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谈到劳动人民,不由让人联想到工、农业者的形象,在当代则为蓝领(Blue Collar)和农民。他们似乎从来与时尚绝缘。但在本季,情况却大不一样,这些生活化的形象充斥了各大时装周。
谈到劳动人民,不由让人联想到工、农业者的形象,在当代则为蓝领(Blue Collar)和农民。他们似乎从来与时尚绝缘,对于
服装,从来他们的诉求只有一个,即实用。这也导致他们的制服虽然泛滥于现实生活之中,却在讲究精致的时装舞台上难得露脸。
但在本季,情况却大不一样,这些生活化的形象充斥了各大时装周。最著名的就是Chanel在巴黎大皇宫上演的这出“牧场物语”,Karl Lagerfeld事先召集大量人手,凭空在大皇宫内建起了一座原色实木农房。又花大力气从农场里运来了大量的新鲜干草,一摞摞的或堆放、或铺撒在地上,彻底将T台改造成苏格兰的乡下牧场。待秀开场,正值韶华的少女模特们一个个蹦蹦跳跳地出来,身上原本端正的Chanel套装也被特意处理成毛边、脱线设计,瞬时从严肃转为活泼。模特Lara Stone和Freja Beha更被Lagerfeld授意打扮成“村姑”,与男模Baptiste Giabiconi扮演的“村哥”上演“乡野三角情”的戏码。
Karl Lagerfeld对劳动人民的爱恋绝不仅于此,在之前上海举办的Chanel 2010早秋系列发布会上,那几顶活似中国“采茶妹”的斗笠,其实就泄露了劳动人民情结。
无独有偶,Ralph Lauren本季也瞄准了田园乡村。与Lagerfeld不同的是,Ralph Lauren再现了美国大萧条时期的形象——当然,是时髦化了的——碎花连身裙、荷叶边、鸭舌帽以及最最重要的牛仔布料建构成了本季的Ralph Lauren。“那些工人、农民、牛仔、为大草原开拓付出努力的女性,我为这些人坚毅不拔的可贵品质深受感动,这在如今实在太难得了,让我深深怀念。”Ralph Lauren说。
D&G本季也以流水线的生产方式出产了一堆“牛仔女”。如果说Ralph Lauren的牛仔形象属于《愤怒的葡萄》(The Grapes of Wrath)里的Henry Fonda——片中那个俄克拉何马州的老牛仔——那么,D&G的牛仔形象则更容易让人想到《燃情岁月》(Legends of the Fall)里的Brad Pitt。虽然性别不同,但都是气场相投的类型:前者是与生活作斗争的牛仔,而后者则更像耍帅的牛仔。
当然,时尚界绝不止“村妇”和“牛仔”,这两个工种如今看来实在有些廉颇老矣。在今天来说,劳动人民的范畴已扩张到所有以体力为主的蓝领职业。但让娇弱的女性身躯穿上厚重粗糙的劳作制服注定是不合适的,即使在Dolce&Gabbana本季的广告中,Madonna也只是化身西西里操劳的家庭妇女,并不显粗糙。因此设计师们都只会借取其中一部分具代表性的符号元素而已。像本季Dsquared2的Dean和Dan的角色扮相是野营者和伐木工,Christopher Kane则借鉴了英格兰劳动妇女的格纹围裙。
而Karl Lagerfeld早在2008年时,就应法国交通部之邀拍了一出公益宣传广告:画面中,他站在马路旁,摆着依旧很酷的王者Pose,一袭修身黑西装,高领白衬衫,一副黑超墨镜,重点是罩上了一件荧光黄的交通背心。广告语据说是他本人写的,在点明主旨的同时,也不忘揶揄一番穿在自己身上的工作装:“荧光背心是很难看,跟什么都不搭,但它可以挽救生命。”
如果把时光往前拨到百多年,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没有一个人会愿意一辈子穿着象征中下层人的“蓝领制服”,当然,这指的是欧洲;在几十年前的中国社会,这又是完全相反的另一种情况。而那些欧洲人仿佛在中世纪就在骨子里埋下了穷奢极侈的根。德国学者爱德华·傅克斯在他的《欧洲风化史》说道:“从国王到卑微的奴仆,每个人都想显得气派非凡,都想在这方面压倒别人。而在那个时代,要达到这个目的,只能靠特别奢侈的衣服。”
这一特色现象固然延续至今,但今天早已不是每个人都想展示自己阶级或地位的时代,工业时代的兴起、亚文化的介入,导致人们扭转了传统价值观,转而以更开放地看待穿着,这一矛盾在19世纪达到顶峰。那时的欧洲女人们对宫廷深闺持否定态度,将17、18世纪古典画上的那些袒胸露乳的女人判定为“不正经”。在穿着上,她们趋于保守,倾向于用蕾丝、薄纱、白棉布等象征“纯洁”、“美好”的材质,以体现当时时兴的浪漫主义。在著名英国作家简·奥斯汀(Jane Austen)的小说《爱玛》和《傲慢与偏见》中就能见到她以写实派手法的大量白描。在近些年众多翻拍的影视作品中,更将这些历史原封不动地还原。
这些头上系包着白纱,肩上披着围巾,穿着碎花高腰衬衣的19世纪女性形象,经过演变,后来成了乡村风格的代表。在前两季的Junya Watanabe系列中被运用得最多。而其他品牌,如Bottega Veneta、Chanel则是明显的取其精华。
当然,如果19世纪的流行就这样太太平平地延续到今天的T台上,那未免也太看不起瞬息万变的时尚界了。如今这些早被划归为下里巴人的文化能在时装殿堂上上跳下窜,不能不由衷感谢Vivienne Westwood在70年代的一番折腾。
1971年,Vivienne Westwood和她当时的丈夫Malcolm McLaren在伦敦的King's Road 430号开了一家叫“Let's it Rock”的店铺。随后,Vivienne开始她“胡搞蛮弄”的设计生涯,把衣服当成摇滚来玩:撕、拉、扯、破、烧,无所不为。当穷尽一切法子后,她忽又静下心来一头钻进正统的英国服装史中,从而将19世纪浪漫主义,乃至更古早、更具代表性的元素提炼出来:塑身胸衣、蓬蓬裙、裙撑、镶边蕾丝等,经她之手与当代文化元素衔接在了一起,这种衔接直接超越一切世俗眼光——完全是摇滚式的——当时的保守媒体气到说不出话来,只能骂上一句“胡来”;而时装学者Alison Gill则正面去理解:“与文化背道而驰的时装,大胆地触及了某些禁区,混淆了性别与阶级的特征,将一些劳动阶层的符号注入衣物的表层,并因此而具备了鲜明的特征。”
尤其她不能理解,人们如此追求完美,不能接受粗俗的价值观。“如果说大多数设计师的工作是让便宜的面料看起来更昂贵,那我所做的就是把昂贵的面料弄得看起来更便宜。”这便是Vivienne Westwood的终极时装哲学。简单来说,她在7,80年代的革命,最重要的是泽福了牛仔裤、碎花裙等过去劳动人民的标志如今能登堂入室。
当1853年,犹太商人Levi Strauss为处理积压的帆布而制作了一批直筒裤,卖给旧金山的淘金工人。这种比传统棉布裤更结实耐磨的丹宁裤就此火了一百五十多年。或许当时尚为青年的Levi Strauss还懵懂不知,只知道矿工需要不易磨破的裤子而已。实际上,在Levi's开始之初,就定下了最早期“蓝领服装”的三个关键词:耐用、耐用、还是耐用。
在30年代美国,牛仔裤完全扮演了工作服的角色,一开始它并没有好看的成分存在,纯粹实用为主。之后由于西部的崛起,它同时作为建构美国梦的一个重要部分,在不断向外输出其价值观的过程中,逐渐被罩上了一层光环。
到了4、50年代,“蓝领”(Blue Collar Worker)一词发明之初,实际上就如同复刻了一回牛仔裤的发展历程。在40年代美国开始进入信息化时代时,相对于脑力工作者的“白领”,将一切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者称为“蓝领”,因为他们的工作服通常为蓝色——现在美国的休闲服装品牌Dickies便是以生产这种蓝色连身工作服起家——这些往往沾满油污的工作服因为那些孔武有力的男子时常穿着,久而久之,便被赋予了“性别”符号。而在之后《Playboy》、《FHM》等男性刊物中,轮到这些象征男性的蓝领工作服被女性穿着时,因为差异感,更加强了“性”的讯息传达。在时装品牌中,Dsquard2就常使用这一“对比”手法。除了牛仔裤之外,卡其、藏蓝色的工作服,货车帽都是他们用来塑造性感“蓝领装”的要素。
当然,若仅止步于“实用”和“性感”范畴,工作装未免也太过单调。英国时装品牌Antoni & Alison在09秋冬季时就几乎把三百六十五行的制服玩了个遍,从军装、护士、运动员、艺术家、办公室职员甚至女超人、机器人的制服都被拿来翻新,整个系列成了一幅“职业符号”地图。设计师是想表示,在经济危机的情况下,每行每业每个工作者都是极其重要的一个螺丝钉。但却没有点出最重要的“商人”一职,未嫌功德不够圆满。
在古代中国的农业社会中,读书人、庄稼汉和手艺人都远比投机倒耙的商人地位来得崇高,更营运而出“仕农工商”的说法。但在经济主导社会的今天,这个次序其实早就被颠倒为“商仕工农”。劳动人民的形象已沦落为“风格部落”(Style Tribe)中的一个族群、一个符号,是我们拿来展示个人价值观和审美取向的工具而已;谁会真的穿Levi's就去挖矿、穿Hermes就去骑马、穿Dickies就去修车?所有穿着者只是钟意一件衣服背后所象征的形象。君不见,真的农民工现在早不穿什么蓝领工作服了,到国内马路上随便看看,个个都穿的是西装皮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