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西安羊肉泡馍。 牛羊肉泡馍是陕西的风味美馔,尤以西安最享盛名。它烹制精细,料重味醇,肉烂汤浓,肥而不腻,营养丰富,香气四溢,诱人食欲,食后回味无穷。因它暖胃耐饥,素为西安和西北地区各族人民所喜爱,外宾来陕也争先品尝,以饱口福。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用以招待国际友人,也深受好评。牛羊肉泡馍已成为陕西名食的“总代表”。
牛羊肉泡馍与一般食馔不同,烹饪技术要求很严格。烙馍、煮肉、切肉、煮馍等工艺,环环必须技术精湛,一丝不苟。与肉合烹的“饦饦馍”酥脆干香,入汤不散。用餐之前,顾客须把“饦饦谟”掰成碎块。掰馍讲究越小越好,这是为了便于五味入馍。现在,一些牛羊肉泡馍馆有的已使用碎馍机。把馍掰碎后,再由烹饪师烹制。煮馍讲究以馍定汤,调料恰当,武火急煮,适时装碗,以达到原汤入馍,馍香扑鼻的要求。
牛羊肉泡馍不仅讲究烹调,更讲究“会吃”。没有经验的人,吃前总习惯刁:用筷子来回搅动,这是一忌。“老陕”的吃法是,从一边一点一点“蚕食”,这样能始终吃出鲜味。吃时,还可根据自己的口味嗜好,调入糖蒜,或香莱、辣子酱、芝麻油之类佐料。吃后饮“高汤”(即原汁汤加粉丝烩制而成)一碗,异香满口,顿觉神清气爽,精神倍增。
陕西牛羊肉泡馍已被选入国宴。尤其是位于西安东大街的黎明牛羊肉泡馍馆,于1987年在原有牛羊肉泡馍的基础上,用海参、对虾、鸡片、口蘑、羊肉等,做出了十多个品种的“泡馍宴”。风味各异,色调不同,香味有别,色、香、味、形俱佳,不仅好吃,也是艺术欣赏。不仅受到国内顾客的欢迎,就连英、美、法、日、德、俄等国的宾客也慕名)光顾。
到西安不吃羊肉泡馍,就像到中国不登长城一样,是非常遗憾的。外地人到了西安必做两件事,一是看兵马俑,二是品羊肉泡馍。 制作方法: 下面以300份为例,介绍牛羊肉泡馍的制作。
原料: 羊肉(或牛肉)50公斤,全羊骨架六副或全牛骨架一副半,水发粉丝12.5公斤,蒜苗10公斤,桂皮50克,草果100克,大红袍花椒400克,小茴香900克,干姜50克,良姜250克,八角200克,精盐2公斤,明矾8克,熟羊油3公斤。
制作工艺: 分为骨肉处理、煮肉、捞肉、掰馍、煮馍等五道工序。 (1)骨肉处理:将羊肉剔净骨头,切成约2.5公斤重的大块,放入清水池中,洗去血污,换水再浸漂约2小时。然后再将肉上的污垢刮净,用清水冲洗,再放入清水中浸漂1小时,待肉色发亮即可。将骨头放入另一水池中浸泡1小时,换水再泡1小时,捞出,冲洗干净,砸成20-30厘米长的段。若只有一个水池,也可把骨头和肉放在一个水池里浸泡,一般是骨头在下边,肉放在上边,以便于清洗肉。 (2)煮肉:大铝锅内加清水约25公斤,烧开,放入骨头,再烧开,加入明矾,用大火熬约半小时,撇去浮沫。把桂皮、草果、花椒、小茴香、干姜、良姜、八角等装入纱布袋,扎紧袋口,放入锅内。再用大火熬约2小时,将肉块皮面向下摆放在骨头上,煮约2小时,放入精盐1公斤略多一些,用肉板压上,加盖,改用小火,保持锅内肉汤微动即可。然后炖约5-6个小时,即肉烂汤浓,芳香四溢。有二点说明:一、煮好肉后,调料袋不要扔掉,第二天煮肉时,放入新调料袋的同时,再放入旧调料袋;第三天煮肉时,加入新调料袋,再扔掉第一天用的旧调料袋。以次类推。二、关于煮肉时间,要根据火候、肉质而灵活掌握,一般来说,羊肉可以煮得时间短些,而牛肉则要煮得时间较长一些。总之,肉熟烂的标准是以用筷子能将戳透为度。泡馍馆一般是晚上8、9钟点开始熬骨煮肉,到第二天凌晨4、5点钟起锅捞肉,6点钟开始营业。 (3)捞肉:揭开锅盖,取出肉板,撇去浮油,把专用铁叉顺锅边插入肉下,使肉块略加松动。然后左手拿直径约40厘米的平面竹笊篱,右手拿铁叉,将肉块皮面向下捞放在笊篱上,再翻扣在肉板上,用肉汤在肉板上冲浇几次,使肉面干净。用此方法将肉全部捞出,晾凉。 (4)掰馍:食者根据个人的饭量,将??馍掰成花生粒大小的馍块,放入碗里。馍块的大小由个人喜好而定,但不宜过大或过小;太大了不宜煮透,太小又容易成糊。由服务员送入厨房。厨房的切配师傅(行话称“板儿头”)给每碗切配数片肉,每份约100克。根据食者要求,可肥可瘦或肥瘦搭配。上边再放些粉丝、蒜苗。(关于??馍的做法,请参考《??馍》一节。) (5)煮馍:比较讲究的煮馍方法是原汁肉汤和清水分盆而放,煮馍时,取肉汤一份,清水二份,用炒勺烧开,根据口味加入适量的精盐,倒入切配好的馍块,用大火煮约1分钟,淋入熟羊油,颠翻几下,撒上味精,盛入碗里即成。要求肉片在上,馍块在下。根据顾客的要求,泡馍一般可以做成四种形式。第一种是“干泡”,煮好馍将要出锅时,用手勺舀出多余的汤汁;要求吃完泡馍后,碗内无汤汁。第二种是“口汤”,掌握好煮馍所用的汤;要求吃完泡馍后,碗内仅余一口汤。第三种是“水围城”,即行话所说的“宽汤大煮”,泡馍盛入碗里,周围是汤汁;要求吃完泡馍后,碗内也有汤汁。第四种是“单做(音zòu)”,只将切配好肉一份放入锅内烧开,加入味精,盛入碗里即成。食者喝汤吃肉配??馍吃,基本和吃水盆羊肉相似。
吃牛羊肉泡馍很讲究,要配上糖蒜、香菜和辣子酱,食者可自行选择。吃泡馍时,不能上下翻搅,以免发泻。一般是从一边“蚕食”,这样能始终保持鲜味不变。餐后再喝一碗用肉汤烹制的高汤,顿觉心旷神怡,满口余香,回味无穷。
特点: 汤鲜味浓,馍筋光绵,不膻不腻,营养丰富。
NO。2、汉中面皮。 汉中米面皮子是陕南的着名小吃。它不仅在陕南各县驰名,就是在关中地区的县市和繁华的西安古都,随处可见悬挂“汉中米面皮子”招牌的小吃摊。汉中米面皮子胜过户县秦渡镇面皮子。
汉中盆地气候湿润,水源丰富,土地肥沃,物产丰腴,盛产稻米,素有“鱼米之乡”称誉。汉中米面皮子就是以当地盛产的优质大米为原料,头天将大米淘净,浸泡磨成浆,浆不可过稠过稀,以薄糊状为宜,然后以特制的白铁皮平底圆锅盛浆,置滚水中,稍烫便熟。提出平底锅,凉水中略浸,以筷头顺锅沿一旋,反扣,一张雪白柔软的面皮子便成了。将面皮抹点熟油,叠折后用刀切成指头宽的面条。这面皮柔韧平常,入口绵软,光滑细腻,口感极佳。当然,面皮离不陪衬,一般加点黄瓜丝或滚水氽过的豆芽,豇豆,多为爽脆之物,彼此相得益彰。此外,绝少不了调料:酱油、醋、蒜泥、味精、辣椒、芥末、芝麻酱、香港、一一俱全。尤其辣椒。是最上味的调料,倘缺少了红油辣椒,便少了魂。
吃面皮不分节令,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均有做有卖,随时可得。米面皮子是汉中人待客的上等饭食。大小宾馆,上席便金樽美酒,山珍海味,决不可少一大盘面皮,而且这面皮准定最受欢迎,最先吃净的。即使那病得茶饭不思的人,也想吃碗米面皮子,开开口胃。现在,汉中米面皮子已遍布全省各地。 制作方法:1、适量高筋粉加水和成面团。 2、然后把和好的面团放进清水中反复清晰,洗出面粉中的淀粉,洗到出了面筋为止。把面筋盖好,几小时后, 放到笼屉里蒸25分钟左右。 3、把洗好的面粉水放入冰箱冷藏室,我一般是放一个晚上,反正时间越长越好。 4、第二天,取出沉淀好的淀粉水,把上面的清水倒去,剩下淀粉湖。稀绸可以自己掌握。 5、烧开水,放好笼屉,放入一个小的托盘,托盘上抹上稍许食用油,然后倒入2-3毫米的淀粉湖,大火蒸5分钟即可。如果要厚一些可自己掌握,不过皮子薄了更好吃。 6、把蒸好的皮子放到凉水中,用手轻轻揭下,放到盘中。每层凉皮中间要抹上适量的食用油,一是以防粘连,二是色泽好看。 NO。3、汉中梆梆面。 是汉中市的风味食品,由上等面粉精制而成。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猪油即成。其特点是酸辣鲜香,利湿暖胃,是一种含有一定脂肪、 B族维生素和钙、磷、铁的面食小吃。
梆梆面源于何年何月,哪个朝代,说法不一,但名称的由来民间有两种传说:一说当年刘邦封王汉中,到汉中时已近黄昏,仓促间厨师缺少厨具,使用士兵矛杆擀面,“砰砰梆梆”一阵热闹,做成面条,丞相萧何趣命为“梆梆面”。一说旧时更夫打更,饥寒一夜,“梆梆”声打到五更天时,可得到一碗面条充饥,厨师可怜更夫辛苦,在面条里加以辣、葱、姜等,为其暖胃驱寒,因故得名。
正宗的梆梆面,条宽,极薄,既筋且光,以胡椒、姜、葱、醋为主做成汤料,浓而不腻,加上鸡丝或切碎的蛋饼、香菜等点缀,吃起来很光滑、柔软,有筋性,风味特别,直诱人垂涎。
特点:把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猪油即成,其特点是酸辣鲜香、利湿暖胃。
真正的陕西话叫做“biangbiang面”。是很地道的秦地风味(辣),吃起来十分过瘾!
梆梆面是汉中市的风味食品,由上等面粉精制而成。用酱油、醋、味精、花椒等佐料调入面汤,捞入面条,淋上猪油即成。其特点是酸辣鲜香,利湿暖胃,是一种含有一定脂肪、 B族维生素和钙、磷、铁的面食小吃。 制作方法:汉中梆梆面,陕西省汉中市风味食品。用上等白面粉精制而成。因多在夜晚挑担上市,敲梆叫卖而得名。基本制作工艺是,将面粉用水和成硬面团,饧5分钟后盘揉,用擀杖擀成极薄面片,切成韭菜叶宽的面条。炒锅置火上倒入菜籽油,烧七成热时离火,凉至五成热时,放入辣椒面,制成辣油。生姜捣成汁,大葱切成葱花,酱油、醋分别熬开。在碗内加适量酱油、醋、精盐、辣椒油、姜汁、花椒粉、葱花等,加入少量面汤 . NO。4、西安千层酥油饼。 唐僧历经艰险,从印度取经回到长安后,即专心致志翻译经书。唐高宗李治为表彰唐玄奘百折不挠的毅力和一丝不苟的精神,当唐僧译经达千卷时,特命御厨做“千层油饼”予以赏赐。这种饼就在长安风靡起来。后经历代相传至今。此饼以层次分明,色泽金黄,脆而不碎,油香不腻而着称,被誉为“西秦第一点”。 油酥饼用精白面粉、菜油和适量的碱、椒、盐等制作原料。经制酥、和面、制饼、煎烤等工序。制酥时,油、面比例为一比三,将油烧熟后倒入适量面粉反复搓揉,搅拌成面絮,再加温水揉成面团,拉成长条,涂以清油,揪成一两重的小面团,在其上再抹油并逐个搓成三寸左右的长条状;制饼时将以上长条压扁擀薄,加进油酥和椒盐,再一手扯面,一手卷面,扯成约二寸宽,一丈二尺长薄片,边扯边卷,层叠不断,最后卷成螺旋状;煎烤时,将卷好的小圆饼排在锅内,火力均匀。三分钟后,提开鏊锅上层,将圆饼淋油换位再烤,直至火色均匀,两面焦黄即可。
特点:经制酥、和面、制饼、煎烤而成。色泽金黄、层次鲜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腻、香酥适口。 制作方法:原料:面粉1000克,老肥250克,豆油25克,碱适量。
做法: 1、面粉倒在案板上,加老肥,温水500克,和成发酵面团。待酵面发起,加入适量碱液,揉匀,稍饧。 2、将面团搓成长条,每100克揪1个面剂,将面剂搓长条,用擀面杖擀成宽长方形面片,再刷上豆油,稍撒干面粉,然后从左至右叠起,待用。 3、把剂两端分别包严,擀成宽椭圆形饼,再用刀背在饼坯上面压成菱形块花纹。 4、待蒸锅上气时,将饼坯摆入屉内,用旺火蒸约20分钟即熟,取下,用刀在饼中间横切一刀,将饼轻轻磕动,见起层时,码入盘内。
三原的千层油饼,层多丝细,松绵不腻,是渭北的驰名小吃。千层油饼的主要原料是白面和猪板油。把面揉好后,擀成三分厚的面片,抹上猪板油和花椒粉,卷起来再切成长条条,一条一条擀成一分半厚的面片,切成细丝,卷成每个重九钱的圆油饼。上笼蒸时,先铺上一层薄面片,油饼摆好再盖一张薄面片。下笼后,油饼两个一合,放在盘子里,就着甜浆、泡菜吃,特别鲜香有味。
NO。5、麦饭。 陕北人做槐花“麦饭”的方法和关中人略有不同,我们一般是把花序上的花朵摘下来、洗干净,用开水烫烫, 将水分捏去,再拿专门的“擦子”把土豆擦成扁丝,把土豆丝和槐花放到盆子里,倒入适量面粉搅匀,上笼蒸20分钟左右,蒸好后,用调好的汁子(一般是蒜泥、辣子面、味精、葱花、酱油和醋放在碗里泼些油)拌着吃,味道好极了叫槐花洋芋"擦擦"。 制作方法: 原料:紫藤花、够桃树花、洋槐花、都以没有开放的花苞为佳。
制作时先将双手洗净,然后淘洗所选用的原料,将叶枝拣出,将水沥净,让花尽量干些。
开始拌面加盐,面粉的量大概是每500克花加入面粉300克,盐的量也可根据个人口味酌量增减,将面拌匀。
将拌好面的花放入已准备好的蒸锅中,注意先要在箅子上铺好笼布。蒸的过程中要不断地搅动,防止它们粘在一起。 大约20分钟后,等到面香和花香溢满厨房的时候,就大功告成了。 做好后根据自己的口味,调入适量的用大蒜水、陈醋、香油、味精即可食用。
NO。6、临潼黄桂柿子饼。 每当金风送爽,丹桂飘香的中秋季节来临之时,古城西安就有一种秋冬令风味小吃——黄桂柿子饼上市了。
黄桂柿子饼,也叫火晶柿子饼,是西安的名特风味食品。它两面金黄,饼心绵软,馅料色彩绚丽,柿桂芳香扑鼻,既是单独食用的小吃,又是酒席宴上的细点。早已名着三秦,誉满九洲。
黄桂柿子饼的产生,在陕西关中地区民间流传着一段与闯王李自成有关的轶闻。相传,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在西安建立了“大顺”政权以后,继续进军北京。起兵之时,关中正值灾荒之年,粮食缺乏,临潼的老百姓为了慰劳义军,使用当地盛产的熟透了的火晶柿子,拌上一点面粉,烙成饼子,供起义军上路作干粮吃。由于这种柿子饼香甜可口,抗饥耐饿,义军官兵食后精神抖擞,斗志昂扬,英勇杀敌,很快以破竹之势攻下了北京,推翻了明王朝,建立了农民政权。后来,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虽然失败了,但临潼人民每年在金秋柿子成熟之时,都要制作柿子饼来吃,以示纪念李自成起义。这种食品很快传遍关中各县,传入西安。经一代又一代厨师的不断改进,最后成为现在的黄桂柿子饼,且成为驰名的风味小吃,被誉为“关中名点”。
黄桂柿子饼的制作,是将熟透的临潼火晶柿子洗净、揭皮、去蒂后,放入面粉。柿面各半,用力搅拌,直至揉匀为止。用这种面团包入适量的由白糖、黄桂、核桃仁等制成的馅,做成饼坯,再放入倒有少许清油的平底锅内,用铁铲把饼坯压扁,盖上锅盖,进行烘烤。待到底面发黄时,进行翻个,再加清油,盖上锅盖,继续烙烤熟后,即成。
制作方法:1.面粉1000克加入去蒂、去皮的柿子,搅碎和成软面团,再陆续揉进500克面粉,成为较硬的面团,撒250克面粉在面团周围饧面。
2.猪板油切成小丁,与250克面粉、糖桂花、糖玫瑰、白糖、青红丝、核桃仁一起搓匀为糖馅。
3.取小面剂,按成扁片,包入糖馅,双手旋转封口成球形,即成饼坯。
4.平底锅放入菜籽油烧热,加入按成扁圆形的柿饼生坯,两面烙至金黄色熟透时即成。 NO。7、炒粉鱼。 一种形似小鱼,状如蝌蚪的食品,是西安市有名的风味小吃,也是夏令时节理想的消暑食品。其风味特点是滑润绵软、葱花喷香、物美价廉。扯面:关中地区的传统面食小吃,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主要原料为上白面粉、鸡蛋、菠菜、红萝卜、调味品等。制作时先将面粉用盐水和好,用湿布盖好放置1小时以上,再调到较软程度后擀成较厚较宽面片,然后手拿两端,扯成薄而未断的面片,入沸水锅煮熟捞出,加调料和辣子粉,用烧热的油泼后搅拌食之。特点是色泽协调、光滑柔韧、淡雅清香。
制作方法:1 河粉切2厘米宽的长条,韭菜切小段。 2 瘦肉切丝,拌入调味料1略腌,用3大匙油炒散。 3 另用2大匙油炒香韭菜,加入调味料2烧开,放入河粉炒入味,接着放炒好的肉丝,炒匀即盛出。
Tips: 河粉容易粘锅,所以先将调味料炒匀再放入河粉拌炒才会均匀。
第一步是把粉用沸水煮一下,到八成熟的时候就将粉捞起来,放到冷水下冲一会儿,不要让里面有很多热气,然后稍稍晾干水分。最好是炒之前准备这些,若放久了,冷水冲过的粉也还是会结成一团。 第二步就是把你所准备好的料如肉丝、大蒜、姜放到已烧热油的锅炒香,再放进粉丝,然后放盐等调料后稍炒,各种料炒匀后一般就可以起锅了。
炒面(粉): 小白菜、肉丝、香菇丝。 下面,少许硬一点。 捞出,放冷水冲,漓干水分。 大火,先炒肉丝,熟,加白菜,变色,加香菇,炒几下,加面条(粉)炒几下,拌匀,改中火,加盐、胡椒、少许味精,改小火,一手拿锅铲炒,一手拿双筷子把面条抖松,面条和作料尽量拌匀,白菜不能黄。 备注:1 吃炒面的时候加点上好的醋。 2 里脊肉切细丝,加一点盐用生粉拌匀,加一点油,再拌匀。
原料配方:米粉500克,猪瘦肉200克,鲜虾400克,韭菜25克,匏瓜300克,葱50克,白糖20克,酱油40克,味精10克,花生油150克 制作方法: 将猪瘦肉切丝,匏瓜去皮切粗丝,韭菜、葱切3厘米长段,鲜虾剥壳洗净。 炒锅置旺火上,倒入清水1500毫升,将碎虾壳下锅煮5分钟,滤去壳渣,保留虾汤。 将锅洗净烧热后,放入花生油、白糖、用铁勺搅至糖溶化起泡,再加入酱油、虾汤搅匀。 炒锅置旺火上,放入花生油烧热,将葱煸炒几下,再放入瘦肉、虾肉、匏瓜,煸至匏瓜柔软,倒入虾汤。然后将米粉顺锅沿放入煮沸,并翻动米粉,待其熟透并均匀吸干汤汁时,加入味精、韭菜。出锅时先将米粉捞起装盘,然后将配料略炒,盛起盖铺在米粉上即可。 产品特点:米粉松散柔韧,色泽鲜艳。
炒米粉的时候你放油了吗?? 先把油炒热 然后再下米粉 不停翻动 应该就可以了 记住 不能炒太久,微黄的时候就好起锅了 不过如果喜欢吃焦一点的也可以适当再炒会 作料嘛看个人喜欢自己加啦
湖头米粉挺不错的!!
冬菇肉丝炒米粉 食味 肉碎以冬菇及韭黄炒过,分外惹味。米粉索入肉汁,冬吸猪肉的香甜。 NO。8、乾州锅盔。 “乾州三大宝——锅盔、挂面、豆腐脑”。这是流传在陕西关中地区民间的一句谚语。
乾州是乾县的旧称。唐朝时,曾在这里设立州府而得名。在《易经》八卦里,西北方称之为“乾”,而乾县的位置恰恰在古城西安的西北方向,故得名为“乾县”。这里地域辽阔,土地肥沃,气候温和,民风淳朴,物产丰饶,是关中地区盛产小麦的县份。因而,这里的群众多以小麦为主要粮食,并能做出各种花样的面食,尤以锅盔、挂面驰名。
乾州锅盔是陕西风味独特的传统小吃之一,是各地锅盔中的佼佼者。其外观呈圆形,馍边压成带辐射状的一高一低的波纹,火色均匀,看上去宛如一个大菊花图案。其显着特点是:边薄心厚,表面鼓起,馍瓤干酥,色形美观。用手掰开,层层分明;用刀切开,状如板油。闻着香,吃起酥,回味无穷,耐饥,耐贮,携带方便,是关中地区馈赠亲友的佳礼,因而遐迩闻名。60年代,谢觉哉、郭沫若同志巡视乾陵时,品尝了乾州锅盔后,连声称赞:“乾州锅盔,名不虚传”。
乾州锅盔历史悠久,始于1000多年前的唐代。相传,在修筑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合葬墓时,将其墓址选在奉天县城北6公里的梁山上。因这个方向为“八卦图”中的“乾”,遂将所筑之陵称为“乾陵”。奉天县后来也被改为乾州、乾县。修筑乾陵,工程浩大,征集的民工和监工的军队数以万计。每日需要大量饭食,一时难以制作出来。于是,民夫便用头盔烙饼,以应急需,这样烙出的饼,形似头盔,所以就叫“锅盔”。这种锅盔香味异常,既耐饥,又久放不馊,颇受民工和士卒的欢迎。后又经不断改进,更加可口。乾陵修成峻工后,随着修筑乾陵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锅盔馍”,却因它具有许多独特的优点而世代相传,延续到今。
乾州锅盔以当地小麦面粉为主要原料,并配以调料、芝麻、食油。品种有油锅盔、调料锅盔和普通锅盔三种。其制作工艺主要分为和面、制胚、烘烤三道工序。“乾州锅盔”作为陕西的一种名特食品,已载入《中国土特产大全》一书。
制作方法:面粉加入酵面、食用碱、清水,和成较硬的面团,放在案板上用木杠边压边折,并逐渐撒上面粉,反复排压,直至面光滑。再将面团摘成剂用木杠逐块转压,制成直径约24厘米、厚约2厘米的圆形饼坯,放入铁鏊中烙制,烙时常翻转,烙至浅黄色均匀、面皮微鼓时即成。 NO。9、甑糕 又名水晶龙凤糕。以糯米、红枣为原料,相间叠放,铺三四层。用大、小火蒸熟。色泽鲜艳,红白相间,粘甜味美。
甑糕,是关中地区的传统早点食品,是以糯米和红枣为原料制成的一种甜糕。其特点是:枣香浓郁,软糯黏甜。在西安以莲湖区穆斯林制作的甑糕最为美味。西安回民街的“东南亚甑糕王”也是声名远播。
甑是一种底部有小孔,故而甑糕也叫劲糕。据传,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陶甑,商周时代发展为青铜铸成,铁器产生后,又变成了铁甑,近年也有用白铁叶子焊成的。陶甑蒸出来的质量最好。甑糕的原料是江米、大枣。其比例是每锅江米10公斤,大枣3公斤,泡米、装甑、加水与火功等,都有严格要求。甑糕,形色俱佳,软硬适度,软甜粘劲,味道醇厚,实为冬春早点的佳品。
甑糕的古老,首先表现在它的炊具上,它是使用由最古老的蒸具“甑”演变而成的甑锅蒸制而成,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甑,在原始社会后期已经产生,到了新石器时代又有了陶甑,商周时期发展为铜甑,以后又变为铁制。从此,铁甑这个炊具就世代沿袭,流传至今。这种铁甑形似圆筒,底部有许多透气的小孔。蒸甑糕时,将甑放在一个大口锅上,锅中添水,再将浸泡好的糯米、红枣铺在甑底。具体地说,要先铺红枣一层,再铺糯米一层,如此一层夹一层,共铺七层 (三层米四层枣)。铺完后盖上湿布和锅盖。用旺火烧开,上汽后取湿布洒上清水,反复洒水三次,最后用文火焖蒸,五六小时后即可蒸成。
甑糕除了炊具古老以外,它又是由我国3000多年前西周时期王子专用的食品“粉糍”演变而来的。先秦的“粉糍”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馅蒸成的糕饼,并不放枣,到了唐代才发展成枣米合蒸。唐代,韦巨源宴请中宗皇帝的“烧尾宴”中的“水晶龙凤糕”和现在的甑糕一脉相承。
制作方法: 1.糯米洗净,用清水浸泡2-3小时,待米心绽开,挖干水分。红枣洗净。 2.在铁甑的底部先铺上一层红枣,枣上铺一层米,再铺一层枣,再加一层米,一层枣一层米铺放3-4层,最上层再铺上红枣,枣的数量还要比下几层的多,然后加盖,用旺火蒸2小时左右,再改用小火蒸5-6小时,其间要向甑里加水2-3次,至熟透即成。
NO。10、贾三灌汤包子。 贾三是西安城的名人。来到西安,你是无论如何该去拜望贾三先生的,该去品味贾三先生透彻人心的清真和美伦美焕的技艺。找到贾三,你就算是找到了真正的小吃。西安的小吃多,“贾三灌汤包子”是名头最大、字号最为响亮的西安小吃之一。 灌汤包是一种什么产的食品呢?顾名思义,它就是一种包子,但里面却是有汤的。这又是何故?其实只是一层窗户纸,不捅不破。不知道的还以为是用某种工具把汤灌进包子里去的,不然,这汤本已在馅里面,只不过是在包之前把肉冻放在馅中,包好以后经笼屉上火一蒸,肉冻化开而不漏。灌汤包讲究汤不能漏,包子又要不粘笼屉,这全看大师傅的手艺了。地道的灌汤包为清真食品,一般为牛、羊肉馅。京城的灌汤包虽然仍为贾家所开,但也许为了适合更多人的口味,又增加了三鲜馅、素馅等品种,味道自然不及牛、羊肉来的地道。包子上来以后,要蘸着佐料吃。佐料为店里特别加工过的醋加辣椒末,另备小盘糖蒜与香菜(北京店则未见准备)。包子热腾腾的,但千万不能迫不及待地去吃,万一您一不留神,一口下去,包子里的热油汤不是烫着了您的嫩舌头,就是溅您个满脸花。不必不好意思,灌汤包吃的就是这口,乐在其中,若不身临其境,难解个中三味。临了,您千万别忘了要一碗香甜爽口的八宝粥。
制作方法:原料:仔发面团750克 猪肥瘦肉400克 猪肉皮250克 生姜10克 大葱50克 精盐3克 胡椒粉3克 料酒15克 酱油25克 葱姜汁30克 白糖15克 鸡精5克 味精5克 香油10克 鲜汤少许 制法: 1猪肉皮刮洗净,切成条,放入清水锅中,加入生姜、大葱均拍破 、料酒,用大火烧沸后,撇净浮沫,转用小火熬至汤汁浓稠,打去料渣不用,调入胡椒粉、鸡精、酱油,待其冷却后,即成皮冻,切成细粒待用。 2猪肥瘦肉剁细,放入盆中,加入精盐、白糖、味精、香油、姜葱汁及少许鲜汤搅拌均匀,再加入皮冻粒和匀,即成馅料。 3将仔发面团搓成条,下成40个剂子,用手按成中间厚边上薄的圆形皮坯后,分别放上馅料,再包起收拢,将收口捏成褶皱,即成小笼汤包生坯,放入垫有松针的小笼内,用沸水旺火蒸约8分钟,即成。 特点:皮薄馅嫩,汤多汁鲜。 注如在馅料中加入50克蟹黄(炒香),即可制成蟹黄汤包;如加入100克鲜虾仁(剁细),即可制成虾仁肉汤包。
看了这些,你是不是也想来我们陕西了呢?那就来吧,陕西欢迎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