去后,大宋,亡了。
宋词,也亡了。
参考文献:[宋]周密:《齐东野语》,中华书局,1983
[元]脱脱:《宋史》,中华书局,1985
[明]宋濂:《元史》,中华书局,1976
夏承焘等:《宋词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
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骆玉明:《简明中国文学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王布高:《唐宋词鉴赏》,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陶尔夫、刘敬圻 :《南宋词史》,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方勇:《南宋遗民诗人群体研究》,人民出版社,2011
何忠礼:《南宋全史: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6
寺地遵:《贾似道的对蒙防卫构想》,国际社会科学杂志(中文版),2009年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