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里满是来自祖国各地的学生,说大学是个语言万花筒,一点也没错。在第一节课上,就深有感触: 老师让同学们讲讲家乡话。
一个个子小小的女生自告奋勇,第一个走上讲台:“老师,你是辣块的呀?”(你是哪里的?)听懂的没听懂的,一起哄地笑了起来,只留得来自北方的老师独自纳闷。后来才明白,那是韦小宝的家乡话。
“尼姑(你们)什么时候来我姑(我们)常州……”“尼姑?”老师没弄明白,于是同学用普通话介绍起家乡来:“我们常州有特产萝卜干,有小笼包子,有东坡漏,”“有东坡漏呀!”老师拖长了音调。“是呀,东坡漏,很好吃的,是因大诗人舒(苏)东坡而得名……“告诉你们吧,你们的小笼包子再好疵(吃),也没有我们家乡的好疵(吃)……”
回到宿舍,就更有意思了。
“我唱个歌给你们听吧!”“好呀!”“先拿张搀(餐)巾纸,**插追(擦擦嘴),唱个《雪人》吧!好人(冷),雪已经积得那么深,嗯,调子高了点……好人(冷),雪已经积得那么深,嗯,下一句什么?哦,好人(冷)……”
“下面我用家乡话给大家唱一首歌,吾悄悄地蒙上你的俺精(眼睛)。让你猜猜吾是辣姑(哪个)……”我们一直笑到直不起腰来,她却还在一本正经地唱。“我来我来,我用家乡话唱一个《爱一个人好难》: 呢梭呢外撕喜欢孤单(你说你还是喜欢孤单),其实呢怕被呕看车(其实你怕被我看穿),你怕属于哈呢姑两个宁个船(你怕属于我们的船)……‘哈尼姑两个宁’就是我们两个人的意思……”她边唱边解释。
“叮玲玲”,正在兴头上,电话铃响了,“Va?”徐州大姐接电话向来是咧大了嘴巴,把“喂”变了音,“要考试了……你们才考三门?!你知道我们考几门?六门!烦死了,考考考考考,我又不会,奶奶个头咧……”他们说话总带个奶奶,说什么都一个字念叨五遍,就像说起他们家的豆汁稀饭,也是“豆浆里加些米,煮……煮”,估摸着说了五个“煮”吧,豆汁稀饭熟了。我们笑得喘不过气来,恨恨地捏了她一把,“哎哟沸(哎哟)!”她挠挠痛处,继续眉飞色舞地褒电话粥,“一放假就去,管(行)!”
“同志们,现在我来练练蘩漪的台词,你们是观众,”只见她一副悲痛欲绝的样子,“你不是我儿子……你……你……”仿佛气绝,“你真似条屎猪(你真是条死猪)!”“哈哈哈哈哈……”
“叮玲玲”,电话又响了。“喂,找谁?”“我寻××”对方说的是家乡话。“我就是,呢歹人(你是谁)?”“作嗲(干什么)?”“我,我想对呢刚一句五(我想对你讲一句话)!”“什么?”“三个字!我……我……天热道哉(天很热)……你吃好劳俩(你吃过了么)?你……你想听中文的还是英文的?”宿舍里一片狂笑:“我们想听常州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