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提香早年的一幅代表作,很明显,这是作者在用寓意来表现爱情的主题:一个古代罗马式石棺的两端分别坐着两个女人——坐在石棺右端的是一个赤身裸体的女人,她手拿着一盏油灯,看来着是象征着赤裸裸的真理,也象征着天上的爱;坐在石棺左端的是一个衣着华丽的女人,她好象象征着虚荣和富贵,也象征着人间世俗的爱;石棺大概象征着天上与人间的界限,而她们之间的小爱神显然是在强化这“爱”的主题。背景那古老的城堡,那起伏的山峦,那葱茏杂生的树木,那远方的农舍和教堂,那悠闲的羊群,那宁静的溪流,那绚丽的云霞……仿佛是中世纪田园牧歌式的景色,又好象式阿尔卡迪亚式的、梦幻般的理想乐土。
在欧洲,从文艺复兴直到19世纪初,阿拉伯风格被用于装饰手稿、墙壁、家具、金属制品和陶器。通常这些图案由树枝和树叶交织或弯曲成卷轴形,或由仿照自然结构中华美的线条组成。人物形象在西方的阿拉伯风格图案中是整体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到15世纪中期,出现了阿拉伯风格砌石工程,在16世纪,梵蒂冈的敞廊或凉廊就装饰有阿拉伯风格的绘画。意大利北方以及后来西班牙精致的银制品,也都采用了这种主题的花纹。文艺复兴时期的阿拉伯风格保留中线对称、细节自由和修饰多样化的古典传统,富于想像力或幻想的场面中,包含范围广泛的成分,如人、兽、鸟、鱼以及花卉,而且通常有藤、带或类似的交织图案。
文艺复兴时期油画中的山水主题,与中国古代泼墨山水技法有着明显的区别。首先是绘画技巧的中西方差异,然后是寓意和意境。中国的山水画无不透露出文人骚客的闲情逸致和仙风道骨,他们追求隐士的生活和悠然自得,而这幅寓意晨曦的画作先是以雾气缭绕、水塘曲幽为着眼点,整个画面仿佛蒙上一层灰蒙蒙而缺乏生气,但是画作一隅几个亲近自然的人笔锋一转似的将整个画作的寓意指向积极和即将来临的阳光万丈,让人顿觉充满新生的希望。
家,是心灵获得安慰的地方,是精神寄托之所。文艺复兴之前的西欧的中世纪是个特别“黑暗的时代”。基督教教会成了当时封建社会的精神支柱,它建立了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把上帝当做绝对的权威,什么文学、什么艺术、什么哲学,一切都得按照基督教的经典《圣经》的教义,谁都不可违背,否则,宗教法庭就要对他制裁,甚至处以死刑。随着但丁、彼得拉克、薄伽丘、达芬奇、拉斐尔、米开郎基罗等文艺先驱的不断追求和对旧秩序的不断鞭挞和抨击,人们对于家的理解越来越趋向本位、对于神的感知也越来越人化,直到拉斐尔的画作把圣母变成一名普通的、和蔼可亲的妇女,“人即是神、神即是人”的理念逐步普及开来。这幅画作看似描摹圣女、天使等神灵,实则借喻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的幸福生活,飞禽、走兽、家畜、妇女儿童其乐融融展现出鲜活的人与自然的和谐画面,对未来生活充满向往和希望。
安德列亚?曼泰尼亚是北意大利帕多瓦地方画派的代表,威尼斯文艺复兴创始人雅可布?贝利尼的女婿,画风无疑要受威尼斯艺术影响。他的艺术追求古典雕刻般的造型,具有坚实稳定性,透视技巧十分娴熟,他笔下的人物形象都像是用青铜翻铸出来一样,轮廓线精确,形象富有立体感,背景突出建筑物的宏伟,给人以冷峻的气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