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很少写关于电影的文了,然而还是不时有朋友会谈起电影,很多时候都是听他们发表完了自己的意见或者看了他们推荐的评论,然后问下我的感受。尤其是对一些大家屡见不鲜的烂片。而自己相对的冷漠,也让朋友有些奇怪。
套用米基洛克的话说,对现在的电影,我基本丧失了所有的激情,敬仰和期望。如今的电影屏幕,充斥着各种小题大做无病呻吟、还有虚头八脑的自鸣得意,且不说内涵深度艺术追求,作为商业片也没几个会用镜头讲故事的。看到那些不知所云支离破碎的情节编排和空洞台词,有时候时常会觉得玩电影的人有着某些和改革开放初期的个体户相同的特质,他们大胆而愚昧,精明而自私,贪婪而能干,并且有决心有能力将电影院变为一个sm人群培育集散地。事实证明,在他们坚持不懈的努力下,终于一点一滴的把众多本有着正确审美趣味的人潜移默化为了受虐爱好者,而观众也从最初不甘受虐的本能口语反抗中,逐步找到了快感,最终把兴趣变成了习惯,成长为了全面的sm战士。就这样,低级的电影不断造就低级的观众,而低级的观众又反过来使得电影更加低级,最终双方不知不觉达成了符合哲学规律的默契,集体扭曲在审美的下水道里,为烂片的繁衍提供着充足的养料,实现了超乎智慧生命想象的市场繁荣。
在这样恶性循环的环境中谈对电影的热爱,是需要极大的勇气,或者极低的智商的,不过要拿电影当做文艺的标签,则只需要一点点装逼犯所共有的无耻与虚荣,而经历过电影黄金时期洗礼的人们,则早已丧失了在沼气池里寻找宝石的兴趣。
基于这样的原因,每当看到不少电影业内人士为了不断高涨的电影票房而发出帕金森的颤抖,用状如临产的颤音嘶吼着电影繁荣时代的来临时,总忍不住想说一声:你们这种揣着明白装糊涂的,简直该被钉在电影艺术的耻辱柱上。这些人用草履虫一样的逻辑,试图把票房的井喷归结于观众对于电影质量的高度认同,却完全回避了从生活的实际角度和电影的外延功能谈论问题。
目前电影院消费的主流多是年轻人,而就我所在的城市(其他城市按收入比递增),一般电影票的价格是25元到60元不等,60元人民币现在能提供的物质精神享受有什么,不需要我多说。从电影的角度看,能带给你近乎两个小时的视听娱乐,好的电影带给你感动,不好的电影同样能带给你精神的刺激,同时电影能给你提供一个可深可浅的话题,一个与人交流的机会,也许还能在四六不懂的恋人面前一边做野马脱肛般的夸夸其谈一边在对方惊讶而崇敬的眼光中暗爽到鸟痒。有情绪的回来可以写个评论得以享受一下精神宣泄的愉悦,如果恰好写出了观众的心声,那么你还能获得观众的认同,并且从中获得小小的成就感。要是你写的恰好又很入电影营销工作者的眼睛,说不定还能把票钱拿回来,甚至小小吹嘘一番,以影评人自居。。。
不难看出,电影所能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简单的视听效果,它所附带的社交功能已经不亚于请客吃饭。从性价比上来讲,它更是有着吃饭所不能比拟的优势,所以从生活的角度和时效意义来看,看电影已经取代了看书,成为了年轻人必然的娱乐社交选择。而在以烂片为主流的市场中,票房的攀升反而更加映衬出了电影事业发展的尴尬和精神文明建设的悲哀,因为社会没有给大家的休闲方式提供太多选择。而专家们对这种悲惨的被选择视而不见,只是自欺欺人的唱着大犍牛也有春天。
当然这样的声音,电影人是喜欢听到的,高票房的实利虽然让人心花怒放,但是低劣的口碑却依然会刺痛他们虚荣的心灵。不难发现,每当面对不管是普遍还是个别的观众质疑时,他们往往表现出的不是耐心的解释和虚心的接受,而是坚决的捍卫和刻薄的反击。有句话说过,人们常常为了一些小的指责和批评而勃然大怒暴跳如雷,这是因为这些话说到了他的痛处,所以从电影人面对批评的反应,我们不难得出三个结论,一来他们很清楚自己的弱点,二来他们不打算改,或者没有能力去改,三就是他们还是正常的人类。
平心而论,一部电影作品的成败,往往受到很多可控和不可控因素的影响,将骂声全部送给导演和编剧也是不公平的,如果投资人的目的都是为了博村姑一笑,那么我们的影院里就会排满战国系列,如果有些导演不得不受制于人,那么我们就会看到通天帝国这种明星云集视觉尚可却毫无逻辑可言的装逼片。如果就是为了骗钱,那么就只有看由充满乡土气息的噱头拼凑出的大笑江湖,或者是建立在广告碎片基础上的把勾搭当爱情的杜拉拉升职记。导演一味自恋的话,我们就多了一部东风雨,如果这种自恋能够有精准的商业头脑予以配合,那么我们就能看让子弹飞。。。
在电影人与观众爱恨交织的口水战中,偶尔双方都会传来这样的声音,搞电影的不容易,要理解,要支持。这话没有错,问题是在这块土地上,谁容易?工人容易?白领容易?贪官容易?城管容易?富二代或许容易,只要别酒驾撞人后报出爹娘或者对受害人拔刀相向。要理解要支持,全国每天有多少大小事发生?强拆上访要不要理解?重庆红歌要不要侧目?天灾捐款要不要出力?食品安全要不要关注?房产调控、节能减排,物价上涨、天价茅台、延长退休、计划生育,三峡安全,南海冲突。。。,哪个不需要关注,好容易想来看个电影放松一下,期待着能给点感动让我们坚持下去,结果你收了钱不办事也就算了,还反客为主的要求我们不能对你的拙劣说上两句,不然就是“破坏了中国电影的生存发展环境”,还要“整治非法网络公关行为”,合着而大家别的不能说,连电影都说不起了,难道大家生来就是鼓掌叫好全票通过的命么?你们这些始作俑者可以贼喊捉贼,需要我们的时候就说我们的眼睛是雪亮的,不需要的时候就说我们啥都不懂恶意攻击,而我们就得为此戴上“破坏中国电影生存发展环境”的帽子,这样的道理,恐怕连国内的地产商都有些看不过去。究其原因,你不过是怕砸碎了你的提款机而已。有本事你出去竞争看看,省得看着我们这些反中国电影分子碍眼烦心,怕只怕到时候还没爬出去就让人拿着现金或者口碑两面活活抽死在井沿儿上了。说句大实话,你也就是仗着保护在国内抖抖威风,都他妈自家狐狸,给谁演聊斋啊。
再说影评人,影评人恐怕是电影相关的行业中头衔最不值钱也最为纠结的群体了,想知道什么是捏着半拉装紧么?看看他们就知道了,同样程度的烂片,这个他们砸的稀里哗啦一钱不值,那个就能拼命的找出优点并将其无限放大,在江湖的时候还不乏真知灼见,一旦被拢进了职业的圈子,要不了多久便好像舌头分叉小脑受损,变得都快不会说句人话了。更有隶属于不同阵营的影评人,通篇不见观点看完了你都不知道他说好看还是不好看。满嘴术语东拉西扯的有木有?死拉活拽牵强附会的有没有?自己满脑子浆糊逻辑还煞有介事指点众生的有木有?一味狂骂却骂不到点上的有木有?连语句都不通顺除了堆砌辞藻缠裹脚布就不知所云的有木有?都没见过其影评的知名影评人有木有?!
就算我们可以理解你为五毛钱折腰的难处,可也实在难以接受你把木仓文写的比宣传部的文件还难看。既没有文字排列的韵律美感,也没有评论的核心价值,简简单单说句真话却小心翼翼的好像身处文字狱年代,而长篇大论的说假话偏又扭捏作态的好像从良被拒一样,一边和大家一起的痛骂中国电影如何不争气,其言辞慷慨激烈的好像中国电影和他有夺妻之恨,一边背过脸去就伸出靴筒接银子写软文为中国电影的堕落推波助澜,末了还道貌岸然的说对中国电影不能操之过急,要爱护要关注要给机会。。。这么喜欢做两面派怎么不一刀割了自己好好的去当阴阳人。做影评人变态到如此奇葩的状态,也真是让人叹为观止了。
现在影评人真的很好混,如果你能写字,没良心,还想赚钱,那么当影评人应该是职业首选,只希望你能满足于在媒体上不负责任的胡溜八扯名利双收就好,千万别在我们老百姓跟前瞎比比了,因为就算我们没念过什么书不太识字,廉耻二字心里倒也清楚。
而观众也不用沾沾自喜,很早以前就见过人说中国有世界上最傻逼的电影人,也有最傻逼的观众,这句话看似唐突偏激,仔细想想还真未必就是错的。有什么样的人民,就产生什么样的政府。这句话放到电影上说也不无道理。就客观事实来说,什么片子没人捧场?什么片子没有现场讲解员?什么片子没有人摇头晃脑的品头论足一番?电影已经逐渐脱离了光影艺术的限制,越来越多的走向泛娱乐化,故事,明星、导演,音乐、特效、宣传。。。每一方面都精确细分并且以票房保证为取舍,而细分的基础则是观众的看点。大灌篮之所以找周杰伦来当主演,是因为有大批的粉丝观众会为此慷慨解囊。于是它成功了,接着就有了刺陵。
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观众所看到的电影,往往并不是由别人决定的,恰恰是自己给自己的选择。烂片的勋章上,有电影人的一半,也有观众的一半。国产电影商业化发展了这么多年,在群众汪洋大海的口水作用下,终于形成了观众咬牙切齿不断掏钱的大好局面,观众们能说自己没功劳么?
有观众会不服气的说,可是我们不看这些就没电影看啊,我们没得选择。问题恰恰就在这里,电影不是粮食,没听过谁因为不看电影得了三高瘫痪尿毒症,而电影也不是唯一的文艺形式,你并非没得选择,只是你不想去选择,所以只好在越看越烂,越烂越看的恶性循环中一起堕落。如果你是一名制片人或者投资人,发现不需要什么故事情节就可以大赚特赚,你会不会放弃这个机会?
商品时代的电影制作者,首先是一个商人,如果劣质货也一样能引得顾客蜂拥而至卖出好价钱,他还会去想给你整点有档次的么?还是你以为电影人的骨子里都流淌着“道德的血液?”他们要是懂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的电影就不会让人看的有尿意无诗意了。
明知是烂货买了要生气却还是忍不住一次一次掏钱的观众,这种人你说该叫他什么?
说道这里,忍不住想单说几句傻逼观众的精英部分,这些人喜欢故作高深自以为是、看过两眼电影艺术装逼指南就敢以行家自居指手划脚。如果说那些仅仅是因为无知无聊或者出于把电影当做恋爱温床而去买单进场大放厥词的观众,只是让人觉得可气可怜而无奈的叹息一声“君虽傻逼,罪不在君。”的话,那后者简直就是可恨可憎了。他们不学无术却又喜欢信口雌黄,打着精英影迷或者电影狂热爱好者的旗号不断抛出自己夹带术语故作高深、辞藻工整却思想拙劣的所谓观点去妖言惑众,误导那些愚昧善良的观众,骗取他们的仰慕,满足自己的虚荣。这种人多数爱说自己收藏了多少电影,对一些导演的名字如数家珍,电影不看原声场简直就是对他们的侮辱,在评论商业片的时候不忘暗示自己对艺术片的审美追求,不屑谈论故事本身而喜欢大谈特谈其从电影中引申出的形而上的东西以彰显自己的精神高度,同时和刻意掌握了一些冷门的影视八卦以和那些附庸风雅的观众们划清界限。他们时而鄙夷国产电影的庸俗堕落,同时又说好莱坞的电影已经走上了绝路。至于怎么走上绝路的,他当然也不清楚,不过那就无所谓了,他又不是在好莱坞混饭吃的。
和这样的观众说话,你最大的感觉就是不知道他究竟说了什么,只是觉得他很专业很在行。当时听的你诚惶诚恐不敢直视,回家后再想起来却感觉像是聆听了一场毛骨悚然的宗教布道。其实这不难理解,他们就是要保证你听的稀里糊涂心生敬畏,而他们只要装作的是明白的就行了。想想那些电影散场时耳边嗡嗡作响的、各种足以让东西方各大导演烧掉剧本心如死灰的奇谈怪论吧,你会感觉在一个全民皆编剧的时代,电影学院的存在简直就是一种浪费的奇迹。中国达人秀那种不上档次的玩意儿不妨赶快停了,搞一个电影我来拍,你就知道挽救中国电影的唯一途径就是让观众给导演上课。
综上所述,我觉得一个稍微有点道德有点品位有点羞耻心的人,在目前的状况下,都不会太好意思不加掩饰的宣扬自己对电影的热爱和期待,因为这等于变相告诉别人自己是个商业时代的傻瓜。当一个人坦诚的说自己是电影爱好者的时候,我会想其实他是出于对那些曾经的好电影由衷喜爱,是那种好像在情窦初开的时候喜欢上一个巧笑倩兮的纯洁女子的美妙感受,这种类似初恋的情愫,让我们宁可一厢情愿自我安慰的喜欢着,也不愿去正视这个女子日复一日的堕落。只是在这个把木仓手火拼绯闻炒作当做宣传利器的时代,在这个制作无德观众无知的时代,在这个连约翰尼德普都开始不那么认真的对待表演的时代,在这个电影自己都放下身段任人调笑的年代,它带给我们的伤害太大了。
我们对电影有感情,但是我们不希望电影利用我们的感情。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
只是有一天,电影出现在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