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到2011,姚明从NBA状元秀到退役。9年,他从一个国家的强悍标志,渐渐演变为一道餐尾的甜点。今天,他的守,正像甜点之于中国人,无可无不可;他的退,也谈不上中国体育天空的坍塌,甚至,这已跟中国体育压根没有一点关系。 诚然,姚明于中国体育,是一个划时代的巨人。他站在两个时代的交替处,以“7英尺5英寸”和“296磅”的身体权力,结束了中国体育“没有硝烟的战争”的时代,转而向伟大的观赏性体育进发。
他的起点,是去打一场胜负莫测的仗,而且身负三重使命。第一,毋庸置疑是他的个人前途;第二,正像上海市领导的祝酒词:“希望你把祖国牢记心中,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最后一个,是好兄弟刘玮的醉话:“不要忘了你在上海队可怜的朋友们。”他在NBA亮相并渐入佳境,个人前程无忧;连续代表中国参加三届奥运会,并一拼到底,政治上靠得住;危难时刻出手相救上海队,更使他站在了道德高地。
任何方面都无懈可击的姚明,打了一场完胜的仗。一个始料未及的后果是,最初被用来慰藉自卑心灵的姚明,渐渐跟奥尼尔、詹姆斯等一样,成为单纯的NBA艺术的化身。正是NBA,为中国人打开了体育的另一扇窗。体育,是一种文化产品,是一种消解了价值观的娱乐活动。比赛,好看就好,运动员的表现,跟他祖国的兴衰无关。
姚,更是美国人精心制造的一艘美国航母。不得不承认,美国人完全掌握了中国人的心理秘密,最初,他们蓄意把姚明炒作至政治的高度,一会是“中国崛起的绝妙隐喻”,一会是“堪跟尼克松访华相提并论”,这,准确刺激了中国人的民族主义神经。而在中国,这种情绪又很容易化为对NBA产品的实际购买力。对,姚明正是美国商人为打开中国市场,从上海定制的一艘航母。
单纯从经济角度看待姚明与NBA,你会发现,其实这不过是经济领域全球人才共享的一个案例而已,跟同一时期日本索尼公司引进美国人霍华德·斯普林格做自己的首席执行官,性质上毫无二致。NBA就是一个总部设在美国的跨国公司,这个道理,中国人是在若干年后才恍然大悟的。
姚明9年,中国人狂热消费NBA,作为制造和运营商的美国人由此从中国赚走成百上千亿,而华人主演姚明,拿到了20个亿的片酬。这是何等熟悉的情形,成龙、章子怡、李安……姚明跟他们,同属一条战线。在姚明夕阳西下后,美国人正急切地寻找下一个主角,NFL(职业橄榄球)、NHL(职业冰球)、MLB(职业棒球),纷纷在中国展开造星行动,它们比已切得一块蛋糕的NBA,更急切。只是,姚明这样的天才,可遇不可求。我们感兴趣的是,除了刻意拷贝姚明模式,美国人还能在中国搞出什么新花样,而历史早已证明,它们总是会有新办法。
NBA不必担忧自己的“后姚明时代”,因为跌宕起伏的9年,中国消费者已经养成了强烈的消费依赖。从保护中国传统文化的角度看,我们不能无视这样一个难堪的事实:以NBA为先导的美国体育的大举进犯,辅之以一个体育用品品牌,以及两个“可乐”和两个快餐品牌,组成了强大的美国潮流文化作战编队,在中国攻城略地,势不可挡。
中国自豪地向美国输出了姚明,美国却更自豪地向中国输出了跟姚明有关的一切,惟其如此,我们对姚明到底是中国人还是美国人心存疑惑。而只有甄别了这一点,我们才有可能对他的未来做出基本的判断。现在,恐怕连姚明自己,对这一点都无法给出确切的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