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已经让我失望近十年的张艺谋而言,他的新作我一向是抱有严重的怀疑态度。从《英雄》开始,那个曾经拍出《活着》的、有良心的电影导演似乎不见了,变成了一个在故事内容上吹捧集权、在技术层面上热爱团体操的陕北暴发户。这是让人很痛心的。2002年前的张艺谋,和2002年后的张艺谋,完全可以单独分成两块来讨论。
2002年后的张艺谋,从“是不杀,是和平”的《英雄》开始,到“我叫你摸上面,你偏要摸下面”的《十面埋伏》,再到母子乱伦、父子相残的《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有那个我都不好意思说是改编自《血迷宫》的《三木仓拍案惊奇》,张艺谋的作品之烂是有目共睹。当然,这些电影你都可以找到亮点,譬如《英雄》的万箭齐发,《十面埋伏》的风景好,《满城尽带黄金甲》的政治隐喻等等,但这种在屎堆里找黄金的快感,我是体验不到的。
其实,在张艺谋这十年的作品里,我最失望的是《千里走单骑》。这是一部对于张艺谋来说几乎无懈可击的电影,无论从题材、拍摄难度还有叙事模式上,都是张艺谋可以轻松搞定的电影。可惜这部讲述父子情深的电影却被张艺谋那粗鄙的暴发户式心态给破坏了。要满足外国人的猎奇心理,要搞民俗文化,要搞傩戏,要搞百米长桌……结果,本来纯朴真挚的父子之情,被这些臭不可闻的铜臭味道搞得俗不可耐。
也许,年过五十的张艺谋,已经渐渐的丧失了他对于艺术的敏锐感,如同当年他在《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里那种浓墨重彩下挥洒的民族激情退化到《英雄》里半死不活的慢动作回放,甚至连《有话好好说》里那种相当本土化的“华语昆汀”的范儿也没有了。没有创新,吃老本的张艺谋,在艺术上,死路一条。
所以,鉴于此,我对张艺谋这部《金陵十三钗》完全没有一丁点的期望。国人最痛心的民族疮疤,妓女救国的噱头,奥斯卡最佳男配角的东渡,这些变成商业卖点,其实是很难的。要肩负巨大的对民族、对历史、对受害的民众的责任心,又要在艺术上保持自己的创作倾向,还得在商业上获得成功,这世界上没有几个导演做到了这一点。《辛德勒的名单》之所以成为不朽经典,就是因为身为犹太人的斯皮尔伯格能用一种客观中立又带着必须、隐忍的情绪,从一个极其刁钻、凶险的视角(一个德国人在其他德国人对犹太人的杀戮下的救赎)来阐述了二战另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想想这多么的难拍,换成国内导演,拍一部日本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无私救赎中国人的电影,它所面临的责问和谩骂,该有多少?这并不是因为我们难以接受这样的事实----实际上,抗日战争时期的确有日本人因为痛恨日本人入侵中国,而悍然来到中国,加入国军和日本人作战,这实在太值得可歌可泣了,可是这段历史在我们的电影里根本不提及,只有2009年的《天安门》打了一个擦边球。
并不是我们不能拍,而是我们的导演,实在难以处理如此敏感、复杂的题材。
所以,鉴于张艺谋这十年来的劣迹斑斑,我对《金陵十三钗》持有一种难以名状的态度。一方面,我的确支持这样的作品,能将南京大屠杀里日军的禽兽行为昭告于众,特别是那些还认为这场侵略战争是“中日战争”的外国友人;另一方面,我又担心《金陵十三钗》沦为一部“坏人其实不那么坏”、“坏人也是有悲伤的过去”、“坏人也是被逼成为坏人”、“坏人最后良心发现,自杀了”这样荒腔走板的电影。你们知道我说的是哪一部。
幸好,当伴随着秦淮景的江南小调,《金陵十三钗》的片尾字幕升起的时候,我知道这次张艺谋没有失手,他终于,终于在昏了十年之后,拿出了一部水准之作。
《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很简单:一群妓女和一群学生躲在教堂,日军要抓学生去“庆功”,妓女们挺身而出,代替了学生。这个简单的故事,原著作者严歌苓用了20多页的短篇小说就写完了,如今变成一部145分钟的电影,它需要做一些什么样的变化呢?
在商业上,日军和国军的南京攻防战是必不可少的,因此本片的前面一个小时,佟大为饰演的国军和日军打了无数激动人心的巷战,虽然我知道这样一个国军对几十个日本兵的打法太电影太不真实了,但依然会被佟大为那份充满血性的抗争所悸动。这也是电影带给观众的一种魅力。
随后在教堂的戏份里,偷鸡摸狗的贝尔、女学生和妓女们的对峙,大难临头的悲悯,日军的残暴、冷酷,乃至最后必然的结局……很让我意外,张艺谋小心翼翼的处理着每一段,都处理得那么理想。有缺陷的男主角,纯粹只是为了钱才去教堂,带着点痞子气的他(命悬一线躲在面粉堆里都不忘走的时候带一袋),在杀戮里清醒,从假扮神父到真的肩负起神父的职责保卫学生,贝尔饰演的男主角约翰,很是让我喜欢。虽然这个角色的心路历程和刻画模式相当的《辛德勒的名单》而基本没有什么原创性,但是,这其实已经是一种称赞了----你可曾想到,我们的华语电影,也能在一个角色的塑造上,和大师级的《辛德勒的名单》相媲美?----当然,其他方面是有差距的。
在第二段,妓女和学生的交锋里,从一开始的互相看不起,到最后大难临头下的齐心协力,情绪的延伸是非常自然的。叽叽喳喳见惯大世面的金陵十四钗,就算是躲到地窖里也能养猫打麻将;而唱诗班的女学生,则在瑟瑟发抖饱受恐惧的煎熬。两个特殊的群体产生了足够的戏剧冲突,再用厕所使用权的争执迅猛的切换到日军的强奸,接着带出冷酷的日本军官和殊死抗争的中国军人。从剧作角度,中间这段戏是非常出色的。在此赞扬编剧刘恒和严歌苓。
豆蔻寻琴一段戏是全片真正的高潮段落。豆蔻为了给伤兵弹琴而冒死出去----神父追出去找豆蔻----豆蔻在日军的眼皮下躲过拿到琴弦---被日军发现----躲避日军----必然的结局----神父找到豆蔻。这一段戏一气呵成,拍得十分出色,最让我称赞的是从豆蔻被日军发现开始的长镜头,镜头先是从豆蔻的视角躲避日军,再到被日军发现跑进楼里,变成日军视角,再从楼上跳入河中,镜头从楼里跟随日军进入河里,这段长镜头非常完美的体现了命悬一线的紧张剧情,给我无比的代入感。好久好久,好久没有在张艺谋的电影里看见除了那些假大空的烧钱镜头外,踏踏实实用技术来服务故事的细节了。而这一段,做得真的是非常出色。
最后的结局是注定的。玉墨带着妓女们,代替了学生,登上了没有归途的卡车。其中一个妓女最后的怯场和痛苦,贝尔无能为力的欺骗,还有对玉墨们最终下场的留白,都处理得很好。最后时刻人性的挣扎,使得玉墨们没有那么高大全,人会怕死,所以这一段,非常鲜活,更显得她们的伟大;最终悲惨结局的留白,避免了剥削式的消费,避免了拿日军的兽行来吸引眼球,更重要的是,玉墨们在影像上,留给了观众一个完美的形象,身着五彩缤纷的旗袍,婀娜多姿的背影,金陵十三钗们的风情万种,随着电影的散场,定格在观众心里。
没有出现良心发现的日本军人,没有国军战士高呼“中国不会亡“,也没有悲天悯人拿血腥刺激观众的剥削式娱乐,甚至连那些高大全的主旋律对白都没有。张艺谋昏了十年,在沉迷大型团体操和东北二人转之后,终于有了这部证明自己国师实力的《金陵十三钗》。贝尔是本片绝对的男主角,戏份从头到尾,他的演技就不用我多提了;一干新人也有应该的发挥,张艺谋选了这么多年的女演员,他调教演员的功力不用我们担心。文戏、武戏的处理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志性的慢镜头恰到好处,也能令观众理解张艺谋的个人艺术喜好。一部讲述“妓女救国”的电影,在一个处处敏感的电影环境里,张艺谋很好的抓住了“微言大义”四个字,玉墨在电影里说,谁说商女不知亡国恨?是的,这群风尘女子的做法,足够让很多自称正义的人士所汗颜。生命是平等的,玉墨们的做法,和《大兵拯救瑞恩》里八个救一个一样,瑞恩最后在一家人的搀扶下,在因拯救他而死去的士兵们的墓碑前说,正因为你们,我每天都告诉自己要好好的活下去。在这种极端的生死挣扎下,生命的可贵,更显出了人性的光芒。
今年,时至南京大屠杀过去74周年。74年内,这样毫无人性的种族屠杀,在地球上每个角度不断的发生。幸好,这样的事已经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但愿这样灭绝人性的事情,有朝一日,永永远远不要再在地球上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