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精]一生要看的50部经典电影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影音天地[申精]一生要看的50部经典电影
发帖 回复
倒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70个回复

[申精]一生要看的50部经典电影

楼层直达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07-11-04 0
— 本帖被 小饕 从 音乐、影视、动漫 移动到本区(2008-01-08) —
1.《公民凯恩》(Citizen Kane) 

电影史上的里程碑之作,在任何一座褒奖电影成就的凯旋门上都占有显著的位置
电影艺术的“开山之作”,现代电影与传统电影的历史转折点
出品:1941美国雷电华影片公司
导演:奥逊·威尔斯
主演:奥逊·威尔斯/约瑟夫·哥顿/阿格尼丝·穆尔黑德
荣誉:
第14届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奖/1941年纽约影评人奖最佳电影/国家影评协会奖的最佳电影、最佳表演奖/在美国电影学会(American Film Institute, AFI)1977年评选出的“史上十大电影名单”里,《大国民》名列第一位/美国电影学会(AFI)1998年评选出的“史上最伟大的一百部美国电影”上,《大国民》名列第一位。/英国电影学会(British Film Institute)通过英国《光与影》杂志(Sight & Sound)从1952年起,每隔10年邀请全球各地的影评家评出“史上全球十部最佳影片”。《大国民》连续五次,(1962、1972、1982、1992、2002)都获得第一名的殊荣
IMDB: 8.7/10( 65898票)
影片概述 
《公民凯恩》又名《大国民》,是一部内涵丰富、富于哲理的传记体影片,也是当时年仅25岁的电影大师奥逊·威尔斯自编、自导、自演的成名代表作。影片以一位报业大亨凯恩之死揭开了序幕,并通过他的人生经历和事业的兴衰史,见证了一桩资本主义神话下的复杂真相。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公民凯恩》都体现了独特的新颖性,因而被看成是世界电影史上的一次重要实验和创新之作。
精彩影评 
《公民凯恩》的拍摄距今已有60多年,但依然被视做“电影史上十大影片”当之无愧的冠军和头号经典,它在英国权威性杂志《视与听》自1952年起、每隔10年由全球最顶级的导演和影评家参与的“世界电影十大佳作”评选中连续3届荣登榜首,其影响力可见一斑。然而,令人迷惑不解的是,《公民凯恩》也是一部票房与所获声誉极不相称的影片,在解释这种现象时,资深影评家说:“它并不是那种让人一望而知的情节片,而是一部对生活高度凝炼、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以及对心理世界的理性体验的影片,它的意义深邃,需要反复咀嚼,它是一部纯粹的‘电影的诗’!”《公民凯恩》有一种挣脱时间羁绊的不朽性,它在每一个方面都上升到全新的高度,其中某些方面后来被人模仿到泛滥,但有些至今没人敢去突破。追随它的许多电影只是在某个层面或某个点上做了突破,便受到大家的强力追捧,而《公民凯恩》在每一个层面部大大突破了电影艺术原有的表现手法,有些几乎到了“后无来者”的高度。
——资深旅美影评家 周黎明
好莱坞的财政家们(或许还包括世界各地的电影观众)能接受优美的散文,也能接受富于诗意的散文……但在接受纯粹的诗、传说、寓言和神话时,在这里我指的是电影《公民凯恩》时,或许他们会颇感困难。
——法国著名导演 弗印索瓦·特吕弗
奥逊·威尔斯和他的处女作《公民凯恩》是现代电影的奠基石。无论是谁,只要拥有一部像《公民凯恩》这样的电影,就只能给人一个感觉:高山仰止。这种成就足以让人碑睨天下,傲视群雄。因而奥逊·威尔斯应同他的《公民凯恩》一起永垂不朽,他应在任何一座褒奖电影历史功臣的凯旋门额上占有显著的位置。
——法国著名电影理论家 安德列·巴赞
专家们的投票结果犹如一块试金石,它精确地反映了他们对全球电影的看法。在过去的40年里, 《公民凯恩》一直独树一帜,稳居榜首。奥逊·威尔斯简直就是现代电影界的莎士比亚!
——《视与听》主编 尼克·詹姆斯
剧情介绍 
1940年的一天,在佛罗里达州海滨的仙那度庄园里,76岁的报业巨头查尔斯·福斯特·凯恩病逝了,临死前,他除了喃喃地吐出“玫瑰花蕾”几个字外,没有留下任何遗言。各种报纸头版都通栏报道了这位被称为“美国忽必烈”的权势人物的死讯,青年记者汤姆逊对凯恩的临终遗言“玫瑰花蕾”很感兴趣,想知道它的真实含义,并想弄清凯恩到底是一个怎样的人。于是,他决定访问与凯恩接近的人、爱他的人和恨他的人。
第一个访问对象是凯恩的第二任妻子苏珊,但她断然拒绝接受采访,一声“滚出去”的逐客令将汤姆逊拒之门外。在费城的图书馆中,汤姆逊查阅了已故银行家撒切尔未经披露的回忆录手稿。得知凯恩在小时候,家中因矿产开发而发迹,后被母亲托给了撒切尔。凯恩成年获得财产权后,便自作主张买下第一家报社,出版《问事报》,并公然与撒切尔作对,撒切尔认为凯恩只不过是一个走运的流氓和没有责任感的无耻之徒。
此后,汤姆逊会见了当年同凯恩合作办报的总经理伯恩斯坦和凯恩的大学好友、后来当上戏剧专栏评论员的里兰,得知了关于凯恩的一些生活片断:他是因创办《问事报》涉足政界而成为风云人物。他曾两度结婚,两度离婚,一次是与总统的侄女爱米成婚,这使他青云直上,但由于这是一次政治联姻,其后可想而知;一次是与女歌星苏珊成婚,曾轰动一时,但这次一蹶不振。在经济大萧条之后,“凯恩帝国”迅速走向衰亡。汤姆逊再度访问了苏珊和凯恩的老管家雷蒙,了解到晚年的成在苏珊出走后,脾气变坏,且深居简出,孑然一身,直到病逝。但当汤姆逊向这些人问起“玫瑰花蕾”时,他们都不知措,有人认为那或许是一个他爱过的姑娘,或许是他失去的什么东西,甚至有人以他“脑子有些不正常”来搪塞。
汤姆逊依次访问了5个人,得到个不同的故事,但始终无法解开“玫瑰花蕾”之谜。凯恩的珍贵物品将被拍卖,而其他一些杂物则被焚烧,在焚烧物品时,汤姆逊忽然发现一个带有“玫瑰花蕾”商标的滑雪板被投进炉火,火焰一口口将它吞吐噬,烟囱冒出黑烟……
电影幕后 
奥逊·威尔斯和他的《公民凯恩》 
1938年的一天,几百万美国人在收听现实主义广播剧《世界大战》时,惊人地得知地球已和火星人发生了战争,公众中发生了极大的恐慌。直到第二天,真相才告大白,原来人们都上了这档广播节目的当,用今天的话来说,这档节目实际上是在“做秀”。同时,有关这个广播节目的作者的一切也立即成了各大报纸争相报道的头条,这个人的名字就是——奥逊·威尔斯。
威尔斯自幼就以智慧的早熟引起过一些心理学家的注意,他在20岁时就担任“水星剧院”的戏剧兼导演,几年以后,雷华公司看中了威尔斯的出众才能,同他订立了聘约,同意给他以制片人兼导演的特殊权力。这位年轻的才子在欧洲战争爆发之际到了好莱坞,当他看到那另他不朽的摄影棚时,他高兴地欢呼道:“这是人们能给予一个孩子的最好的机械玩具!”威尔斯非常醉心于摄影棚这个“机械玩具”提供给他的可能性。他导演的第一部影片就是《公民凯恩》,它讲述了一个报界巨头的生平经历,但威尔斯由于受文学技巧和他自己的广播剧的影响,在通过几个见证人来叙述故事中常脱离了年代的顺序。同时他还在片中堆积了一些革新的技术,如明暗对比的摄影、装天花板的布景、长焦距镜头的系统应用、过度的移动摄影和对音响的研究,等等。这些效果大部分脱胎于经典作品中一些老的式样和手法加以融会贯通而成。强烈的造型感、形式上的大胆尝试、色调上的浓厚个性(虽然在风格上带有过多的表现主义色彩),在当时都可以说是超级前卫的。威尔斯从各方面加以披荆斩棘写的,自古巴战争开始到1940年为止的公民凯恩,与其说是一个报界巨头,不如说是一个极端的利己主义者。在影片推进中,剧情的发展渐变得扑朔迷离,但主题却越加凸显,那就是在一个物质社会中许多浮士德式的人物为得到整个世界的欲望而出卖自己的灵魂。影片所反映的整个物质世界的状态,是电影史上议论最多的一部影片。以现在的眼光看来,它改变了好莱坞过去传统的影片拍摄模式,并且还持续地影响着电影的发展,称得上是电影史最成功的作品之一,它在艺术上所表现出的力量、勇敢、粗犷、冲击、娱乐性及个人体验均达到了那个时代的巅峰。
文字与影像之间 
《公民凯恩》用在1941年显得颇为现代的方式(长镜头、景深镜头、低照度等)讲述了“一个几乎失去了他所拥有的一切的人”故事。凯恩是一个被家庭抛弃到社会上的孩子,一个为了自己传媒事业的发展而不遗余力的中年人,一个获得了巨大的财富,却在政治和爱情上失意而最终在自己帝国般的庄园里孤独地走向人生尽头的老者。临终之前,他吐出了“玫瑰花蕾”的遗言,就是这个谜一般的符号,构成影片的内容。他当年的监护人撒切尔、部下伯恩斯坦和里兰、他的第二个妻子苏珊、他的仆人雷蒙德从自己的理解来阐释这个谜语般的短语,但没有一个人能切中要害。电影对人物性格的刻画是精确的,并且,在一个报业巨子身上集中表现人性魔方所固有的矛盾,在凯恩的人生历程中凝聚着对美国现代化后果的批判。《公民凯恩》完全可以被看做是美国的寓言故事,一个关于个人奋斗理念的叙述体。 “Moss,moss,moss……”一个简单的单字重复,却道尽了繁华落尽的凄凉。这是“却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壁残垣”的寥落,却也是“画檐蛛网,曾为歌舞潮”的人生慨叹。物是人非,老年的凯恩最终只有终日孤影相吊,任生命走向尽头。到凯恩辞世的时刻,另一番滋味出现了,主观的情绪物化在一个蕴涵生命奥秘的水晶球上,太阳出来了,凯恩却要离去了,但是,谁能说这里没有生命的庄严和光辉呢?
玫瑰花蕾的秘密 
公民凯恩临终前跟全世界开了一个玩笑。所有人都相信“玫瑰花蕾”这个字眼背后一定掩埋着一段秘密。为了满足读者的窥视欲,记者汤姆逊走访了凯恩身边的每一位亲友,竭力要拉开一直掩盖着真相的帷幕。帷幕拉开了,凯恩的一生在每个人的心灵舞台上复活。每个人都那么苍老、疲惫,为生活奋斗挣扎了那么一大圈,最后都是空的。看到凯恩飘雪的童年,他的奋斗,他开创出崭新的报纸风格,结婚,生子,享受成功和财富。他野心勃勃,却在政治上猛栽了一个跟斗;两次婚姻都很失败,一个人就那么颓败了,像豪华的仙拿度庄园一样地颓败了。汤姆逊在不断的访谈中获得了有关凯恩的众多不同角度、不同视点的零散叙述和故事,但过于主观和情绪化的对象和观点,任凭如何努力还是不能堆砌成一个对凯恩的整体印象,甚至连原先对他的一鳞半爪的认知也趋向模糊。凯恩,一个奋斗了一生的人,从他垂死的嘴唇中,轻轻说出来的那个字眼,像是来不及开放的花朵,仍然紧裹着自己的秘密。
究竟什么是玫瑰花蕾?是一个女孩的名字?是初恋的定情信物?一件得不到的东西?还是一段无法抹去的记忆?当最终汤姆逊得出结论“什么也不是”之后,我们看到,在烈焰熊熊的壁炉中,凯恩童年时的滑雪板被扔了进去。火焰舔掉了滑雪板上的经年积尘,渐渐地露出了这4个字:“玫瑰花蕾。”
影片的叙事方式很特别,表面看来似乎奥逊·威尔斯在故弄玄虚、欲盖弥彰,而实际上,这是他通过艺术手法客观地反映现实世界和真实坎坷一生的报业大亨的客观评价!奥逊·威尔斯除了对当时尔虞我诈的疯狂世界和事实进行揭露外,对物欲社会中被广为推崇的非白即黑理论、刻意对名人美化修饰的虚伪和武断也表达出自己的不满和唾弃,并对人们盲目崇拜、缺乏审视观点的勇气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进行了“玫瑰花蕾”原来仅仅是凯恩少年时用过的一块滑雪板!奥逊·威尔斯超人的洞察力和尖锐的批判精神跃然欲出。
[ 此贴被微凉紫陌。在2007-11-04 17:33重新编辑 ]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07-11-04 0
2.《星球大战》(Star Wars)



一部具有开拓性意义的科幻影片,开创了崭新的电影天地
科技因素与精神力量并重,追寻自由和民主的胜利
20世纪最为重要的文化事件

出品:1977美国卢卡斯影片公司
导演:乔治·卢卡斯
主演:亚历克·吉尼斯/哈里森·福特/安东尼·丹尼尔/卡里·费什尔/马
荣誉:
1977年洛杉矶影评人协会奖:最佳影片,最佳音乐(约翰·威廉姆斯)等2项大奖。
1978年第五十届奥斯卡金像奖(美国影艺学院奖·OSCAR):最佳美术指导、最佳服装设计、最佳视觉效果、最佳电影剪接、最佳原创电影音乐(约翰·威廉姆斯)、最佳音响奖,以及特别成就奖(该奖颁发予:《星球大战》的音响效果,获奖者:本·布特 Ben Burtt)等7项奖。
1978年美国科幻恐怖片大奖(美国科幻恐怖电影学院奖)——土星奖:最佳科幻片大奖,最佳导演(乔治·卢卡斯[George Lucas],与《第三类接触》的导演斯蒂芬·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 并列获奖),最佳科幻片男演员(马克·哈米尔[Mark Hamill]),最佳科幻片女男演员(卡丽·费希尔[Carrie Fisher]),最佳男配角(亚历克·吉尼斯[Alec Guinness]),最佳服装,最佳化装,最佳音乐(约翰·威廉姆斯,他以《第三类接触》和《星球大战》并列同时获奖),最佳特技,最佳编剧(乔治·卢卡斯)等10项大奖。
1978年金球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奖(约翰·威廉姆斯)。
1978年格莱美奖:最佳原创影视音乐专辑奖(约翰·威廉姆斯)。
1978美国观众票选奖:最受欢迎电影。
1979年英国电影学院(BAFTA)奖:最佳电影音乐奖(约翰·威廉姆斯),最佳音响等2项奖。
1989年《星球大战》被美国国家电影保护局录选典藏,成为美国国宝电影的一份子。
IMDB:8.8/10( 149121票)


影片概述
科幻片《星球大战》曾在全世界引起过极大的轰动,影片中现代尖端科技的运用对未来世界做了神奇的展示,片中的科技效果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其制作过程有不少至今仍是不解之谜。甚至有传言说,是外星人帮助导演卢卡斯完成了这部影片。这种说法虽然有哗众取宠之嫌,但影片的制作水准无疑是超前的,它极大地冲击了人们原有的技术观念,对人们,尤其是青少年起到了重要的启发作用,以“影响了整整一代人”来评价这部影片是丝毫也不为过的。

《星球大战》被誉为科幻电影史上最为经典的作品之一,它的最突出之处并不在于特技的出神入化、情节的新奇热闹或故事的曲折离奇,而在于其对玄学或者说是宗教的透彻理解和表达。影片中对“力”的描述无疑是带有东方的神秘色彩的,在高科技的背景下,导演却把精神力量推到了最高的位置,这是影片观念的一大变革,或许也可以算是西方人对物质世界的发展所做的某种反思。

精彩影评
《星球大战》一向被全球影迷视为科幻电影的经典之作。我们曾广邀读者投票,选出他们心目中最伟大的50部电影作品,结果由乔治·卢卡斯执导的《星球大战》三部曲全部入围,其中第1集《星球大战》(《新的希望》)及续集《帝国反击战》更包办了冠亚军宝座,可见人们对《星战》系列的认同和热爱。
                         ——英国权威电影杂志《Empire》

《星球大战》是一部伟大的影片,它带给人们的影响力是无与伦比的,它给了人们很多的时间上的想象。我要承认,我的许多部科幻片都是受了它的影响。
                         ——史帝芬·斯皮尔伯格

《星球大战》是一部关于太空的神话史诗,充满了强烈的英雄冒险主义色彩,它满足了我们平凡人生中无法体验的视觉高潮,孕育着正义、和平、自由、飞翔这些梦想,包含着每一个平凡的个体穿越时空的虔诚守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卢卡斯是一个忠实于自己梦想的导演,他让电影成为一种世俗的信仰,一扇释放梦想的窗口。
                         ——记者 连秋慧

《星球大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人的政治、经济意图以及所谓的美国精神是这部电影立身的基础与灵魂。
                         ——著名影评人 于瑞

剧情介绍
银河系有一个古老的共和国,它的广袤无垠和悠久永恒远非时间和距离所能衡量。在参议院的英明治理和杰迪武士们的保卫下,共和国一度十分兴旺发达。然而,野心勃勃的参议员巴尔拜延窃取了政权,改制称帝国,帝国的总督和其他官吏们又用阴谋欺诈的手段消灭了星系里的正义卫士——杰迪武士,着手在星系内被暴力慑服的星球中建立起恐怖统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总督们建立起了一个威力无比的终极武器统治。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总督们建立起了一个威力无比的终极武器基地——“死星”,用来镇压反抗者。为了使人们免受暴政之苦,奥尔德兰行星的丽亚公主准备联系其他行星的人们共同起义,她窃取了死星的构造蓝图,准备送给反抗军做分析,以便找出死星的弱点,不料秘密泄露,公主在沙漠行星附近被帝国军俘虏了。

公主的机器人伙伴R2和C3P0来到了沙漠行星,在青年卢克的帮助下,他们找到了杰迪族的老武士克诺比,向他求助。而卢克为了给被帝国军杀害的亲人报仇,也决心和克诺比一起行动。卢克和克诺比一起搭乘梭罗船长的飞船来到了已被死星毁灭的奥尔德兰星球所在的星域,却被死星上的帝国军所俘虏。在机器人的帮助下,卢克等人和死星上的黑勋爵展开了殊死的较量。他们终于用巧计救出了丽亚公主,但克诺比却在与黑勋爵的光剑决斗中不幸牺性了。卢克保护着丽亚公主来到了反抗军的基地,并参加了反抗军对死星的攻击。在克诺比所教给他的“力”的帮助下,卢克终于击中了死星的弱点,摧毁了死星。反搞军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电影幕后
好莱坞超级技匠:乔治·卢卡斯
远在1977年,远在现在的年轻影迷还处在幼儿时代的时候,在美国有一位电影人通过他的电影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相当绚烂、迷人的未来世界景象,也许他所描绘的未来我们永远无法达到,但这足以使我们将目光聚焦到能使世界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这位电影人对世界的贡献就无可限量——这就是乔治·斯和他的电影《星球大战》系列。

1977年的《星球大战》是全球影迷的至爱,影片讲述了杰迪武士的后代帮助共和国成员之一的丽亚公主押运脱帝国总督的追击,帮助击溃杀人武器死星,并最终加入到反抗军行列的故事。撇开令人眼花缭乱的特技制作不谈,影评界对该片始终有两种评价。一方认为:该片华丽的外表掩饰不了主题的陈旧,就像是古罗马时代的宫延争斗片,卢克代表农民价级,黑勋爵代表邪恶的国是由或大主教,丽亚公主代表善良的宫延贵族,克诺比代表帮助反抗力量的圆桌武士。于是整个故事就变成农夫小伙子在圆桌武士的帮助下击败邪亚的大主教,帮助善良贵族登上王位的故事。具有象征意义的是,杰迪武士并没有使用激光木仓等有代表性的未来武器,而是使用光剑这种复古的武器。

而另一方的意见认为,《星球大战》向我们展示了在未来科技的高度发展中,人类社会的政治、人文以及发展等却并没有质的变化,贪婪、势利、恐惧、争权夺利等种种人性的弱点都依然存在。同时影片安排正义的化身杰迪武士依靠光剑和“力”来解决问题,表明了影片编导对高科技的不信任,主张人类的问题还是应该由人类自身来解决的观点。

卢卡斯写小说很有想像力,但他更高明的绝技是能够把自己的想像力变成真实的画现呈现给观众,正因为这样,他才成了好莱坞排行榜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师之一。从特技制作的技术上来看,乔治·卢卡斯是整个好莱坞的卖身契,这也就是我们将他称为“超级技匠”的原因。除了《星球大战》系列影片和20多年前的《夺宝奇兵》外,乔治·卢卡斯并没有太多的作品流传于世,他埋头于他的特技世界而乐此不疲。而我们也愿意看到在史蒂芬·斯皮尔伯格、詹姆斯·卡梅隆等这此著名导演背后始终有乔治·卢卡斯来做他们的坚强后盾。我想全球的影迷都希望如此。

《星球大战》与美国文化
《星球大战》不仅仅是一部电影,它更是美国文化的象征。“美国的文化是构成美国全球性力量的一部分”(前美国总统国家安全事务顾问兹比格·由热津斯基语),英国人麦克雷则在其著名的《2000年的世界》一书中更进一步指出:“美国的优势和大国之尊,既不表现在天然资源的丰富,也不表现在经济规模的强大,甚至也不表现在政治影响的广泛,美国强权最为隐秘而且最具杀伤力的表现在于文化上的扩张和渗透能力。”

《星球大战》就是一部集美国文化的扩张和渗透能力之大全的电影。在它当中集中使用了最先进的高科技电脑及数字制作手段,创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太空世界,它对宇宙中各种星系、文明、生物的描述,它所创造的各种奇形怪状的外星人与航天器,它所表现的波澜壮阔的太空场景和星球大战场面,确实超出常人所思,非一般科学技术所能表现,不能不说是一种梦幻般的视觉奇观。但是,我们还必须看到,《星球大战》是一部贴鲜明的美国标签的电影,美国人的政治、经济意图以及所谓的美国精神是这部电影立身的基础与灵魂。《星球大战》对太空秩序的描绘,对崇尚武力解决争端的崇拜,对美国英雄式的太空武士维护“太空正义”的极度渲染,其实就是美国的现实地球上推行霸权外交,搞强权政治,用武力解决问题和干涉他国内政的生动写照,当然,这一切是在“正义”的前提下进行的,这一“正义”是典型的美国式的正义。

但综合看来,《星球大战》仍是一部表现了人类智慧和科技进步的电影。《星球大战》的成功,在于它十分擅长运用最先进的科学技术,在于它非常会讲故事,在于它有相当开阔的文化视野,在于它超常的想像与创新能力,在于它有丰富的情感。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07-11-04 0
3.《悲情城市》(A City Of Sadness) 

当代台湾社会的灰色寓言
以同情的观点捕捉都会里的浮世风景,浸淫着曾被埋没有悸动和痛楚
以丰盛天悯人的基调展现着一部最完整的台湾史
出品:1989中国年代影片公司
导演:侯孝贤
主演:高捷/梁朝伟/李天禄/辛树芬
荣誉:
1989年46届威尼斯电影节金狮奖/二十六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
IMDB: 8.0/10( 235票)

影片概述
侯孝贤是当今台弯影坛最重要的人物之一,他的影片一惯与台湾的历史与传统文化密不可分,着力为台湾人的生活、历史及心境塑像。《悲情城市》被看作是他最为成功的一部绝作和最为成熟的一部台湾史。《悲情城市》以顾名思义的字面意义解释,重在表达一种氛围和情绪。在这座城市里,各色各样的人在演绎着属于自己的那一角色,这一切像极我们所必然依附的人文环境,社会、历史和时代,人物牢牢地嵌在越来越压抑的空间里做戏,艰难又坚韧,说不出来的可悲和可敬。《悲情城市》一共出现了6种语言:台语、粤语、国语、日语、上海话、客家话。这些五花八门的语言,各种腔调混杂着、交织着、冲突着、辉映着,勾勒出那个年代小岛特有的一种人文风貌。看上去荒诞不经,可一闪眼,便显出了悲剧性和严肃。《悲情城市》的创作灵感最早是来自一首名为《港都夜雨》的歌曲里的萨克斯风节奏,“当时心中很有感触,想把台湾歌艳情、浪漫,带点士流氓和日本味,又充满血气方刚的味道拍出来。”
《悲情城市》是伐大树倒,令你看到断面,却又不是让你数年轮以明其大,只是使你触摸这断面的质感,以悟其根系绵延,风霜雨雪,皆有影响,不免伤残,又皆渡得过,滋生新鲜。
精彩影评
《悲情城市》是以“自然法则”出入,是以知识分子展现为现象,描述“自然法则底下人们的活动”。由此反观回去,孝贤的电影美学其实一向如此……
                                      ——蓍名作家 阿城
《悲情城市》借着台湾“二·二八事件”前后,将一个地方大家族的兴衰事迹挥洒成一部时代转换与个人命运紧紧相扣的台湾史诗。全片在多线叙事、众多人物关系的网脉中,不带乖张暴戾地诉说着历史。
                                      ——《中国青年报》
我真的敬佩侯孝贤的影片自《悲情城市》起凸显的历史厚重,因为他使人看一遍就是一胸襟的味道。侯孝贤书写着自己的影像片的台湾史 ,而我们则是看过之后便有了一种更关乎自己的悲情。
                                    ——影评人 Cinekino
看完《悲情城市》,哭是哭不出的……悲情城市,城市悲情,一幅幅万马齐暗的画面历历在目。那是“忍看朋辈成新鬼……月光如水照缁衣”的悲恻,那是“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壮,那是“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的悲忧……
                                      ——网友 鲜衣怒马
剧情介绍
1945年,台湾。和为战败国的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台湾自此结束了“日据时期”。在台湾基隆有一户姓林的人家,林家的日据时期经营着一间名为“小上海”的酒楼,现在又重新开了张。
林家有兄弟4人,老父亲林阿禄年事已高,由老大林文雄当家,他因妻子只生了一个女儿,于是又娶了一个太太,终于生了一个儿子,为此合家欢乐;老二文森本来开诊所,战争期间被征到上海给日本人征到菲律宾当医生,至今生死未卜;老三文良曾被征到上海给日本人当翻译,战败后以汉奸罪遭通缉,现在在小镇上经营一家照相馆,与进步人士兼挚友吴宽荣同往,并和他刚来不久的妹妹宽美成为了好朋友。
病愈出院的文良遇见了旧相识“上海佬”,走上黑道,卷入“盗印日钞”、“私贩毒品”等活动。文雄得知后出面制止,文良于是同黑道分道扬镳。不料上海佬因为文良的退出而恼羞成怒,勾结政府,于是官匪一家,用检肃汉奸罪犯条例陷林家兄弟二人。结果文良被捕,在狱中饱受折磨,出狱后变成了白痴般的废人。
一次, 文雄在赌场里 道人相遇,双方发生了争执,文雄的手下阿嘉为了保护他而被砍,文雄在替史弟报仇时被黑道人物开木仓打死。至此,能撑起这个家的只剩下又聋又哑的老四文清一人。
台湾当局宣布查缉私烟,引发了“二·二八”事件,吴宽容为营救被捕志士日夜忙碌。不久,台湾行政长官陈仪施“缓兵之计,逮捕大量进步人士;蒋介石调动军队实行戒严,滥杀无辜。宽美护送哥哥回到四脚亭老家避难,文清也身陷囹圄,在监狱中,他经历了同狱友的生离死别,对人生有了深一层的体层。
文清被释放出狱后,开始从事革命活动。宽荣在山里成立了抗政府组织,并将妹妹宽美托付给了文清。两个人举行了婚礼,不久,宽美生了一个儿子,取名为阿谦,两个人以为日子就会这样过去。
当阿谦稍大一点的时候,由于叛徒的告密,山里的基地被剿,宽容等人被打死。他的同志给文清来个信,并嘱咐他们尽快快逃走。危急时刻。宽美决定与文清共生死,他们终于没走。3天后,文清也被捕了。家里只剩下宽美和咿呀学语的阿谦,悲剧还在继续……
电影幕后
政治神话·历史记述·声音意象
从侯孝贤一连串的作品中,我们能很清楚地看到他的努力记录台湾某个阶段、某个状况下的生活层面,这种记述的企图到了《悲情城市》则更加明确。1945年到1949年的台湾历史对台湾的未来有决定性的影响。侯考贤这次溯源时间长河,直追台湾40年来政治神话结构之症结。《悲情城市》意在述说台湾自日本政治/文化统治下,如何全面转为中国国民党史的天下,而这个结构又和台湾历史上一直频换统治者(葡萄牙、西班牙、满清)的复杂传承隐隐呼应。换句话说,“二·二八事件”只是本片的背景,真正的议题应该是台湾“身份认同”这个问题。一个频换统治者的地区,本来就会在政治、文化、社会,甚至民族层布,产生若干认同的危机及矛盾。
《悲情城市》自始至终即盯紧统治者黑心换替代的过程,以苍凉的笔调和多重叙述的观点,追索国民党的全面得胜——新的政治挂钩势力兴起,旧的村落势力消退,知识分子对祖国(中国)的憧憬和浪漫理想,也逐褪色为破碎的理念和绝望、压抑的梦魇。在结构上,侯孝贤对这种殖民转化的过程采取了多重叙事策略,剧情、对白、音乐、视觉、象征上,处处阐释国民党之替代日本的过程,并且暗含反讽及宿命腔调。打电影一开始,“光明”、“祖国”、“再生”,便借着台湾光复、妇人生产、停电复电做多重象征交错,构织成一片新生命的乐观、理想、欢庆的气息。天皇的投降广播,光明来时生下的孩子,拥抱祖国的店名“小上海”(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林家后来受到上海人最大的迫害),新找到的工作,对未来的憧憬(宽美在山上的旁白:“想到日后能够每天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心里有一种幸福的感觉。”)……凡此种种,都赋予了台湾的再生(重回祖国)一片美丽光明的庆贺和期待。而这种光明、浪漫的节庆气氛,不久就被纷至沓来的死亡和伤痛农一破坏,及至片尾堕入悲情的昏暗空间,小上海酒家内的空镜头,昏黑幽暗的室内尖,浓艳五彩的镶嵌玻璃。一种压抑、狭窄、不开展的感觉,对此了电影开首的光亮、自由与浪漫。
一个家庭在统治者替换的过程中,牺牲了两个兄弟的生命(文雄被上海人木仓杀,文森生死未卜)、一个兄弟的良知(文良被国民党打成白痴)。剩下来的老弱妇孺,将忍气吞声的苟活下去。在如此的结构体制下,《悲情城市》甚少显出片面主观的单向思想,复杂的意义经常回荡在大陆/台湾/日本的意象中。举例来说,虽然家中二哥文森被日本人征兵战死于南洋,虽然国籍及政治的变化使日本台湾成为对立,但是就人与人的关系而言,影片仍是超国籍及政治的。
在对历史的叙述中,影片的态度一直是宽容的,因为即使在欢庆台湾人脱离日本人的统治的同时,侯孝贤仍未牺牲日本,在这里,对人复杂面的了解取代了对日单面的谴贵。
历史门廊中喑哑的安魂曲
侯孝贤的《悲情城市》如果不是他最好的作品,那最低限度也该是他最为复杂的一部作品。其企图心之庞大而内蕴,其历史视野宽宏而细致,在台湾数十年的电影史中,似无出其右。
《悲情城市》的复杂性是多面的,首先当为其史诗式的素材,一整连段连绵的历史创痕在电影章节式的叙事架构中娓娓道来。侯孝贤的处理客观中渗透着同情,审慎的态度从不掩盖其清晰的观点,他在《童年往事》中悔罪的个人主题,如今已挥洒成一份时代黑心换时对牺牲者无奈的安魂曲调,其喑哑的弦歌中,那份不可换回的沮丧和锥心刺骨的悔意。换言之,《悲情城市》不啻为侯孝贤创作系列中一个极关键性的突破。过去自传式、童稚或惨烈少年的深邃悲愁与怀乡情韵,已经飞越了内向的世界,明显地外化为更复杂的历史与个人命运的沉思,过去隐约的时代感已经鲜明地跃动在每一寸胶卷之上。尤为难得的是,侯孝贤贯乇全片蕴藉的细致笔触,没有半点控诉的乖张狂暴,却在脉脉间教人神魂震荡。
事实上,《悲情城市》的复杂性与其说展现在其史诗素材上,更不如说是全片在场面度、多线叙事方式、众多人物关系的网络之中寻求到一种形式的配合。以往侯孝贤电影中重视空间的整体感在这部作品里,竟演变得相当复杂,门廊、窗棂仿佛是历史的框子,不断框限分划着剧中的每一段人性悲剧,而多场室内戏的前、中、后景,经常出现了侯氏过往作品中少见的昨杂变化。一个地方大家族的衰徽事迹,当豪情壮志的歌声仍在空中飘荡,却不经意在流光转换间,无声地凋零成历史的隐痛。知识分子也好,帮派老大也好,在片中都各自闪露着尊严与生命力,这是侯孝贤影片一贯的人性化的体现,只不过在《悲情城市》里,却流露喜新厌旧更为强大的动力和戏剧性。在侯孝贤作品系列中那种谈化低压的处理,似乎已抑压不住那时代的悲情,有着更多人性化的表现时刻此起彼落地,烙印于那位无法言语的叙事者的历史见证里。
无疑,《悲情城市》或许很容易让人想起《教父》,同样是帮派家族的兴衰故事,同样结合着庞大的历史主题,不一样的是侯孝贤更多着墨于那种逝者如斯的悲剧情感。在面对历史问题的虔敬与关怀里,《悲情城市》已把片中的史诗格调推向更成熟、更让人低徊的新风格。因而,侯孝贤无疑已成就了一份史家笔触,在客观与写实的时刻里,最是关情。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物事人非

ZxID:59911

等级: 准尉
举报 只看该作者 地板   发表于: 2007-11-04 0
还行吧``````小般```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4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4.《狮子王》(The Lion King)

动物界中的《哈姆雷特》,一部探究生命中爱、责任与学习的温馨作品
历史上最受欢迎的英语影片
迪斯尼公司的巅峰之作
出品:1994美国迪斯尼影片公司
导演:罗杰·阿勒斯/罗伯·明科夫
主演:罗温·艾金森/马修·布鲁德里克/乌比·戈德堡 /杰瑞米·艾恩斯/
荣誉:
1995年第六十七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电影音乐(汉斯·季默)、最佳原创歌曲(获奖作品:“Can You Feel the Love Tonight”,获奖者:埃尔顿·约翰 Elton John [作曲]、蒂姆·莱斯 Tim Rice[作词])等2项奖。
IMDB: 7.7/10( 28412票)


影片概述
《狮子王》是迪斯尼公司的第32部动画片,于1994年6月16日公映,赢得了全世界的关注和青睐,取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和辉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它都是电影史上惟一进入票房排名前10名的卡通片,成为迪斯尼历史上最成功的动画电影。

《狮子王》最早的名字是《丛林之王》,影片描述的是非洲大草原的动物王国的生活,实际上它的主题超越任何文化和国界,具有深刻的内涵——生命的轮回、万物的盛衰,一切都必须依照自然规律。
和大多数由神话和名著改编的迪斯尼动画电影不同,虽然《狮子王》的身上有大文豪莎士比亚的名著《哈姆雷特》的影子,但它仍被看成是一部原创性的电影,因而获得了众多的喝采。《狮子王》的热浪席卷了世界各地,被配置成27种不同语言,在46个国家和地区都受到观众的热烈欢迎,并赢得了世界上数以百万观众的心。值得一提的是,它在儿童和成年人中孵化出了流行音乐——《今夜你是否能感受我的爱》、《生命轮回》,因而恒久不衰,成为百老汇流行的音乐片。
精彩影评
《狮子王》是迪斯尼录制了4年而成的震撼巨片,是一部探究有关生命中爱、责任与学习的温馨作品。它的电影音乐洋溢着浓厚的世界乐风,成功地营造出了片中非洲大地自然友邻浑厚的生命气势。进入《狮子王》里,它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新生的壮阔世界,让我们体验到爱与冒险的生命感动。
                                        ——《纽约时报》
在好莱坞历史上,动画片总是能创造出奇迹。《狮子王》以音画的完美交融、人性化的叙事方式传递了生命链和进化的原理,因而使得这部影片高了几个档次。
                                          ——知识论坛
《狮子王》以绚丽的色彩、动人的音乐、夸张的形态、幽默机智的语言和人性化的动作,使辛巴、娜娜、穆法沙、西满、彭彭与刀疤、鬣狗之间的故事赢得了无数不同国度儿童的喜爱。而本片史诗般的宏大场面和意味深长的人性的演绎又引起成年人有关生死轮回、智慧传递等终极问题的哲理思考。
                                            ——沙向明
剧情介绍
当太阳从水平线上升起时,非洲大草原苏醒了,万兽群集,荣耀欢呼,共同庆贺狮王穆法沙和王后沙拉碧产下的小王子辛巴的诞生。充满智慧的老狒狒——巫师拉法奇为小辛巴举行了洗礼,他捧起一把细沙撒在小辛巴头上,向着狮子王国未来的统治者俯首跪拜。只有穆法沙的弟弟刀疤对小辛巴的出生仇恨不已,他认为如果不是辛巴,自己将会继承王位,因此在他心中埋下了罪恶的种子。
时光飞逝,辛巴已经长成健康、聪明的小狮子了,可他的叔叔刀疤却一刻也没有放弃对他的嫉恨。一次,在刀疤的引诱下,辛巴和好朋友娜娜去国界外的大象墓地探险,3只受刀疤指使的鬣狗开始围攻辛巴,辛巴和娜娜害怕极了。在这危急的时刻,狮王穆法沙突然出现了,他怒吼一声,吓得鬣狗们拔苗助长腿就逃。辛巴和娜娜得救了。刀疤对辛巴被救十分恼怒,他阴险地决定杀掉穆法沙,他向鬣狗们许诺等除掉穆法沙和辛巴、自己当上国王后,就让他们顺理成章地进入狮子王国。几天以后,刀疤又引诱辛巴到了一个山谷,然后指使鬣狗们追击角马。大批角马朝辛巴狂奔过来,穆法沙又及时赶到,救出辛巴,可自已却被弟弟刀疤推下了山谷。
洪水般的角马群冲过去了,辛巴在死寂的山谷里发现了一动不动的父亲。他心里悲痛而内疚,以为是自己害死了父亲。别有用心的刀疤极力怂恿辛巴逃走,同时又命令鬣狗们杀死他。辛巴在荆棘丛的掩护下逃脱了,鬣狗们向着辛巴逃远的背影尖叫道:“永远别再回来,回来就杀死你!”从此,刀疤登上了王位,并把鬣狗们引入了狮子王国。辛巴一路没命地奔逃,直到再也跑不动了,昏倒在地上。两位好心的朋友——机智聪明的猫鼬丁满和心地善良的野猪彭彭救了他。丁满和彭彭教导辛巴要无忧无虑,不想过去,不想未来,也没有责任,只要为今天而活就可以了。日子一天天过去了,辛巴成长为一头英俊的雄狮。
一次偶然之间,辛巴和儿时的伙伴娜娜相遇了。娜娜告诉,自从刀疤当上国王后,大家就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她要辛马回到狮子王国,可是辛巴没有答应。巫师拉法奇也找到辛巴,在他的劝说和父亲神灵的教导下,辛巴决定回狮子王国拯救子民。
辛巴愤怒地向着刀疤挑战:“我回来啦,你选择吧,要么退位,要么接受挑战!”狡猾的刀疤并不想投降,他不断以辛巴害死父亲为借口责骂辛巴,好拖延时间。辛巴心中充满着内疚与气愤,一不小心从岩石上滑了下去,以为辛巴必死无疑的刀疤告诉了他是自己杀了穆法沙的事实。愤怒之中,辛巴产生了无穷的力量,他奋力跃起,将刀疤一下打倒在地,并将这个卑鄙的叔叔赶下了国王崖,刀疤成了鬣狗们的一顿美餐。这时,大雨倾盆而下,好像在滋润干涸已久的土地。辛巴在母亲和朋友们的欢呼与祝福声中,正式宣布执掌政权。
电影幕后
迪斯尼公司的奇迹
近年来,美国动画片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世界动画市场带来了缕缕新鲜的气息,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票房奇迹。而说到美国动画的发展史,则不能不提到富于想像力和创造精神的美国动画片大师——沃尔特·伊利亚斯·迪斯尼。被为“梦幻王国之父”的迪斯尼靠卡通起家,他将卡通由通俗文化提升到艺术的层次,实行雅俗共赏,于是他以他那独特的图形智慧和形象思维带给全世界人民的不仅仅是一个迪斯尼公司,更是一个崭新的动画神话的开端。32座奥斯卡奖,7座葛莱美奖,950项全球范围的奖项一举奠定了他为人类的动画事业所做的贡献。自1937年美国第一部长篇动画电影《白雪公主》获得巨大成功以后,迪斯尼公司使美国动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高潮,据说该片公映以后的轰动程度甚至可与美国的经典电影《辞世佳人》相媲美。
迪斯尼于1966年与世长辞,在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迪斯尼动画一直在剧情化模式中徘徊,渐渐地走向了冷调时期。20世纪90年代,美国动画在电脑技术的帮助之下,重新焕发出了昔日的光彩。1994年是美国动画史上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一年。迪斯尼公司取材于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名作《哈姆雷特》的《狮子王》横空出世,影片堪称绝世佳作,被誉为迪斯尼公司不朽的巅峰作品。
影片的故事背景被设在了生命力旺盛的非洲草原,围绕着一只生来就注定要成为万兽之王的小狮子辛巴的成长历程,对于辛巴与父亲间纯属男人式的情感、整个家族间的角力与归属感进行了精彩的刻画,但影片并非只着眼于这些软性的诉求方面,对于权力斗争、罪恶感与生命中应承担起之责任等硬性的主题同样做了完美的诠释。爱、成长、生命、自我救赎这类有深远意义的感性主题,在色彩鲜艳耀眼的非洲缀锦上,如同金线般斯发出亮丽的光彩。
《狮子王》的成功并非偶然,优美的音乐、动人的故事情节、流畅的画面、深刻的主题,这一切都在狂热地席卷着全球票房。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迪斯尼公司专门请来了世界顶级音乐制作人艾尔顿·约翰和著名的配乐大师汉斯·季默为《狮子王》量身配乐,将广阔的非洲音域同迪斯尼动画因素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终于创造出这不朽的动画奇迹。《狮子王》上映的时候,几乎达到万人空巷的地步,其轰动程度令其他电影公司望洋兴叹,它给动画世界带来的效应为以后的美国动画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哈姆雷特》:犹豫不决的悲剧
《狮子王》一直被称为是“动物界的《哈姆雷特》”,它除了复仇的主题外,也反映亲情、友情的主题,很多人认为,它吸引人们的真正原因就是其间所散发着的时代气息。
《哈姆雷特》是英国戏剧大师是莎士比亚在创作中期的杰作,在他的中期作品中,最著名的就是四大悲剧《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与《马克白》。古典主义时代最深刻的人性论,在莎士比亚这四大悲剧的产生,实肇因于某些性格缺陷没有被处理,它们不煌因袭累积自身,最终自然导政出灾难性的后果。这种人性观在《哈姆雷特》中表露无遗。莎士比亚透过哈姆雷特的口说:“某种品行、脾气、习惯、缺点……冲破约束发展到反常……这少量的邪恶足以勾销全部高贵的品质,害得人声名狼藉。”
在《哈姆雷特》里,莎士比亚处理的性格缺点是过于道德完美主义而出现的优柔寡断和犹疑不决——这性格在太平盛世无可厚非,但当周围出现很多伪善阴毒的小人时,若仍坚持着道德的完美、导政过多的自我批判质疑并缺乏的决断力,会转而让自己、甚至是无辜的其他人陷入万动不复的险境。
哈姆雷特早就疑惑父亲突然的死亡、母亲快速改嫁给叔叔、叔叔继承统治大权的过程,他为此郁闷不乐。然后他遇见父亲的鬼魂,父亲告诉他,他面临的邪恶有多大。然而在这样险恶的环境中,哈姆雷特竟然在行动上犹疑不决。“唉,我真是一个蠢才,我亲爱的父亲被人谋杀了,鬼神都在鞭策我复仇,我却只会空言发牢骚,以为这样就是了不得的复仇了……”话才说完,他却开始黑心而自我批判质疑了:“万一我所看见的幽灵只是魔鬼的化身,藉着一个美好的形状出现,看准我的柔弱和忧郁,向我作祟,引我进入沉沦……”另一次,他陈述自己的心情:“是默默忍耐毒箭高贵?还是反抗不公平的苦难高贵?”他徘徊于行动边缘,迟迟不做决定。“惧怕不可知的死后……伟大的行动在这种考虑下也会逆流而退……”哈姆雷特衷心期望自己的复仇行动是能满足高贵、道德的要求,经得起死后的审判。因而他一再错失机会,而他的叔叔对于害死哈姆雷特用计之毒、行动之快,他根本不是对手。等叔叔终于被刺死时,哈姆雷特却赔上了奥菲丽娅、雷欧提斯与他自己的性命。生存还是死亡,在他那里真正成了一个问题。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5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5.《勇敢的心》(Brave Heart) 

一部悲壮的、融合血泪传奇的史诗巨片
苏格兰人民的追求自由之路
在刀光剑影的残酷争战中,缠绵着荡气回肠的铁血柔情
出品:1995美国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
导演:梅尔·吉布森
主演:梅尔·吉布森/索菲·玛索/凯瑟琳·麦克康莫克/帕特里克·马克格哈恩
荣誉:
赢得五项奥斯卡大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摄影、最佳音响、最佳化妆、最佳配角。
IMDB: 8.3/10( 99921票)


影片概述
《勇敢的心》又名《情世未了缘》,它以13-14世纪英格兰的宫廷政治为背景,以战争为核心,讲述了苏格兰起义领袖威廉·华莱士与英格兰统治者不屈不挠斗争的故事。本片是由好莱坞著名影人梅尔·吉布森自编、自导、自演的,影片在为人们展开一幅气势恢宏、动人心魄、催人泪下的历史画卷的同时,也让人们看到了一个创造电影奇迹的英雄。

《勇敢的心》一直被视为一部悲壮的、融合血泪传奇的史诗片,在影片中,人们常常为苏格兰那绵延的山脉、凄婉的风笛和苏格兰人民在贫困痛苦中发出的凄厉呼号所感动,也为华莱士一往无前的精神所鼓舞。威廉·华莱士的精神就如同一面旗帜,指引着苏格兰人民争取到了最后的自由。他最喜欢的一首诗也流传至今——
告诉你,我的孩子/在你一生中,有许多事值得争取/但,自由无疑是最重要的/永远不要带着脚镣,过奴隶的生活。700年前的一位英雄,700年后的一部电影,激励着自人类有思想以来,每一位为了自由而战的英雄以及凡人。
精彩影评
《勇敢的心》是一部充满了激情、政治、浪漫、道德的古装史诗巨片,对任何一个导演来说都是一个空前的挑战和考验。吉布森表现出了非凡的能力,成功地推出了这样一部具有深刻民族主义和政治内涵的影片,他当之无愧被称为世界巨星。
                                    ——美国《人物》杂志
《勇敢的心》不愧为一部优秀的电影,看过的人都这么说,认为它是从小到大看过的最好的、最有人情味的爱国主义影片。影片一改正义者总是胜利和一贯定律,在结尾处是一个悲剧,一声催人泪下但又振奋人心的“自由”给整个影片画上了个圆满的句号。尽管斗争没有胜利,但斗争还在继续,华莱士的死已经判定了这场战役的胜负。
                                          ——影评 柳五
1995年的影坛几乎完全被《勇敢的心》所占领,梅尔·吉布森成为该年度的最大赢家。《勇敢的心》一举夺得了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等5项大奖,并席卷全球,所向披靡。在当今影坛娱乐片盛兴,技术电影一味追求消遣、刺激和高票房的同时,《勇敢的心》大胆创新,起用了沉重压抑、忧郁愤闷的历史题材,将公元13世纪的苏格兰人民大起义这一重大历史事件搬上银幕,以宏伟壮阔的气势为影片赢得了史诗巨片的称号。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真实的生活和历史,同时也为古装历史片赢得了更大的市场。
                                              ——佚名
剧情介绍
威廉·华莱士于1272年生于艾尔德斯莱,父亲是苏格兰贵族詹姆斯·斯特沃特的佃农,叔叔是教区的神父。
当时的苏格兰王约翰·巴里奥尔横征暴敛,很失民心,全国各地都有暴动事件发生。巴里奥尔眼看大势已去,于是向英王爱德华一世求助,将君权双手奉送。爱德华一世接管苏格兰后,以残暴高压的手段控治局势,制造了数起大屠杀。苏格兰人不但要忍受高额的赋税,还要受到人格上的侮辱——每当新娘出嫁时,初夜权属于英格兰总督,这些暴政更加激起了人民的反抗,贵族、农民们纷纷拿起武器,与英国人作战。
华莱士的父亲组织了一个秘密抵抗组织,他带领手下人奋勇征战,打击英格兰侵略者。可是没过多久,父亲就被英国人处死了,华莱士也被叔叔带走了,告别了这个令人悲伤和恐怖的家乡。从此,华莱士被叔叔抚养成人,叔叔不但教给他很多知识,还教他学习武术。
光阴似箭,20年后,华莱士长成了一个英俊的青年,他回到家乡,又一次见到了故乡那如诗如画的山水和童年的伙伴。他与邻家的女孩缪伦相爱了,在雨天的高原上,他们俩骑在一匹马上漫步,所有的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终于在一个晚上,他们秘密结婚了,华莱士希望同妻子从此过上安定和谐的生活。
可是上天却不成全他们,英格兰人的暴行从未停止过,他们仍然到处肆虐,危害人民。在英军的一次袭击中,缪伦被一名英国军官看中,欲行非礼,她奋力反抗,却被残忍的英军当众割断了喉咙。
国仇家恨使华莱士终于爆发了,他孤身一人闯进英军驻地,杀死了多名英军。在广大村民高呼“英雄”的呼喊声中,他们揭竿而起,杀英兵宣布起义。华莱士屡战屡胜,威名日盛,引来众多人民加入义军。
苏格兰贵族罗伯特想成为苏格兰领主,在其父布斯的教唆下,他假意与华莱士联盟。华莱士打败了前来进攻的英军,苏格兰贵族议会封他为爵士,任命他为苏格护国公。然而华莱士却发现这些苏格兰贵族考虑的只是自己的利益,丝毫不为人民和国家前途担心。
英王爱德华为了缓和局势,派儿媳伊莎贝拉前去和谈。但由于爱德华根本不考虑人民的自由和平等,只想以收买华莱士为条件,和谈失败了。伊莎贝拉回去后才发觉和谈根本就是幌子,爱德华想汇合爱尔兰军和英军共同包围华莱士的苏格兰军队。于是,她赶紧送信给华莱士。大军压境之下,贵族们慌作一团,华莱士领兵出战,混战一场,短兵相接中,他意外发现了罗伯特竟与英王勾结,不禁备受打击。伊莎贝拉为华莱士的豪情倾倒,来到驻地向他倾吐了自己的真情,两人陶醉在爱情的幸福之中。
英王再次提出和谈。华莱士明知是圈套,但为了和平着想,他依旧答应前去。在爱丁堡,布斯设计抓住华莱士,并把他送交英王,罗伯特对父亲的诡计怒不可遏。
华莱士终于被判处死刑,伊莎贝拉求情不成,在英王临死前,她告诉英王她怀的不是王子的血脉,而这个孩子不久将成为新的英王。
华莱士刑前高呼“自由”震撼了所有人。几星期后,罗伯特高呼“为华莱士报仇”的口号,英勇地继承了华莱士的遗志对抗英军。苏格兰人民最终取得了民族的独立。
电影幕后
自由的挽歌
《勇敢的心》整部影片都萦绕在压迫与自由中间,自由理所当然地成为了影片深刻的主题。但是在讨论自由之前,让我们先看几件事。历史上的爱德华一世是一位铁腕君主,他为英格兰掠夺了大量的土地和财富,他更杰出的贡献是完善了英格兰的法律,并且发展了议会制度,提高了君主。在英格兰人的史书中,他们对威廉·华莱士曾经下令屠杀战俘以及城中很多无辜百姓。虽然我们不能以偏概全,但这仍然让人迷惑,威廉·华莱士时代的自由似乎距离现代社会很远。
相对于一个奴隶,自由的含义仅仅限于不受他人的限制,自己有权决定自己的所作所为。就这个意义来讲,威廉·华莱士追求的是一种自我控制的权利,这种权利在现在看来是人类最基本的生存条件之一,但很可惜的是他在这个过程中,仅仅在这个过程中便失去了生命。罗伯特继承了华莱士的遗志领导人民,赢得了苏格兰的独立,但在壁垒森严的中世纪,他又是否真正让人民获得了真正的自由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在西方世界,从中世纪到现代社会,可以说是自由的胜利。自由经济取代了庄园经济,个人自由为契约式的国家理论所维护,所有的一切都是由于自由主义成为西方社会的基本哲学所导政的。这种自由是一种权利,而这种权利的来源归根结底是来自政府的维护。然而在西方社会,这种权利直到美国《独立宣言》才第一次正式地得到承认。所以我们不能跨越时代来奢望在《勇敢的心》中体会到真正自由的含义。
在现代西方哲学理论中,少部分的自由主义者仅仅把自由看做是对欲望没有束缚和限制,反抗则是不自由或是强制,这也可以称做是一种消极的自由。虽然在一个非民主的社会里人民也可以享受高度的消极自由,但是这种自由主义哲学的主体论断。从这方面看来,《勇敢的心》中自由的概念就要原始许多了。
丝毫没有底毁影片的意图,因为我们实在没有理由苛求电影去跨越时代追求属于现实中的自由。相反我们还要惊叹于《勇敢的心》能够带给我们如此深刻的心灵震撼,而这种震撼更多的还是来自它对自由的呐喊,最后的“Freedom”完全是一种对旧制度的宣战和对新生的渴望。追求自由与否尽管距离我们十分遥远,但是我们还是能够为一部电影去愤怒和落泪。毕竟真正的自由来自我们的内心。
他的精神如同旗帜
威廉·华莱士被砍头之后,他的身体被切成好几块。他的头颅被挂在伦敦塔桥上,官方鼓励过往的人来嘲笑这个曾经带给英格兰人极大恐惧的人。他的四肢则被送到大不列颠的四个角落,警告一些想叛变的人。但是即使英王爱德华一世这样做,还是吓不倒苏格兰人。华莱士舍生取义的故事传遍了整个苏格兰,他临死前所表现的勇气更令他的同胞引以为荣。他的死在苏格兰人的胸中燃起了一把熊熊的烈火。他们都投效在剩下的惟一能领导苏格兰的人——罗伯特·布鲁斯旗下。
罗伯特接收了华莱士剩余的军队,并且宣称他要向英格兰人求和,这令许多苏格兰人迷惑不解。在臣服仪式上,许多和华莱士并肩作战的战士,以及一些苏格兰的贵族都在场。
罗伯特在山头望向英格兰的将领们、他们的旗帜,以及他们的军队。然后他往后看了看自己的部队,他看到他的战士们,他审视着士兵们的脸庞。
一个苏格兰贵族骑着马靠近他,神情有点不耐烦。“来吧!”他说道,“我们的典礼可以开始了。”罗伯特将手帕小心地放入他的胸甲里,然后转向站在山头上的苏格兰高地人。他深深地吸一口气,喊道:“你们曾经和华莱士一起流血!”他抽出长剑来,“现在,请你们跟我一起流血吧!”苏格兰高地人振奋了,他们发出了震天动地的叫喊声:“华——莱士! 华——莱士! 华——莱士!”声音淹没了整个山谷。他们呐喊着,不顾一切地向吓呆了英格兰人冲去……公元1314年,又饥又饿,人数又少的苏格兰军队在白纳克班的原野上攻击了英格兰的军队。他们打得如诗一般地美,他们为自己赢得了最终的自由和胜利。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6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6.《花样年华》(In The Mood For Love)

无法抗拒而又绮丽无比的东方之美
一个有关人生的命题、一段互为交织的爱情
一种紧张、神秘、情欲的调子,一场苦乐掺半的梦
出品:2000中国泽东影片公司
导演:王家卫
主演:张曼玉/梁朝伟/朱连·卡邦/雷震/张同祖/张耀扬
荣誉:
第 53 届 戛纳电影节 戛纳 法国 2000  最佳男主角奖/最佳男主角  梁朝伟(《花样年华》)/最佳女主角  张曼玉(《花样年华》)/第 53 届 戛纳电影节 戛纳 法国 2000  技术大奖/最佳剪辑  张叔平(《花样年华》)/最佳美术指导  张叔平(《花样年华》)/最佳服装造型设计张叔平(《花样年华》) 
IMDB: 8.0/10( 8632票)


影片概述
他和她是两个生活在社会中产阶层而思想处于边缘的人,因为不经意地发现彼此的配偶有了不寻常的关系,于是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就有了愁绪,有了伤感,有了共同的为惆怅所填斥的光阴。 “渴望一个笑容,期待一阵春风,你就刚刚好经过。突然眼神交错,目光炽热闪烁,狂乱越难掌握。”“我像是着了魔,你欣然承受,别奢望闪躲,怕是谁的背影,叫人难受。”
于是,很多事情不知不觉就来了。他们开始一点一点地,身不由己地,各怀心事地靠近……一切本来都可以顺理成章,足以走到边缘,甚至可能曾经越过极限,但这和越过极限的放纵,然后在极限的另一头迅速坠落,然后伤感的人生并不一样。他们始终不敢也不肯逾越严密的社会道德规范,欲爱不能、欲说还休,他们之间始终隔着一段距离,这距离不大,但足够让细如涓流的情感侧着身子飞逝。

在爱情的尽头,在“发乎情而止乎礼”的道德约束下,日子在花样年华中过去,他们最终迎来的,是永久的分离。
精彩影评
王家卫的悲情新片《花样年华》含蓄而隐晦,片中没有一幕真正的性的场景表现,也没有一次真正的高潮。但王家卫创造了一种紧张、神秘、情欲的调子,把它尽可能地拉伸,并戛然而止,可以说,这部影片是一场“苦乐掺半”的梦。
                                        ——《时代》周刊
《花样年华》这部影片,我认为它主要表达的是一种观念,一种感觉,尤其是感觉,本来这是一种很难讲清的东西,可是他的故事成功地再现了这种感觉,只要认真去体会,就能有所领会。就片子本身来讲,故事可能是很淡的,但是这种感觉通过影像、通过剪接,把都市人物的心理刻画得极为到位。可以说,在今天,大陆还没有人能拍出这么好的影片。
                                            ——张艺谋
《花样年华》显示了一种文化旅游的魅力。片中那样内敛和怀旧的叙事方式,可能是西方人想破脑袋也想不出来的。故事在时空的碎片中展开,苦涩的记忆,落寞的情杯,如一种细细的痛,透彻人的心骨,怎能不让生活在眼花缭乱的快餐式爱情中的西方人觉得新奇,要忍不住在内心长吁短叹呢?
                            ——清华大学传播系影视沙龙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1962年的香港,报馆编辑周慕云与妻子租住了一间位于上海人聚居地的公寓,邂逅了一名与丈夫刚搬进来的美丽少妇苏丽珍。周慕云的妻子常常不在家,周平时除了忙于应付稿约就是和好友一起流连于声色场所。苏丽珍的丈夫常常要到日本出公差,苏在一间出口公司当秘书,闲来看看电影、操持家务。两个家庭的日子过得波澜不惊。周和苏因为常与房东在一块儿打麻将而相识,他们常常一起聊聊天,逛逛街。没过多久,他们就发现彼此配偶的行为有些怪异:她看见了他有一条与自己先生一样的领带;他发现她有一个与自己太太一样的皮包,而且这些都是在香港买不到的。他们终于明白各自的配偶间有了不同寻常的关系。
于是,两个受伤的人开始接近,周慕云在酒店里包了个房间写武侠小说,苏丽珍常常去照顾他,他们情投意合,互相爱慕。到了最后,周慕云发现自己已深陷在情感的漩涡之中……
虽然许多事情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但在严密的社会德规范面前,他们没有越过一步。苏丽珍的丈夫要回来了,周慕云决定要走了。他给苏丽珍打电话,问她是否能与自己同行,电话那边苏的沉默让他心灰意冷,他一个人去了新加坡。当苏赶到酒店时已经人去楼空了。
多年后周慕云回到了在香港曾经住过的房子,可是房子已经换了新的主人。他不知道苏丽珍也曾经回来过这里,也去新加坡找过他。两个人就这样遗憾地错过。最后,这段真诚、纯洁而又无奈的感情并没有转化成为一场轰轰烈烈的爱,它始终是含蓄的、中国式的。斯人已去,物是人非,只留下周慕云一个人对着洞口,诉说着自己灼人的秘密。
电影幕后
秘密
如果一个秘密封存在树洞中便可以得到解脱,那么世上便多了一棵行走的树。如果一段往事留在古老的庙堂中就能够轮回到他处,那么每颗心便成为一座殿堂。《花样年华》总是带有一种沉迷、绵长的调子,它用一种悠远的语调讲述着一场古典而纯粹的爱情,蕴含着神秘和逃避色彩。
当周慕云和苏丽珍发现彼此的配偶有了外遇之后,他们都以为这秘密只有自己知道。于是他们小心翼翼地试探对方到底知不知道,在他们得知对方都有所察觉之后,很是吃惊,继而是愤怒,继而是伤心,继而……在一种淡淡的感伤情绪的支配下,他们开始了一段奇特的感情游戏。
秘密沉淀在他们的心底,可它是以怎样令人惊异的力量潜伏着,又催生出克制的浪漫?他们想方设法地躲避闲言碎语,他们想保住自己的妻子和他人的丈夫,以及自己和他人的一些秘密。在交往中,她寂寞的芳心无处躲藏地被他看到了。他曾期待过,身体向她靠近过,认认真真地伤心过。无处遁逃时,他问好朋友阿炳:“我问你,从前有一些人,如果心里有了秘密,但又不想让别人知道,你知不知道他们会怎么做?”阿炳回答:“我怎么知道?”他说:“他们会跑到山上找一棵树,在树上挖上一个洞,把秘密全说进去,再用泥巴把洞封上,那秘密就会永远留在那棵树里,没有人会知道。”
那个时代已经过去,属于那个时代的一切都不存在了。花样年华过后,他是空虚的,她也是空虚的,只有那棵树从此不再空虚,因为在它的心里,已经装下了一个人一生一世的秘密。
被禁锢的灵魂
那是一种难堪的相对。她一直羞低着头,给他一个接近的机会。他没有勇气接近。她掉转身,走了。《花样年华》就像一则曼妙的都市情感寓言。它呈现给我们一个主题:人们曾经端庄过,也曾经狂野过。但接下来会怎样?是放纵?还是隐忍?
当得知彼此的配偶有了不同寻常的关系之后,周慕云和苏丽珍的接触多了,他们彼此关心,就像两个备感寒冷的人为获取温暖一样渐渐地贴近。然而我们不难发现,两位潜藏在幕后的真正的偷情者,虽没有正面出现,却始终是一副依性而为胜利者的姿态。而两位自诩心地无私、襟怀坦荡的主人公倒像是心怀鬼胎、藏头露尾,没来由地惶惶.他们的交往中总带着些许怯懦与尴尬,每次他俩去寻找对方,站在门外总是一种略具道德谴责意味的第三者姿态,在酒店中相会,是与非的界限如此模糊,两人已是一副彻头彻尾的“偷情者”模样。
见不着时,越来越想念那些背着人偷来的、幽室相守的时光,是多么和谐而平静。那些久候不至的苦等,明知是她却听不见声音的电话,又是多么地炽热和辛烈。一个是内敛、沉默、隐忍并且英俊的男人;一个是精致、自尊、优雅并且无奈的女人。他们想极力挣扎,可是却不小心越陷越深。在轮转的岁月里,每个人都在被迫接受命运不依不饶恩赐的祸与福,每个人又都在浑然不觉,抑或心甘情愿地重蹈他人的恩和怨。他们想打破生活的现有状态,最后又想让生活回到最初状态,有一些冲动,有一些缠绵,最后都要归到一些追思,一些纪念。他终于决定走了。劳燕天涯后,仍禁不住要问:“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走?”
她在房中低泣,对着无人的电话问:“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带我走?”
其实他们都很矛盾,一边是隐忍,一边是探就。也许感情就是这样,有时想要,有时想逃。那一句话总是让人刻骨铭心——如果有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带)我走?这是一个人最勇敢的时候,让另一个人伴随一生,这承诺,需要多大的勇气!只是他和她并没有听到。在某一个树洞旁,他把嘴凑上去,说出一生一世的秘密。
直到最后,银幕上那段半是启迪半是伤感的文字仍让人动心——
那些消逝了的岁月,仿佛隔着一块积着灰尘的玻璃,看得到,抓不着。
他一直在怀念着过去的一切。如果他能冲破那块积着灰尘的玻璃,他会走回早已消逝的岁月。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物事人非

ZxID:59911

等级: 准尉
举报 只看该作者 7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电影有很多经典中的经典

有的真的很不错```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8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7《泰坦尼克号》(Titanic) 

电影史上第一昂贵的电影
沉没之船上永不沉没的爱情绝唱
一部人类应时时审视自己劣根性的警世箴言
一则包融信念、勇气、牺牲和爱的不朽传奇
出品:1997美国Lightstorm娱乐公司/派拉蒙影片公司/20世纪福克斯影片公司
导演:詹姆斯·卡麦隆
主演:凯特·温斯蕾/李奥纳多·迪卡普里奥
荣誉:
奥斯卡奖 
1998 获奖 奥斯卡奖 最佳电影 (Best Picture) 詹姆斯 卡梅伦 (James Cameron),乔 兰道 (Jon Landau)
最佳导演 (Best Director) 詹姆斯 卡梅伦 (James Cameron)
最佳摄影 (Best Cinematography) Russell Carpenter
最佳艺术指导-布景 (Best Art Direction-Set Decoration) Peter Lamont,Michael Ford (I)
最佳服装设计 (Best Costume Design) Deborah Lynn Scott
最佳剪辑 (Best Film Editing) Conrad Buff IV,詹姆斯 卡梅伦 (James Cameron),Richard A. Harris
最佳效果(音响编辑) (Best Effects, Sound Effects Editing) Tom Bellfort,Christopher Boyes (I)
最佳音响 (Best Sound) Gary Rydstrom,Tom Johnson (I),Gary Summers
最佳效果(视觉) (Best Effects, Visual Effects) Robert Legato,Mark A. Lasoff,Thomas L. Fisher
最佳音乐-剧情片原作配乐 (Best Music, Original Dramatic Score) 詹姆斯 霍纳 (James Horner)
最佳音乐-歌曲 (Best Music, Song) 詹姆斯 霍纳 (James Horner),Will Jennings (II)
提名 最佳女演员 (Best Actress in a Leading Role) 凯特 温丝丽 (Kate Winslet)
最佳女配角 (Best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格洛丽亚 斯图尔特 (Gloria Stuart)
最佳化装 (Best Makeup) Tina Earnshaw,Greg Cannom,Simon Thompson 
金球奖 
1998 获奖 金球奖 最佳电影(剧情类) (Best Motion Picture - Drama) 
最佳导演 (Best Director - Motion Picture) 詹姆斯 卡梅伦 (James Cameron)
最佳电影原作歌曲 (Best Original Song - Motion Picture) 詹姆斯 霍纳 (James Horner),Will Jennings (II)
最佳原作音乐 (Best Original Score - Motion Picture) 詹姆斯 霍纳 (James Horner)
提名 最佳男演员(剧情类)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or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莱昂那多狄卡皮奥 (Leonardo DiCaprio)
最佳女演员(剧情类)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Motion Picture - Drama) 凯特温丝丽 (Kate Winslet)
最佳女配角 (Best Performance by an Actress in a Supporting Role in a Motion Picture) 格洛丽亚斯图尔特 (Gloria Stuart)
最佳编剧 (Best Screenplay - Motion Picture) 詹姆斯 卡梅伦 (James Cameron) 
英国学院奖 
1998 提名 BAFTA电影奖最佳电影 (Best Film) 詹姆斯 卡梅伦 (James Cameron),乔 兰道 (Jon Landau)
最佳摄影 (Best Cinematography) Russell Carpenter
最佳服装 (Best Costume Design) Deborah Lynn Scott
最佳音响 (Best Sound) Gary Rydstrom,Tom Johnson (I),Gary Summers
最佳剪辑 (Best Editing) Conrad Buff IV,詹姆斯 卡梅伦 (James Cameron),Richard A. Harris
最佳特效 (Best Special Effects) Robert Legato,Mark A. Lasoff,Thomas L. Fisher
最佳音乐 (Anthony Asquith Award for Film Music) 詹姆斯 霍纳 (James Horner)
最佳化装/发型 (Best Make-Up/Hair) Tina Earnshaw,Simon Thompson,Kay Georgiou
最佳艺术指导 (Best Production Design) Peter Lamont
David Lean导演奖 詹姆斯 卡梅伦 (James Cameron) 
欧洲电影奖 
1998 获奖 观众奖 观众奖-最佳女演员 (Best Actress) 凯特 温丝丽 (Kate Winslet)
提名 世界电影杰出欧洲成就奖 
落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1997 获奖 落杉矶影评人协会奖 最佳设计 (Best Production Design) Peter Lamont 
法国恺撒奖 
1999 提名 恺撒奖 最佳外语片 (Best Foreign Film (Meilleur film 閠ranger)) 詹姆斯 卡梅伦 (James Cameron
IMDB: 6.9/10(79703票)

影片概述
在评价自己的这部影片时,导演詹姆斯·卡梅隆说:“1912年4月10日,工业技术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将近20年的连续不断的奇迹。人们开始对这没有止境的进步想当然,有什么能比泰坦尼克号——人类有史以来建造的最大的、最豪华的可以移动的物体来更好地代表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呢?但是,4天半之后,整个世界改变了——这艘‘梦之船’的处女航以不可理喻的噩梦般的结果而告终。人类的独特的劣根性:傲慢、自满和在非常状态中表现出来的贪婪就这样永远地摧毁了人类拥有不可战胜力量的信念。
“我拍这部电影的目的不单在于表现这艘声名狼藉的船的戏剧性的毁灭,而且在于展示她的短暂的、灿烂辉煌的一生,捕获泰坦尼克号和她的乘客及全体工作人员的美、活力、希望和信心,以及在揭示人类黑暗面的过程中,颂扬人类精神的无限潜力。泰坦尼克号不只是一个警告性的故事——一个关于人类的不幸的神话、寓言和隐喻,它还是一个关于信念、勇气、牺牲和爱情的故事。”
精彩影评
今天我们来谈《泰坦尼克号》不仅是因为它是一部成功的商业电影,更重要的是它带动了世纪末的一股怀旧的风潮:泰坦尼克号的沉没是20世纪初的一场悲剧,影片却以真实的史实加上虚构的爱情故事将泰坦尼号启航不到5天中的爱情、友情和灾难呈现在世纪末的这一代人面前,它告诉了我们一个真理:我们要珍惜生命。
                              ——香港著名主持人 吴小莉
我们都需要具有强烈的情感、能够横扫一切卑琐情境的鸿篇巨制,需要能激励精神生长的英雄主义重现江湖。在这一点上,《泰坦尼克号》帮了大家的忙。
                                        ——《纽约时报》
《泰坦尼克号》不仅是一部电影,还是一个现象,它带给大家的一个感受就是,它完成了大家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一个梦。尤其是其中的爱情故事,是现实中难以完成的,需要死亡考验的、可生死相随的爱情。
                                  ——专业影评人 徐永耀 
剧情介绍
一则电视新闻“寻宝探险家布克为了寻找1912年沉没的泰坦尼克号,从沉船上打捞起一幅保存完好的一位年轻女子佩戴着一条钻石项链的画像”引起了一位百岁老妇的注意。老妇人激动不已,随即来到布克的船上。原来她名叫露丝,就是画像上的女子。看着画像,往事一幕幕浮现在她眼前——
1912年4月10日,被称为“世界工业史上的奇迹”的“泰坦尼克号”从英国的南安普顿出发驶住美国纽约,开始了它在大西洋上的处女航。码头上人山人海,人们争相目睹人类有史以来最大、最豪华的船。露丝,一位漂亮的贵族小姐与她的母亲及未婚夫、钢铁大王之子卡尔一起登上了头等舱。与此同时,年轻的画家杰克通过与人赌博,幸运地得到了三等舱的船票,他和伙伴飞一般地跑到码头,跳上甲板,登上了泰坦尼克号,他们高声欢呼着,仿佛是大海的主人。露丝是一个外表遵循规矩,而内心有着强烈的反叛意识的女孩,她早已厌倦了贵族们的无聊生活。在甲板上,杰克看到了露丝,被她深深吸引。
露丝对未来的婚姻生活感到万分无奈,她的内心如波涛一般地汹涌澎湃。当她试图跳入大海时恰巧被杰克发现,他救了她,两人由此相识。露丝向杰克吐露着心声:“我觉得这一生不外如此,像活了一辈子似的,又像是站在悬崖边上,没人拉我回来,没人关心,甚至无人理会。”杰克耐心地开导着露丝,带她去三等舱中跳舞,甚至教她如何吐出又远又直的唾沫,在杰克乐观精神的开导下,露丝找回了失去已久的快乐。露丝的未婚夫卡尔发现了杰克和露丝的来往,他送给露丝一条价值连城的项链“海洋之心”,试图挽回同露丝的爱情。然而这—切都无法打动露丝的心,因为她已经深深地爱上了杰克。在卧室中,露丝戴上了“海洋之心”,由杰克画下了那张令她永生难忘的画像。露丝决定上岸后与杰克一起生活,幸福似乎已掌握在两人手中。
然而由于泰坦尼克号撞上了冰山,船身右侧破裂了,尽管它号称“永不沉没”,人们却能感受到它在一点一点地下沉,可这时杰克却被卡尔栽赃陷害,被关在下层船舱里。露丝回到空无一人的船舱里找到杰克,在紧要关头找来斧子救出了他。他们来到甲板上,露丝在杰克的劝说下上了救生艇,然而在登上救生艇的最后一刻,露丝改变了主意,她重新跳回到泰坦尼克号上,决定与杰克生死与共。
杰克拉着露丝跑到船尾,爬上栏杆,直到泰坦尼克号沉没。两人落入海中,杰克将露丝推上一块木板,自己则泡在冰冷的海水中。他鼓励着露丝,要她答应好好地活下去,而他自己的身体却越来越冷,最终缓缓沉入大海……救援船救起了露丝,杰克却被冰海永远地吞没。84年后,露丝又来到泰坦尼克号沉没的地方,将“海洋之心”抛人海中,以告杰克的在天之灵……
电影幕后
“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史上最大的船难
1912年4月10日凌晨2点20分,重达46.5万吨、被称为当时全世界最大最安全的豪华游轮“泰坦尼克号”在它的处女航中,在加拿大东岸纽芬兰附近的海面上撞上巨大的冰山而沉没。当时船上载有2223名乘客,不幸的是只有700多名乘客逃过这一历史上最大的船难,以下是关于“泰坦尼克号”的沉船始末。
撞上冰山
“泰坦尼克号”的右舷与冰山相撞了,尽管数吨冰块山崩似地落在前甲板上,但船只轻轻地抖了抖,然后继续向前滑行,几分钟后才停下来。史密斯船长得知了这个坏消息后,立即同设计师安德鲁迅速检查了被撞坏的部位。结果令他们的心情非常沉重.安德鲁估计1小时、最多1个半小时后船就要沉了。
电讯员布里德决定试一试正准备使用的新求救讯号sos,就这样, “泰坦尼克号”成了世界上第一艘发SOS求救讯号的船。
疏散乘客
船上共有2200多人,按说至少有一半人可以乘救生船脱险。但大多数乘客并未意识到危险。零时30分左右,史密斯下令放救生船,命令妇女和儿童先上,但很多人都不愿上救生船,他们不相信“泰坦尼克号”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会沉。第一条救生船零时45分就放下去了,但能坐65个人的救生船只上了28人。
零时55分,6号救生船也开始下了。一支支升空的求救信号慢慢地使人们意识到“泰坦尼克号”真的遇上大麻烦了。人们开始涌向甲板,由于有“妇女儿童先下”的规定,甲板上出现了许多动人的情景:丈夫吻别妻子和孩子,帮助他们上救生船。许多妻子与丈夫依依惜别,有的甚至拒绝上船。
最后时刻
1时30分,船斜得厉害了,乘客开始惊慌起来c 14号救生船放下去时,一些乘客冲过去就往船上跳。五副乔治怕发生意外,拔木仓开了两木仓,才镇住失去理智的乘客。
在电讯室里,两个电讯员仍坚守岗位,他们每隔10分钟就往公司发回一份电报。1 时35分,电报是这样写的: “机舱进水了”;1时45分:“淹到锅炉了”!
2时05分,救生船已没有了,但沉船上仍有1500多人。二副赖托勒放下一只橡皮船,命令船员们用木仓把船围住,只让妇女和小孩上船,又载走了44人。当所有的船都
走了以后,“泰坦尼克号”上出现了一片奇怪的宁静。大家不再惊慌,数百人静静地站在甲板上。这时,史密斯船长出现了, “现在,自己救自己吧/他对所有的人员说。
2时18分,船完全沉没,四周一片黑暗,只有此起彼伏的哭叫声、求救声在夜色中响起。据目击者回忆,船沉人海底的那一刹那间, —条巨大的水校直冲天空。(林 雨)
爱情神话的复活 
在通览《泰坦尼克号》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影片打动人心的原因是电影中的男女主角杰克与露丝的生死爱情,在这里,爱成为人们魂牵梦萦的最终主题。可以说,当“泰坦尼克号”以艺术的方式重返大西洋的时候,使它浮出海面的力量中有雄厚的资本,更有感人的爱情。爱情使时光倒流;使“泰坦尼克号”复活,使杰克和露丝置身“泰坦尼克号”的船头迎着大西洋的海风飞翔。《泰坦尼克号》是个神话,而杰克和露丝的爱情则是神话中的神话。看过影片的人们开始渴望或寻找这种神话的力量,一种使人类的这一半和另一半紧密相连的精神动力。
当《泰坦尼克号》进入我们平常的生活空间时,我们的心得以在一个瞬间有了猛烈跳动的力量。也许我们无法挽留太多的记亿,也许我们无法指望全盘的拯救,但至少在这样的瞬间,我们抓住了一样东西,这就是爱情。在大的历史被解构之后,能抓住小的爱情,就应该算是收获,因为它同样能给我们灵感,能使我们的日常生活闪闪生辉。
人类置身在后现代的冲击之中,然而又宁愿相信爱情的神话。这就提出了一个问题,一切都逃不过解构主义的手术刀,然而,一旦遭遇爱情这个在人类心中隆起的硬块时,解构者们会不会有些左右为难,他们会不会在想,解构行为抵达了一个边界,或者说,在后现代主义的长时间的冲击之后,这些被瓦解了又被拼接起来的爱情神话,是否就是后现代主义终结的一个信号?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9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8《燃情岁月》(Legends of the Fall) 

充满着温情和阳刚之气的经典之作
恍如隔世的成人童话
记录西部风光的伟大史诗
富有创新求变的“独立电影”精神
出品:1994美国哥伦比亚影片公司
导演:爱德华·瑞克
主演:布拉德·皮特/安东尼·霍普金斯/朱丽娅·奥蒙德/依丹·奎恩
荣誉:
本片获得1995年奥斯卡最佳摄影奖,以及最佳艺术指导、最佳音响提名。
IMDB:6.7/10( 11433票 )


影片概述
广袤粗犷的原始荒野、浑然天成的宏伟乐章、真挚无畏的勇敢执着,这一切共同演绎了一段激动人心的“燃情岁月”。它是凄美、哀婉的爱情悲剧,是波澜壮阔的美国西部画卷,更是一个自然之子的传奇。

众多电影人凭着对电影的热爱和投入,为日渐细微的西部电影另辟路径,树立了光辉的典范。《燃情岁月》以博大的胸怀、精深的意境与高超的技法,谱写出一曲人性化的完美史诗。它没有金戈铁马却有超然气魄,没有刀木仓不入但有血有肉,没有肝胆义气更有情真意切!它所表现的精神境界能引发世界性的共鸣与普遍认同,是难得的弘扬世间真情、天人合一的优秀作品。
在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精心打造的乐曲声中,主要人物的旁白缓缓推动着情节,加上摄影师天马行空般的手法以及布拉德·皮特商标般的不羁眼神,整部片于像极了一部优美的抒情散文,我们的思绪也仿佛在刹那间飘进了美国西部山区,全身心地和影片里的人物一起狂奔。
精彩影评
这是一部经典的唯美派电影,我痴迷于爱尔兰音乐,我喜爱那种忧郁凄凉的气氛,这种形式不会因时间而显得褪色、变质。我同其他作曲家不同的是,我不是把作曲当做工作,而是当成艺术。所以,在《燃情岁月》中,我赋予了它最具表现力的声音。
                    ——好莱坞最富盛名的配乐夫师 詹姆斯·霍纳
当我们讨论这部电影的时候,我们想起了家族的负担因心灵的深沉与爱意像水一样能够载舟亦能覆舟,兄弟之情因为权利的斗争而支离破碎;另外,我们想到了人与土地之间的关系;总之,我力图展现所有我在阅读小说时的经验和感受。
                            ——本片导演 爱德华·兹维克
我一直认为我所扮演过的大多数角色都能找到更合适的人选来演,惟独崔斯汀这个角色,我知道我是最佳人选。从我第一次看到剧本时就知道,我了解他的行为,他的心态,我的挑战是如何让观众也能认同我对他的看法。
                            ——本片男主角 布拉德·皮特
剧情介绍
退伍的上校威廉带着全家来到美国蒙大拿的西部荒原,在一处偏僻的山区开垦牧场。上校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艰苦的环境而抛夫弃子回到了东部,上校带着3个儿子同印第安人“一刺”一家成为邻居,在农场上过着平静、祥和的田园生活。
三兄弟自由自在地成长,他们手足情深但性格迥异:大哥艾弗雷德为人忠厚,办事认真,三弟塞缪尔是位理想主义者,很受父亲的宠爱;而老二崔斯汀则是一位狂放不羁的人,他桀骜不驯,喜欢与印第安人交往.并从他们那里学到了许多东西。父子4人在一个纯男性的世界里过着淡泊的生活。
然而,当塞缪尔大学毕业后把未婚妻苏珊带回家里时,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艾弗雷德暗恋上了苏珊,而崔斯汀非凡的气质却又订动了苏珊的心。4个年轻人在痛苦地压抑着各自的情感。就在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兄弟不顾父亲的劝阻,远渡重洋,奔赴欧洲作战。在战争中,尽管崔斯汀竭尽全力地保护弱小的弟弟,但是塞缪尔还是被战争夺去了生命,为此崔斯汀一直无法原谅自己。
战争结束了,艾弗雷德回到农场。他跛了一条腿,但也因此得到了嘉奖。当崔斯汀回到农场时,他与苏珊之间的爱情爆发了,失落的艾弗雷德离开农场独自进了城。农场的生活尽管又恢复了平静,但是弟弟死亡的阴影始终让崔斯汀无法面对他所深爱的苏珊,他再一次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几年后当他再回来农场,发现一切全改变了,父亲中了风,农场衰败。艾弗雷德进入了政界,在苦苦等待中的苏珊心灰意冷,嫁给了艾弗雷德。
崔斯汀娶了一刺的女儿——从小就暗恋自己的“伊丽莎白二世”,并有了儿子,想过平静的生活,一切似乎就要这样平静地结束了,然而在一次进城返回的途中,“伊丽莎白二世”不幸被人误杀,再一次燃起了崔斯汀心中躁动的烈火。他将所有的一切置之度外,终于在父亲和大哥艾弗雷德的帮助下报了仇。
仍然爱着崔斯汀的苏珊无法面对自己的感情,在绝望中饮弹自尽。艾弗雷德把妻子的遗体送回了农场,他与崔斯汀和父亲之间取得了相互的谅解,一家人重新又团结在一起。在经过这一切之后,历尽沧桑的崔斯汀把父亲和孩子托付给艾弗雷德,从此浪迹天涯,直到生命的结束。
电影幕后
不肯安歇的灵魂
草原上有一条宽阔的河流,经年累月地在那里静静流淌,但是没有人看见平静水面下的激流暗涌。也许有一种人,他们的一生注定是颠沛流离的一生。这一切是因为他们的身体里沸腾不止的血液,是因为不肯安歇的灵魂,是因为将生命本质里最真实的想法付诸实践的勇气。片中,印第安老人一刺有一句话:“我知道,这个世界有些人是能够听得到自己心里的声音的。”崔斯汀就是这样一个幸运的人。
这是一个在军人和猎人教育下长大的青年,他秉承了父亲威廉上校和印第安智者一刺的卓越性格。他从小就曾切下一只大狗熊的脚趾,在那场与狗熊的搏杀中,他的血与熊的血溶在一起,从此,一种伟大征服欲左右着他的一切。
崔斯汀生性狂野,我行我素,想尽办法挑战自己,也挑战社会,在他的身上,蕴涵了那种随时随地可能爆发的力量,那是征服自然的力量,征服自我的力量。这种力量贯穿了主人公的一生,当岁月流逝,斯人远去之际,终于完成了最初的谶语与最终的主题。
崔斯汀也是纯真的,他那不带任何目的真情流露,让我们明白外表放纵的他实际上拥有一颗未受污染的心,内心不受污染因此无所羁绊。他有那如天一样纯净的心灵,如火一样灼热的情感,所以他才能无所顾忌地爱上了弟弟的未婚妻苏珊,所以他才为人们所热爱和祟拜。如果你爱那天、那地、那旷野,爱那无拘无束的自然,那么你就一定会爱崔斯汀,因为他就像这天地、这旷野、这自然,近乎赤诚而又粗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与让人悍服的强大力量。像风,没有固定的形状;像雨,无私无畏地投向大地;像火,从不顾忌烧伤自己。
崔斯汀还是孤独的,《燃情岁月》中的孤独是另一种极端的表达方式。这部电影从一开始就把孤独注进了画面,崔斯汀那孤独的眼神,孤独的拥抱,孤独的身影,孤独的激情,以及——他孤独地离开亲人,孤独地走向死亡。
影片最后,像上帝的使者一样睿智的一刺为崔斯汀的一生做了总结:“疼爱他的人均英年早逝,他是石头,他和他们对冲,不管他多希望去保护他们。他死于1963年9月,秋天,月圆之时,他最后路面的地方是在北方,那儿仍有许多待捕猎的动物。他的墓并没有记号,但没有关系,反正他常活在边缘之地,在今生和来世之间。”
错过它是你的遗憾
《燃情岁月》向我们叙述了一个凄美动人的爱情故事,从表面上看,它似乎是一部充满罗曼蒂克、多愁善感似的老式言情片,然而,深入其内部,我们才了解到它几乎完全摒弃了给人以保守陈腐、平庸媚俗之感的好莱坞类型化的模式,它透过一户移民家庭和几乎被赶尽杀绝的印第安民族“贤者”的眼光,观察了美国近一个世纪的当代史,对社会、政治、经济、民族政策、文化、婚姻、爱情,几乎涵盖了当代社会方方面面的主流意识,影片都进行了锋藏不露的抨击。
在人性的刻画上,影片进行了精心的雕琢,在爱情与亲情、理智与欲念的矛盾斗争中,几个年轻人受着痛苦的折磨,他们显得那样无谓和无奈,在某种情形下,他们更像在汹涌的海水中瑟瑟发抖的小船一样,陷入人性的洪流中无助地打着转。
在影片的调色板上,色调是如此丰足,令人心旷神怡的自然美景,巨细不遗的细节描写,丰富细腻的感情色彩,亲情、情欲、受难、和解、怨恨、死亡、眼泪……多情的人事与物事,如梦如烟如诗如画,爱过了恨过了想念过了,到底意气难平,只留下了万种情思,满怀幽怨。一幅时代的风俗画中,几个命运多舛的有情人,且吟且思且歌且叹。
影片的音乐也是独特而富有张力的,配乐大师詹姆斯·霍纳在片中运用了日本洞萧这种音色古老、深邃苍茫的乐器,来塑造主角传说般不可捉摸、狂野悲愤却又浑然天成的形象,时而狂放不羁,时而飘忽不定,时而呐喊悲呜,时而沉吟低语,可以说这是霍纳此类手法最令人印象深刻的一次表现。全片的音乐出现的各个主题,从恬静淡雅到悲愤感慨,旋律上无不精雕细琢,唯美动人,交织出一篇又一篇悠然神往、扣人心弦的乐章,赋予了本片传神的诠释。
史诗般的情节,醉人的音乐,精彩的演出及富有表现力的摄影在此片中完美融合,铸就出了永恒的经典。
看完这部影片,你是否得到了什么启示——生命中的险恶没有什么恐怖,生命中的寂寥没有什么悲愤,生命中的放纵没有什么缺憾,生命中的痛苦与埋没无关,关键是:即使在始终无人注目的暗夜中,你可曾动情地燃烧,像那颗不肯安歇的灵魂一样,为了答谢这一段短暂的岁月?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0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9《阳光灿烂的日子》(In the Heat of the Sun) 

对文革时期青少年的生活状态和青春期困惑的真实描绘
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出品: 1994 中国协和影视股份有限公司
导演:姜文
主演:夏雨/宁静/王学圻/斯琴高娃
荣誉:
获得1994年第51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男演员奖
IMDB: 7.8/10( 181票 )


影片概述
对许多人来说,“文革”是一段黑暗的日子,在那个时代里,是非混淆、黑白颠倒……然而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在时代刻画和叙事观点上却独具一格,它没有表现出惯有 
的沉痛,而是以与政治上的疯狂相对而言较为平静的军属大院为背景,描绘了一群被危险激情燃烧的少年的生存状态——当整个国家的人民在投人革命的时候,他们却被其他烈火困扰着。他们就这样在耀眼的阳光与遍地的红旗中间度过自己的青春,有冲动、有爱情、有性、有幼稚、有失败、有冒险,也有成长。

《阳光灿烂的日子》价值不在年代,而在于它的真实、感人。在剧中,男主角马小军的成长过程和那一时期许多人的经历都很相似,虽然未有生离死别的伤痛,只是个人简单成长的青春梦,却以它的真实而震撼人心。
本片对于人性的描写是真实的,在那个“冤”与“恨”压得人透不过气的年代,不识愁滋味的少年却被未成形的情和欲霸占了所有空间。狡猾的心魔渐渐摸道上路,男性世界的粗豪和威武在绷紧的肌肉状态下开花结果……所有的一切在回忆中都是“里程碑”,纪念着昨日的无悔。
精彩影评
中国导演姜文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堪称是94年度全世界令人赞绝的、至今仍渴望观看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从内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国电影,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电影跨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时代》周刊
《阳光灿烂的日子》无疑是90年代中国影界的意外之喜。它带给观众的决不仅仅是一种无所事事的闲聊调侃,也不仅仅是对特殊年代的追忆与讥讽。当观众深深地为影片打动时就会发现,这部影片所展现的竟是一个意象丰富、意味深长的“社会-个人”、“文化-心理”图景。
                                    ——著名影评人 陆镜
国产影片里我觉得最保持原著的神韵和风格的影片非《阳光灿烂的日子》莫属。我还记得我读《动物凶猛》时的激动,它使我真正佩服起王朔.能够那么准确地把握青春期少年人的那种疯狂,甚至残忍。他所表现的那种爱情,那种最原始的毫无方向,不知如何处置的情感,非常有代表性,也非常有感染力。那是一个不容易被抓住的话题,纯真与邪恶,爱与折磨,却展开得自然而又完美。在强烈的爱中无法把握,只能将恶毒的箭刺向所爱,也刺向自己。《动物凶猛》不但有力度,有深度,探到了人性的深层,而且写初恋更写出了独到的视角,是所有其他作家很少涉及甚至忽略的。
                                          ——网友留言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文革时期的北京。马小军是一个军属,小伙伴们叫他马猴.他的父亲常年在外,没人管教的他在大院里结交了一帮“哥们儿”。他们逃课、打架、抽烟,“混街”成了他们这伙人的生活主题。这当中有刘忆苦,有羊搞,还有后来出现的女孩于北菇,当外面的世界闹得天翻地覆的时候,这群军人子弟却在自己的天地里享受阳光灿烂的日子。
在无聊的夏日里,马小军学会了撬门开锁,进到别人家里成了马小军生活的一大乐趣。他常常溜出校门,用自制的钥匙打开一把又一把的锁,窥探一家又一家的秘密。但马小军从来不拿人家东西。有一次,他闯人一个陌生人的家中,一张挂在墙上的彩色照片吸引了他:身着泳装的少女。马小军长久地凝视着她,被她深深地打动了。
大院的人要和另一伙男孩子打架,马小军用砖头照一个人头上拍了下去,把他打伤了,对方捎来话说要拉来几百人报仇,然而在中间人的调和下,这场大规模的争斗奇迹般地和解了,他们拥进莫斯科餐厅里庆祝。马小军一直没忘记那个照片上的女孩。他天天像猫一样在那个房子周围的铁皮房顶上转悠,希望能见到她。终于有一天,一双美丽的女孩的双腿从马小军身边经过,马小军意识到就是她,于是叫住了她。从此,马小军天天都去找她,将别人做过而自己从来不敢做的事都安到自己的头上,表现自己的英勇……
那个女孩名叫米兰,一天她答应马小军去见他的那帮哥们儿。看见米兰和刘忆苦谈得那么亲热,马小军有些嫉妒。接下来的日子里,米兰一边和马小军好,一边又和刘忆苦好,马小军心里很乱。马小军和刘忆苦同月同日生,在庆祝他们的生日那天,米兰分别送了他们两个礼物,马小军本来应该是高兴的,但又不知为什么他心里很不是滋味,他执意要将米兰赶走,为此还和刘忆苦打了起来……但记忆到这儿发生了混乱,或许马小军根本就没有那种勇气,根本就没打架,他们那天玩得很愉快……
那天晚上,马小军骑上脚踏车在雨里疯狂地飞跑,冲着米兰的窗口大喊:“米兰,马小军爱你!”当米兰下来时,马小军竟然没有勇气承认,米兰将马小军拥入怀里。可她后来还是跟了刘忆苦。
马小军一气之下跑到了米兰的住处,冲动之中想要做出越轨之事,但被米兰打败了……从此以后,大家冷落了马小军。后来大家分散了,各奔前程,米兰去了文工团,刘忆苦去当兵,后变成残废。许多年后,当这群儿时的伙伴再次相聚时,那过去的一切对他们来说都不再重要了。

电影幕后
青春乌托邦
虽说这是一部有关文革的作品,但任谁也看得出,这是一部谈青春、谈成长的作品。一群10来岁的毛孩子在文革年月的北京城里横冲直撞,姜文从自己的经验出发,挣脱了伤痕、
苦难这些文革陈腔,在他的镜头下,文革同浪漫、青春一样。当第五代导演上山下乡插队劳动时,留在北京的小弟弟、小妹妹们反而因此过着无法无天的半逃学生涯。父母、师长、兄姐,谁也顾不上他们,他们的成长有太多的放任、放肆、无政府似的蛮横。《阳光灿烂的日子》完全抓住了这个基调,全片以一种快速、冲击力强的节奏进行,一气呵成让人几乎目不转睛。姜文对青春的回顾决不像第5代导演有那么多的沉痛和反省,他的谓叹是对青春的恍惚和留恋,是对青春骤然消失的怅惘,然后更多的是对青春及那个时代的讴歌,与第5代导演的伤痕南辕北辙。他在片中几乎没有触及文革,但这等年轻、这等激情却是文革初期的底色。
于是我们在片首处听到姜文极为个人式的旁白:“北京,变得这么快,20年的工夫它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我几乎从中找不到任何记忆里的东西。事实上,这种变化已经破坏了我的记忆,使我分不清幻觉和真实。我的故事总是发生在夏天,炎热的气候使人们裸露得更多,也更难以掩饰心中的欲望。那时候好像永远是夏天,太阳总是有空伴随着我,阳光充足,太亮了,使我眼前一阵阵发黑……”
改编自王朔《动物凶猛》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少了一分原作的文绉绉的笔调,多了姜文自己的经验和完全无法用文字表现的视觉神采。男主角马小军拿着望远镜寻找美人照片的那份朦胧和虚幻,两帮团伙集体斗殴前的惊恐和剑拔弩张,聚在屋顶上唱俄国民歌的悠悠浪漫,在手提摄影机的动荡介入下,铺排了成千上万的迷人影像。年轻人的骚动,幻想的神秘,青春期的性好奇,不受束缚衍发的残忍和暴力,都比文字更直接锋利地印入观众脑海。
在谈及自己这部影片的时候,姜文说:“我不能发誓要人老老实实地讲故事,可是说真话的愿望有多么强烈,受到的干扰就有多么大。我悲哀地发现,根本就无法还原真实,记忆总是被我的情感改头换面,并随之捉弄我,背叛我,把我搞得头脑混乱,真伪难辨。”到了末了,他甚至否认电影前面段落的真实性,直称其为伪造的谎言。王朔、姜文的这种叙述策略使青春及记忆更加张牙舞爪,在主观有意识的塑造中,选择、修改记忆到一个青春的乌托邦——阳光、灿烂、喧闹、欢乐、不负责任、自由自在、初恋的甜蜜或心虚、精力的夸耀、害怕孤单和被人排挤,《阳光灿烂的日子》不讳言其叙事立场,堂而皇之地略去了青春苦涩的一面,让观众欣赏北京少年擂着胸膛向全世界吹大牛的气魄和纯真。
性的彻底完结
在《阳光灿烂的日子》中,毫无疑问,原本属于个体行为的对性的追求成了一种集体行为。而这一追求的集体对象只有两个:一个是于北蓓,另一个是米兰。
当于北蓓在其他伙伴的嬉笑声中强吻马小军,马小军极力拒绝,最终马小军脸上红红一片而于北蓓气急败坏的时候,《阳光灿烂的日子》对性进行了第一次嘲讽和瓦解。对于马小军这个对性略觉神圣与神秘的半大孩子来说,性竟然成了一种强迫进行的集体游戏。于是在马小军的眼里,于北蓓成了一个毫无神秘性因而毫不美丽的单调的性的对象。在她那里,马小军找不到一点他所渴望的“美丽”的东西。
米兰“干呼万唤始出来”的出场给了马小军以极大的神秘感,于是在他眼中,米兰成了他自视是由自己独自寻找到的美丽高贵的暗恋对象。然而最初的神秘并没有给马小军以长久的可以守候的美丽体验。由最初不敢看米兰熟睡中无意暴露出来的身体;到看着身穿大块暴露的泳衣的米兰,说她“肥”得像刚生过孩子的妇女而朝她丰腴的屁股端上一脚;再到他最想要强暴米兰……马小军一步一步陷入对性的迷惑与失落之中。性的美丽的外衣一层层地被剥落,性不过就是欲望。
尤其当“彪哥”这个黑社会大哥以米兰的昔日情人身份出现时,尽管马小军仍旧毫不犹豫地拿起刀子想保卫她,但米兰的美丽与神秘已经开始破碎了,因为米兰根本就不是纯洁的;当刘忆苦公然以米兰的男友自居时,马小军终于明白,米兰从来没有和他好过,她不过是他的暗恋甚至是意淫对象。于是,“强暴”这种最拙劣最无能的满足性欲的手段被他使用,可用这种手法去获得实际上摧毁了他心理上最后那点残留的美丽:当情况变成米兰大叫“这样有什么意思”而主动满足他时,马小军提起裤子落荒而逃。性,美丽的性甚至是肮脏的性都离他远去了。
性不过就是那只充满了气的、在空中像炮弹一样飞来飞去的避孕套。它那么地直接与无所谓,可以在空中荡来荡去而显出莫大的自由;它那么地不可遏抑,可以由一只小小的橡皮套子膨胀成一枚横扫千军的炮弹;然而,它又是那么地无意义,因为仅仅竟是一个小眼儿导致了原本觉得很宝贵很神圣的生命的诞生。
当马小军穿着米兰送给他的生日礼物——一条鲜红的游泳裤站在高台上的时候,与其说他是要再次向米兰证明自己以求最后的美丽,不如说他是要彻底摧毁自己的美丽的幻想。他绝望地从高台跌落入水,在池中沉浮,那一刻马小军再也没有什么美丽的念头了。——他再次游向了米兰、刘忆苦、于北蓓这些他曾经拒绝过的人,他渴望再次融入他们,然而结果却又是摧毁:千万只脚一次次踏下来向他宣告他彻底的孤寂。他甚至没有能力去获得庸俗大众的认同,成了孤零零的人。就这样,对性的瓦解完成了。马小军由拒绝庸俗的性到追求美丽的性再到美丽破灭再到拒绝庸俗最终彻底绝望——这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对性的摧毁的全过程。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mandy2008

ZxID:305635

等级: 列兵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1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才4部 啊~~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2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10《西线无战事》(All Quiet On The Western Front)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反战电影”之一
早期有声片中的扛鼎之作
有力地谴责了帝国主义战争,毫不留情地揭开了蒙在战争头上的“神圣”面纱,表现了极为鲜明的反战主题
出品:1930美国环球影片公司
导演:路易斯·迈尔斯通
主演:卢·艾尔斯/约翰·雷
荣誉:
第三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奖/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在一九六二年美国西雅图世界博览会评选的“电影诞生以来的十四部最伟大的美国影片”中名列第三位
IMDB: 8.2/10(7577票)

影片概述
给人类带来永久伤痛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一个默默无闻的德国小记者雷马克打算开始写一部他自大战结束以来就一直在酝酿构思的小说《西线无战事》。他完全利用业余时间写作,结果仅用了6个星期,小说就完成了,可手稿却在抽屉里搁置了半年多,因为许多出版社都不愿出版这部作品。后来,总算有家出版社接受了它,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部小说引起了极大的轰动,第一年竟销售了120万册,后来又被译成多种文本,总发行量在500万册以上。雷马克也因此由一个无名的小记者,一跃而成为世界闻名的大作家。
导演路易斯·迈尔斯通看中了小说的主题,将《西线无战事》搬上了银幕,这部影片也同样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被看成是奥斯卡授奖以来第一部有强烈的思想性的作品。迈尔斯通以沉重的笔触和简明精炼的手法写活了帝国主义战争的荒谬无情,透过一名德国士兵从迷恋战争到心冷、心死的每一次心理转变,渲染了战争的恐怖及其对人性的摧残,表达了对人类自相残杀的反感和把人民推向灾难的当权者的厌恶,给人们留下了深深的回味和沉思。
精彩影评
  在《西线无战事》中,导演以卓越的摄影技巧、写实的风格把战火、阵地、冲锋、肉搏,以及残酷恐怖、野蛮凶杀的场面拍得十分逼真,有声有色,惊心动魄,具有印象派风格。同时,这部影片极高的艺术成就和丰富的内涵又使它成为了一部“优秀的博士论文”。
                   ——前苏联著名电影艺术家 谢尔盖·爱森斯坦
《西线无战事》是最早采用混合录音的有声片,导演迈尔斯通很善于运用声音,他将对话、配乐及音响效果巧妙地剪辑于单声带上,这在当时是难能可贵的。有些镜头,如保尔临死时一只手的抽动、垂落的特写镜头也拍得寓意隽永,被誉为经典之笔。这一系列的因素使本片既具备了无声片的动感,又拥有了有声片丰富的表现力。我们甚至认为,永久消灭战争的最好办法,就是把《西线无战事》在各国每年公映一遍。
                          ——好莱坞著名影评人 肖恩·索普
关于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片并不算多——尤其是在最近这些年。然而诞生于一战结束后不久的这部战争题材的影片《西线无战事》可以说是一个例外,直到今天,这部影片看起来仍然非常尖锐。这部建立在同名小说基础之上的影片通过一群德国士兵的眼睛展示了战争的残酷,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真实写照。同时它也给了我们一定的启示:有时候沉默是表现战争的最好方式。
                                  ——著名影评人 阿 冬
剧情介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德皇威廉二世的军队正在东、西两线与俄、法、英等国交战,战事十分紧张、激烈。德国政府以漂亮的口号呼吁年轻热情的学生志愿者投身战场,在德国后方的某个小城市里,一批青年学生在老年教师康托莱克的沙文主义煽动下,报名参军。年仅19岁的保尔一心想当个英雄,于是在政府宣传所谓“英勇奋战”、“保卫祖国”的口号下,也自告奋勇地报了名。他的朋友凯姆利希、穆勒等人也都参了军,其中还有一个叫贝姆的,他患有臆症,和他们分在同一个部队里。受蒙蔽的青少年就这样成为了士兵,他们离别家乡和亲人,去为军国主义卖命。
保尔和同学们一入伍就投入了紧张的军事训练。他们起早摸黑,在又松又湿又黑的田野中来回跑,几经折腾,累得精疲力尽,而教官史托斯还要把他们“训练得服服帖帖”,成为“真正的德国士兵”。这些青年原来把人生、战争都理想化了,然而现在天真的梦幻破灭了。不久,经过训练后的保尔和他的同学们被派往西线参战。这些青年从不知道战争是怎么回事,一上战场就遭到炮火猛烈的轰击,在隆隆的炮声下,他们都吓破了胆,有的哭了,有的尿湿了裤子。幸亏他们遇到了一个好班长卡钦斯基,他是个老兵,对这些涉世未深的“娃娃兵”十分照顾,他主动安慰他们,并教给他们在战场上生存的技巧。于是保尔和同学们开始冲上战场,杀死别人的爱子,夺走别人的生命。弹雨之中,他们抱着“我不杀人,人也杀我”的观念大叫“冲呀、杀呀”,失败了,退下来,然后再反攻。在高度的紧张与恐惧中,贝姆真的发疯了。一次战斗中,凯姆利希的腿被炸断,失去了年轻的生命,穆勒被化学毒气毒死。不仅如此,士兵们还要忍受阵地上的饥饿、潮湿、疾病和糟糕的天气。保尔沉痛地哀思着:“为什么要打仗呢?”
保尔在一次战斗中也负伤了,被送往野战医院治疗,康复后被批准回家探望母亲。病重的母亲见到平安归来的儿子格外高兴。但她心中又升起淡淡的忧愁,不知儿子下次还能否归来。保尔也为以后能否见到母亲而担忧。
归队的日子就快到了,这天,保尔路过母校,看到教师们还在鼓吹战争,动员学生们参军。保尔厌恶战争,对他们的一举一动感到悲愤,可那些学生却还在以此为乐呢!
保尔重返前线后,发现连队中来了一批像他们当年一样天真、幼稚的“娃娃兵”,而老战友却所剩无几了。原来,在他休假期间,班上的战友差不多都牺牲了,只剩下老班长卡钦斯基一个人。而此时,卡钦斯基因部队供应困难,外出给“娃娃兵”找吃的东西去了。保尔跑出连队,好不容易才找到了老班长,久别重逢,两人分外高兴。恰在这时,一架轰炸机飞来,投下炸弹,弹片飞向老班长,把他炸伤了。保尔拼尽全力把卡钦斯基背到医疗站,但他已经死了。
一天,双方停战了,西线异常平静。守候在战壕里的保尔发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可当他爬出战壕捕捉蝴蝶时,突然一声木仓响,保尔被流弹击中,他倒下了。但是,在这天德军前线司令部的战报上,却清楚地写着“西线无战事”。
电影幕后
战争·生命·悲剧
自从有了人类文明,便有了战争。所有的战争,无论是败是胜,饱受苦难的都是无辜的人民,那些嗜血如命的战争狂人带给人类的巨大灾难是无以复加的。战争曾使地球变得阴森恐怖,许多人号哭着,挣扎着,呼唤着,想从死亡的威胁里解脱出来,却只能无力地倒下,化成一堆堆插着十字架的青冢!无数宝贵的生命遭到了无辜的戕害!
1914年7月28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随后一个又一个欧洲国家卷入了战争。一战主要分为3条战线:西线、东线和南线。其中西线是最重要的战场,战斗也最为惨烈。所以电影界,尤其是西方电影界拍摄的一战电影,大都是以西线战场为蓝本的。可以说,一战是从兴高采烈的群众欢送开拔的士兵,高唱《马赛曲》、《在故乡》等歌曲开始的。交战双方的军列上都用粉笔写着“圣诞节回家”的字句,所有人都满怀信心地期待着一场短暂而光荣的战争。但是,他们不久便发现自己卷入了一场持久的、残酷的战争折磨之中。
英国外交大臣格雷伯爵评论道:“灯光在整个欧洲熄灭。”民族、宗教、姻缘、仇恨、尊严、权力、金钱……所有这一切都似导火线,一旦被点燃就会引发战争,在世界各地掀起血雨腥风。如今战争已经结束,但是战争带给人类的血泪灾难是不能够忘记的,那是属于人类的灵与肉的创伤。人们痛恨战争,但却喜欢谈论和观看关于两次世界大战的电影,因为战争留给世人的启示与思考是长久的、深刻的,在我们心中形成终生不散的块垒。
好莱坞电影人迈尔斯通根据雷马克的名著《西线无战事》拍摄的同名影片讲述的正是马恩河战役前后,一群德国少年兵对战争态度由兴奋、憧憬到反感的过程。保尔及其同学们在老师的沙文主义思想的煽动下,怀着英雄理想投身到一战之中,可真正投入到战争中后,他们才体会到战争的可怕:那里炮声轰鸣,大地震憾,血肉横飞,尸骨遍野。主人公保尔开始怀疑过去的理想,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使他的英雄主义彻底破灭,他的内心发生了变化,开始对战争怀疑、厌恶甚至憎恨。终于有一天,保尔爬出战壕去捕捉蝴蝶,结果被冷木仓打中死去。然而同战争相比,个人的生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一天前线司令部的报告中写道:“西线无战事”。
《西线无战事》成了一战中整个西线残酷战争的小小缩影,然而,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影片带给人类的警醒作用始终是有限的,因为仅仅过了10年,人类便又陷入了一场更大的灾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3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11《马路天使》(Angels In The Street)

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的压轴之作
描绘活泼市井生活的伟大的艺术杰作
我国早期社会问题片的集大成者,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高峰的标志
出品:1937中国明星影片公司
导演:袁牧之
主演:赵丹/周璇
荣誉: 
1983年葡萄牙第十二届菲格拉达福兹国际电影节评委奖/“中国电影九十年优秀影片”之一
IMDB: 7.7/10( 29票 )


影片概述
《马路天使》是由袁牧之自编、自导,赵丹、周璇主演的一部具有深刻的社会思想意义和极高艺术成就的现实主义优秀影片,是我国社会问题片的代表作之一。

影片以现实主义的创作手法刻画了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妓女、歌女、吹鼓手、报贩、剃头匠、小报摊主等一群有血有肉的艺术形象,真实地表现了他们生活的痛苦和悲惨的命运,具有深切的人文主义关怀。这些出身卑微的贫苦青年不仅在物质生活方面极度匮乏,多年的动荡与战乱也使得他们孤苦伶仃、家破人亡,然而,他们始终没有放弃对自由、爱情和幸福的渴望,在艰难的岁月中互相扶持、苦中作乐,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片中运用活泼的喜剧手法传达了深沉的悲剧性内容,对当时的社会进行了含蓄而又辛辣的嘲讽,其中许多细节处理上的细微变化真切地点燃了人们的情绪,撩动着人们的神经。
周璇演唱的电影主题曲《天涯歌女》曾风靡一时,而创作者们也充分发挥了电影的视听艺术特性,使影片的编、导、演、摄、美工等都达到较高水平,成为20世纪30年代中国电影艺术发展高峰的标志。
精彩影评
看过袁牧之的《马路天使》的人,如果不知道该片是在1937年出自一个对法国电影一无所知的年轻导演之手,他一定会以为这部影片直接受了让·雷诺阿或是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影响。这部影片以充满愉快、激情和同情的笔调,通过几个小人物的悲喜遭遇,生动地再现了20世纪30年代中国都市下层人民的苦难生活,歌颂了他们的善良,严厉地抨击了那些为富不仁的富商和实业家。影片的风格极为独特,而且是典型的“中国式”的。
                      ——法国著名电影史学家 乔治·萨杜尔
我国早期电影《马路天使》里曾有过那么活泼的市井生活的描绘,可惜在日后的中国电影史上几乎很少有这样的珍品了。
                                  ——著名导演 贾樟柯
  中国影片《马路天使》堪称是一个奇迹,它所体现的“新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竟比意大利在战后提出的要早得多,我们完全可以想见,30年代中国的这部电影在世界电影史上的影响该有多么巨大。
                         ——意大利著名影评家 达西拉奇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电影在中国刚刚起步的时候,上海作为中国城市生活的象征从影像上曾经引领了中国人的都市梦,譬如《马路天使》,它就是海派城市生活的经典写照,也可以说是中国成熟的城市电影的代表作,到现在也难以超越。
                                        ——《南方周末》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1935年的上海。在马路上谋生的又一天生活结束了,乐队的吹鼓手小陈、报贩老王、理发师、失业者、小贩这几个“有难同当、有福同享”的把兄弟组成的“雄赳赳”的队列,回到了太平里低矮的小阁楼。小陈和老王的住处正好与邻居小云、小红姐妹的住处对窗而临。这姐妹俩因家乡失陷,从北方流落到上海,被一个琴师和他的鸨母妻子所霸占,从此过着不堪忍受的苦难生活:小云为鸨母卖笑赚钱,小红则终日随琴师出入茶楼酒馆卖唱。
天真无邪的小红与机灵诙谐的小陈两情相悦,经常临窗以歌声和琴声传递情意。而内心经受着重创的小云也在暗中恋着小陈,但小陈却因小云干的营生而瞧不起她。只有老实善良的老王很关心小云。
一天,小红随琴师去酒楼卖唱,被流氓头子古成龙看中,他便买通了琴师要把小红占为己有。琴师和鸨母见钱眼开,决定把小红卖给古成龙。小红深知自己将遭厄运,只好同姐姐一起和小陈、老王商量。老王在墙壁上旧报纸上看到了一则“养女告鸨母”的消息,便心生一计,和小陈一起去找律师,可是当律师告诉他们打官司需要500两银子时,他们才意识到“打官司还要钱”。老王左思右想,从旧报纸上撕下一个“逃”字递给小陈。小陈恍然大悟,于是在兄弟们的帮助下,他偷偷地把小红接出来,搬到了别的地方,并且结为夫妻。
小红被救出了魔窟,可老王还惦记着小云。他劝小云也逃出来,小云却没有勇气。一天夜里,小云在街头被警察追赶,情急之中逃到了小红的住处。从此以后,小云也在这里住了下来,并将自己对小陈的爱意转移到了老王身上。几个人在苦难的生活中寻求乐趣,在黑暗的现实中互相扶持。报纸上登载着巨额白银出口的消息,各行各业都不景气。理发师为理发店将要歇业而发愁,为了不使理发店关门,小陈和老王又吹号又敲鼓,颇有声势地帮忙招揽生意。
琴师夫妇和流氓古成龙一直因为小红和小云的失踪而耿耿于怀,他们终日四处搜寻。琴师这天刚好从理发店经过,看到了小陈和老王后,暗中跟踪,找到了他们的住处。第二天,琴师就纠集了古成龙等恶棍前来抓人。正巧这时老王和小陈都出去了,小云从窗口发现他们后,便掩护小红越墙逃走,自己却在与琴师的搏斗中被一刀扎中。古成龙一看要出人命,抽身溜走。琴师见状心虚,也逃之夭夭。
等到老王他们闻讯赶来的时候,小云已经奄奄一息了。老王焦急地吩咐小陈等人照看一下小云,自己跑出去找医生。可当老王因钱不够医生不肯来而无奈地回到家里时,小云已经含恨离开了人世……
电影幕后
从下之角到天堂——《马路天使》中的社会图景
周璇曾经说过,她一生没有什么满意的电影,除了《马路天使》。
赵丹曾经说过,他真正的演员生涯是从《马路天使》开始的。
我国30年代的电影《马路天使》从“下之角”的贫民窟到高入“天堂”的法律事务所,展现给观众的是一幅二三十年代的上海众生图。没有繁华的灯红酒绿,没有喧闹的街市,有的都是最真实的生活图景。导演袁牧之在酒楼中体会到了关注人民的电影真谛,交叉文学与戏剧,交叉贫苦与快乐,意蕴丰富多彩,引起了观众的共鸣。“下之角”就是上海的贫民窟,小陈、老王、小云、小红他们都是住在这里的,从事着最底层的劳动——吹号、卖报、卖身与卖唱,可是他们的生活里苦难中含着快乐。小陈和小红无忧无虑,对窗而居,爱情也在这个时候产生。小红含羞地对着小陈唱着《天涯歌女》,小陈更是常在窗口同她逗乐,一切都和金钱无关,一切都是美好的。
导演袁牧之充分认识到电影的画面作用,强调电影本身记录事件发生的功能,减少激烈刻意的矛盾冲突,将镜头对准众多小人物,着重描写他们的喜怒哀愁。影片避开了人物之间的正面冲突,这在小红于酒馆中愁眉苦脸地唱着《天涯歌女》同小陈醋意大发的场景中表现得最为强烈。没有人物与人物之间简单的对立,导演要控诉的是整个社会阶级的对立。这些小人物只是一个点,代表了广大的底层人民,他们要反对的不仅仅是一两个恶霸,而是压在他们身上的整个黑暗的社会!
于是,我们在电影中看到了高耸入云的大楼。琴师夫妇要结交恶霸,把小红出卖,小陈要打官司找回公道,他们生平第一次走进了那座大楼,上了“天堂”。舒适的沙发,方便的饮水机,让他们羡慕不已,一切都是新鲜的,与他们的下之角有着完全的不同。办公室里不时传来打字机的响声,仿佛他们内心情绪的外化。
如果说下之角是落后和愚昧,这里就是先进与文明;如果说那里是嘈杂贫穷,这里就是安静富裕。环境与人的冲突给人一种滑稽感——他们与这一切格格不入。而当他们得知这里的一切都是要钱的时,尴尬,失落,仿佛是从天堂中一下子坠落。代表着下之角的小陈们经过天堂的遭遇开始清醒,他们要依靠自己的力量自食其力。可是最后还是没有成功,小云死了,天堂依旧存在,高楼在片尾依旧耸入云端,从下到上的拍摄,慢慢地凸现着这个形象。从下之角到天堂,当中是一条无法逾越的鸿沟,生活在底层的人民深受着重压,天堂只是金钱累积的幻象,只是剥削贫民的高闸!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4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12.《乱世佳人》(Gone With The Wind)

好莱坞电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旷世巨片
奥斯卡史上一个不可逾越的“至高点”
一首人类美好爱情的绝唱,一幅反映社会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画卷
出品: 1939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美国塞茨尼克影片公司
导演:维克多·弗莱明
主演:克拉克·盖博/费雯丽
荣誉:
第十二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女主角等八项大奖/一九七七年美国电影学会评选的“美国十大佳片”之一/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IMDB: 8.1/10(31416票)


影片概述
1939年12月15日,仅有30万人口的亚特兰大市突然涌进了100万人,这一天是电影《乱世佳人》的首映式,也是好莱坞历史上最辉煌的一刻。几十年后,看过这部影片的观众已数以亿计,“永恒的爱情蕴于宏大的战争中”的主题从此在好莱坞风行,且经久不衰。

《乱世佳人》是根据女作家玛格丽特·米切尔的畅销小说《飘》改编而成的,耗资巨大,场面恢宏,人物众多,剧本一再更改,三易导演,小说赢得了普利策文学奖,电影也最终夺得多项奥斯卡大奖,甚至在几十年后仍是全球最卖座的影片,不能不说是电影史上的一个奇迹。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南方贵族的优雅生活被新生的强大的北方资产阶级打败,个人命运溶进了时代的变革中,庄园、骑士、佳丽、奴隶主、奴隶、曾经的歌舞升平、曾经的闲暇安逸……所有的一切都随着南方庄园梦的结束而终结,旷世的爱情也终于破灭,此情只可成追忆。
精彩影评
作为一名大导演,弗莱明对于南北战争这个宏大的历史事件的处理是相当出色的。影片没有描写过一个战争场面,但却通过几个人物的爱情波折及塔拉庄园和奥克斯庄园的兴衰,反映了人们对战争的态度、战争的进程和对战争的诅咒,影片的时间跨度很长,情节也很多,但却那么和谐地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没有使人感到有多余的镜头,从这一点看来,这部影片就可以称得上是一部史诗。
                        ——纽约影评人协会
费雯丽是如此惊艳,以至于不该如此真实;她是如此真实,以至于不该如此惊艳。她有如此的美貌,根本不必有如此的演技;她有如此的演技,根本不必有如此的美貌。……好莱坞只为她一人分裂!
                        ——第12届奥斯卡评委会
她(费雯丽)是一个伟大的演员,是上帝的杰作,如果没有她,这部影片未必能如此大受欢迎。
                        ——英国前首相 丘吉尔
剧情介绍
《乱世佳人》讲述了一个以美国南北战争为背景的爱情故事。
1861年,美国本土的局势风起云涌,南北方的矛盾加剧,战争就要爆发了。在南部佐治亚州的塔拉庄园里,千金小姐郝思嘉爱上了另一位庄园主的儿子艾希利。但艾希利却最终选择了自己的表妹——温柔善良的韩媚兰。出于妒恨,心高气盛的郝思嘉抢先嫁给了韩媚兰的弟弟查尔斯。过了不久,内战爆发了,艾希利和查尔斯应征上了前线。查尔斯在战争中染上疾病,很快死去了,郝思嘉成了寡妇。
一天,在举行义卖活动的舞会上,郝思嘉又见到了风度翩翩的商人白瑞德。白瑞德开始追求郝思嘉,但遭到她的拒绝,因为郝思嘉的心里只有艾希利。南方军队节节败退,亚特兰大城里挤满了伤兵。郝思嘉和韩媚兰自愿加入护士行列照顾伤兵。这时从前线传来消息,北方军快打过来了,不少人开始逃离家园,可韩媚兰就要生孩子了,郝思嘉只好留下来照顾她。在北方军大军压境之日,郝思嘉独自勇敢地驾驶马车回到塔拉庄园,这时家里已被北方军抢先洗劫一空,母亲在惊吓中死去。
战争结束了,生活艰难起来。郝思嘉挑起了养活全家人的重担,她去找白瑞德借钱,不料白瑞德却被关进了监狱。为了重振家业,郝思嘉盯上了本来要迎娶她妹妹的暴发户弗兰克,骗取他和自己结了婚。郝思嘉在弗兰克经营的木材厂非法雇佣囚犯,并和北方来的商人大做生意。此时,白瑞德因用钱贿赂而恢复了自由。一次,两人偶然碰面,爱火再一次被点燃。弗兰克因加入了反政府的秘密组织,在一次集会时遭北方军包围,中弹而亡,郝思嘉再次成为寡妇。此时,白瑞德前来向她求婚,他们终于结合了,婚后不久,他们的女儿邦妮出生了。郝思嘉偶然翻阅艾希利的照片时被白瑞德发现,他认为郝思嘉始终暗恋着艾希利,二人的感情开始破裂。在之后的艾希利的生日会前夕,郝思嘉与艾希利相见时热情的拥抱引起旁人非议,白瑞德越发悲伤。他把一切感情投注到女儿邦妮身上,不料邦妮却因一次意外坠马摔死了。经过一系列的变故,郝思嘉终于明白,她爱的艾希利始终是水中月,永远都不会得到,她真正需要的是白瑞德。可白瑞德已不再相信她,他决心离开郝思嘉,返回老家去寻找美好的事物。被遗弃的郝思嘉站在浓雾迷漫的院中,想起了父亲曾经对她说过的一句话:“世界上惟有土地与明天同在。”她决定守在她的土地上重新创造新的生活,她期盼着美好明天的到来。
电影幕后
乱世中的佳人
玛格丽特·米切尔生于美国南部佐治亚州的亚特兰大市,自幼对亚特兰大在南北战争中的历史特别感兴趣,并使它们渐渐变成了她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1914年,米切尔就读于华盛顿中学,天性叛逆的她对学校刻板的教学方式极其厌恶,常常以编小说自慰。她曾在自己编撰的小说封皮背面写道:“世上有一个接一个的作者,但作家是天生的而不是造就的。”的确,米切尔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天才作家,她一生只写过一部小说《飘》,但就是这部小说让她获得了普利策文学奖,并名存千古。
小说出版后立刻畅销全球,具有前瞻精神的好莱坞制片人大卫·塞尔兹尼克以锐利的眼光看出了这部小说的内在价值,并以5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它的拍摄权,历时了3年的艰辛拍摄后,《乱世佳人》横空出世,成为好莱坞影史上最值得骄傲的一部旷世巨片。乱世佳人》以女主人公郝思嘉的爱情纠葛和人生遭遇为主线,生动地再现了南部种植园经济由兴盛到崩溃、奴隶主生活由骄奢淫逸到穷途末路、奴隶主阶级由疯狂挑起战争直至失败死亡、奴隶制经济为资本主义经济所取代这一美国南方奴隶社会的崩溃史。因此,它既是一部人类美好爱情的绝唱,又是一部反映当时政治、经济、道德诸多方面的巨大而深刻变化的历史画卷。
郝思嘉是经历过南北战争的炮火洗礼而从南方的奴隶主彻底变为北方的资本家的,但她却从小就具有资本主义人格,因而她没有继承她母亲——沉溺于伦理型人格中无法自拔——无原则地仁慈和宽恕,也没有继承她父亲——一个庸俗市民的陋习——缺乏意志和贪图逸乐,因而她的性格是多元的、复杂的:她对艾希利的爱是热烈的、纯洁的、执着的,但热烈中有虚荣,执着中又带有强烈的自私;她是聪明的、勇敢的、能干的,但同时又是冷酷的、贪婪的。争强好胜的个性导致了她三次婚姻的悲剧。正如影片中的白瑞德评判她的那样:“我之所以爱你,是因为我们俩太像了,我们都是叛逆者,自私、狡猾、能把事情看透,该怎么办就怎么办,绝不虚伪。只要有利可图,可以不择手段,名誉是一文不值的。”在郝思嘉的身上,从家族遗传到社会影响,从阶级烙印到时代变迁,从外貌特征到内心活动,从语言声调到举止神情,都能融会统一,成为完整的形象,这既符合人情事态,又孕育着极高的艺术真实。
郝思嘉的爱常常是错位的,她一直认为自己深爱的是艾希利,因而她对白瑞德始终表现出一种出自内心的抗拒。影片结尾处,白瑞德久历人世沧桑后发自肺腑的叹息更是萦人心怀,让人不禁与他那伤害已久的心一起跳动,为他那冷酷强悍外貌底下的脉脉温情而动容。他爱郝思嘉,最了解她的强处和缺点,爱她又轻侮她,对她既恋恋不舍又不甘屈尊以就。他在人生路上已走得太疲劳、太乏味了。而此时的郝思嘉却突然明白她丢掉的灵魂不是艾希利,而是白瑞德,面对白瑞德的离去,她想留住他,可又是那么地无可奈何、力不从心。
影片把美国人奋斗于逆境,追求个人独立、尊严、爱情,永远乐观进取的民族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郝思嘉,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出身的弱小女子,历经了情场失意、内乱战火、家园重建、爱女夭折、丈夫出走等一连串巨大的困难和挫折,这些打击不是一般的女性可以承受的,但她却始终没有向命运低头,她也从不胆怯,一次次重新把生活的主动权夺回到自己手中。“After all tomorrow is another day.”(“不管怎样,明天就是新的一天了!”)这是她乐观自强人生的最好表白,也是她对命运的生生不息的诠释。一切如风飘逝,鸿影过墙,毫无痕迹。生命的荒凉和着充斥着天地间的悲悯之气,悠悠、澹澹,回人肠,荡人气。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5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13.《魂断蓝桥》(Waterloo Bridge) 

一部风靡全球近半个世纪的美国故事片
一段美丽而忧伤的爱情故事,一首催人泪下的爱情绝唱
电影史上三大凄美不朽的爱情悲剧之一,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
出品: 1940美国米高梅影片公司
导演:茂文·勒洛依
主演:费雯丽/罗伯特·泰勒
荣誉:
第十三届奥斯卡最佳黑白片、最佳原创音乐奖提名/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最受欢迎的爱情电影”之一
IMDB: 7.3/10( 714票 )



影片概述
《魂断蓝桥》是一部风靡全球半个多世纪的好莱坞战争体裁的爱情故事片,它之所以让人屏息凝神,不只是因为硝烟中的爱情使人沉醉,美丽中的缺憾使人扼腕,更重要的是生命中爱的永恒使人心驰神往……

《魂断蓝桥》的内容传奇,文艺气息浓厚,具有极高的催泪效果。它的成功,不仅仅是向人们展示了爱的真谛,更重要的是向人们昭示了和平的宝贵和战争的罪恶。“拒绝战争,争取和平”,这是影片暗含的主题。
《魂断蓝桥》原名《滑铁卢桥》,但发行商为了让影片具有文化品味和凸显感情色彩,将其改名为《魂断蓝桥》,正像片名体现的那样,片中的女主角不仅把生命留在了这座桥上,还把自己的爱情、信念和灵魂一同埋葬在这座桥上……
精彩影评
《魂断蓝桥》是西方电影在东方获得成功的经典。影片以其缠绵悱恻的悲剧情节、演员们细腻的表演、感人至深的情感效应,打动着感情细腻的东方人,片中凄婉的爱情故事更能引起人们的共鸣,这也许就是该片能在东方产生轰动效应的缘由吧!
                        ——著名影评人 罗远和
《魂断蓝桥》是一部看后让我们泪流满面的电影,一面是女主角迎着军车而消逝的生命,一面是男主角“我等着你回来”的深情呼唤,其中的爱情主题永远让人铭记。
                        ——《中国演员报》
  影片的传奇色彩令人回味,同时也烙下了那个时代道德观的印记。两次战争的先后呼应使得这个标准爱情悲剧的背后有着鲜明的反战讯息。如果不是因为战争,也许这一切的悲剧都不会发生。“珍视和平,拒绝战争”,这一主题应当为我们所重视。
                        ——佚 名
  《魂断蓝桥》是一部荡气回肠的爱情经典之作。导演以其独特的视角、纯熟的技艺向世人展现了一个色彩斑斓的历史画面,没有气势磅礴的场景,没有扑朔迷离的悬念,有的只是近似回忆般朦胧的视觉享受,有的只是小桥流水般优美的意境,有的只是从剧中人发丝间、明眸间、手指间一点一滴流露出的对爱情的执着和坚贞的信念。本来是一段缠绵动人的爱情故事,却如镜花水月一般以悲剧结尾……
                        ——佚 名
剧情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军上校罗依·克劳宁在滑铁卢桥上独自凭栏凝视,他从口袋里拿出一个象牙雕的吉祥符,20年前的一段恋情如在眼前……那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回英国度假的罗依假期已满,即将奔赴法国。在滑铁卢桥上,他救了舞蹈演员玛拉一命,于是他们相识了。玛拉是一位芭蕾舞演员,她急着赶往剧院演出,临走时,玛拉将心爱的象牙雕成的吉祥符送给罗依:“愿它给你带来运气。”
二人一见钟情,玛拉不顾剧团女经理笛尔娃夫人的严厉反对,同罗依幽会,在苏格兰民歌《一路平安》的华尔兹舞曲中,两人翩翩起舞,含情相望。第二天上午,罗依因行期推迟,找到了玛拉,要和她马上结婚。可当他们兴冲冲地赶到教堂时,发现错过了教堂规定的结婚时间。两人只好决定第二天再去。然而就在当天傍晚,罗依被召回军营。即将演出的玛拉在接到罗依将要提前开拔的电话后不顾一切地赶到滑铁卢车站,但是火车已经起动了。
由于错过了剧团的演出,笛尔娃夫人被激怒了,她讥讽玛拉在堕落。玛拉的好友凯蒂挺身而出,为之辩护,被一同开除了。失了业的玛拉和凯蒂只好相依为命。时隔不久,玛拉收到罗依寄来的信,信上说罗依的母亲克劳宁夫人将特意到伦敦与玛拉会面,她高兴极了。可没想到就在同克劳宁夫人会面前玛拉无意间在报纸上得知了罗依阵亡的消息,巨大的打击使得她精神恍惚,她和克劳宁夫人不欢而散。罗依的死对玛拉来讲是灾难性的打击,失去爱情的玛拉觉得一切都失去了意义,为了生存,她和凯蒂只好沦为妓女。
一次,在滑铁卢车站招揽生意的时候,玛拉竟然在人群里看到了罗依,他还活着!喜出望外的罗依拥抱着百感交集的玛拉,向她叙述着自己的遭遇,他受过伤,失去了证件,当过德国人的战俘,差点丧命但终于逃脱。罗依询问玛拉离别后的生活,但玛拉难以启齿,罗依以为她另有所爱,玛拉深情地表白“我只爱过你”,罗依对玛拉的忠贞深信不疑,不容分说,把她带往家乡。在苏格兰的克劳宁家,克劳宁夫人和罗依的叔叔对玛拉很满意,然而其他人很不喜欢玛拉的舞蹈演员的身份。玛拉感到了巨大的压力,她意识到爱情在社会的非难前是无能为力的,她将实情告诉了克劳宁夫人,并求她不要告诉罗依。玛拉给罗依留下了一信说不能嫁给他,于是离开了。罗依焦急万分,他找到了凯蒂,凯蒂告诉了他一切,罗依含着泪说:“我一定要找到你。”
玛拉来到滑铁卢桥上,独自倚着栏杆,眼神呆滞。一队军用卡车隆隆开来,玛拉平静地迎着卡车走去,任凭车灯在脸上照耀……在人群的惊叫声中,一个年轻的生命结束了,地上散落着手提包和一只象牙雕的吉祥符。

电影幕后
此情可待成追忆
几十年来,《魂断蓝桥》一直为广大观众喜爱并在评论界备受赞扬,原因就在于它向人们描述了一个悲壮的爱情故事,并调动了丰富的电影艺术手段把内容表现得高雅脱俗且哀婉动人,让观众在洒下眼泪的同时,深思战争的可恶及陈腐观念对爱情的摧残。
影片从始至终紧扣爱情主题,罗依和玛拉相爱,爱得炽烈奔放,爱得无我忘我。玛拉可以不顾自己的舞蹈事业,为了见罗依而误场;罗依对玛拉一见钟情,在没有同家人商量的情况下,马上决定同她结婚。然而事与愿违,战争把他们分开,战争使得玛拉改变命运,虽有婆婆的原谅和叔叔的信任,可玛拉总是自觉形秽,抹不去的等级阴影使得她不能原谅自己,最后为了维护罗依和他的家族的荣誉,她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影片通过男女主人公的相遇、相爱、相分、相聚和永别,把炽烈的爱情、恼人的离情、难以启齿的隐情和无限惋惜的伤情共冶一炉,因为战争原因而堕入红尘的玛拉经过了费雯丽的演绎,其善良、美丽、柔弱、无辜表露无疑。可就是这样一个让人没有理由不去怜爱的女孩子,最终被战争逼上了绝路,用死亡结束屈辱,她在滑铁卢桥上平静地走向死亡时面容上所闪现出的凄美让人心痛无比。
影片的表现手法之简炼也是少见的。玛拉被迫沦落街头卖身,她的行为是丑陋的;玛拉因自卑而自杀,其后果是难看的。然而,不可否认,从本质上讲,玛拉是纯洁的、羞怯的、美好的,为了保全她的完美形象,影片只拍摄了她在滑铁卢桥上独倚栏杆对着陌生人的勉强一笑及卡车过后地上散落的手提包和吉祥符两个镜头,来暗寓她的沦落和生命的消逝,而对她曾经的卖身生涯和自杀后血肉模糊的惨状都简单带过。
  怎能把老朋友遗忘
  我时常这么想
  怎能把老朋友遗忘
  和往日那好时光
  希望你改变主意
  把你的爱带给我
  甜蜜而完整的爱
  我会把身上的所有全给你
  让我们举杯共祝
  友谊地久天长
这是在片中出现过多次的旋律——《友谊地久天长》,可是故事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一个香消玉殒,一个抱恨终生。这不禁引起了人们无尽的哀思:是不是所有的故事都将被遗忘,永不追忆?是不是所有的故人都将被遗忘,和那些友谊地久天长的日子?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6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14.《卡萨布兰卡》(Casablanca) 

一部堪称“教科书”式的经典影片
表现二战中男女爱情的惊世之作
好莱坞影史上惊险侦探片的里程碑之作
出品: 1942美国华纳兄弟影片公司
导演:迈克尔·柯蒂斯
主演:英格丽·褒曼/亨弗莱·鲍嘉
荣誉: 
第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三项大奖/美国电影十大佳片之一/百部美国经典名片之一/美国电影机构评选出的最伟大的爱情电影之一
IMDB: 8.8/10(71684票)

影片概述
《卡萨布兰卡》又名《北非谍影》,是好莱坞在二战期间拍摄的最卖座的影片之一。著名影人亨弗莱·鲍嘉和英格丽·褒曼的成功合作、黑人歌星杜利·威尔逊演唱的《时光流转》、曲折离奇的情节、出乎意料的结局……它拥有银幕经典所该拥有的一切。
本片以一个令人心碎的爱情故事演绎出一种不折不扣的爱国主义的情怀。为什么相爱的人不能相守?答案只有一个,相爱不仅仅是索取,更重要的是要懂得奉献。当那个任谁也战胜不了的疯狂年代已成为过去,当所有的恩恩怨怨都随风消逝,人们只能祈求“时光流转”——我猜想卡萨布兰卡有众多破碎的心,我知道我从未真正到过卡萨布兰卡,所以不知道伤心者有多少。
我猜想我们的爱情故事永远上不了巨大宽银幕,但当我看它升华时,也一样令人难受和痛心。难忘一次次亲吻,在卡萨布兰卡,但那一切已成追忆,时过境迁。
我爱你,此心永不变,年复一年。
精彩影评
迈克尔·柯蒂斯真是电影奇才,他非常善于把错综复杂的人物关系与矛盾纠葛有机地组织起来,在激烈的戏剧冲突与悬念设置中为我们创造鲜明而生动的视觉形象。影片表达了美国人在爱情和道义之间所做的选择,它在二战初期具有反对孤立主义的象征意味。本片卓绝的叙事手法、洗炼的节奏和大明星的表演堪称教科书式的经典。
                        ——纽约影评人协会
当正义、壮丽、无私与奉献震撼人们心灵的时候,也正是我创作愿望实现之时。对于人类历史上共同出现于西方和东方的战争恶魔——法西斯主义,如果我们不把它永远钉在人类历史的耻辱柱上,并且隔些年就再加几个钉子,谁能担保它哪天不会复活了呢?以电影来说,《卡萨布兰卡》就是这样的钉子。如果我的影片也能够成为这样的“钉子”,我将知足了。
                        ——著名导演 冯小宁
《卡萨布兰卡》是一部除了机场迎接德军代表一场是外景外,其余全都在摄影棚内拍摄的小银幕黑白片,说也奇怪,今天看来并不显得十分陈旧。英格丽·褒曼说过,她的发型、服装样式永远不会过时。影片插曲虽然是1931年的老歌,不是专为这部影片谱写,却因这部影片而广泛流行。前几年黑白影片染色问题引起争议时,美国国会通过决议规定25部经典作品不得进行染色,《卡萨布兰卡》也是其中之一。在好莱坞多少部“总是一样的故事”的影片中,《卡萨布兰卡》却能脱颖而出,加上几十年来各国电影理论家不厌其烦地分析研究,著书立说,使得它在电影殿堂里的经典地位已属不可动摇。
                        ——著名影评人 高骏千
剧情介绍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纳粹德国的军队闪电般地横扫整个欧洲大陆。摩洛哥最大的港口卡萨布兰卡云集着各种各样的外来者,他们都试图在这个“避风港”搞到一张护照,到远离战争的美国去。在卡萨布兰卡,难民们喜欢去的地方是亚美利加咖啡馆,咖啡馆的老板是里克·布莱恩。他是谜一样的人物,对任何人都守口如瓶,从不暴露自己的想法。
刚从集中营里释放出来的捷克左翼领导人维克多·拉兹洛和妻子伊尔莎也来到卡萨布兰卡寻求去美国的签证。在里克的咖啡馆,里克和伊尔莎不期而遇。他们以前曾在巴黎坠入过情网,但就在纳粹入侵之前,他们准备一起离开巴黎之际,伊尔莎不辞而别。这使里克感到痛苦并怀恨在心。伊尔莎得知里克有出国护照后,便去找他,率直地向里克讲述拉兹洛对世界反法西斯运动的重要作用,请求里克以大局为重,不计儿女私情,交出护照,帮助拉兹洛离境。谁知里克却毫不动心,不愿合作。
无奈之下,伊尔莎将内情和盘托出,原来他们在巴黎相遇时她已经和拉兹洛结了婚,由于音信不明以为他已死在了集中营里。不料就在她和里克相识并准备同他离开巴黎时,却突然得知拉兹洛没有死,而是身染了重病。妻子的责任和对拉兹洛的崇敬迫使伊尔莎放弃了对里克的爱情。与此同时,拉兹洛在一次秘密集会中被纳粹逮捕了。于是,醒悟过来的里克说服警察局长雷诺释放拉兹洛,要他在等到拉兹洛谋取护照时再行逮捕。雷诺被里克说服,释放了拉兹洛。
随后,里克又秘密通知了拉兹洛,要他在飞往里斯本的航班起飞前10分钟带着伊尔莎到咖啡馆,用10万美元换取两张护照。一切都按照里克的安排进行着。拉兹洛携伊尔莎准时来到,取得了飞往里斯本的通行护照。这时,雷诺突然出现了,他宣布逮捕拉兹洛。这个突发事件使拉兹洛和伊尔莎陷入疑惑之中。而当得意的雷诺把诡秘骄横的目光射向里克时,他看到的不是里克的笑脸,而是黑洞洞的一个木仓口。里克不容雷诺发问,强迫他立即与机场通话,要他们保证拉兹洛和伊尔莎的安全。
为了人类的和平事业,里克放弃了他和伊尔莎之间的神圣爱情,当飞机在里克头顶掠过时,里克强忍着内心的痛苦,目送情人远去。不久,里克也离开了卡萨布兰卡,加入自由法国的军队,为解放法兰西和人类的和平事业而奋斗。
电影幕后
狭缝中的人格
从希腊荷马的史诗《奥德赛》开始,冒险故事所带来的意义往往不仅止于行为,而更含有对历史文化甚或人性的探索和认知。而在《卡萨布兰卡》里,我们体验的是一个从一般类型电影的户外冒险回归到一个狭窄的小酒馆的故事。当然,我们也可以把这个地方视为一个朦胧地带,一个夹在混乱世界中的窄缝。这里充斥着逃避、苟且偷安、萎顿的人群,《卡萨布兰卡》的繁荣建立在匍匐的人性之上,而里克的酒馆于我们观众来说便是一个视窗,我们看到了狭隘的骑墙心理、犯险和犬儒交错的生存哲学。在这样一个被扭曲的现象中,爱情的不确定和承诺的背信仿佛也印证了这个飘忽的年代。
卡萨布兰卡这个位于非洲摩洛哥西部的港口是个奇特的通道,它被假想成二次大战时,欧洲难民从烽火燎天的欧洲逃向自由天地的跳板。在苦难的时代里,许多有钱有办法的人纷纷逃出断瓦残垣的欧洲大陆,那些没有能力的平民只有留在家乡任受凌割。可是这些从四方各处集合在卡萨布兰卡这块中立窄缝的有钱人过的又是怎样的生活呢?诚如影片中那位纳粹少校所认为的:“在这里,人命是低贱的。”
在卡萨布兰卡,什么事都可能发生,什么东西都可以拿来做交易,当然也包括了尊严。人们所求的只是苟且一命而已,每个人无所不用其极——欺诈、谋杀、出卖肉体、生命的孤注一掷……街头上,在法国贝当将军的画像前就有人被木仓杀。在这个乱世里,卡萨布兰卡到处都充满了真实而悲惨的戏剧。
在徨乱的世界边缘,一间美国人里克开的酒馆就是故事的中心。这间酒馆的对面就是前往自由天堂的飞机场,天天交替着前来的人群和离开的人群。人们要探听消息,等候班机,甚至想求得通行证都要涌向这里。虽然这间狭小却具有着无比权威的酒馆外表只是个夜总会,而里面却暗藏着赌场、黑市买卖、各种阴谋伎俩、法国游击队、革命领袖……一个名叫山姆的黑人歌手用钢琴弹唱着怀旧的歌曲,俄罗斯轮盘上聚精会神的赌徒永远都不晓得轮盘仅是一架被暗中操纵的机器。在这里没有所谓的道德标准,当然也包括了酒馆老板里克,而这也成了电影的趣味中心。
《卡萨布兰卡》是好莱坞40年代末至今还令人记得的电影之一。电影中那种浪漫混合着危险的异国情调把男女主角在乱世重逢时各自身不由己的无奈和矛盾挣扎渲染得令人迷炫不已。亨弗莱·鲍嘉那种外冷内热的沧桑男子形象和英格丽·褒曼的娇柔个性,都立下了后来好莱坞浪漫类型电影的角色典范。而在电影故事架构上,民族大义与儿女私情间“大我”与“小我”的矛盾冲突,更加重了本片深入人性心理的感性色彩。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7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15.《小城之春》(Springtime In a Small Town) 

世界电影史上的经典之作
中国电影界一致公认的经典性作品
开创了中国电影史上的心理写实主义、比较完整的散文结构、诗化电影的先河,“放射出让人目眩心惊的光芒”。
出品:1948中国文华影片公司
导演:费穆
主演:韦伟/李纬/石羽/张鸿眉
荣誉:
世界一百年电影史上的十部经典名作之一/中国电影九十年的十部经典作品之一
IMDB: 7.9/10( 36票 )
烂番茄的连接:
田壮壮重拍版:


影片概述
《小城之春》被誉为“中国电影界一致公认的经典性作品”。香港电影评论界将其推选为“有史以来中国最佳电影”,著名导演张艺谋称自己最喜欢的中国电影就是《小城之春》。

回顾影片的拍摄历程,我们不难看出它在艺术表现上的一些成功的探索。早在20世纪40年代,中国电影往往写事多于写人写情,而这部影片独辟蹊径,它的人物不多,情节简单,将镜头深入人物复杂矛盾的心灵,揭示微妙的情感关系,是一部典型的心理抒情片。此外,它吸取了中国古典诗词的传统,借物喻人,以景抒情,富有诗情画意,显示了费穆导演的艺术特色,是中国电影史上不可多得的艺术珍品。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为第5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之一的田壮壮在蛰伏了8年之后,复出的第一部电影就是重拍50年前的这部影片,集结了阿城、李少红、叶锦添等超级幕后班底的新版《小城之春》在国际上获得了广泛的声誉。在谈及这部电影时,田壮壮说:“旧版的《小城之春》好多人都没看过,但它的光彩在今天依旧闪亮。两部《小城之春》是中国电影人相隔50年的对话,也是50年来关于人文精神的继承和延续。”
精彩影评
我最喜欢的片子有一大堆,不能一一列举,就中国的电影而言,我最喜欢1948年的《小城之春》,我觉得这部影片在当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我们今天看来,觉得还是不能跟它比较。
                        ——著名导演 张艺谋
  关于《小城之春》这部电影,几乎世界上每一个地方,在我能够接触和阅读到的所有文章和评论中,没有不对这部影片的成就感到惊讶,感到很大的震惊,证明这部影片本身的成就是可以肯定的。从电影的角度来看,当然它已经是一件发生了的事情,可能是过去型,但从电影叙述的过程中看,又好像是现在型。影片以多重的意义和解释体现出其现代性,它的主观和客观永远都交错在一起,这样复杂的叙述方法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这部电影中很多的电影语言都显现出极大的张力……我觉得费穆是非常了不起的人。
                      ——香港著名影评人、电影导演 舒琪
《小城之春》讲了一个故事,却在多种层面上有不同的意味,是很有意思的。虽然影片讲述的是一个私人化的故事,但在它的影像中处处浸含着“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意境,家国之思无可逃避。影片中所体现的新与旧,道德与情欲,死气沉沉与生命活力之间的对抗更为那个特定的时代做下了意味深长的注脚。
                        ——影评人 娜斯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抗战胜利后的一个南方小城里。又一个春天到来了,乡绅戴礼言和他的一家——太太周玉纹、妹妹戴秀,还有仆人老黄过着一如平常的日子。礼言在战争中失去了家产,重病缠身,丧失了面对现实的勇气,终日郁郁寡欢。妹妹戴秀倒是开朗活泼,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幻想。面对着家宅破败的局面,太太玉纹与丈夫礼言过着平淡无味的生活,夫妻之间相敬如宾,实则已没有感情可言。
这种沉闷的生活被从外面闯入小城的青年医生章志忱打破了。他是礼言分别8年的朋友,也是玉纹过去的情人,当年他们的感情很好,却被玉纹的母亲拆散了。然而造化弄人,现在玉纹的母亲死了,但她却又有了丈夫。章志忱住在戴家,为礼言看病。他的到来让玉纹已如止水的心泛起了巨大的波澜,两个人常常背着礼言约会,谈起往日的岁月都唏嘘不已,志忱对玉纹已成他人之妻的现状无可奈何。他们的感情受着“礼义”和“忠信”的束缚,剪不断,理还乱。
礼言的妹妹戴秀喜欢上了志忱,礼言和玉纹谈起了这件事,想让玉纹给妹妹说媒,而自己去跟志忱说,但是玉纹从心底反对此事,拒绝了他的要求。在和志忱谈话时,玉纹向他透露了这件事,志忱也拒绝了。这天正是戴秀的生日,几个人摆宴庆祝,心情烦闷的志忱和玉纹都喝醉了。礼言通过他们两人的举止,对他们的特殊关系猜到了几分。过后,他经过左思右想,觉得不应该拖累妻子一辈子,于是决定成全他们两个,而自己吞了安眠药想自尽。
经过抢救,礼言重新活了过来。通过这次波折,玉纹也重新认识了自己与丈夫的感情,她选择了与丈夫重新生活,而志忱也决定离开小城。一个春日的早晨,玉纹、礼言,还有妹妹戴秀在城头上为志忱送行,他们目送志忱向外面的世界走去。
电影幕后
《小城之春》:发现玉纹
影片女主角玉纹的形象确乎挣脱了黑白色和年代久远的银幕之限,七彩斑斓地站在21世纪的观众面前。电影人喜欢说“发现费穆”,而我从观众角度讲,愿意说“发现玉纹”。可以说,玉纹是一个被伦常礼教束缚住的红颜女子,在她身上体现着国性与知性。玉纹的悲哀是无从回避的:从前的情人的归来掀起了她内心的波澜,而患病的丈夫一直在替自己着想,他是无辜的。从伦理的角度说,玉纹不应当离弃丈夫,欲望只能泯灭。一边是人伦,一边是人欲,玉纹所在的两难处境很容易勾起千千万万中国女人或多或少,或感同身受或耳闻目睹的响应。
在影片里,人伦没有被一昧地批判丑化,人欲也没有被西方笔法描绘得轰轰烈烈,一发不可收拾,而是切合国情、众所周知地曲折隐晦。伦理意识的积淀如此厚重,以至上床也未必能解决得了它,一次越矩的交合算不了冲破茧缚。正因为如此,玉纹采取的听天由命的态度才真正抓住了国人的痛处。
玉纹的形象洋溢着的知性美在国内电影作品里的女人中是罕见的。她的智识首先流露在影片开始部分自言自语里的一丝自嘲和冷笑;知性更指她对自己的悲剧性处境的深刻自知。事实上,她不抱幻想,出走的愿望也并非特别强烈,对自己的命运,她了然于胸。由于了然于胸,她对病榻上的丈夫的坚拒冷感才那么令人不寒而栗,对旧情人的探试、绝弃才那么咄咄逼人,含着一丝不易觉察的捉弄意味。
影片似乎在人伦与人欲之间找到了某种平衡,人伦与人欲没有相互剿杀吞噬,两种声音都有理有节地表达了自己,影片显出一种平衡周正的美感,规矩方正与春意荡漾在此互相映衬,互为表里,相安无事,相得益彰。至少,它符合人们在情感上的挫折经验和过着缺乏爱情的婚姻生活的实况。联想到影片的拍摄背景,1948年,国共战争正当如火如荼,而编导置战火纷飞、风雨飘摇的时局世事于不顾,聚焦于一个抽离了党派政治的侵袭滋扰的小城一隅,对巨变前夕的若干中国人进行有如实验室里的显微镜和手术台上的手术刀般的细剥慢嚼,实在需要胆量、注意力和天赋。历史证明,它比那些趋炎附势的影片更有生命力,强上何止千百倍。在历史的这个关口,用这样一个题材来表达自己的艺术理念,展示自己的全部电影艺术技巧,说出自己关于人伦与人欲的思考,显示对政治的不屑一顾,没有人比费穆的选择更绝妙,也更伟大的了。
《小城之春》:影坛上永不凋谢的奇葩
《小城之春》是我国著名电影导演、艺术家费穆为中国电影艺术宝库贡献的一部极其优美的电影精品,它为我国的电影事业赢得了世界性声誉。影片的突出特征在于以优美、精致的艺术形式,真实生动地表现了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性情感、道德伦理、民族心理和行为方式。整部影片贯穿着一条情与理的冲突线,然而却以“发乎情止于礼”终结。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文明历史,从而也就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人生哲学、伦理原则、道德操守,它以集体无意识的自觉行为贯穿于人们的整个人性精神世界。影片正是通过夫妻、情人、朋友、兄妹之间的感情纠葛与矛盾冲突,极富于民族文化个性地揭示了中国人的情感与道德风貌。更加可贵的是,在情感与理义的矛盾冲突上,艺术家分寸得当地把握住了高尚的道德意识与伦理的界线,体现出了一种完美的人格和真挚的人性,这正是本片长久的艺术魅力所在。
《小城之春》从人的内心世界角度,通过情感世界与现实关系的矛盾,揭示了人的道德意识。影片充分肯定了人的精神、情感、人性需求的正当性。但影片中的人物毕竟是中国传统文化熏陶下成长的知识人士,不论他们在感情上经受多大痛苦,最终总是服从礼义的约束和道德的规范,这是符合中国文化人的做人准则的,因而也是令人信服的。影片在艺术表现上是细腻的、优美的,体现出了中国知识分子丰富完美的人性美。
《小城之春》是一部风格化比较强的影片。影片中只出现了妻子、丈夫、朋友、妹妹、仆人5个人物,在小城中再未出现其他人影,这样的环境表现,表面看似不真实,然而它正体现了一种独特的净化的造型风格。这是为了更突出、更集中、更清晰地体现感情世界的人物关系。影片中多次展现荒凉的小城城头,既含蓄地隐喻当时的时代背景,也烘托着女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使人物的情感与环境浑然一体,产生了一种含蓄幽深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总之,这部影片在各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堪称一部艺术精品。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8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16.《罗生门》(Rashômon) 

挖掘人性丑恶的巅峰之作
在国际影坛上产生重大影响的第一部日本影片
“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标志着日本的电影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出品: 1950日本大映公司京都制片厂
导演:黑泽明
主演:三船敏郎/京町子/森雅之
荣誉:
第二十四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一九五一年威尼斯国际电影节金狮奖/意大利电影评论奖
IMDB: 8.5/10( 13046票 )


影片概述
影片《罗生门》是由著名剧作家桥本忍根据名作家芥川龙之介创作于1921年的短篇小说《筱竹丛中》改编的,是大导演黑泽明的惊世之作,被誉为“有史以来最有价值的10部影片”之一,历经半个世纪的时光依旧光彩夺目。

《罗生门》对于日本电影登上世界影坛和进入国际市场起了开路先锋的作用,它是东方电影首次在国际电影节中获奖的里程碑式的作品,为东方电影敲开了国际影坛的大门。影片以一宗案件为背景,描写了人性中丑恶的一面,揭示了人的不可信赖性和不可知性,然而其结尾的人性化转折又将原有的对整个世界的绝望和对客观真理的疑惑,一改成为最终强调人的可信,赞扬人道主义的胜利和道德的复兴。积极的主题和新颖别致的结构,以及由此而形成的传奇色彩,使得《罗生门》获得了普遍的赞誉。
《罗生门》上映后,先是在欧洲引起轰动,继而又在美国掀起“黑泽明热”,黑泽明也因而被誉为“世界的黑泽明”。

精彩影评
《罗生门》首先使我们产生兴趣是因为它是一部电影艺术的杰作。除此以外,它还有相当重要的历史意义,因为是这部影片向全世界介绍了一个称做日本电影的一整套民族类型。在《罗生门》成功之后,我们就开始看到川流不息的、美丽而令人赏心悦目的日本影片,这增加并丰富了我们的电影经验。
                        ——美国著名影评家 唐纳德·里奇
  我第一次看到的黑泽明的电影是《罗生门》,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在50年代,《罗生门》被批评为将日本的愚昧和倒退暴露给外国人看——这种指责今天看来是愚蠢可笑的。在中国,我也曾面对过同样的怒斥,而我用黑泽明来作为我的盾牌。也许20或30年后,中国人将不会再用那种狭隘的眼光来看我的作品。
                        ——著名电影导演 张艺谋
《罗生门》是一部令人难忘而影像丰富的绝好影片。在片中,太阳的光线被假借为电影语言的一种被超乎想像地加以运用,可能这是过去日本电影中所表现的流动美的最光辉的范例。面对着太阳犯罪,面对着太阳达到从犯罪中获得愉悦的极致,这样的拍摄方式大概在以前的日本影片中是没有的。罪也好,恶也好,一般都以为表现于微暗的黑夜最合适,而周围的气氛常常是阴森而郁闷的。可黑泽明的电影则非要把这一切都暴露在烈日之下,更有力地揭示了人的无可比拟的罪孽。黑泽明在这里使一种电影样式纯粹到结晶的程度,而这种样式,对于人是可信赖的和人是不可信的这样用言语来表达的观念,可以说是一种重大的突破。
                        ——日本电影评论家 佐藤忠男
剧情介绍
故事发生在12世纪的日本,在平安京发生了一件轰动社会的新闻,武士金泽武弘被人杀害在丛林里。作为证人,樵夫、凶手多襄丸、死者的妻子真砂、借死者的魂来做证的女巫都曾被招到纠察使署,但他们都怀着利己的目的,竭力维护自己,提供了美化自己、使得事实真相各不相同的证词。这一天,大雨倾盆,烟雾迷蒙,在平安京的正南门——罗生门下,行脚僧、樵夫、杂工3人一起在这里躲雨,谈着谈着,他们就聊到了这件事。
樵夫说,3天前他上山砍柴,在一片树丛里发现了一具男人的尸体,他就近报了官,被传到了纠察使署……实际上,他掩盖了自己因贪图小便宜而抽走了尸体胸口上的短刀的行为。樵夫说凶手多襄丸是个有名的大盗,但他在事后很快就被抓到了。因为他恰巧喝了山沟里的泉水染了毒,所以抓来不费吹灰之力。
在审问中,多襄丸对自己的作案经过,是这样述说的——那天,他在林子里看到金泽武弘牵着他妻子真砂的坐骑走了过来,便为真砂的美貌所倾倒。于是便用诡计将武弘骗到丛林深处,在同武弘的搏斗中将其缚住,接着占有了真砂。本来他不想杀害武弘,可真砂让他们两个人决斗,并说“哪个活下来,我就跟哪个”,多襄丸于是给武弘割断绳子,和他决斗起来,终于把他一刀砍倒。等他再寻找真砂时,她已经吓得逃之夭夭了。行脚僧却补充说,当时在纠察使署里,真砂是这样说的——她被多囊丸蹂躏之后,受到了丈夫的蔑视,这让真砂感到受了极大的刺激。于是悲愤之中,真砂就晃晃悠悠地扑向了武弘……可等她醒过来一看,那把短刀已插在丈夫的胸口上,他已经死了。后来她想自杀,但终于怎么也没有死得成。
行脚僧又向杂工和樵夫说出死了的武弘借女巫之口说出来的话——多囊丸强奸真砂以后,就要真砂和他一起走。谁料真砂同意了,但却让多囊丸先杀了武弘,多囊丸也没想到真砂竟是这样的女人,就问武弘应该怎样处理她,听了这话,真砂跳起身向树林深处逃走了,多襄丸向她追去。这时武弘拾起短刀,朝自己胸膛猛力一刺……三个人就这样争争吵吵,纷纷慨叹人心叵测,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正在这时,隐约传来婴儿的哭声。他们循声找去,看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婴儿。杂工上去把婴儿的衣服剥了下来,樵夫骂他是恶鬼,杂工申辩说,生了孩子又把他丢掉的人那才是恶鬼呢!又揭露了樵夫偷拿了武弘尸体上的短刀的行为,说得樵夫哑口无言。杂工走了,深受触动的樵夫收养了婴儿,行脚僧感动地说:“亏得你,我还是可以相信人了。”
雨停了,在夕阳的余晖中,行脚僧目送着樵夫抱着孩子渐渐走远……
电影幕后
我眼中的黑泽明
在1978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之前,我对电影这门艺术一无所知。“文革”已告终结,我在农村务过农,在工厂当过工人。我想读大学,为的是改变我的命运。一年后我第一次看到了黑泽明的电影,是《罗生门》,我一下子被它迷住了。几年后,在戛纳,我坐在一个不起眼的位置上,亲眼目睹了黑泽明接受终身成就奖,他受到了东西方人民的热爱和崇敬。我从未和他相遇,尽管曾经有过一次机会。有一次,我去东京办事,一位日本友人建议我去见见黑泽明。我不敢去。无论如何,他是一位享誉全球的大师。在电影的王国里,我那时不过是个小人物。
黑泽明于1910年生于东京,是他那个严厉的军人父亲的第7个孩子。早年他爱的是油画和文学,包括那时已经风靡日本的西方文学。这些兴趣将会变得极其重要并且贯穿他的艺术生涯。在他的影片里,可以明显地感受到一个画家的眼光,尤其是在他极尽豪奢的晚期作品里。一开始,他是作为一个年轻的导演助理和电影脚本撰稿人闯入电影界的,33岁那年执导了他的第一部电影。此后,他完成了《醉天使》,被评论界认为是第一部真正的黑泽明电影。
《罗生门》使黑泽明得以走向外面的世界,同时,他与名望的不愉快的关系也就此开始并贯穿了他的整个事业。像斯坦利·库布里克一样,他拥有艺术的力量可以不去做政治和商业上的妥协。但《罗生门》的制片人不理解这部电影,致使它在赢得国际表彰之后才在自己的国家得到青睐。从那以后,黑泽明还是会碰到财政上的困难,哪怕是拍《保镖》这样的一流大片。他后期的电影是由好莱坞支持制作的,资金则来自乔治·卢卡斯和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
1998年他逝世时,已是《罗生门》问世40年之后,黑泽明在日本实际上已经被人遗忘。在他那些有关勇士的电影之外,黑泽明还讲述了当代日本普通人的尖锐的故事。在《高与低》中,三船敏郎扮演的富商受到了贫穷的绑架者的折磨即是一例。这些电影的现实性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对普通人产生了影响。透过黑泽明的电影,我们都能体验到日本的灵魂和日本人民的内在力量。但他自己的国民,大多还是谴责他拍电影是为了让外国人去消费。在50年代,《罗生门》被批评为将日本的愚昧和倒退暴露给外国人看——这种指责今天看来是愚蠢可笑的。在中国,我也面对了同样的怒斥,而我用黑泽明来作为我的盾牌。也许20或30年后,中国人将不会再用那种狭隘的眼光来看我的作品。
作为一个拍电影的人,我敬畏黑泽明电影中宏大的景象,尤其是战争场面。黑泽明使我明白,当走向外面的世界时,要保持国人自己的性格和风格,这是他给亚洲电影人上的很重要的一课。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微凉紫陌。

ZxID:162594

等级: 贵宾
-闭观,修炼成妖。

举报 只看该作者 19楼  发表于: 2007-11-04 0
17.《罗马假日》(Roman Holiday)

一部影响深远的电影,充满了艺术的美感
轻松、自然而富有情趣的文艺片
一个温馨悦目的浪漫爱情故事
一部历久不衰的轻喜剧
出品:1953美国派拉蒙影片公司
导演:威廉·惠勒
主演:格利高里·派克/奥黛丽·赫本
荣誉:
第二十六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最佳电影故事、最佳服装设计/美国百部经典名片之一
IMDB: 8.1/10( 10484票 )


影片概述
罗马是一个梦想中的城市、历史上的繁华古城、银幕上的浪漫情史的发生地,而许多人对罗马的视觉上的认识更源于一部著名的电影——《罗马假日》。

《罗马假日》是爱情文艺片的典范,片中毫无大制作大场面,情节也简单得很,但清纯的公主和年轻的记者之间的爱情感动了每一个人,那种单纯的爱时至今日仍被许多人留恋,格利高里·派克和奥黛丽·赫本的成功出演以及罗马的街头风景成为了世界经典。
此片播出后,奥黛丽·赫本所饰演的安妮公主风靡了整个欧洲,赫本也因此一举成名,并掀起时尚狂潮。很明显,她让这世上的女人们在她的身上看到了自己,她既是灰姑娘,又是公主;既是时尚的演绎者,又是乡下刚进城的贫家女;她既成熟又天真;既是男人眼中的可人儿,又是女人心中不屈不挠的坚强化身。她成为时尚的典范和象征人物,她不仅提供了一种穿着的品味,更启发了女性对自我形象的扩展。人们开始为影坛出现这样一个清新隽永、纯洁可爱的形象而欣喜若狂。赫本从此以后的事业果然一帆风顺,成为欧美影坛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精彩影评
就影片的娱乐效果和艺术价值而言,《罗马假日》是一部叫好叫座的经典之作。导演威廉·惠勒将罗马的名胜风光生动地溶入剧情之中,英俊潇洒的格利高里·派克亦与奥黛丽·赫本十分般配,将一部浪漫爱情喜剧演绎得十分温馨悦目。
                        ——著名影评人 唐 瑶
如果没有奥黛丽·赫本,《罗马假日》也许不会获得如此大的成功,也许不会有今日的经典地位。而23岁的赫本第一次主演电影就荣获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奖,可谓绝无仅有。时近50年,《罗马假日》仍是浪漫爱情电影之代表,至今无出其右。
                        ——网友 阿 乌
这部浪漫爱情喜剧几十年来一直是电影观众和影评人必提的经典。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几乎所有的老片都被处理成彩色,只有包括本片在内为数不多的几部黑白影片遭到禁止。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它的艺术性都完美无缺,堪称黑白片时代的完美佳作。
                        ——佚 名
《罗马假日》像一张朴素别致的小小圣诞卡,令我深深体味梦幻般的浪漫,又像可口可乐,甜蜜里带有一丝苦涩,你会希望天天喝到它。
                        ——网友留言

剧情介绍
大不列颠王室的安妮公主作为王位继承人将出访欧洲的各大城市,消息传出,引起了极大的轰动。欧洲之行的最后一站是罗马,安妮公主很想尽情地饱览一下她的优美风光,可侍从们以公主身份高贵、不宜在黎民百姓面前抛头露面为由拒绝了,并给她注射了镇静剂,公主假装睡着了,待侍从们出去后,她偷偷越窗溜了出来。然而没逛多久,医生给她注射的镇静剂就发生了效力,她在广场附近喷水池边的一条长椅上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这时,美国新闻社的穷记者乔·布莱德里恰好经过这里,以为这是一个在狂欢中被灌醉的少女,就租了一辆出租车想把她送回家,可是公主睡得特别沉,怎么也叫不醒,无奈,乔只好把她带回了自己的住所。第二天,报纸上的特别公告使乔意识到他带回的少女就是安妮公主,于是他欣喜若狂,打算写一篇关于公主内幕的独家报道。公主醒后发现了陌生的乔,乔连忙解释,公主才安心了。她向乔借了一些钱,然后告别了他,又到罗马大街上闲逛了。
乔连忙给他的摄影师朋友欧文打电话,同时跟踪公主,在花园广场上佯装和她偶遇,便自告奋勇地要为公主做导游,骑着摩托车带着她游览罗马城,同时,欧文也驾驶着小汽车跟在他们后面,拍下了许多珍贵的镜头,而这一切,公主浑然不觉。
公主的失踪引起了人们的惊慌,国王秘密派出了许多便衣四处寻找公主的下落。乔带领公主来到水上舞厅参加舞会时被便衣警察发现了,他们请公主和他们回去,而公主坚决不肯,警察们要强行绑架她回去,乔和欧文同他们撕打起来,而任性调皮的公主也大打出手,十分开心。趁着混乱,乔带着公主逃之夭夭……
一天过去了,公主终于要回宫了,可此时她和乔发现彼此间擦出了爱的火花,坠入了情网。怎奈公主毕竟是公主,平民终究是平民,两人只能依依惜别。乔抛弃功成名就之良机,将照片送予公主留念,在深情的四目对望中,公主轻轻地对乔说了声再见……
电影幕后
体验《罗马假日》的爱情故事
美丽的神话源自于古老的传说,现代的童话则出自文明古城,短暂的造访成就了流芳百世的浪漫经典——《罗马假日》,一段永难忘怀的愉快经历,一段感动人心的爱情故事。美国好莱坞经典影片《罗马假日》中男女主角演绎的那段爱情故事让我感动,也使我充满了对罗马这个城市的兴趣。今年7月,我有幸踏上了罗马这块令我神往的土地。
罗马这座历史古城处处都散发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按当时的古罗马城市规划,以威尼斯广场为中心,向四周辐射,构成了古罗马的城市建筑群。帝国大街两侧是古迹最集中的地方,大街以东是著名的罗马竞技场,它是为了纪念征服耶路撒冷的胜利,强迫数万名犹太俘虏于公元80年建造的。随着光阴的流逝,竞技场早已百孔千疮,留下的只是残垣断壁。在竞技场旁边是君士坦丁凯旋门,上面雕刻着各种雕像和铭文,兴建凯旋门的目的是为了庆祝古罗马对外作战的胜利。当将军得胜归来,罗马行政长官和长老院的议员在前面带队,后面有号手和锁着铁链的战俘,他们沿着圣道,直奔神殿。市民们站在圣道两侧高呼口号,对胜利者表示欢迎。离威尼斯广场不远的古罗马集会场是古罗马的政治活动场所,市民们常到这里来看古罗马政府公布的告示、听对犯人的审判,或者聚集在这里讨论和交换对时政的见解。
漫步在广场上——这里曾是电影《罗马假日》的一个场景,傍晚的霞光洒落在一级级的石阶上,仿佛又回到了影片中安妮公主在这里游玩的情景。如果你不介意,花2000意大利里拉向小贩买一个冰淇淋,悠闲地坐在石阶上,一边品尝一边欣赏着广场上的景色,体验一下安妮公主在这里与男主角相识相爱的爱情故事,你不觉得爱的无私、神圣、崇高和伟大吗?
《罗马假日》中爱情停止的地方
这个世界上,总有些东西堪称永恒,电影《罗马假日》就是其中之一。半个世纪以来,数以亿计不同种族、国籍和年龄的观众,被银幕上大不列颠公主安妮和美国记者乔·布莱德里的爱情深深打动——尽管他们的邂逅只持续了短短24小时。
爱情电影最大的悖论是:爱情没有模式,但爱情片却必须有套路。也正因如此,很多时候我们会看到大量千篇一律的爱情故事,从一块银幕被复制到另一块银幕。然而《罗马假日》是不可复制的,它是一部糅合了悲剧与喜剧的全部要素,却又把感情的分寸拿捏得恰到好处的影片。他们的相逢喜而不俗,他们的离别哀而不伤,增之一分减之一毫都会过火。从这个意义上讲,导演威廉·惠勒属于那种不出世的天才,他用一种很有节制的笔触,令这段爱情逐渐走上高潮,然后就让它停留在最美的一个点上。
上世纪70年代,曾经有人想拍摄《罗马假日》的续集,让两位主人公的后代来接续他们的情缘,但最终没有成功——这甚至可以说是一件幸事,因为自那个点后,一切美丽都会不可阻挡地消逝。相爱的两个人生活在同一个时间和空间里,却永远相望而不能相见,这是“刻骨铭心”4个字的最好注解。
《罗马假日》是方形银幕时代的最后一场繁华,奥黛丽·赫本则是神殿中的最后一尊神像。从那个1953年爱情停止的地方开始,好莱坞由神话时期进入英雄时期,直到大约20年后,它又被现实主义的人间所取代。有意思的是,从《罗马假日》大约再往前追溯另一个20年,1934年,正是开创了这个神话时期的《一夜风流》公映的那一年。对比这两部喜剧风格的影片,我们会发现它们在基本剧情上有着惊人的巧合。都是富家女简装出逃,都是半途偶遇英俊的青年记者,都是爱情与身份选择两难——惟一的差别或许只有结局,《一夜风流》收于团圆而《罗马假日》止于哀怨。就在这一喜一悲之间,跨越了整整一个时代。
今天,好莱坞的主流不知又经历了几轮更替,《罗马假日》的繁华更已经是50年前的历史。21世纪的人们又能留下点什么东西让半个世纪后的人们去凭吊?


-現在旳莪,
═════════
一脸漠然,
═════════
沒有快樂,沒有倖福,沒有笑臉。
═════════
沒有哀傷,沒有悲痛,沒有悲傷。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