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读]美国前第一夫人劳拉·布什新近撰写了回忆录《心声》,她说:“在八年的时间里,对于有可能到来的危险或灾难我时时保持着警惕。如今我终于可以松口气,做回自己。”
左:劳拉的高中毕业照;右:小布什与劳拉在1984年的共和党全国代表大会上。
美国前第一夫人劳拉并不喜欢过多地干预政治,更不喜欢成为大众瞩目的焦点。然而三十年前,正是这位德州姑娘用耐心和真爱感化了布什这位流连于灯红酒绿的花花公子;并用贤惠与温柔使丈夫戒掉了嗜酒的恶习。可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这两个性格迥异的人能够彼此吸引?劳拉的稳健持重如何平衡布什的莽撞冲动?劳拉是如何帮助布什克服妄自尊大的性格,并让他戒酒的?这对曾经闪耀于国际舞台的夫妻究竟又有着哪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劳拉新近撰写的回忆录《心声》或许能从当事人的角度给出答案。事实上,劳拉(Laura Bush)新近撰写的回忆录《心声》(Spoken From the Heart)是由两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深刻清晰地描述了她在德州的童年和青年时光。在这部分的描述中,劳拉以真挚细腻的情感,捕捉着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场所。另外,她还展示出,自己平生对书籍的热爱是如何塑造其想象力的;第二部分则完全是一位政治家之妻所写的一本传统自传:上面全是一些往返世界各地,抛头露面,会见外国政要的经历。这些流水账般的记述并不能让人们对劳拉的丈夫——小布什(George W. Bush)产生新的认识。
当劳拉担当白宫女主人的时候,人们常常用略带高傲的言辞来形容她:“古板”的第一夫人,“完美的妻子”,一个不同于希拉里、“有着自知之明”且始终支持丈夫的女人。人们对劳拉最坏的评价是:她有些虚伪,对丈夫百依百顺;而她得到的最好评价也不过是兄弟会男孩儿旁边的陪衬(译注:布什曾是耶鲁大学骷髅会的成员)。评论家很难相信,劳拉最喜爱的书居然是《卡拉马佐夫兄弟》(The Brothers Karamazov)。即使他们相信,也不明白劳拉为何嫁给像小布什这样语无伦次的公子哥。
《心声》是由劳拉与温尼克(Lyric Winik)共同执笔完成的。用劳拉的话说,“温尼克帮助我,将我的经历付诸于文字”。劳拉在书中道出了作为一名政治家之妻所应该扮演的角色。她写道,选举结果公布的晚上,“你必须从容自若地迎接胜利,勇敢坦然地面对失败。”书的后半部分完全是带有某种倾向的自述,笔触平白单调,和其它政治性自传如出一辙。
书中处处散发着政治气息:一向宽厚的劳拉抨击民主党人南希•佩洛西(Nancy Pelosi)和哈里•雷德(Harry Reid),指责他们对布什的批评是“不怀好意”。她还写道,自己时常怀疑希拉克(Jacques Chirac) 和施罗德(Gerhard Schröder)是否在避免伊战上“竭尽全力”,怀疑“他们能否劝说萨达姆流亡,告诉他美国并非在虚张声势。”
然而,书中关于白宫那段岁月的记述似乎经过了精心的安排和构思。对丈夫决定入侵伊拉克,以及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后不久,布什决定不视察新奥尔良的做法,劳拉在书中都予以了辩解,这些都在意料之中。此外,劳拉对诸如切尼(Dick Cheney)、拉姆斯菲尔德(Donald H. Rumsfeld)、卡尔•罗夫(Karl Rove)等
人物也只是给予了最平淡无奇的描述。在这些章节中,劳拉本人与第一夫人的高贵身份别无二致。
[
导读]美国前第一夫人劳拉·布什新近撰写了回忆录《心声》,她说:“在八年的时间里,对于有可能到来的危险或灾难我时时保持着警惕。如今我终于可以松口气,做回自己。”
2005年11月,小布什夫妇会见英国王储查尔斯夫妇。
不过与后面的谨慎相比,本书开头却披露了许多鲜为人知的往事。劳拉怀着深厚的感情,以大量详实的细节,丰富多彩的情感,追忆着自己的家乡——德州米德兰。上世纪50至60年代早期,米德兰还是一个小镇。那时孩子们最期盼的就是舔着水果冰淇淋,骑着小马四处徜徉。无数年轻的男男女女游荡在露天影院和
汽车餐馆。
那是一个有着一半《曲终人散》(The Last Picture Show)和一半《美国风情》(American Graffiti)的世界——每到冬天,滚草(tumbleweed)四处飘散,镇上的人将它们三个一组地集中捆扎起来。“滚草堆上铺着白色的羊絮。它们堆放在荒草地上,如同雪人一般。”小镇上每家的陈设布局也是相似的:“一进屋便是客厅,客厅后面是书房,走廊两旁有三间卧室”。而镇上的人为了去达拉斯(Dallas)或埃尔帕索(El Paso)办事,觉得开六小时的车也没什么大不了。
劳拉写道,“米德兰或许是一个很容易让人伤心的地方。人们因失落、孤独而悲伤。画家乔治亚•奥基夫(Georgia O’Keeffe)用了一句让人琢磨不透的话来描述德州荒原:‘这里刮着狂风,弥漫着奇妙的空虚感’。时隔多年,直到我长大成人,我才真正明白了这句话的含义。”
劳拉说,与父母在一起并不让人“难过”,然而她对童年时光的描述却有着一股失落感和孤独感。她的母亲流产了三次,这些“尚未降生的弟弟妹妹”成了劳拉儿时心中挥之不去的伤痛。她知道父亲非常渴望有一个儿子,而当她在游乐园拥挤的人群中发现自己是“一个孤立无助的小孩儿时”,她也期盼着自己能有兄弟姐妹。然而,劳拉在此后任何一个街边公园的郊游都是独自一人,也没有兄弟姐妹和她一块儿分享《南茜•朱尔》(劳拉对主人公独生女的境遇也感同身受)。
1963年11月6日晚,一起严重的交通事故几乎改变了劳拉的人生轨迹。劳拉那时年仅17岁,在与朋友去电影院的路上,她驾车越过停车牌,与另一辆车相撞。车祸致使司机——她在学校的好友——麦克•道格拉斯(Mike Douglas)丧生。随后几年,劳拉对这场车祸三缄其口(布什总统的首个任期里,全国的新闻媒体曾短暂披露过这一事件),但在回忆录里,劳拉却怀着坦然强烈的情感描述了这段往事。
劳拉写道:“我无法宽恕自己犯下的过错,并不仅仅因为麦克的死。车祸带来的影响让我备受困扰。那几秒如同噩梦一般。很多人无法从那次事故中释怀。它似乎伴我终身,在我内心的湖面上投下了一颗永不沉底的石子,荡起了无法平息的涟漪。”
劳拉说,从那一刻起,她丧失了信仰,“时隔多年,也无法找回自己”。此后的劳拉一直是学校的模范学生,努力让自己从悲观失望的情绪中挣脱出来。而车祸和糟糕的视力(劳拉只在高中二年级时戴了眼镜)似乎使得她更加小心谨慎,循规蹈矩。劳拉后来成为了几家图书馆的管理员,采用杜威十进制分类法(Dewey decimal system)管理图书。她说,自己“讨厌凌乱不堪,对这种管理方法的复杂性深恶痛绝。此外,负责太多的事情让她心存厌倦”。
劳拉·布什回忆录《心声》劳拉对生活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然而,不管自己是否愿意,像她这样的人应该明白,在斗争激烈、压力重重的政治世界,对丈夫的奉献、让丈夫来掌控未来的生活航向,显得至关重要。
这些年来,有关劳拉和布什婚姻的书籍比比皆是,内容大多有:这两个性格迥异的人为何能够彼此吸引?劳拉的稳健持重如何平衡布什的莽撞冲动?劳拉是如何帮助布什克服妄自尊大的性格,并让他戒酒的?2004年出版的《布什王朝》(The Bushes: Portrait of a Dynasty)的作者皮特(Peter Schweizer)和罗切尔(Rochelle Schweizer)援引小布什弟弟马文•布什(Marvin Bush)的话说,劳拉嫁到布什家族,犹如凯瑟琳•赫本(Katharine Hepburn)出演《动物屋》(Animal House)一样。劳拉在书中回忆道,一位朋友的母亲甚至感到惊讶:“米德兰的钻石王老五”居然会迎娶“米德兰的老处女”求?! 要知道那时的劳拉已经整整31岁了。
就书中的绝大部分内容而言,劳拉更多是在描述自己和布什之间“彼此依靠的心灵”,而非两人的分歧与不同。劳拉并没有用如胶似漆的笔调来描写她与丈夫之间的感情。通过对自己、布什,以及两个女儿詹娜(Jenna)和芭芭拉(Barbara)的描述,劳拉向我们呈现了一幅朴实无华,相亲相爱的家庭画卷。
劳拉还追忆了自己作为德州第一夫人时的岁月。那时的她可以在邮局排队盖邮戳,带上女儿去沃尔玛购物。但是这一切却在进入白宫时发生了改变。书中写道,华府最空闲的时候发生在傍晚。此时的劳拉可以安静独处,“以阅读作为消遣”。而过去在奥斯丁,此时的劳拉却忙着购物或者跑腿。
贯穿《心声》的情感主线有两条:一条是劳拉从婚姻和家庭中感受到的关爱、安全和稳定。另一条则是劳拉固有的孤独感。她感到上帝或许会马上对西德州(West Texas)翻脸。在书中,劳拉正是怀着这种潜在的忧患意识,将西德州描绘成“与世隔绝”之地。劳拉还讲述了自己结婚前的教师生活,道出了其中“孤立隔绝”的一面。她说,这种孤独感来自紧闭的教室门后——也就是一个成年人带着二十多个小孩,引导他们的求知欲,并且应付着各种不同难题的时候。此外,劳拉还描述了9.11后的白宫生活。那段日子,炭疽袭击使得白宫中断了与外界的通信。她无法获准到白宫外边散步。书中说,随着形势日渐紧张,她的“个人空间”也在急剧缩小。
2009年,劳拉终于如释重负,返回德州,重新开始了自己的个人生活。“回想去年春夏之际,我渐渐地感到自己又找回了自由,这使我心里无比轻松愉快,”她在这本有些怪异但却感人至深的新书结尾处写道,“在几乎八年的时间里,我处处小心谨慎,对于有可能到来的危险或灾难我时时保持着警惕。如今我终于可以松口气,重新做回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