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img]http://image.17173.com/bbs/upload/2009/08/26/125125696397.jpg[/img] [/align]
七夕前夕,玫瑰花涨价了,不少餐厅推出相关的浪漫套餐,酒店也纷纷推出情侣套房,商家们围绕“浪漫”二字搞起促销。记者采访时发现,商家七夕策划和促销的内容与西方情人节并无差异,七夕的概念被雷同和淡化。“西方情人节”是泊来品,中国少男少女除了送玫瑰、吃烛光晚餐,很多人并不知道情人节的由来。并没有几个知道华伦泰反对暴君征兵,冒死为爱侣秘密主持婚礼。后来事情泄露,华伦泰被捕处死。世人为了纪念华伦泰的英勇行为,奉他为情侣的守护神,并将他的殉难日——2月14日定为“圣华伦泰”(SaintValentien),经过多年流传,变为今天的情人节。
今天就是七夕节。按惯例,节前三四天正是商场造势的时候。但记者发现,大多数商场对“七夕”看得较淡。“关键是七夕没有商业氛围。”一业内人士告诉记者,“七夕一年一度,只可惜今年既非周末又逢商业淡季,难免被商场冷落。”
象牛郎织女鹊桥相会这样跨越时空的爱恋、海枯石烂不变心的永恒,又岂是西方情人节敢与PK的?
[b] 第一轮:本土化 VS 舶来品 获胜者:西方情人节[/b]
七夕节:今年“七夕节”的前后,牛郎与织女的“相思雨”倾盆般地下个不停。织女对牛郎的爱情虽然历经千百年不变,但姑娘们在老人的引导下摆出坛坛罐罐承接“相思雨”的习俗却正在离我们远去,牛郎织女的相思与离别离今天人们的情感世界已经越来越遥远。
西方情人节:“相爱”是西方人的爱情观,预示撞击才会有火花,才有选择。情人节“西风东渐”,实际上未必能够对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传统文化产生什么颠覆性的影响,但其文化与市场、爱情与玫瑰、相思与相爱结合的现代文化经济理念,却着实给国人上了一课,难道千年相思的爱不敌一枝轻佻的玫瑰。
[b] 第二轮:2000年 VS 20年 获胜者:西方情人节[/b]
七夕节:2000年前,中国姑娘们就有每逢“七夕节”的晚上,到丝瓜、葡萄架下,寻觅银河两边痴情的牛郎星和织女星的习俗。
西方情人节:西方情人节只有几百年的历史,进入中国也只有短短20多年,却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在中国情人们的心中占据了重要地位。
七夕节虽然有2000年的历史,但真正引起广泛重视被定为“中国情人节”却是这几年的事,同样是“情人节”的定位,2月14日的西方情人节显然占了“先入为主”的便宜。另外,七夕节不止遭遇定位重复这一个问题,其牛郎织女“一年只相会一次”的寓意在情侣中也显然不讨巧,因此纵使是2000也抵不过短短的20年。
[b] 第三轮:农历 VS 公历 获胜者:平局[/b]
七夕节:每年农历七月初七 西方情人节:每年公历2月14日
西方情人节采用的是公历,每年的日期十分固定,加上外界铺天盖地的造势宣传,人们想遗忘也难。七夕节由于是农历,每年的日期不固定,人们往往要经过提醒才能想起,即使有心要过也来不及安排。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七夕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和重阳节并列为六大传统节日,但却没有享受到“假期”的待遇,因此也难引起重视。
[b] 第四轮:千年相思 VS 一支玫瑰 获胜者:平局[/b]
七夕节:最普遍的习俗,就是妇女们在七月初七的夜晚进行的各种乞巧活动,如坐看牵牛织女星、穿针引线验巧,做些小物品赛巧,摆上些瓜果乞巧等。
西方情人节:从它的起源看原本没有什么信物,但不知何时玫瑰、巧克力、红酒、情人餐成了它的代名词。
与七夕相关的鹊桥是个根本不存在的事物,牵牛织女星在灯光璀璨的城市里压根看不见。七夕的大多数风俗都不被人们所熟知或是接受。而西方情人节的信物相比之下更为直接和实际。七夕节的过法照搬西方情人节,缺乏代表性礼物也是七夕市场冷淡的原因之一。
[b]第五轮:中老年 VS 年轻人 获胜者:西方情人节[/b]
七夕节:以部分对传统文化充满景仰的年轻人和具有较高文化层次的中老年人为过节群体。
西方情人节:基本上属于年轻人的天下。
年轻人无论从数量、消费冲动还是折腾能力上都要远远胜于中老年人,七夕节的市场在年龄层次上又处在了下风。
[b] 结论:西方情人节3:0获胜[/b]
有人把东方的“相思节”称为“中国情人节”,梦想以“相思节”对抗“洋情人节”,不知到底是出于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传统文化,赋予传统文化新的市场活力,还是要用市场割断儒家文化传承的血脉?希望七夕一路走好。
[ 此贴被に笑顔で在2009-09-03 21:27重新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