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以食为天。
中国,上至达官显贵之家,下至引车贩浆之流,均将吃饭视为头等大事。饮食,也已成为饭桌上的特有文化,而非填饱肚子那么简单。老子在《道德经》中大论:治大国如烹小鲜,“饭局政治”亦已融入国人的血液与生活。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述的著名历史典故“鸿门宴”,就是“饭局政治”的经典教材。而李仁港执导的电影《鸿门宴》就将为围绕这席“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饭局”而展开。随着黎明、张涵予、刘亦菲、冯绍峰(微博)、黄秋生、陈小春(微博)、安志杰这影片七大主演宴席上座次图的曝光,电影《鸿门宴》也将“饭局文化”这道菜端上了观众的“精神餐桌”。
饭可饭 局为道
《鸿门宴》再现诡谲多变的“饭局政治”
“鸿门宴”之所以永垂不朽,并非菜品惊世骇俗。
在司马迁的记述中,我们也只看得到对酒和一条猪前腿的粗略叙述。因此“鸿门宴”之精妙,不在“饭”而尽在“局”也。正如星光国际总裁兼《鸿门宴》总制片人宋光成对《鸿门宴》承载的“饭局文化”所描述的那样:“很多时候,饭局从来就不是单纯的饭局,而是联系着错综复杂的关系网和利益链。为争夺关中地区的统治权,刘邦项羽在鸿门宴上所进行的面对面交锋。可以说刘邦项羽吃的不是饭而吃的是‘天下’,现场觥筹交错,刀光剑影,背景波谲云诡,杀机四伏。赌上了各自的‘政治前途’至身家性命。整个过程三起三落,惊心动魄,极具传奇色彩。”
饭局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饭局却是万万不能的。我想恐怕再难有第二个民族能把吃饭和智斗结合得如此紧密与巧妙。除去“鸿门宴”,这样的饭局在中国历史上也绝非一例。像什么“二桃杀三士”、“杯酒释兵权”之类的饭局,搞不好就要血溅饭桌,人头入锅。而一顿饭能吃得如此惊心动魄,我辈“饭夫俗子”自然少有体验,但当代饭局中的含沙射影、锋芒毕露却也是一个都不少。
如今,饭局里的觥筹交错不再是刀光剑影,却尽是官场、商海的厚黑之学,一杯酒、一句话皆为过招。就拿电影《让子弹飞》中姜文、周润发、葛优三人饭局PK的桥段举例,导演姜文设计的这个“局”,在欲拒还迎、“言光舌影”间就将饭桌上几位大佬各自心怀的“鬼胎”表现得淋漓极致,分寸、力道都拿捏得恰到好处,刚好砸中国人“饭局政治”的“麻筋儿”。而在《黑社会》、《无间道》这样的香港黑帮片中,饭桌上一句话不和“杀人不过头点地”更是家常便饭。而这电影中的“饭局政治”也大有国际化的趋势,痴迷于香港电影的好莱坞导演昆汀·塔伦蒂诺就在其执导的电影《无耻杂种》中设计了一场盟军特工与纳粹党棍在酒吧里斗智斗勇的酒局,这场红色血腥加黑色幽默桥段也堪称全片的神来之笔。不知深谙个中之道的国人,会不会觉得这酒桌上的某种气氛似曾相识?
鸿门设宴 何人买单?
项羽是中国式饭局买单“第一人”
“鸿门宴”之所以妇孺皆知,还缘于席上一位悲剧式的乱世英雄——项羽(冯绍峰饰)。
国内知名的《新周刊》杂志对于“一个完美的中国式饭局”曾有如下精辟论述:“设局人、局精、局托儿、陪客、花瓶众角色一个都不能少。有组织,有派系,有结交,有承诺,有阴谋,有称兄道弟,有采阴补阳,有大哥的女人和新加盟的生面孔,有切口,有一起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有真心话与大冒险。”
“鸿门宴”中,局精是范增(力主刺杀刘邦);局托儿是项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陪客是樊哙(《史记》载其言:“臣请入,与之同命”)。而最终为“鸿门宴”付出代价的不是刘邦(黎明饰),却是设局人项羽(冯绍峰饰)。性格中的光明磊落,坦率粗豪,重情重义,优柔寡断及其本人对政局的错误判断,让项羽失去了干掉自己政治宿敌刘邦的一次绝好机会。饭没吃好,酒没喝多,人没杀了——以此蝴蝶效应间接导致“楚汉之争”落败,垓下一役霸王别姬终自刎于乌江之畔。“鸿门宴”也让项羽也成为了为中国式饭局买单的“第一人”。这“第一人”不是第一个跑去付账的人,“鸿门宴”的这张账单上可是写满了“天下”。
项羽的大信大义,项羽的悲壮结局及他在“鸿门宴”上的错失良机,让后人扼腕叹息的同时也不得不感叹“成王败寇”、“小人得志”的历史轮回。难怪研究中西文化的易中天教授会在其《闲话中国人》写下这样的一段话,“政治既然即吃饭,则会不会吃、懂不懂吃、善不善于处理饮食问题,就关系到会不会做人,会不会做官,会不会打仗,甚至能不能得天下。”
项羽“鸿门宴”之后的穷途末路也令笔者不禁想到,一个天生的理想主义者,或者一个富有骑士精神的人,真的不适合走上充斥着厚黑之道的仕途之路。不信?那就请做好付出惨痛代价的准备,为你的选择“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