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族 汉族中国56个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也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汉族是原称为“华夏”的中原居民,后同其他民族逐渐同化,融合,汉代开始,称为汉族。汉语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有七大方言。现代汉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北京语音为标准音。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已有6000年左右的历史,由甲骨文,金文逐渐演变成今天的方块字,共有四万个字以上,通用的有七千字左右,现为国际通用语文之一。汉族没有产生全民族必须信仰的宗教,部分人信仰佛教,天主教,基督教等
蒙古族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回族 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3世纪蒙古人3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多种因素,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用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回族服饰与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
藏族 藏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一员,分布于辽阔的青藏高原。主要聚居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省的海北、黄南、海南、果洛、玉树等藏族自治州和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甘肃省的甘南藏族自治州和天祝藏族自治县,四川省的阿坝、甘孜两个藏族自治州和木里藏族自治县,云南省的迪庆藏族自治州。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藏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分为卫藏方言、康方言、安多方言3种主要方言。藏文系参照梵文某些字体于公元7世纪前期创制,经过三次修订发展而来,为自左向右横写的拼音文字,通用至今。
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民族自称。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维吾尔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信仰伊斯兰教。维吾尔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
苗族 主要分布在贵州(约占苗族总人口的50%),湖南,云南,广西,海南等省(区)。其中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是苗族最大的聚居区。苗族自称“牡”,“蒙”,“摸”,“毛”,建国后统称为苗族。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代活跃于中原地区的蚩尤部落。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苗语支。原先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后期创制了拉丁化拼音文字。现今大部分人通用汉文
彝族 彝族是中国西南地区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四川,贵州三省及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形成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彝族支系繁多,多数自称“诺苏”,“纳苏”,“聂苏”等。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彝族。彝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有6种方言。彝文是一种音节文字,至今使用花包头是彝族的典型服饰
壮族 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一个民族,广西壮族自治区是他们的主要聚居地。壮族,是岭南的土著民族。有“布壮”,“布土”,“布侬”,“布曼”,“布雅依”等20余种自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僮族”。后来改为“壮族”。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文字。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傣语支。古文字是“模仿”汉字《六书》的造字法而创造的一种与壮语语音一致的“方块壮字”。2 0世纪50年代,根据壮族人民的要求,创制了一种全民族能够接受以拼音字母为基础的壮字。目前仍在推广使用。
布依族主要聚居在贵州省黔西南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以及贵州的都匀,独山,平塘,镇宁等10个县(市)。布依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布依语和壮语有密切的亲属关系。布依族过去没有文字,一直使用汉文。解放后,人民政府为布依族创制了用拉丁字母拼音的布依文。布依族地区山青水秀,自然风光多姿多彩,野生动植物资源及矿产资源也很丰富。布依族以农业为主,种值水稻的历史较为悠久。
朝鲜族 朝鲜族生活在我国东北同朝鲜民主主义人民共和国毗邻的长白山地区。这里群山耸立,峡谷纵横,风光一绚丽,山的主峰——白头山是我国东北地的第一高峰,海拔2744米。著名的旅游胜地天池宛如一块剔透的碧玉,镶嵌在顶峰上,传说每年都有天上的仙女来这儿沐浴。天池北侧有一个瀑布,浩浩清流悬空而落,犹如白练垂天,银龙飞舞。长白山脉是鸭绿江、图们江和松花江的发源地。奔流不息的海兰江、布尔哈通河、嘎呀河、珲春河、古洞河等碧波如染、婉蜒回环,滋润着长白山麓的广大地区。这山灵水秀的地方,就是朝鲜族的家乡。
满族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辽宁省为最多,少部分散居在全国各大中城市。满族历史悠久,可追溯到 2 0 00多年前的肃慎人。辽,宋,元,明几个朝代则称“女真”。长期生活在长白山以东,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的广阔地区。16世纪后期,努尔哈赤崛起,以女真人为主体融合了部分汉人,蒙古人和朝鲜人,形成了一个新的共同体——满族。满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字。
侗族主要分布在贵州,湖南,广西三省(区)毗邻的黔东,玉屏,新晃,通道,芷江以及三江等县。侗族主要从事农业,以种植水稻为主,特产糯谷,以香禾糯最享盛名。侗族的名称,最早以“仡伶”,后曾出现“峒蛮”,“峒苗”,“峒人”,“洞家”等名称。新中国成立后统称侗族。民间多称“侗家”。侗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壮侗语侗水语支。原无民族文字,20世纪50年代创制了侗文。现在大部分通用汉文。
瑶族 瑶族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因其生产方式,居住和服饰等方面的不同特点而有多种自称和他称。如:盘瑶,茶山瑶,山子瑶,坳瑶,花篮瑶,白裤瑶,红头瑶等,多达20个支系。新中国成立后,瑶族成了他们的统称。瑶族语言属汉藏语系苗瑶语族瑶语支。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
白族 白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以洱海为中心的大理白族自治州。少部分散居在四川、贵州、湖南等地。由于白族风俗尚白,历史上曾有“白人”、“白王”、“白史”之称。新中国成立后,正式定名为白族。白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白语支。大多数白族通晓汉语,并作为与其他民族的交际工具。白族是个古老的民族,有着自己光辉灿烂的科学文化。在天文、历法、气象、医学、文学等领域都有许多发明创造和优秀作品
土家族 土家族主要聚居在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意为“土生土长的人”。新中国成立以后,根据土家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土家族。土家族有自己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大多数人由于长期与汉族杂居,很早就开始使用汉语、汉文。只有湘西的龙山,永顺,古丈等县的少部分地区仍通用土家语。
哈尼族 哈尼族绝大部分集中聚居于滇南红河和澜沧江的中间地带。哈尼族自称很多,有“哈尼”,“卡多”,“豪尼”,“碧约”,“布都”,“白宏”等。新中国成立后,统一称为哈尼族。哈尼族有自己的语言,无文字。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20世纪50年代为其创制了一套拼音文字,但尚未普及。
哈萨克族 哈萨克族主要聚居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伊犁哈萨克自治州,木垒哈萨克自治县和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其余分布在甘肃,青海等部分地区。哈萨克族的历史,可追溯到西汉的“乌孙”。“哈萨克”这一族称最早见于15世纪中叶,是从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操突厥语的一些游牧部落。“哈萨克”这一族称一直沿用至今。据民间传说,意为“战士”,或“白色天鹅”。哈萨克族信仰伊斯兰教,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其语属于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现行以阿拉伯字母为基础的哈萨克文
傣族 傣族主要聚居在云南省西部靠边境的弧形地带,西双版纳傣族治州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以及耿马,孟连,元江,新平等自治县。傣族历史悠久。在汉代,傣族先民称为“滇越”,清代多称“摆夷”,新中国成立后,根据傣族人民的意愿,正式定名为傣族。傣语属于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傣文都从印度字母脱化而来。长期以来,聪明智慧的傣家人用这些文字,记载着傣族深渊的文化和历史。傣族有“旱傣”,“水傣”,“花腰傣”之分,不同的装饰代表着其支系的服饰文化
黎族 黎族主要聚居在海南省中南部的东方,白沙,陵水,昌江黎族自治县和乐东,琼中,保亭黎族苗族自治县。黎族以农业为主,属稻作犁耕农业文化类型,兼有狩猎,捕鱼,采集和林业等多种经营。黎族由古代越人发展而来,与“百越”的一支骆越关系更为密切。在宋代以后,黎族的名称被普遍使用,沿至今日。黎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黎语支。没有本民族文字,建国后逐渐通用汉文。黎族是最早的纺织先民。
傈僳族 傈僳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一个古老的成员。主要聚居在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其余分布在丽江和迪庆、大理、保山、德宏、楚雄、临沧等州县。四川省的盐源、盐边、木里、德昌等县也有分布。使用傈僳语,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彝语支。先后使用过3种文字,一种是西方传教士创制的拼音文字,一种是维西县傈僳族农民汪忍波创制的音节文字,第三种是新中国成立后创制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新文字,已在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推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