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播到腾讯微博[img]http://img1.gtimg.com/ent/pics/hv1/98/172/790/51413708.jpg[/img]
[align=center][color=#000000]《喜羊羊与灰太狼》[/color]给中国动画带来了正面刺激[/align]腾讯娱乐讯 前几天,中国“先锋艺术家”赵半狄开始在网络上进行他的第二次“反[color=#000000]《功夫熊猫》[/color]运动”,围观人群甚众,但他的“文化侵略”、“洗脑式教育”等论点让更多的人在围观之后留下了良久的沉默。
日本动漫、美国动画已经进入了运作相对成熟的“产业链”时代,而中国动画产业仍出于摸索阶段,即使现在的动画观众们享受着3D视觉、高清画质的“幸福体验”,却难以从中得到中国民族文化认同感,外来的“熊猫”、外来的“花木兰”,不禁让人思考:中国本土动画产业是从哪个环节被“截断”了?而中国本土动画的出路在于何处?[b]本届[color=#000000]上海电视节[/color]“亚洲动画创投会”则从根本上着眼于这些问题,并且积极找出解决的方法。[/b]
[b]制作有量无质中国动画产业集体“大跃进”[/b]
“2005年国产动画的产量为42500分钟,2006年达到82300分钟,2007年达到101900分钟,2008年达到131042分钟,2009年达到171816分钟,2010年全国制作完成的国产[color=#000000]电视[/color]动画片共385部、220530分钟,比2009年增长28%……”长时间以来,中国动画都在试图以“数量”说服大家,中国动画一直在不停地进步和发展。但事实上,谁都清楚,这些看似暴涨的数据其实只是一种“自欺式”地回避问题。
我们不难揣测,为了与国家投入的资金成为正比,中国动漫正以一种相对“畸形”的方式,以大量有量无质的动画来试图解释动画产业的资金流向。而自从2006年,广电总局一纸限播令,将境外动画片、介绍或展示境外动画片的资讯节目一并“踢”出了各级电视台的黄金档,动画产业则更是进入了“闭关锁国”的阶段。
而近几年能真正被拿到台面上作为“成功案例”的一部作品,则“言必称”《喜羊羊与灰太狼》。《喜羊羊》的成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画面质量优秀,场景不太复杂,有利于低幼儿童记忆。至于,成年人喜不喜欢看,应该本来就不是制作方关注的。本来就不是给成年人看的,因为近来《喜洋洋》的过于热门,和相对的低幼,无厘头的故事叙述方式,反倒让部分成年人喜欢上了这种不需思考的动画,肯定是《喜洋洋》制作之初没有预料到的,算是意外收获。客观的说,它是历年来,市场反馈最好的国产动画之一。而且,制作成本也不算高。给一蹶不振的中国动画带来了一定的正面刺激,可以说《喜羊羊》成功填补了国内动画在某些方面的空白,并且形成了一定的产业链,生产的周边商品也形成了盈利效果。但不可否认,此类型动画更多的是针对低幼儿童而生产,广电总局电视剧司长王卫平就曾表示,国产动画片内容过于低幼化。
如何解决此类问题,则成为了第17届上海电视节亚洲动画创投会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