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豪放派词人苏轼的门下有一位婉约派的词宗,就是秦观。秦观是苏门四学士中最受苏轼喜欢的,苏轼曾写信给王安石举荐这位才子,王安石对秦观也高度评价道:“亦以为清新妩丽,与鲍谢似之(认为秦观的作品有鲍照、谢灵运的风格)。”
这位被苏轼看中,被王安石赏识的才子,在他五十一年的生命里,著有诗14卷430多首,文章30卷250多篇,词3卷100多首。但秦观一直不被朝廷重用,直到37岁才混得一官半职,属于大器晚成的人。他一生中,经历了父母早亡的苦痛,经历了仕途不顺的磨砺,他的一生和苏轼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他的词因为人生的不顺产生了悲剧色彩。
一千年前的月光,一千年前的天幕上一道狭长的银河。那一夜,秦少游凝眸凄美的夜空,一道银河让他微微触动,于是,他满腔的情愫泼洒在宣纸上,一首《鹊桥仙》震动了天幕上两颗闪烁的星星。或许秦少游(秦观,字少游)根本没有想到,他妙手偶得的一首词,被一代代的传唱着,经过了一千年,仍然充满了生命。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上阕先以拟人化的笔触开端,读者被带到一个错综复杂的境地,仿佛看到一幅别开生面的画卷,却闻着让人嗟叹的味道。本是美景,却透露着“恨”,“银汉迢迢暗度”又将一年一度的心酸场景勾勒得淋漓尽致。因为相会的时光弥足珍贵,虽然相逢短暂,那始终坚定不移的爱和永恒足以俯瞰笑傲红尘男女。
下阕两个比喻,“水”与“梦”的结合让这场浪漫的谋面增加了韵味,让主人公意犹未尽。最神来之笔便是词的最后一句,词人以高山仰止的姿态将男女情爱提升了,也给了后世追求爱的人以宽慰和勉励。“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透出爱的真谛,爱情双方不因外界阻挠而破,只要心心念念,我在银河这边痴望,依旧感受你的温馨,何必嗟叹,何必哀怨!
清末安徽巡抚冯煦(江南才子)这样形容秦少游的词:“他人之词,词才也;少游,词心也。得之于内,不可以传。”秦少游一生词作众多,但这首词的创作背景不详细,有人说是写给一个心爱的侍妾,也有人说作者只为歌颂对爱情的向往。然而无论如何,这首千古绝唱在历史的文坛上成为经典。
与其他功成名就的文人一样,人们铭记他们的往往不是政治地位,是源于他们的文学创作。秦少游一生坎坷,因为他是苏轼的门生,苏轼在经历乌台诗案时,他也因此受到株连而被贬,在那段低谷期,他因官场生活不得志,写下很多表达内心愤懑的词作。不过,这首《鹊桥仙》令人耳目一新,因为看不出任何政治色彩,展现出来的乃是不可言说的唯美。
这首词从流派上来说,属于婉约性质,但又带着豪放的风格。读者能感受到作者带给人的向往。这首词给人很大联想的空间,两个主人公见面后是什么样的情景?是欲语泪先流?是倾诉衷肠?是你哝我哝?词篇没有大肆渲染,但字里行间让人明了,让人们不禁感慨,他们拥有这一天醉人的相逢,即便三百六十四天的度日如年,那样的煎熬也是值得的。
这首词所描绘的爱情别具一格,不是取材于现实,也不是词作者自身的爱情故事,而是来源于民间耳熟能详的浪漫故事——牛郎织女。
一个地位低下,却彬彬有礼,一个貌美无瑕,偏思恋凡间。本是人神殊途,无论是地位、环境,还是戒律,他们本没有相遇的可能,却偏偏相遇了,还摩擦出爱的火花,爱得轰轰烈烈,让天地为之惊叹。然而爱情双方注定要付出惨重的代价。日夜的朝夕相处变成了一年只有一次的相遇,但他们依旧感受到爱的甜蜜,至死不渝。
牛郎织女的传说(一说是董永和七仙女)与白娘子许仙的爱情,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都是中国民间爱情故事的瑰宝。人神相恋,人妖相恋,冲破家族樊笼的相恋,都成为惊天地泣鬼神的传奇。
因为阻碍,爱情成为了遗憾,又因为阻碍,让爱情更加经受考验,发出璀璨夺目的光辉。
牛郎织女的传说成就了秦少游的这一扛鼎之作,而秦少游的词作又让美丽的传说更加活灵活现,传说配以妙词,让人为浪漫的故事掬一把清泪。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让人们学会了在遗憾中寻求完美,又渐渐在完美中寻觅永恒。
每年的七月初七,很多人都不由自主地想起这个动人的故事,或许也会有人想到这首古老的词。爱情是人类社会不变的主题,虽然牛郎织女的爱情“胜却人间无数”,但相爱的男女在霓虹下彼此牵手,还是让人感到爱情是甜美的。
传奇世代相传,成为人们追求理想的标杆,人们制造了神话,是因为人们心中需要一个唯美的梦。
满庭芳
【宋】秦观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空回首、烟霭纷纷。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
销魂,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
爱由心生,人间却有多少爱恋是不能由自己内心做主,于是有了错情,有了迷恋,有了一幕幕相思的故事。
秦观与歌女往来密切,这和当时社会背景密切相关,唐宋时期,士大夫与歌女总是绕不开的,多少好词的诞生更是因着歌女的缘故。
秦观多次流连忘返于楼台阁榭之间,有家庭的因素。最初,秦观对待感情是很执着的,婚姻是以感情基础,不把婚姻当作儿戏,在当时男尊女卑的年代,这样的性格是难能可贵的。所以,他选择妻子首要考虑的是感觉,对一个女子假如没感觉,无论对方多好,他也不会中意。
所以,秦观的性格里有些理想化,渴望唯美的结果,但有时候个性遇到现实,总有碰壁的时候。他当时并不具备很优秀的条件,他只是一个落魄文人,直到三十七岁才走入仕途,还是个不起眼的小官。
秦观的落魄导致他的爱情观只是一种理想,上层的女子是不屑看上他,虽然他重感觉不重视门第,但门第太低的农家女子缺少文化氛围,自然也无法达到他的择偶标准。
秦观这种追求唯美的想法一旦被现实打击,即便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在他看来也是非常严重,以至于影响自己情绪,陷入苦恼不能自拔。所以,他的词里经常看到忧郁的色彩,一些在常人看来大不了的小事,到了他的词里,都给人一种世界末日的景象,这是他的性格决定的。
民国大师王国维曾经这样评价秦观的词:“少游词境最为凄婉,至‘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则变而为凄厉矣。”
秦观的独身一人却让老师苏轼着急起来,苏轼便自告奋勇地为秦观的婚事奔波,最终寻到一个大家闺秀,叫徐文美。秦观渐渐也发现自己的固执没有效果,又出于感激苏轼,便答应了这桩婚姻。
秦观和徐文美结合后,生活得并不愉快,秦观也努力去好好爱妻子,但总是没有感觉,后来,秦观想休掉妻子,但感觉那样不厚道,对不起妻子,也对不起苏轼,所以继续维持这桩没有感情的婚姻。
在家庭中缺失的,秦观便需要在歌女那里弥补。有一次在绍兴的宴会上,他认识了一个歌女,便对她产生了好感。
秦观的这首《满庭芳》的主人公便是这位不知名的歌女。
“山抹微云,天连衰草,画角声断谯门(城门)”,首句是景物的描写,这里的山是“会稽山”,“山抹微云”历来被称为神来之笔,尤其是其中的“抹”字用得妙,可以看出词人对于艺术的用心和严谨。山上的云朵仿佛画中轻抹了一层,给人无尽的美感,而秦观也由于这句话被幽默的苏轼取了个绰号——“山抹微云君”。城外是一片连天的衰草,城门楼上的号角声此起彼伏,别有一番意境。
“暂停征棹,聊共引离尊,多少蓬莱旧事(早年秦观曾经到蓬莱阁畅游,与一名歌妓相恋,度过了一段美好的时光),空回首、烟霭纷纷”,看到景物,词人回忆起曾经在客船上的一幕,那时与歌女举杯共饮,尽情释放,现在都化作烟雾随风散去。
“斜阳外,寒鸦万点,流水绕孤村”,词人感受到了凄凉,迟暮的夕阳,寒鸦,孤寂的村庄,一片萧条之色。
“当此际,香囊暗解,罗带轻分。谩赢得、青楼薄幸名存”,词人回忆起,佳人曾经解开腰间的系带,取下香囊……当时是让自己激动万分的,可是现在回忆起来不禁有了惆怅。只不过徒然赢得了风流薄情的“名声”而已。
“此去何时见也,襟袖上、空惹啼痕”,词人感觉未来是茫然的,歌女已经深深打动了他,但总是好景不长,分别后不知什么时候才能再见。泪水不知不觉已经落满了衣襟与袖口。
“伤情处,高城望断,灯火已黄昏”,回忆让词人更加神伤,他便站在高城上望向远处,渐渐地,万家灯火已起,天色已经到了黄昏。
分别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分别后不知何日才见。
除了妻子以外,与秦观有瓜葛的女子,史料记载的有三位,一位是这首词回忆的蓬莱旧事中的无名歌女,另一位叫巧云,也是一位歌女,秦观认识他的时候,已经有了功名,虽然迷恋巧云,但碍于身份,不能给巧云名分,第三位是一位买来的侍妾,叫边朝华,秦观被贬后,为了不让边朝华痛苦,要把她遣散,但痴情的边朝华却愿意追随他。
秦观与妻子过着并不幸福的生活,所以通过歌女寻找慰藉,然而,在爱情上,人们总有这样一种心理,便是得不到的才是好的,已经得到的却窥视不到美丽。
而在民国时期,许多文人都身处包办婚姻的囹圄里,著名作家林语堂的婚姻是由父母安排的,女方叫廖翠凤,两人是经人介绍才相识的,更谈不上了解,都是双方父母为他们撮合,两人按照父母的安排,结合到一起。刚开始,并没有感情,几年来一直凑合着过,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人慢慢爱上了对方,若干年后,林语堂谈及他的妻子时说:“我们年龄越大,越知道珍惜值得珍惜的东西。由男女之差异而互相补足,所生的快乐幸福,只有任凭自然了。在年轻时同艰苦共患难,会一直留在心中,一生不忘。她多次牺牲自己,做断然之决定,都是为了我们那个家的利益。”
现在,爱情比以前任何时代都自由,没有了包办婚姻,也没有了古代那种到了洞房才认识的场景。但爱需要磨合,从欣赏包容的眼光看对方,我们就会发现对方有很多值得爱的地方。
踏莎行·郴州旅舍
【宋】秦观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爱,不是一种施舍,不需要怜悯,当爱沦为怜悯的牺牲品,爱便失了真。
在秦观最后的生命岁月里,一个女子走进了他的世界里,一个以悲情收场的女子和多情的词人产生了关联。
秦观和苏轼生命中出现交集,是幸运的,秦观参加两次科举考试均未有中举,到了第三次的时候,幸好到苏轼,实现了夙愿,走上仕途之路,而此前,苏轼很赏识秦观的才华,秦观也由此成为苏轼的门生。
但秦观遇到苏轼也是不幸的,因为他与苏轼走得特别近,所以苏轼被贬时候,他也难免受到牵连,先被贬为杭州通判,又被贬为处州任监酒税,最要命的一次是“削秩徙郴州”。削秩是将所有的官职封号去除,类似于今天的“开除党籍”,对于那时候的学子而言,是一种很严重的惩罚,而对于性格敏感充满忧郁色彩的秦观来说,更是致命的打击。
秦观的性格本来就带着忧郁,他从小丧父,这是造成他性格忧郁的一大原因。这种性格带来的便是敏感,而秦观性格中最致命的弱点便是他缺乏振作的心态,这点和他的老师苏轼相反,苏轼面对挫折能坚韧,而秦观受一点打击便感觉痛不欲生,一蹶不振。这点可以通过他参加科举考试看出,在古代,学子参加科举,有人花费一生时间,屡败屡战,胜负是兵家常事,但秦观不同,两次考试失利,就死去活来,甚至要自杀,幸好第三次中了,假如第三次仍然不中,不知道词坛上还会不会有秦观这个人。
而这首《踏莎行·郴州旅舍》正是他在人生最苦闷的时候而作。这首词差不多算是秦观生命中最后的词篇之一了,而这首词也描写了秦观人生中最后一个爱情故事。
秦观被贬郴州,已经年近半百,由于抑郁不得志,仿佛苍老了很多,而因为他被贬的身份,梆州那边的很多官员很识趣地避开他,以免引火上身。本来敏感的秦观看到很多人纷纷避开自己,心情更加苦闷。这时候,恩师苏轼也同样被贬,自然也无法安慰自己。
就在万念俱灰之时,有一个女子却如痴如狂地接近他,只因爱慕他写的诗词。这个女子的姓名同样没有被历史记录,只是梆州当地一个女子。
这个女子走进了秦观最后的生命时光。
在孤寂的屋子里,苍老了许多的秦观看到一个女子愿意在身边,她容貌姣好,心地善良,与秦观谈论词作,给秦观带来些许安慰。
“我愿意照顾你,不管别人怎么远离你,我愿意嫁给你,只求你让我留在你的身边。”女子动情地说出了自己的心声。
秦观的嘴唇微微翕动,两行清泪划过脸庞,然后深深地叹息,苦笑道:“姑娘,老夫我现在已经是戴罪之身,跟随我能有什么好日子,你还年轻,还是打消这样的念头吧!”
秦观把脸移开,转身后,强忍不住,泪水还是布满了衣襟。片刻之后,一首《踏莎行》一挥而就,秦观将词交给了女子,这是他内心苦闷的心声,他不能娶她,因为他不愿让她委屈,只愿她能懂他,仅此而已。
“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大雾弥漫,楼台消失在迷雾里,月亮也朦胧了,渡口无法看到,望尽了天涯,心中的桃源世界看不到。开篇便是悲怆的笔调,给人一种绝望的感觉,也暗示迷雾中看不到爱情的方向。
“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词人孤独一人生活着,本来就艰难,又受到打击,被人排挤,日暮西山了,还要听着杜鹃吐血般的叫声,凄苦!
“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总算不孤独,因为还有朋友寄去书信,向词人表达关心和慰藉,但这样却更加平添了自己的离愁之情。词人也向那女子表示,两人之间通过书信传递感情,也只是徒增了烦恼。
“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词人心情难受,已经近乎失态了,所以没来由的指责郴江,郴江应该就是绕着郴山就是了,为何非要流到潇湘去呢?自己满腹才华,为何要被流放到偏远的地区呢?词人也是把自己比作为郴江,那女子是郴山,两人如果结合自然是好,但自己这个郴江却身不由己,最终要远去的,分离是早晚的事情,还是早离早散的好,以免徒增不必要的烦恼。
宋哲宗去世后,宋徽宗继位,朝廷大赦天下,秦观和苏轼都得以被召回,本想终于否极泰来了,但秦观的噩运又到了,秦观在返程中,经过滕州时候,命人取水,当下人取来水时,发现秦观面露微笑,却停止了呼吸,享年五十一岁。
悲苦一生的秦观竟然含笑而亡,他以微笑为人生画上句号,他一生很少欢笑,不知道这一笑是否笑得惬意。
《踏莎行》的主人公,爱慕秦观的那名女子,得知了秦观去世的消息,悲从中来,身穿孝服,甘愿步行几百里路,赶上秦观的灵柩,愿意送秦观最后一程。完成了这件事情后,她选择了自缢,去和秦观相会。
有女子为秦观如此付出,秦观是否该含笑九泉?两人若地下相见,是否会再续情缘?
为爱痴狂带来的更多是痛苦,最怕结局是像飞蛾扑火,痛苦而卑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