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贺礼】玉京曾忆昔繁华——开封

社区服务
高级搜索
猴岛论坛综合游戏交流【新年贺礼】玉京曾忆昔繁华——开封
发帖 回复
正序阅读 最近浏览的帖子最近浏览的版块
2个回复

【新年贺礼】玉京曾忆昔繁华——开封

楼层直达
ご謸★洫、晓武

ZxID:16697694

等级: 中尉
举报 只看楼主 使用道具 楼主   发表于: 2012-01-06 0
— (℡音柒。) 请速到帖王活动贴回复领取奖励 (2012-01-06 21:01) —
玉京曾忆昔繁华,万里帝王家。琼林玉殿,朝喧弦管,暮列笙琶。
花城人去今萧索,春梦绕胡沙。家山何处,忍听羌笛,吹彻梅花。
(《眼儿媚•玉京曾忆昔繁华》,宋徽宗赵佶)

开封,古时称为大梁,又名汴梁。它曾经是战国时期魏国、五代十国时期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和北宋以及金朝后期的国都。后梁朱全忠称为东都,升汴州为开封府,又成为国家的首都。






庑(wu)殿顶
庑殿顶又叫“四阿顶”,是“四出水”的五脊四坡式,俗称“五脊殿”,前后坡两侧的坡面叫做“撒头”。庑殿顶出现较早,在商代甲骨文、周代铜器、汉代画像石和明器、北朝石窟中都可以见到。最早的建筑实物为汉阙和唐代山西五台山佛光寺大殿。
庑殿顶分为单檐庑殿顶和重檐庑殿顶。


游戏中的城门应该属于重檐庑殿顶,在现存的建筑中,北京故宫乾清宫、太和殿即是典型实例。这种殿顶的殿宇平面呈矩形,面宽大于进深,前后两坡相交处是正脊,左右两坡有四条垂脊,分别交于正脊的一端。



乐山堂
歇山顶
歇山顶的等级仅次于庑殿顶。它由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qiang)脊组成,称九脊殿,若加上山面的二条搏脊,则共有脊十一条。正脊的前后两坡是整坡,左右两坡是半坡。歇山的两侧坡也叫撒头,歇山的山尖部分称为小红山,歇山的山面有搏风板、悬鱼、惹草,是装饰的重点。歇山顶有尖山式和卷棚式两种形式。
游戏中皇甫府的乐山堂应该属于尖山式歇山重檐屋顶样式。开封铁塔接引殿才用的也是此种屋顶样式。



民居
封山顶式。这是一种组合类的屋顶,个人觉得是混合了硬山顶和封山墙的建筑风格。说道封山墙,开封最为常见的就是封山墙。



封山墙
封火山墙是一种屋顶与墙山的组合形式,多见于江南。其墙山高出屋顶,呈阶梯状,这样可以有效防止火灾蔓延,故得名。其实这是一种江南很常见的墙,其中以苏州为典型代表。





悬山顶




又叫做“挑山”或“厦两头”,在规格上仅次于四阿、九脊殿。其特点是木檩露出山墙外,即所谓“出梢,悬山屋顶一直延伸到山墙外。
卷棚顶
屋脊处不起脊而是形成圆脊的,称为卷棚脊。硬山、悬山和歇山式屋顶正脊处都可以做成卷棚形式。卷棚顶最明显的标志是没有外露的主脊,两坡出水的瓦陇一脉相通。



攒尖顶
攒尖顶的特点是无论几个坡面,最后攒在一起,四种屋面的坡面在顶部交汇于一处,宋称斗尖。屋面较陡,无正脊,数条垂脊交合于顶部,上覆以宝顶,多用于面积不太大的建筑屋顶,如塔、亭、阁等。





宝相花
宝相花是吉祥纹样之一。“宝相”一词是佛家词汇,佛教称庄严的佛教词汇,佛教称庄严的佛像为宝相。最早的宝相花是莲花的变体,后又融入牡丹等的特点,可以说宝相花象龙凤一样集众花之美。后来用到建筑等多方面的图案装饰。


门墙
门墙是院落门口处的墙,是建筑的门面,也是墙面装饰的重点部位。级别较高的建筑常在门口两侧及门口上部以浮雕形式进行装饰,与大门、匾额、门楼等构成总体形象展示于人。



浮雕
猜测是石浮雕或者砖浮雕,但是是贴图看不出细节……感觉比较像砖浮雕的风格,但是这面积也太大了点……浮雕经常用于室外墙面的装饰。



石狮子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狮子的艺术形象占据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狮子的艺术形象之多,存在周期之长,几乎成了除龙、凤之外的第三个图腾了。中国的狮子艺术能取得如此地位与发展,是与佛教在中国广泛而持久的传播相联系的,因为佛经称“佛为人中狮”,狮子能占佛的光,当然身价非凡,令人起敬。
隋朝开始,与建筑有关的石狮,逐步以蹲狮为主,而石狮的两翼被取消,开始走向民族化。
石狮从东汉起至唐代,其在建筑范畴内主要为阴气森森的陵墓做守护,或为佛教石窟、皇家宫殿做卫士(记得没错的话,仙四柳府的门口好像有石狮子……莫非那里是……)。从宋代开始,达官贵人的私宅和官署衙门前也开始安置守门石狮了。宋朝石狮的威猛其实开始减弱,不仅与时代的生霉风气转化有关,也与使用范围的逐步世俗化有关。



左边的狮子是雄狮,用右爪戏弄绣球,象征权威,右边的狮子是雌狮,用左爪戏弄小狮,象征代代相传。
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的,而且一般都是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放在门口左侧的雄狮一般都雕成右前爪玩弄绣球或者两前爪之间放一个绣球;门口右侧雌狮则雕成左前爪抚摸幼狮或者两前爪之间卧一幼狮。
石狮子在大门两侧的摆放都是以人从大门里出来的方向为参照的。当人从大门里出来时,雄狮应该在人的左侧,而 雌狮则是在人的右侧。而从门外进入时,则刚好相反。有些建筑物大门里外都有一对石狮子的话,门的外面(也就是进门方向)是雄狮在右侧,雌狮在左侧;门的里面(也就是出门方向)是雄狮在左侧,雌狮在右侧。也就是说,如果从大门里出来的话,门的内外两侧左边一定是雄狮,右边一定是雌狮。每月农历15号,要按时洗目,用清水调和御守盐,擦洗石狮子眼睛,寓意看清小人,明辨善恶,招财进宝、除恶扬善。
(PS:我听说母狮子的嘴巴是闭着的……)






门当户对
古民居建筑中大门建筑的组成部分,这种用于镇宅的建筑装饰现今存留不多了。
“门当”,原指大宅门前的一对石鼓,有的抱鼓石坐落于门础上;因鼓声宏阔威严,厉如雷霆,百姓信其能避邪,故民间广泛用石鼓代“门当”。
“户对”,即置于门楣上或门楣双侧的砖雕、木雕。形状有圆形与方形之分,圆形为文官,方形为武官,“户对”大小与官品大小成正比。“户对”1到5品可以为六个,6到7品可以为四个,以下只能为两个,普通大户人家也可以有两个。典型的有圆形短柱,短柱长一尺左右,与地面平行,与门楣垂直,它位于门户之上,且取双数,有的两个一对,有的四个两对,故名“户对”。“户对”用短圆柱形是因为它代表了人们生殖崇拜中重男丁的观念,意在祈求人气旺盛、香火永续。
有“户对”的宅院,必须有“门当”,这是建筑学上的和谐美学原理。因此,“门当”、“户对”常常同呼并称。后成了社会观念中男女婚嫁衡量条件的常用语。



大相国寺当时赫赫有名,但现在也是已经埋在地底下了,目前所看到的是宋代的几分之一而已,大约是清代的建制,最近重修后的结果了。宋代,每逢海外僧侣来华,皇帝多诏令大相国寺接待;四方使节抵汴,必定入寺巡礼观光。宋神宗时,日僧成寻曾率第子前来巡拜。日本佛教界出于对大相国寺的钦慕,在京都也设立了相国寺,并承中土佛教之风,将禅寺中高等级者列为“五山十剎”。
  
大相国寺位于河南开封市自由路西段路北,我国著名佛教寺院之一,相传为战国时魏公子信陵君故宅。北齐天保六年(555年)在此创“建国寺”,后遭水火两灾而毁,至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唐初,为歙州司马郑景住宅。武则天长安元年(701年)慧云和尚寄宿安业寺,发现原郑景宅池内有楼殿幻影,认为此地很有灵气,便募银建寺。唐中宗神龙二年(706年)慧云到濮州(今山东鄄城北)铸了一尊一丈八尺高的弥勒佛像,于睿宗景云元年(710年)请回开封,翌年,慧云靠募捐购买郑景宅院造寺,在挖基时掘出旧建国寺碑,遂沿用“建国寺”名。第二年(延和元年),睿完敕令改名为相国寺,并赐“大相国寺”匾,习称相国寺。昭宗大顺年间(890-891年)被火焚毁,后重修。宋太祖年间(962年)五月又遭火灾,后又重建。



北宋时相国寺为开封最大的佛寺,深得厚遇。自至道元年(995年)开始大规模扩建,到真咸平四年(1001年),用了七年时间才完工。扩建后的相国寺占地545亩,殿阁庄严绚丽,僧房鳞次栉比,花卉满院,被赞为“金碧辉映,云霞失容”。寺院住持由皇帝册封。相国寺成为皇帝平日观赏、祈祷、寿庆和进行外事活动的重要场所,被誉为“皇家寺”。不少国外僧人来相国寺进行文化流活动。



额,现存的开封相国寺貌似没有塔。
这塔我不想讨论,我想说的是这个铃。
以前看冯梦龙的一篇文章,叫做《辨铃铎》,《辨铃铎》。一日,造艾子问曰:“大车之下,与橐驼之项,多缀铃铎,其故何也?”艾子曰“:车、驼为物甚大,且多夜行,借鸣声相闻,庶狭路相逢,预得回避耳。”营丘士曰“:佛塔亦设铃铎,岂谓塔能夜行而使之相避耶?”艾子曰“: 凡鸟鹊多巢高处,或遗秽狼藉,故塔上悬铃,以惊逐之,岂与车驼比耶?”后来每次看到寺庙的铃铎都想笑,但是后来仔细查了,貌似不是这么一回事。
铃铎呈钟形,内系铜珠,顶端有柄,形状不一。在经典中经常提到,而且千手观音及三十臂弥勒的圣像,都有一只手执持宝铎。
铃铎最初是出现于印度的,这一说法有佛教的经典可资证明。《大般若经》第一会说:“天花垂盖,宝铎珠幡,绮饰纷纶,甚可爱乐”。《理趣经》说:“铃铎绘幡,微风摇击”。又宝箧印陀罗尼经说:“其塔乃七宝所成;上下阶级,露盘伞盖,铃铎轮樘,纯七宝所为。”另外,还有千手观音及三十臂弥勒之圣像,各有一手执持宝铎,均可以作为佐证。
一个完整的铃铎,应该有柄有舌,方能振之即鸣。它的“柄把”采用的是独钴(一股)乃至五钴(五股)之形,略如“杵”状,所以有时也叫做“铃杵”。它的用场,除了在“密法”中与“金刚杵”并用之外,最常见的场合,则是在“瑜伽焰口施食”道场中使用。密教修法的时候,为了惊觉诸尊,或使其欢喜,即振铃发声。铃有惊觉、欢喜、说法三义。鸣铃以供养诸尊,称为振铃。在“显教”中来说,铃铎是“引魂、安灵”荐度亡仪式中主者指挥赞诵,庄严音调不可缺少的法器之一。另外,铃可以悬于宝帐及佛堂前椽,作为庄严具,内系铜珠,能因风发声,称为“风铃”。据《洛阳伽蓝记》第五有谓“旭日初开,则金盘晃朗:微风渐发,则宝铎和鸣。”就是对“风铎”钧味的描述。历史上著名的洛阳永宁寺塔"角角皆悬金铎,宝铎如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契经中说:供“铃铎”于塔庙,世世得好音声。释门归敬仪中曾说:“声驻军马,由与铃供”。这是记叙释尊的弟子呗比丘的故事。呗比丘于多生多世之前,曾经布施,“风铎“(铁马)悬于佛塔檐下。因而感得生生世世声音清雅,足以感动禽兽的果报。
在佛堂或佛塔、寺院供养铃,风吹铃响,以此妙音供佛,是对佛陀身法意清净之赞颂。其功德有:一、端严无比。二、妙音适悦。三、声同迦陵。四、言辞柔软。五、见皆欢喜。六、得阿难多闻。七、尊贵自在。八、美名流布。九、往来天宫。十、究竟圆寂。


斗拱
在立柱和横梁交接处,从柱顶上的一层层探出成弓形的承重结构叫拱,拱与拱之间垫的方形木块叫斗。两者合称斗拱。斗拱主要集中在古代高等级建筑的柱头、枋、梁等承重部分。斗拱在梁下可增加梁身在同一净跨下的荷载力,在檐下可助出檐加大,并将整个屋顶的重量层层传递到柱子上。
成语“勾心斗角”便是来源于此。

雀替


雀替的位置是在竖材与横材的交接处。他的功能是缩短梁枋的净跨度,以增加梁枋的荷载力,能减少梁与柱相接处的向下剪力,还可以防治横竖构材之间的角度之倾斜。雀替在宋代时候已经广泛在建筑中使用。
唐代建筑上不用雀替,宋元时期一些高级建筑商也有不用雀替的实例。南北朝、宋代早中期和辽代的雀替质朴无华,宋辽的一些雀替有上下二木构成。

屋脊装饰


正脊由于处在整个建筑的最高端,在这上面搞装饰最容易引人注目,能取得事半功倍之效。
格子门



(格子门和格子窗门的下方为裙板)
格子门也称为格扇门,格子门是宋代时候的专有称呼。在唐代的石刻上已见格扇门的造型,基本为版门上部开个直棂窗。北宋初期出现了透光性和美观性颇佳的格扇门,宋代的格扇门奠定了以后各朝的基本格式。

宋代之前基本都是不能开合的死扇窗,其中以直棂窗为典型。直到宋代发明了槛窗(安装在殿堂门两侧的槛墙上而得名,可开合),它也称为格扇窗,由格扇门演变而来形式相似。
支摘窗


支窗是可以支撑的窗,摘窗是可取下的窗,后来合在一起使用,叫做支摘窗。支窗最早见于汉代的陶器,宋代《雪霁江行图》中在阑槛钩窗外,亦用支窗。

漏窗

属于死窗,应用于住宅、园林中的亭、榭、廊、围墙等处。

彩饰


中国古建筑从宫殿到民宅,木构架是主要的材质和结构方式,在木构架上绘彩不仅是一种美化建筑的装饰艺术手法,同时也是保护木材的一种有效措施。宋代《营造法式》详细介绍了宋式彩饰的历史信息,大家有兴趣可以去看看那本书。
皇甫府的乐山堂彩饰目测属于三卷如意头,属于写生花类的。这是宋朝彩饰纹样的主流,所表现的花卉全为盛开形的,整体多数处理成枝蔓缠绕,曲线流动的形态,充满了动感和活力。

-都说“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这地下没宝贝才奇怪呢。
长期以来,开封民间一直流传着“开封城,城摞城,地下埋有几座城”的谚语。在今日的开封城这块神奇的土地之下,是有城下城,而且是城摞着城。
大量的考古勘探发掘表明,开封城下共埋有六座城池:即战国时期魏国的大梁城、唐代的汴州城、五代及北宋时期的东京城、金代汴京城、明代开封城和清代开封城。这六座城池按照时代由早到晚,地层自下而上地叠压在了一起。经考古实测,大梁城约距今地表12~14米深;汴州城约距地表10~12米深;东京城约距地表8~10米深;金汴京城约距地表6米深;明开封城约距地表5~6米深;清开封城约距地表3米深。
这种悬空和塌陷的图图在开封很多,开始以为是制作小组偷懒的,后来一看,原来开封还有这种历史……那么他是北宋时候的老房子然后……沉下去了?!

北宋皇宫
相国寺位于自由路,相对于历史上的开封,比较偏南,它的北边有皇城。感觉仙五的开封好像只是南宋开封的内城南部,不是完整的开封。
北宋时期,开封由外城、内城和皇城三重城垣构成了其层层套叠的国际大都会的宏大气势。南宋的前朝皇宫就是现在开封的龙亭,位于开封市古城区西北隅,历史上曾是五代的后梁、后晋、后汉、后周、北宋和金朝六朝皇宫的遗址。但是现在都已经在地下了。
自北宋灭亡后,历经动乱,东京城遭受严重破坏,特别是元世祖时为防止汉族人民反抗,将开封内外城全部折毁。还由于黄河的屡次决口泛滥,泥沙淤积,逐渐淹没地下。
“北宋汴京宫殿是在原汴州府治的基础上改建而成。宫城面积仅及唐大明宫的1/10左右,官府衙署大部分在宫城外同居民住宅杂处,苑囿也散布城外。宫廷前朝部分仍有三朝。但受面积限制,不能如唐大明宫那样前后建三殿。其宫城正门为宣德门,门内为主殿大庆殿,供朝会大典使用,相当于大朝。其后稍偏西为紫宸殿,是日朝。大庆殿之西有文德殿,称“正衙”。其后有垂拱殿,是常朝。三朝不在一条轴线上。宫城正门宣德楼,下部砖石甃砌,开有五门,金钉朱漆,雕刻龙凤飞云,上列门楼,左右有朵楼和阙,都覆以琉璃瓦,可见北宋宫殿气局虽小,但绚丽华美超过唐代。为了弥补宫前场面局促的缺陷,宣德楼前向南开辟宽阔的大街,街两侧设御廊,街中以杈子(栅栏)和水渠将路面隔成三股道,中间为皇帝御道,两侧可通行人。渠旁植花木,形成宏丽的宫城前导部分,也是金、元、明、清宫前千步廊的滥觞。”

开封有家百草大药房……还真有,很惊讶,在禹王台公园附近。不过,离相国寺还蛮远的。估计是制作小组恶搞的……

仁者乐山
仁者乐山,全句是“智者爱好水,仁者爱好山”,比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爱好。出自孔子的言论,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者动,仁者静;智者乐,仁者寿。”。
关于此句中,乐的读音历代都有争议。究竟是le,还是yao。
不过,le山堂总比yao山堂好听多了……

北宋初年,官员嫖出入青楼是违法的,元旦7天假期特例。当然了,这是在你被人揭发的时候,那时候估计也没几个不去过妓院混的。北宋宋神宗时期,太学生逛妓院是合法的。吴自牧《梦梁录》说:“官府公筵,及三学斋会,缙绅同年会,乡会,皆官差诸库角妓只直。”
开封的妓院,多临近码头,估计这能招多点生意。

大宛国在匈奴西南,在汉朝正西面,离汉朝大约一万里。当地的风俗是定居一处,耕种田地,种稻子和麦子。出产葡萄酒。
汗血马的原产地在土库曼斯坦。史记中记载,张骞出西域,归来说:“西域多善马,马汗血。”故在中国,两千年来这种马一直被神秘地称为:“汗血宝马”。

描述一个妇女怀念离家远行的丈夫。她咏叹别离的痛苦、相隔的遥远和见面的艰难,把自己的刻骨的相思和丈夫的一去不复返相对照,但还是自我宽解,只希望远行的人自己保重。全诗长于抒情,韵味深长,语言朴素自然又精炼生动,风格接近民歌。
此诗选自《文选》。汉诗中有一部分无名氏作品,也许有五六十首,梁昭明太子萧统编《文选》,从其中选取了十九首,后人称之为《古诗十九首》。
《行行重行行》是《古诗十九首》的第一首,写的是思妇的离愁别恨。东汉末年,游宦之风极盛,读书人为了寻求出路,求取功名富贵,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奔走。当时政治异常黑暗,社会极为混乱,出身低下的知识分子,即使满腹经纶,也难于施展。在这种情况下,亲人远离的痛苦,就显得更为突出。
宋代的女子教育内容仍然以家庭教育为主,另外也有一些其他形式的教育。教育的内容极不一致,既有经史文章,又有诗词音乐,还有琴棋书画、女德女红等等。值得一提的是,有的能工巧匠之家的女子,也能女承父业,自幼学习一些专业技术知识。北宋名臣司马光写《家范》,则认为女子从出生到十岁的教育内容,虽然不像男子那样侧重於经史义理,但也需要读《孝经》、《论语》、《列女传》之类,且要略晓大意。
游戏里的这位徐芊芊,从对话中可以发现,她的丈夫因为厌恶功名利禄的生活而离开,细节中看出她应该是个大家闺秀。或许,她和李清照一样是个才女?
==================================
--听说我妹妹绾绾上了蜀山修仙,现在有时间去看看她了定要好好说说她,好好的日子不过,修仙这样虚无缥缈的事情竟然也相信……
==================================
原来是蜀山那个师妹的姐姐……

囡囡
江、浙、沪、粤港澳等地对女儿的称呼,尤其指年龄在6-9岁的小姑娘。类似于“宝贝”的意思,如:小囡、囡儿、囡仵。有的地方也可以用于男孩称呼,比如苏州、无锡。但是苏州、广东对男孩子称呼的字和这个字有区别写做“囝囝”。好无语,我很确定这次仙五小组有很多浙闽人士了,又是花生汤又是囡囡的……
老字号
忘记截图了不好意思。四胜坊不晓得,但是在我国历史上,开封曾先后作为七个王朝的都城而炫目于世。这种特殊的历史地位,使开封的传统文化相当丰厚,并且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生活各方面。开封的老字号就闪耀着这种古都文化的光彩。
开封的老字号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据史籍记载,早在商业繁盛的宋代,遍布东京城内的酒楼、饭店、香药铺、茶肆及其他店铺,就各有名号,如最负盛名的上户酒家潘楼、白矾楼、长庆楼,又如坐落在市井小巷的杜金钩药铺、山水李家口齿咽喉药,以及张手美家饼店、余家染店等。当时的店铺,不仅“屋宇雄壮,门面广阔,望之森然”,而且“珠帘绣额”、“绣旗相招”。从宋人张择端所画《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临街店铺悬挂的各种字号匾额和旗招。
-------------------------------------------------------------------
--瘟疫那几天,上铺子里抓药的,去庙里上香的,都排成长龙了。--真是“病急乱投医,临时抱佛脚”。
---------------------------------------------------------------------
病急乱投医,临时抱佛脚
上半句貌似是穿越的,出处应该是宝玉。
下半句,是东汉时由外族人传入中国的。
“古时候,在云南的南面有一个外民族建立的小国家,这个小国家的民众都是信仰释迦牟尼的佛教徒。
“有一次,一个被判了死刑的罪犯在深夜挣断了锁链和木枷越狱逃跑了。第二天清晨,官府发现后即派兵丁差役四处追捕。那个罪犯逃了一天一夜后已精疲力竭,眼看追兵已近,他自知难以逃脱,便一头撞进了一座古庙。这座庙宇里供着一座释迦牟尼的坐像,佛像高大无比。罪犯一见佛像,心里悔恨不已,抱着佛像的脚,号啕大哭起来,并不断用磕头表示忏悔。这个罪犯一边磕头,一边嘴里不停地说:“佛祖慈悲为怀,我自知有罪,请求剃度为僧,从今往后,再也不敢为非作歹!”不一会儿,他的头也磕破了,弄得浑身上下都是鲜血。
“正在这时,追兵赶到。兵丁差役见此情景,竟被罪犯的虔诚信佛、真心悔过的态度感动了,便派人去禀告官府,请求给予宽恕。官府听后,不敢作主,马上禀告了国王。国王笃信佛祖,赦免了罪犯的死罪,让他入寺剃发当了和尚。
“后来,当这个国家的一些和尚到中国传播佛教时,将这个故事和所产生的惯用语“临时抱佛脚”带入中国,成了我们的俗语。”

——丹唇外朗,皓齿内鲜,明眸善睐,靥辅承权。
大概意思为:红唇鲜润,牙齿洁白,一双善于顾盼的闪亮的眼睛,两个面颧下甜甜的酒窝。
出自三国时期的《洛神赋》。
《洛神赋》是曹植久负盛名的代表作。最初见于萧统《文选》。据序称,此赋系曹植于黄初三年(222)入朝后归济洛川,因感宋玉对楚王说神女之事而作。蔡邕《述行赋》云「乘舫舟溯湍流兮,浮清波以横厉。想宓妃之灵光兮,神幽隐而潜翳」,殆为此赋所本。赋首纪归程,次摹洛神,继怅道殊,末怀哀恋。其对洛神的描写虽借鉴宋玉的《神女赋》,却多用比喻烘托,形象愈见鲜明飘逸。且情思绻缱,寄托遥深。此赋旧有「感甄」之说,谓植曾求甄氏女,后女为曹丕所得,及卒,植思而赋之,故又名《感甄赋》。或以为植借此寄托可望而不可即的理想,以抒壮志不伸之意,「亦屈子之志也」(《义门读书记》)。《洛神赋》在历史上影响极大。除诗文传诵外,晋王献之有墨宝传世,顾恺之有丹青留人,明汪道昆有杂剧搬演,可见其为后人倾慕之至。

选自东晋陶渊明的田园诗《饮酒》(二十首全)其五。原文如下: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选自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梦游天姥吟留别》又名《别东鲁诸公》,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创作的一首七言古诗,是一首记梦诗,也是游仙诗。内容丰富曲折,形象辉煌流丽,富有浪漫主义色彩。诗才横溢,堪称绝世名作。

《诗.小雅.无羊》:“尔牧来蓑思,何蓑何笠。”何,即“荷”,带着。唐•张志和《渔歌子》词:“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唐•柳宗元《江雪》诗:“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宋•功轼《渔父》诗:“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蓑衣是劳动者用一种不容易腐烂的草(民间叫蓑草)编织成厚厚的像衣服一样能穿在身上用以遮雨的雨具,后来人们发现棕后也有用棕制作的。蓑衣一般制成上衣与下裙两块,穿在身上与头上的斗笠配合使用,用以遮雨。这种雨具穿在身上劳动十分方便。
蓑衣是用棕片缝成,棕片不透水也不透风,可当衣穿。它不但可以遮风避雨,也可遮羞掩丑。旧社会里,极贫人家,十八岁的姑娘没有裤子穿,也只好用蓑衣来掩丑避体、遮风挡雨了。有衣穿的人就用它做雨具。蓑衣便是旧社会人们普遍用的雨衣,干活、行路都离不开它。狩猎时它便是最好的“护身服”。名称来由 起源古老,用一种叫“蓑草”编织的像衣服一样的雨具。蓑衣的名字由此而来。

此图为开封清明上河园的高仿码头。

汴河漕运繁忙,汴河上的大小船只都是顺岸停泊,形成很多码头。码头是特别繁忙的交易场所,是东京繁华的一个集中缩影,卸货、装货的船只往来不绝,货物通过码头迅速输送到东京的大街小巷,东京物产也由此发往全国各地。图中是开封清明上河园内的东京码头,一场早来的雪为汴河平添了几分萧瑟,河水轻漾,曾经的繁华已随水逝去,让人只能遥想当年东京码头货运繁忙的盛景。

般载车
现代人叫它做“木推车”。我个人认为这应该是《东京梦华录》里的般载车。
宋代《东京梦华录》云:“东京般载车,大者曰‘太平’,上有箱无盖,箱如构栏而平,板壁前出两木,长二三尺许,驾车人在中间,两手扶捉鞭里驾之,前列骡或驴二十余,前后作两行;或牛五七头拽之。车两轮与箱齐,后有两斜木脚拖夜;中间悬一铁铃,行即有声,使远来者车相避。乃于车后系驴骡二头,遇下峻险桥路,以鞭唬之,使倒坐缍车,令缓行也。可载数十石。官中车惟用驴差小耳。其次有“平头车”,亦如“太平车”而小,两轮前出长木作辕木,梢横一木,以独牛在辕内,项负横木,人在一边,以手牵牛鼻绳驾之,酒正店多以此载酒梢桶矣。梢桶如长水桶,面安靥口,每梢三斗许,一贯五百文。
又有宅眷坐车子,与“平头车”大抵相似,但棕作盖,及前后有构栏门,垂帘。又有独轮车,前后二人把驾,两旁两人扶拐,前有驴拽,谓之“串车”,以不用耳子转轮也。般载竹木瓦石。但无前辕,止一人或两人推之。此画往往卖糕及糕麋之类人用,不中载物也。平盘两轮,谓之“浪子车”,唯用人拽。又有载巨石大木,只有短梯盘而无轮,谓之“痴车”,皆省人力也。又有驼骡驴驮子,或皮或竹为之,如方匾竹差,两搭背上,斛礼则用布袋驼之。”
这是现在常见的木推车:

婚礼用

独轮车

  
回避牌
古代官府门口常有“肃静”“回避”等字样的牌子。它们的作用是告诫在出行时逗留的、围观的群众要回避。它体现了官权的手段。自古官老爷出巡都有开道的高举“肃静”,“回避”两块牌子,有挡道者一律四十大板,还是按规章办事。


板栗:中国本土原产
辣椒:原产地墨西哥……(你懂的,穿越的)
马铃薯:野生马铃薯原产于南美洲安第斯山一带。16世纪时西班牙殖民者将其带到欧洲,1586年英国人从南美搜集烟草等植物种子,把马铃薯带到英国。1719年由爱尔兰移民带回美国,开始在美国种植。17世纪时,马铃薯已经传播到中国。
莲藕(?)
柿子
红豆
其他看不出了……
    

开封的小吃是中原地区的代表,我曾经听过有人赞开封小吃的多样如南方的广州,游戏里偶尔也能体现得出开封的小吃繁多状况。
----------------------------------------------------------------------------
--嗝~开封小吃街真是名不虚传。转了半条路,撑得受不了啦。
--啊,还有卖红薯泥,老板来一份儿!
--好咧!马上就好!
----------------------------------------------------------------------------


红薯泥
红薯泥是一种独树一帜、色味奇美的色菜,民国初年由杞县大同饭庄厨师蒋世奇创制。以红薯为主料,成品形似泥状,始产于杞县而得名。
凡吃过杞县红薯泥的人,无不啧啧称赞杞县人的独具匠心。名食红薯泥的主要原料就是我们常见的红薯,有些地方也叫“白薯”、“地瓜”、“番薯”。它的制作方法很讲究,需先把红薯煮熟,剥掉外皮,去其内丝,用干净的白布包裹起来,轧压成泥,然后将白糖倒入锅内化成糖浆,兑入香油、红薯,不断搅拌,呈柿红泥状。装盘后,分层放山楂丁、玫瑰片、青红丝、桂花糖即成。此菜味道甘甜,爽口开胃,色泽鲜艳,营养丰富。
此句未在游戏中出现,估计是后期检查时候发现,是个穿越的美食……



花生糕
开封特产。


花生糕系古代宫廷膳食,源于宋朝,后经元、明、清三个朝代600余年,流传至今。挖掘传统宫廷膳食制作工艺,以精选花生仁为主料,辅以白糖、饴糖等,经过熬糖、拨糖、垫花生面,刀切成形等工序制成。成品呈片状,多层次,显明细网络,疏松度强;食之口味桦脆,香甜利口,含口自化,令人回味无穷。
开封盛产花生,以花生为原料制作的花生糕,独具地方特色。花生糕由精致花生粉,白糖,饴糖等料配置而成。成品色泽淡黄,为多层疏松片状,食之口酥松脆,香甜利口。
杏仁茶
杏仁茶是由宫廷传到民间的一种风味小吃。
它选用精制杏仁粉为茶料,配以杏仁、花生、芝麻、玫瑰、桂花、葡萄干、枸杞子、樱桃、白糖等十余种佐料。色泽艳丽,香味纯正,是滋补益寿的佳品。
  
它长得和我以前高中时候县里卖的那种莲子羹很像,不晓得是不是它……
听开封的人说,现在开封卖的杏仁茶都是藕粉冲的……
听说开封最热闹的地方是鼓楼一带,那边的开封小吃最为花样繁出。

康平坊
这个之前被小炫爆料过,不过究竟是腐还是一般的妓,大家请自行YY了。
开封是著名的“戏曲之乡”。
唐时都城有一红灯区,唤康平坊。每年考中进士的新人,走出皇宫,求访坊内名妓。
当时康平坊内青楼,有三曲之说,即北曲、中曲、南曲,蜿蜒绵延。其中南曲、中曲是一等、二等,北曲是三等妓女。曲,就是弯曲的小巷,狭窄幽深,有隐秘之感。说得通俗一点,我觉得康平坊就是和清代的八大胡同意思差不多……
古人又把康平之游,叫作“狭邪游”,即不走宽直的大道,专门钻七拐八歪的小胡同之意。

夜宵
据说夜宵是北方人常说,宵夜是南方人常说的。“消夜”雅称“宵夜”,这名号古已有之。
宋《梦粱录》有云:“除夕,内司(内务府)意思局(宫中机构)进呈消夜果子盒,盒内簇诸般细果:时果、蜜饯、糖饯等品。”
夜宵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在唐以前,中国实行夜间戒严制度,所以夜生活就无从谈起了,宵夜就更没有了。
到了唐代,社会风气开化,市终于做到了重要节日通宵开放,所以,人们纷纷走上街头,走着走着,肚子就会饿了,于是,夜市中出现了一些卖熟食的摊档。但,这是不成规模的。
到了宋,商品经济空前发达,市已突破了时间的限制,霄市,野市孕育而生,所以通宵卖吃食的店铺也随之产生了,这时候,宵夜就成规模的经营起来了。
游戏里没有夜开封,所以大家只能从这里YY出夜晚开封的盛况了。

酒酿圆子
无锡小吃。以果料为馅,滚包糯米粉的小圆子与酒酿同煮而成。酒酿味浓甜润,圆子较糯,馅甜香。不过我开封的同学告诉我,她吃过的都是没有馅的,只是纯粹的圆子……

--------------------------------------------------
--来来来!走过路过不要错过呀!花生糕、杏仁茶、三鲜莲花酥!买一送一咧!
---------------------------------------------------

开封锅贴
开封锅贴是闻名的风味小吃,最有名的当属位于宋都御街别无分店独一处的稻香居(应该是清同光年间创店,20世纪90年代迁入宋都御街)。我一直以为锅贴是清代末年才有的东西,后来在一篇考究中发现,北宋时期,开封就出现了锅贴一类的面食小吃。
锅贴以鲜净肉、嫩韭黄、原油、花生油、小磨油、料酒、姜末等为原料制成肉馅,用精粉面皮包成小船形,然后依次排放在平底锅内加入清水用武火煮制,水干后,再浇上稀面水。待水稍尽,淋入花生油,再用文火煎制,底呈柿红色即成。灌汤流油鲜美溢口,再配上香醋、蒜瓣,别有风味。
开封最出名的是稻香居的锅贴,但是好像……同学是开封的同学都比较愿意去刑家老店。刑家老店以“皮薄馅大形似船,黄焦酥脆翅鳞连,灌汤流油清香味,满口溢美不易散。”为特点,美名远传。

发展到今天,锅贴不止有饺子版本,也有大米版本等。

包子
“提起象灯笼,放下似菊花。”说到包子,开封的小笼包就显得格外耀眼了。小笼灌汤包子是开封历史最悠久、最有代表性的小吃之一。据《东京梦华录》记载,当时的“王楼山洞梅花包子”号称“在京第一”,小笼灌汤包子正是由其发展而来。
开封市内的灌汤包子店不计其数,包子随吃随蒸,就笼上桌。“提起像灯笼,放下一薄团。皮像菊花芯,馅似玫瑰瓣。”(说到这里想起以前看一本书,上面说开封的小笼包长得像菊花……我在想还怎么吃得下呢……)
夹起一只包子,便可看到汤汁在半透明的皮里荡漾。汤味道鲜美,馅满口留香,回味无穷。
不知为嘛想到《水浒传》里的孙二娘,是个卖包子的,不过卖的是人肉包子,貌似开封在北宋时候,真有人在汴梁(开封旧称)里卖人肉包子。

莲花酥——三鲜莲花酥
开封三鲜莲花酥是著名小吃,是东京三酥之一(其他二为桂花大卷酥、蛋黄酥)。

传说
宋仁宗在位时(北宋第四个皇帝,年份不记得了),有个名叫郭槐的宦官横行乡里,无恶不作。他蓄谋已久,要与刘妃(刘娥)阴谋陷害李妃娘娘。由于他阴险、狠毒,他的阴谋终于得逞,李妃娘娘被打入冷宫。李妃娘娘忍辱含愤,终于投身于冷宫西街的莲花池内自尽身亡。从此,莲花池内的莲花为此不再开放,景象十分凄凉。在冷宫和莲花池之间,有个“三仙洞”。相传铁拐李等三位神仙曾在此处栖身,他们是慕名专为观赏莲池荷花而来到这里的,不料所见竟是一片凄凉凋败的景象。他们得知李妃娘娘含恨而死的原委,便略施小术,还其形体,并赋给灵气,李妃娘娘便成仙升天了。而那宦官郭槐一头栽进了莲花池的烂泥中。从此以后,莲花池又恢复了昔日的景象,水莲相映,清翠芳香,分外迷人。每逢夏天荷花盛开的时节,这儿便成了文人墨客畅游之地。人们把这段历史神话故事反映在一种点心中,制成“三鲜莲花酥”,“三鲜”是“三仙”的谐音,意在感念三位神仙的恩德。
当然这只是传说,不是历史。但是这应该是三鲜莲花酥的起源吧。
三鲜莲花酥味道芳香酸甜,糕形如含苞初放的莲花,色调淡雅逼真,形象惟妙惟肖。
三鲜莲花酥,形态如同含苞初绽的莲花,味道芳香、酥松可口,它选用精粉、白糖、鸡蛋、猪油、面粉按分配比例制成面团;把枣泥、山楂糕、蜂蜜、香精制成馅料,用面团包馅制成高桩、圆形坯子,最后,用刀轻刺三下,使馅外露,以鸡蛋剥皮入炉烘烤。经精制加工而成的三鲜莲花酥,色调淡雅逼真,形象惟妙惟肖。食之,使人心旷神怡,大有吞食仙果之感。

黄记则不懂,倒是有个厦门的黄则和花生汤……

指的应该是鲫鱼。
黄焖鱼
黄焖鱼采用精选草鱼,小鲫鱼为主料,经炸制后,佐以数种大料,卤汤焖制而成。鱼鲜味美,汤料五香,食后回味无穷。 传统风味小吃,以精选后的小鱼做主料,经炸制、汤焖而成,闷制时佐以十几种调料。
开封还有名小吃鲤鱼剖面,但是这个应该不是渔翁所说的范围,因为它是清代好像才有的。

吴普曰:枣主调中,益脾气,令人好颜色,美志气。名医吴普是汉末医圣华佗的两大弟子之一,他对大枣的作用极力推崇。
本句出自《神农本草经》。
《神农本草经》又名《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撰人不详,“神农”为托名。其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该书最早著录于《隋书。经籍志》,载“神农本草,四卷,雷公集注”。 她与《黄帝内经》、《伏羲八卦》被列为“上古三坟”;又与《黄帝内经》、《伤寒论》和《难经》被尊为“易百中医四大经典”。

大京枣是开封糕点的传统名产,素负盛名。大京枣古称“蓼花”,它以优质糯米、糖粉、饴糖、植物油等为主要原料,经过制坯、油炸、透浆、拌糖粉几道工序制成。成品呈圆柱形,金黄色,外粘白糖,外观饱满,膨胀适度,内部组织为丝网状,无空洞,无硬心。吃着酥香可口,入口即化,营养丰富,是老少皆宜的美味糕点。
我国的儿童教育开展甚早。古代儿童教育在识字和取得知识方面都强调记忆牢固。宋明教育家对于读书方法有许多主张,一般都重视记诵熟读。程颐即说过,“勿谓小儿天记性,所历事皆能不忘。”又认为人有记性有悟性,儿童阶段,记忆力强,因而必须从幼小时便熟读记住,“读多自然晓”(南宋朱熹语)
===============================================
--开封的气候温和,最适合菊花的生长了!
--就来壶上等菊花茶如何?再配上老字号四胜坊的花生糕,今天刚进的货,尝个新鲜。清热退火,美容养颜,两位姑娘一定喜欢。
===============================================
菊花
开封种菊、赏菊的历史长达1 600多年,这里曾诞生了我国第一部菊艺专著《菊谱》,在昆明世界园艺博览会和历届全国菊花品种展览会上,开封菊花多次获得总分第一的好成绩。


菊花以独特的风韵成为古城开封的象征,被定为开封的市花,开封也因此被称为菊城。
开封的菊花,早在北宋时期就已驰名全国。据宋代孟元老《东京梦华录•重阳》篇记载:"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科……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当时"禁中与贵家皆赏此菊","士庶之家亦市一二株玩赏"。
到了明、清时期开封养菊之风更盛 ,在禹王台乾隆御碑中,至今还可以看到"风叶梧表落,霜花菊白堆"的诗句,由此可见,开封栽培菊花的历史 是多么悠久了。
开封人酷爱菊花。每当深秋来临,那千姿百态、万紫千红的菊花,喷芳吐艳,绚丽多彩。整个开封可谓街巷有花,家家种花,店铺摆花,简直成了菊的世界,花的海洋。所以,人们称开封为"菊城"。1983年菊花被命名为开封市的"市花",从那以后每年l0月18日至11月18日为开封"菊花花会"。
罗嗦一句,开封也有赏荷的季节,大概在7~8月最为旺盛,9月荷花还有盛开的,所以开封皇甫府的荷花,应该不能算BUG。
OK,就这些了,有神马问题大家楼下回复~我会及时回复和修正~谢谢大家捧场~撒花~

本帖de评分: 2 条评分 DB +70
DB+20 2012-01-06

感谢分享精彩内容

DB+50 2012-01-06

仙五有你更精彩~~~

℡音柒。

ZxID:15504506

等级: 元帅
┏━┓       ┃叁┃☆己所不欲☆ ┃队┃☆勿施于人☆ ┗━┛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板凳   发表于: 2012-01-06 0
这绝对是优秀文章 必须的
二货哈士奇Husky

ZxID:6557171

等级: 上尉
【记者团】  团草

举报 只看该作者 沙发   发表于: 2012-01-06 0
开封的确很繁华
« 返回列表
发帖 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