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ign=center][url=http://www.csskw.com/publicimg/article/b/2_20120710104458_9435.jpg][img]http://www.csskw.com/publicimg/article/b/2_20120710104458_9435.jpg[/img][/url][/align][color=#333333]
从前到了夏天,叶菜稀少,瓜茄豆是餐桌的主角。
瓜类中秋瓜最讲究鲜嫩。鲜嫩的秋瓜瓜皮泛霜,表面肉刺凸显,颜色翠绿。无论煮汤或清炒,秋瓜的味道清鲜无比。
小时候,我家用秋瓜做汤时放肉末或鲜虾,起锅前再放少许冬菜,汤水极为鲜美。由于秋瓜皮薄肉嫩,火候稍过就会绵烂如泥,炒烩时尤其要注意。过去清炒秋瓜切薄片,先爆香蒜头,入锅翻炒几下,放盐。此时,秋瓜立即渗出水分,瓜片软绵如糊,白生生的瓜瓤也变得灰暗不堪,品相和口感都差矣,尽管味道不错。有一阵,我哥一吃清炒秋瓜就嚷嚷,说是要呕吐。我妈一听,就跟做菜的爷爷说,你明天还买秋瓜清炒,直到他吃了为止。如今看来,我妈这样做是有点残忍。我已忘记当年爷爷是否接连买秋瓜,我哥又是怎么克服了见秋瓜要吐的毛病的。不争的事实是,我哥长大以后的确不挑食。其实,秋瓜是可以做得口感很好的。只要将秋瓜切成竖方块,入锅时受热面减少,自然生脆鲜嫩亮泽。
秋瓜除了做菜,还可以做成小吃“秋瓜烙”。秋瓜切丝拌薯粉成糊,入锅油煎即成。味道可咸可甜。我喜欢甜味的秋瓜烙。往糊里放少许白糖,煎成的饼子青翠透明,别有一番莲花的清香味道。这种小吃源于早年乡间送神的祭奉食品“糊圆”。“糊圆”还可以拌萝卜、荷兰薯等蔬果,煎成的饼子一定要圆形。清明时节秋瓜刚上棚,摘下嫩叶,和大米一起磨成绿色米浆,可做成秋瓜叶粿,堪比朴籽粿。秋瓜、冬瓜、西瓜皮一起煮红糖水,称三瓜皮汤,去暑功效奇妙。《陆川本草》曰秋瓜:“生津止渴,解暑除烦”。
潮汕乡村多溪沟,夏天到乡村,小溪小水渠绿荫如盖,一个个秋瓜就挂在水中央,所以广州地区谓之“水瓜”是有道理的。秋瓜学名丝瓜,与水瓜和角瓜同属丝瓜家族。长丝瓜即水瓜,五棱丝瓜,潮汕称“角瓜”。秋瓜则短而粗。秋瓜这个称谓在所有资料中均未提及。为何叫秋瓜,一说到了入秋,瓜长得特别多;一说非“秋瓜”而是“擦瓜”(潮语qiu),指的是瓜络可擦洗东西。不知道哪个对。《本草纲目》曰:“丝瓜老则大如杵,筋络缠纽如织成,经霜乃枯,涤釜器,故村人呼为洗锅罗瓜。”前年友人去北方旅游,送我一个用丝瓜络做成的洗澡刷,我用来刷脚板,很舒服。据说瓜络还可以制成鞋垫、拖鞋和玩具等,特别环保。瓜络还是一味中药,有通络、活血、祛风等功效。可治疗痹痛拘挛、胸胁胀痛、乳汁不通等症。丝瓜虽平常,对人类的贡献可不小。
秋瓜大概只在潮汕种植,到了广州地区就不常见了,而过去潮汕也少见水瓜。多年前我在广州学习,食堂菜单里经常有清炒角瓜一菜。广府清炒角瓜,通常只削去棱角和表面薄薄一层膜,吃起来有嘎叭嘎叭的生脆感,味道也更为鲜甜,我特别喜欢。没想到,潮汕学员都吃不惯,我大喜:来,不吃的都给我。一个月下来,我不知吃了多少角瓜。[/color]