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项针对国内256所高校的调查显示,有192所学校的校训为“四词八字”的口号式。校训中带有“勤奋”字样的有68所,“求实”的为65所,“创新”的为59所,8所高校校训同为“团结、勤奋、求实、创新”,27所高校校训同为“严谨、勤奋、求实、创新”。(7月25日《人民日报》)
校训,是学校的特有精神和价值取向。“求实”与“创新”,成了如此多不同大学的“同一首歌”,既不“求实”,也不“创新”,“百校一训”有失大学精神。
大学之所以称为大学,关键在于它的文化存在和精神存在。应当看到,每一所大学在其发展历程中,或多或少都会形成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与人文景观。校训作为一所大学文化精神的体现而言,更应体现这所大学的文化精神的个性,使人们一看到校训便能感受到那种特有的文化精神。如,哈佛大学的“让真理与你为友”,剑桥大学的“求知学习的理想圣地”,以及国内清华大学的“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开大学的“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复旦大学的“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等等。
不同的学校,风格各异,精神千差万别,校训不会“雷同”,但不同的校训,所反映的精神却是一致的。即,大学是追求真理的文化,是严谨求实的文化,是追求理想和人生抱负的文化,是崇尚学术自由的文化,是提倡理论联系实际的文化,是崇尚道德的文化,是大度包容的文化,是具有强烈批判精神的文化。
反之,如果不能凸现一所大学文化精神的特质,校训就失去了生命力。就如那些雷同的校训,实实在在地折射了国内大学的一些弊端。如,我国高校管理模式单一,各个学校缺乏自主性、灵活性,没有个性,“百校一面”。再如,一些学校缺乏对自身传统和文化内涵的深入挖掘,而对时代流行语的盲目追随,致使“求实”与“创新”等成了“百校一训”。无须讳言,校训的同质化与标语化,是大学精神匮失的必然结果。
校训不是一种时尚追求,也不是简单地辞藻堆砌、文字游戏,而是作为大学之魂,以无形的控制力、感染力、凝聚力,成为大学师生员工的导向与规范。好的校训,对师生思想、情感、意志、性格和行为的熏陶,是其他任何方式所无法取代的,而“重复多、特色少、视野窄、起点低”校训,在师生中的认同度自然很低,缺乏感召力,也难以经得住历史考验。从这个意义上说,塑造大学精神,不妨从重塑大学校训入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