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二战时期在奥地利的德国空军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综合游戏交流记二战时期在奥地利的德国空军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0个回复

记二战时期在奥地利的德国空军

楼层直达
yjansai

ZxID:4689905

等级: 中校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0-06-22 0
  在奥地利上空的德国空军力量主要隶属于以下司令部:主要负责德国东南部包括部分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和西里西亚(波兰)空域的第4航空队司令部(LFl.Kdo.4)和设在维也纳伊丽莎白大街(Elisabethstrasse)的空军第17军区司令部(Lg.Kdo.XVII);设在慕尼黑的第3航空队司令部(LFl.Kdo.3)和空军第7军区司令部(Lg.Kdo.VII),负责福拉尔贝格(Vorarlberg)和提洛尔(Tirol)地区的防空。

    德军在奥地利的空中作战力量

    德国空军首次大规模进驻奥地利是为了对南斯拉夫进行空袭。进驻的第一阶段主要是第4航空队进驻格拉兹(Graz)和维也纳地区,第4航空队将司令部设立在维也纳黑山广场(Schwarzenbergplatz),指挥官为Alexander Loehr将军。1941年3月28日,根据格林的命令,第4航空队获得了各个作战部队,包括8个轰炸机大队,7个俯冲轰炸机大队,8个战斗机大队,两个驱逐机大队,一个对地攻击机大队和三个远程侦察机中队。总计1001架战机(其中873架已做好进驻准备)。

    在奥地利的具体驻扎情况:
    瑟林(Seyring):121侦察机大队4中队(4.(F)/Aufkl.Grp.121);
    哥岑多夫(Goetzendorf):第27(补充)战斗机中队(Erg.Jagdstaffel 27);
    茨维夫法克新(Zwoelfaxing):第2轰炸机联队(K.G.2);
    慕新多夫(M&-252;nchendorf):第3轰炸机联队3大队(III./K.G.3);
    维也纳-阿斯本(Wien-Aspern):第4轰炸机联队2大队(II./K.G.4);
    维也纳新城(Wr.Neustadt)和施维切特(Schwechat):第51轰炸机联队(K.G.51);
    格拉茨-塔勒豪夫(Graz-Thalerhof):第54战斗机联队2大队及联队指挥部(Stab & II./J.G.54);第77俯冲轰炸机联队2大队(II./StukaG.77),第三俯冲轰炸机联队指挥部(Stab/StukaG.3)和第27战斗机联队1大队(I./J.G.27);其它飞行联队则分散在匈牙利和罗马尼亚,但是所有这些联队都有可能随时被配属于其它航空队。

    1942年9月1日这一天,是非洲之星马尔塞尤上尉最光荣的一天,当天他出击三次,击落了17架敌机!其中8架更是在短短的11分钟内击落的!第二天,就是1942年9月2日,他成为了第四位钻石双剑银橡叶骑士十字勋章的获得者。

    在盟军对奥地利——被称之为“帝国防空洞”——的大规模空袭开始以前,驻扎在奥地利的飞行联队是无足轻重的,当然,巴尔干战役期间是个例外。

    ***在贝尔希特斯嘎登(Berchtesgaden)逗留期间,驻扎在萨尔兹堡-麦克斯格兰(Salzburg-Maxglan)的“元首中队”("F&-252;hrerstaffel")和“护航中队”("Begleitstaffel") (FW-190)负责空中安全护卫。

    第27战斗机联队2大队(II./J.G.27) 从1942年1月开始进驻维也纳-施维切特(Wien-Schwechat);1942年4月,第2驱逐机联队3大队及指挥部(Stab und III./Z.G.2)进驻维也纳-阿斯本(Wien-Aspern)和潘多夫(Parndorf);1942年10月,第8战斗机航校进驻V?slau-Kottingbrunn;几乎在和盟军第一次对奥地利空袭的相同时间,德国空军已经决定增加驱逐机联队数量,以对付日益严重的盟军重型轰炸机的威胁。

    除此之外,在维也纳建立了奥地利战斗机指挥部(Jaf&-252; (Jagdfliegerf&-252;hrer) Ostmark) ,并将第7战斗机师(7. Jagddivision)划归于它指挥。首先到达的是装备Me110的第1驱逐机联队2大队(II./Z.G.1),他们于1943年9月15日从东线调至奥地利,驻扎在威尔斯(Wels)。由于盟军在1943年8月13日第一次对奥地利的大规模空袭给人们(尤其是军方)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于是,奥地利的各个机场都开始进驻更多的Me109G以充实防空力量。到了1943年12月,奥地利战斗机指挥部(Jaf&-252; Ostmark)可用于攻击盟军重轰机群的昼间作战力量包括:驻扎在瓦格拉姆河畔菲尔斯(Fels am Wagram)的第27战斗机联队2大队(II./J.G.27);驻扎在瑟林(Seyring)的第53战斗机联队2大队(II./J.G.53);驻扎在Wels的第一驱逐机联队2大队(II./Z.G.1);由飞行教官和优秀学员组成的教导联队,即第108战斗机联队(J.G.108)。而夜间作战力量只有驻扎在潘多夫(Parndorf)的第101夜间战斗机联队2大队(II./N.J.G.101)。

    即使是从书面列出的以上这些作战编制来看,这些空中作战力量与盟军相比也是很微弱的,更何况实际情况更为糟糕,实际可用于作战的战机数量一直在减少。1944年5月底,奥地利空中作战指挥部(Jaf&-252; Ostmark)所属7个飞行大队的最高战机数量为187架,而其中只有106架可以升空作战。此时按惯例执行空袭任务的美军15航空军的重轰编队中的护航战斗机的数量往往是这个数字的2-3倍,重轰的数字更是其5倍!面对这种力量悬殊的对抗,德军的这些大队还是取得了值得盟军重视的战绩,最主要原因可能就是那些拥有丰富的与盟军重轰机群作战经验的德国飞行员了。盟军的大量飞行“菜鸟”面对的是为数不多但是经验丰富的德军飞行“老鸟”,他们经历了许多战役,在西线,巴尔干,非洲以及东线的作战中积累了极其丰富的作战经验,拥有优异的作战技能。然而,随着战斗的继续,德军这些“老鸟”的数量不断的减少,而盟军“菜鸟”的数量则不停的增加,重要的是,有越来越多的“菜鸟”们渐渐成长起来了。

    在当时的严峻形势下,德国空军几乎是在不可能的情况下尽可能采取各种方法至少暂时性的、地域性的平衡各战线的空中作战力量,例如通过重新编组,战机改装,战术性新建作战编队等方法来达到这个目的。于是,各个作战联队的实际作战力量和驻扎区域都是根据各空域的实际情况而不停的调整。

    至1944年10月,驻扎在奥地利的德军各联队还能对盟军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至少能部分的迟滞盟军的空袭行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战果。然而随着盟军空袭的继续深入和扩大,这些空中作战力量也由于各种连续不断消耗而渐渐显得力不从心了。虽然这些联队(大队)编制依然存在,损失的作战飞机数量也得到了一定的补充,然而随着具有丰富作战经验的飞行员的不断损失,燃料供应问题的日益严峻,飞行新手的数目不断增加却无法得到足够的训练,对盟军重轰机群施加的压力也越来越微弱了。

    于是奥地利为数不多的地面防空力量将承受越来越多的压力,他们将成为奥地利防空的主要力量了。

奥地利的防空报警体系

    奥地利的防空报警体系由以下部分组成:“弗雷亚”("Freya")型雷达(探测距离可达120公里);“战机城堡”("Jagdschloß")型雷达;“水人”("Wassermann")型雷达;“威尔兹堡巨人”("W&-252;rzburg Riese")型雷达;各飞行预警观察哨站(由专门的防空预警团(Luftnachrichten-Regimentern)负责,最终在奥地利建立了20个观察哨站)。

    奥地利的地面防空部队

    德国奥地利结盟后就立即开始组建奥地利的地面防空部队。奥地利的地面防空部队(前期主要装备小口径高射炮)在加入德国空军后,迅速获得了各种新式装备并且分驻在整个德国境内,部分则留守奥地利。1938年8月,以“部队战时动员训练”命令为掩护,奥地利各地面防空部队完成了针对捷克斯洛伐克的部署,负责在入侵捷克斯洛伐克时的空中防卫。战争开始后大量奥地利防空部队依然驻扎在奥地利境内,他们必须尽快完成符合战争要求的人员训练和装备,然后迅速分配到德国陆军以及空军的各个作战单位之中。

    尽管如此,还有大量的防空部队直到1943年夏天才完成了各项准备工作,可以执行防空任务。这些部队包括:一个高炮团;3个团级指挥部;10个重型高炮营;一个轻型高炮营;一个防空探照灯营;一个训练团;还有11个后备高炮营;2个后备营级指挥部;4个后备轻型高炮营;6个后备高炮连。这些后备高炮部队只用于奥地利本土防空作战,主要装备大量是缴获的高炮,因此其战斗力相应的也较为低下。他们的主要任务是防卫奥地利的工业区。

    1943年8月13日,盟军的第一次大规模空袭促使德军方立即加强地面防空力量。于是在奥地利新部署了32个重型高炮连,11个轻型高炮连以及16个防空探照灯连。他们负责防卫维也纳地区,斯泰尔(Steyr), 林茨(Linz), 布鲁克/慕尔(Bruck/Mur), 格拉茨(Graz)和马里博尔/德劳(Marburg/Drau)。此外,还有536和537两个重型铁道高炮连(10.5cm口径)负责维也纳防空,543重型铁道高炮连负责维也纳新城防空。

    经过对这些防空部队进行重新整编,新建连队以及补充装备,从1943年夏天到1944年秋天,奥地利的地面防空力量增加了4倍。

    1943年12月,第24高炮师在维也纳-克本茨尔(Wien-Kobenzl)组建,隶属于17防空司令部,其指挥部在原来第16高炮旅指挥部的基础上建立。

    1944年6月,第7高炮旅从第24高炮师独立出来,承担林茨(Linz), 斯泰尔(Steyr),威尔斯( Wels)区域的防空任务。其中128高炮团驻扎在斯泰尔;"Bruck a. d. Mur"高炮战斗群驻扎在布鲁克/慕尔(Bruck/Mur)地区;“格拉茨”("Graz")高炮战斗群驻扎在格拉茨(Graz);“克拉根福”("Klagenfurt")高炮战斗群驻扎在克拉根福(Klagenfurt);148高炮团(隶属于空军第7军区司令部)驻扎在因思布鲁克(Innsbruck)。

    至1944年末,在维也纳,维也纳新城和穆斯比尔包姆(Moosbierbaum)地区共有超过600门重型高炮。其中约79%为88mm高炮(射程12公里);约16%为105mm高炮(射程15公里);约5%为128mm高炮(射程18公里)。分别属于 21个(一级)高炮连( Einzelbatterien), 13个二级高炮连(Doppelbatterien--注:没能找到这种高炮连的具体编制,但从字面以及文中理解这种连队规模为一级高炮连即普通高炮连的两倍)和13个三级高炮连( Dreifachbatterien) (注:规模更大的连队,又称为“高炮要塞”"Flakfestungen").在维也纳地区有432门重型高炮;维也纳新城30门;穆斯比尔包姆112门;其它地区30门。
    一般一个重型高炮连编制内有约100名士兵及军官。此外还有约32个用于低空防御的高炮连拥有共计840门37mm和20mm高炮,防空探照灯连的数目达到了21个。
    三级高炮连(“防空要塞”)采用的防空雷达定位系统包括探测距离约80公里的FuMG 65 (W&-252;rzburg Riese)型雷达和有效工作距离30公里的(6m)光学指挥仪。
    一级和二级高炮连采用的防空雷达定位系统包括(4m)40型光学指挥仪和FuMG 62型雷达;“马尔斯”("Malsi")换算仪用于目标距离定位计算。

    在实际作战中这些雷达必须在光学设备的辅助下才能进行探测定位,因为敌机投放的铝箔,分散的飞行方向以及山脉地形的影响都会导致雷达电子管产生大量难以分析判断的锯齿杂波使雷达无法正常工作。

    第24高炮师和它的各个敌情观测点的信息通讯采用以下方法:在空袭期间,各个观测点通过各自的电台和师部联系,他们用“蔷薇绅士”("Rosenkavalier")作为报警用语,同时迅速采用简单的密码报告盟军情况以及地域,师部24小时值班的接听员则迅速的解码,然后24高炮师将这些敌情信息通过电话网及时传达给它的10个战斗群和3个战斗群指挥部。
    1.指挥部;2.发电机组;3.36型指挥仪;4.配电箱;5.重型88mm高炮;6.扼流圈盒;7.轻型高炮;
    直线表示36型指挥仪和高炮之间的数据传递网;虚线表示36型指挥仪和高炮之间用于数据传递的电话线网络。

    在高炮阵地作战的主要是士兵,军官则负责完成其它指挥协调等工作,24高炮师总计大约有16,200人,包括:
    -4000名高射炮兵;
    -4000名空军辅助服务队员(6-7年级的高中生或者学徒,年龄在16-18岁之间);
  -1800名帝国劳工部RAD (Reichsarbeitsdienst) 人员;
    -2000名女子高炮部队辅助服务队员;
    -1500名帝国劳工部女子成员(RAD-Maiden);
    -1500名外籍辅助服务队员(主要由意大利和俄罗斯志愿者组成);
    -800名地方炮兵(主要由各大公司工作人员和农民组成); 
    -600名指挥部女子辅助服务人员。

    女性主要在指挥部,探照灯部队服务,还有少部分在测量或者辎重部队服务,极少量的女性出现在正规高炮部队,但不是作为高炮射手。

    从1944年秋天开始,随着德国空军战斗机逐渐的在空中消失,地面高炮部队也遇到了严重的困难。因为盟军大量的护航战斗机的作战压力逐渐减轻,他们可以腾出手来对地面目标以及高炮阵地进行低空攻击了。而那些周围没有轻型高炮护卫的重型高炮阵地,那些炮手面对盟军护航战斗机的超低空攻击唯一可以自卫的武器只有MG 42机木仓了!各个高炮连战斗人员的损失极其严重,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各个连队中那些年轻的空军服务队员和劳工部的女工越来越多了。

    1945年初,所有女性以及大部分青年空军服务队员被调离高炮部队,接替他们的是"Flak-V-Soldaten" 士兵(指的是有不适合在高炮部队服役的残疾的或者属于服役年龄范围但由于身体原因不适合在前线服役的士兵)。

    同时这些士兵也已经是维也纳地面作战的最后补充力量了!这些高炮师的士兵立即进入步兵训练营进行训练,并且装备了卡宾木仓,MG机木仓,手雷和铁拳。高炮阵地的防护围墙全部拆除,使这些火炮也可用于地面作战,以弥补地面炮兵力量不足导致的火炮和机木仓防御阵地的漏洞。

    那些位置不佳或者还没有固定建立阵地的高炮连被重新部署以为维也纳的地面作战做准备,并且建立起了一条称之为B-线的高炮防御线。

    到了4月初,24高炮师的第一个高炮连开始参加对苏联第2和3乌克兰方面军的地面作战。

    高炮部队的军官们明白他们部队的艰难处境:在西线,英美盟军已经推进到了鲁尔区;在东线,苏军已经推进到了奥登地区;前景已经毫无希望了!几乎所有的军官都确切的了解他们的现状,尽管如此,上级的命令是清晰而坚决的:战斗到弹尽粮绝,然后自毁火炮并且就地解散。

    布鲁克/莱塔(Bruck/Leitha) 的作战指挥部在布鲁克Schlosspark木仓决了一名高炮连队指挥官--一名维也纳上尉,因为他没有率领部队进行足够程度的抵抗! 

    而另一方面,在阿绍(Achau)一名高炮连队指挥官却因为他带领部队进行了长时间坚决的抵抗而在被俘后被苏军处决!!

    第184高炮连(防空塔阵地)参加了许多防御作战,第2排(2/184,驻扎在Stiftskaserne)和第1排(1./184.驻扎在Arenbergpark )主要对安斐尔大街(Einfallstrassen)的西面和南面射击;第3排 (3./184.驻扎在Augarten)对Favoritenstrasse和Pratergel&-228;nde射击. 

    24高炮团的重型高炮在反坦克弹药匮乏的情况下仍然取得了击毁68辆苏军坦克的战绩。 

    然而当前线越来越靠近的时候,这些高炮部队往往会遭到惨重打击,甚至很快就被摧毁了。当苏军士兵逐步推进到距离高炮阵地仅仅为他们手中步木仓的射程时,这些阵地将遭到迫击炮,步兵炮和坦克的联合打击。

    当这些重型高炮阵地有那些训练有素的步兵以及轻型高炮(主要是20mm高炮)配合作战时,其作战效能是非常高的,苏军进攻部队往往要付出相当惨重的代价才能逐步向前推进。

    个别情况下,当没有坦克伴随进攻时,苏军士兵不得不上刺刀冲锋并且经过惨烈的肉搏才能夺下一个高炮阵地。然而也有一些部队的指挥部首先溃散撤退,而置那些仍在作战的高炮部队而不顾。那些一直在指挥部有效指挥之下(注:或者我认为可以用陪伴这个词来形容)的高炮部队则在战斗中表现出了高昂的士气和顽强的意志,并且直到最后仍然取得优异的战绩。

    从4月2日到14日苏军对维也纳进行了猛烈的地面进攻,共计约19000名德军士兵和18000名苏军士兵在战斗中失去了生命,其中包括24高炮师的近千名士兵。24高炮师其它幸存的士兵则或者受伤或者被俘,也有部分通过苏军包围圈最后的空隙(Korneuburg附近)得以逃脱。这些士兵在Stockerau-Sierndorf 的散兵聚集营被重新编入一个新的摩托化高炮团,隶属于***少将Grieshammer指挥的一个战斗群(属于德国第8军)在Thaya 继续战斗直到德国投降。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